数智化背景下的时尚专业类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分析——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
Analysi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trategies for Fashion-Related Major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Intelligence—Tak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摘要: 本文以北京服装学院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数智化转型中的教育创新与产业实践,探讨时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围绕“时尚设计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时尚展演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和“时尚传播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通过分析虚拟时尚设计、智能生产、数字资产管理等新兴领域的技术特点,提出“教育–技术–法律–产业”四维协同保护体系,为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IFT)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examining new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protection in the fashion industry through the lens of its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and industrial practices in digital-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Centered on three key dimensions—Theory and Practice of Fashion Design and IP Prote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ashion Presentations and IP Prote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ashion Communication and IP Protection, the study proposes a four-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protection framework integrat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law, and industry by analyzing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ing fields such as virtual fashion design, intelligent production, and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This framework aims to provide both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pathways for IP protection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fashion industry.
文章引用:牛晓微. 数智化背景下的时尚专业类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分析——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J]. 现代管理, 2025, 15(4): 251-256. https://doi.org/10.12677/mm.2025.154108

1. 引言

在数智化浪潮席卷全球和时尚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时尚产业正经历着从物理实体向虚实共生的深刻变革[1]。作为中国时尚教育领域的领军者,北京服装学院率先构建起“艺工融合”的创新生态[2],其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这种转型不仅催生了虚拟时装秀、NFT数字藏品等新兴业态,更使得时尚类知识产权保护面临创作主体模糊化、数字资产确权复杂化、侵权手段智能化等全新挑战[3]。以2024年“北服日”时装周为例,五场主题秀中超过30%的作品涉及智能生成元素,后台管理中首次引入区块链技术对设计稿进行存证,折射出传统确权机制与数智化创作流程间的张力。同时,北京服装学院作为国内知名的纺织服装类高校和国内时尚教育的重要基地,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包括在服装设计、材料科学、智能制造等,相关著作、论文及专利申请等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升。

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北服这一兼具教育创新与产业实践双重属性的研究样本,通过研究其在数字服饰项目、智能设计伦理课程体系等典型案例,揭示数智时代知识产权保护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治理的范式转变,为构建具有行业适应性的保护策略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坐标。时尚设计、展演、传播作为时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其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关乎创作者的权益,也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秩序[4]

2. 数智化重构时尚产业生态中的知识产权新特征

2.1. 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与权属界定难题

人工智能生成设计的普及使得传统设计领域的“创作者”概念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著作权法以“自然人创作”为核心原则,要求作品必须体现人类的独创性表达。然而,当AI系统能够独立生成具有艺术价值的服装设计图、面料纹理甚至3D模型时,创作主体身份变得模糊,传统著作权法中“自然人创作”原则受到挑战。

2.2. 数字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

虚拟服装、NFT时装等数字产品的核心特征在于可无限复制与跨平台流通,这对传统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提出颠覆性挑战,要求建立从创作、存储到交易的全流程确权机制。例如,一件售价数千美元的Gucci虚拟手袋可能被用户通过截图、3D模型提取等方式在元宇宙平台(如Decentraland)、社交媒体(如Instagram)和游戏(如Roblox)中未经授权使用,导致品牌价值稀释。为此,需构建覆盖“创作–存储–交易”全链条的数字化确权机制。

2.3. 技术赋能下的侵权形态演变

AI可提取某品牌的标志性元素,生成看似“原创”实则高度近似的设计。基于生成算法的自动化生产,使得侵权商品从设计到上架的周期缩短至数小时[5]。2023年中国某电商平台监测显示,AI生成的盗版服装设计占侵权投诉量的37%,其中多数通过修改配色、局部细节规避检测。深度学习算法对设计风格的模仿使得抄袭行为更具隐蔽性与规模化特征,凸显知产产权保护规则更新的紧迫性。

3. 北京服装学院在数智化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实践探索

北京服装学院的专利申请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一直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在内,北京服装学院近一年共获得专利审批193项。这些专利不仅涵盖了传统优势领域,如服装设计、材料科学等,还扩展到新兴领域,如智能制造、IT等。具体分布情况如下所示:a) 发明专利:北京服装学院的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服装的材料科学、智能制造和智能制造技术三个方面,目前北京服装学院的发明专利例如,在提高石墨烯纤维制备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具有较高市场应用前景的生产成本,一种制备石墨烯纤维的清洁化湿法纺丝方法。b) 实用新型专利:北京服装学院注重在设计上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实用新型专利占总体的50%,这与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科特色高度吻合。如一种便于拆卸清洗的配饰,该实用新型通过巧妙的设计,实现了配饰主体与限位销的快速分离,便于对与人体皮肤长时间接触的部位进行局部清洗,延长了配饰的使用寿命。c) 外观设计专利:在外观设计专利方面,北京服装学院充分利用其服装设计领域的优势,推出了多款具有独特美感和实用价值的服饰产品。这些外观设计专利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进一步巩固了北京服装学院在服装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5]

北京服装学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探索,前不久北京服装学院联合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研讨会,聚焦时尚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基于北服的专业特色,以下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时尚设计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时尚展演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和“时尚传播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3.1. 时尚设计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3.1.1. 时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作为创意密集型产业的核心,时装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依靠法律体系,如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但时尚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不小的挑战。时装设计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时效性要求,而法律体系的滞后性和保护范围的有限性往往难以满足这种需要,时装设计侵权的隐蔽性和多元性使维权工作变得显得步履维艰。

3.1.2. 北京服装学院在时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实践

1) 教育体系构建

北京市服装学院通过开设有关课程、举办讲座及座谈会等途径,注重将知识产权保护内容融入到时尚设计教育当中,在“虚拟时尚设计”专业开设《数字版权管理》《智能设计伦理》等课程,将区块链存证技术纳入毕业设计流程,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能力。同时,北京服装学院也保持着与法律界、产业界的密切联系,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指导,学生获益匪浅。

2) 科研与创作支持

北京服装学院在设计上鼓励师生创新、为科研、创造提供支撑的时尚设计。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北京服装学院为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保护效率的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如专利申请咨询、著作权登记咨询等。另外,为师生创新成果提供法律保护及经营建议,北京服装学院还与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积极合作,共同服务师生。

3) 产学研合作

为共同开展时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北京服装学院与多家时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北京服装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既了解行业实际需求,又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创新提供咨询服务。这一合作模式推动了理论和实践在时装设计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深度融合。

3.1.3. 时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建议

1) 完善法律制度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明确专利申报流程、保护范围及界定标准[6],以应对时尚设计的特殊性及保护需求。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侵权费用、减少维权。

2) 加强行业自律

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培训和宣传,时尚产业要建立自律机制。提高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层次,通过行业自律。

3) 推动技术创新

时尚设计知识产权的保护效率及可追溯性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得到提升。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途径,通过技术创新[7]

3.2. 时尚展演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3.2.1. 时尚展演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我国近年来修订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核心法律,并出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时尚设计、展演等提供基础法律保障。我国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事务,并与多国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应对跨境侵权问题。但针对时尚展演的特殊性(如服装设计的著作权保护边界、展演中的表演权归属等),法律仍存在模糊地带。例如,服装设计成衣是否构成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尚无统一标准,时尚演出一方面创意元素多样,表现形式千姿百态,传统法制很难完全保护;另一方面,时尚演出侵权行为往往具有即时性、取证难的特点,给维权工作造成较大的难度,这也是目前我国流行表演面临的难题。

3.2.2. 北京服装学院在时尚展演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实践

1) 活动策划与版权管理

北京服装学院每年举办、承接大量的时尚展演活动,在策划时就注重知识产权管理。通过明确活动主题、创意元素和表现形式等关键要素,确保活动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同时,北京服装学院与创作者签订版权协议,明确版权归属和使用范围,为活动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 技术手段应用

北京服装学院利用数字水印、加密技术等手段,对时尚展演中的创意元素和表现形式进行保护。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侵权行为的识别难度和成本,降低维权风险。

3) 合作与交流

北京服装学院通过分享经验、借鉴先进做法,提高自身在服装展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国内外时尚展示交流合作活动。同时,为北京服装学院开展时尚展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北京服装学院还密切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联系,了解国际动态和动向。

3.2.3. 时尚展演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建议

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建议相关部门对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尚展演法律法规予以完善,并对保护范围、界定标准予以界定。在加大执法力度、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时尚展演知识产权使用新技术手段提高保护效率,可追溯性增强。如:为提高作品版权的确权和交易效率,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时尚展演作品版权登记和交易平台。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与实践做法,加强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了解国际动态及动向。我国时尚展演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将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得到提高。

3.3. 时尚传播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3.3.1. 时尚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作为时尚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时尚传播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少。一方面,传统的法律体系很难全面保护时尚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且更新迅速;另一方面,传播时尚的侵权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跨地域的特点,给维权工作造成了更大的挑战。总而言之,当前时尚传播知识产权保护呈现“政策推进与执行滞后并存”“技术赋能与业态挑战交织”的双重特征。尽管区块链确权、司法联动等实践已取得进展,但侵权行为的隐蔽化与跨境化仍对保护体系构成压力。

3.3.2. 北京服装学院在时尚传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实践

1) 内容审核与版权管理

北京服装学院在时装传播过程中注重内容审核和著作权管理,确保传播内容的正当性和原创性,通过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为时尚传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保障。

2) 技术手段应用与监测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侵权行为及时发现并加以处理,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维权效率和准确性得到提高。同时,为著作权确权和维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的是,北京服装学院还建立了时尚传播作品著作权的资料库。

3) 教育培训与宣传

北京服装学院在教育、培训、宣传方面,着重在时尚传播领域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高师生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如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等活动。同时,为提高大众对时尚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解与支持,利用北京服装学院官方网站、社会化媒体等途径进行宣传推广。

3.3.3. 时尚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建议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时尚传播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建议完善明确短视频、虚拟秀场等新型传播形式的保护边界。同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设立快速维权通道,提高法定赔偿上限,探索惩罚性赔偿机制。

2)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提升对知识产权的时尚传播保护效率及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可追溯性保护。比如建立时尚传播作品著作权和交易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对侵权行为的辨识与打击效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以改进等等。

3) 加强行业自律与协作

建立自律机制,制定行业规范及准则,是时尚传播产业的应有之义。同时加强行业内部的合作与协作,共同打击侵害行为,维护市场良好秩序及生态环境。另外,还可以与有关法律机构、政府部门等保持密切联系与协作[8]

4) 加强公众教育与全球协作

协助开展时尚传播领域的普法活动,倡导“尊重原创”的消费文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在时尚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会越来越突出,不过随着新技术手段的不断涌现,数智化技术将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时尚界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和途径。因此,为了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北京服装学院的实践也进一步表明,数智化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需突破传统法律框架,构建“教育奠基–技术护航–法律兜底–产业协同”的动态治理体系。未来北京服装学院将进一步探索元宇宙场景下的管辖权界定、跨境数字资产保护等前沿问题,助力中国时尚产业在全球数字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外期刊比较视域下的中国设计学研究范式建构”(项目编号:24AG0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初萌. 论“合法获取”在版权立法中的地位[J]. 中国版权, 2024(1): 53-61.
[2] 刘晓. 知识产权的特征重解: 以创新性为核心特征[J]. 知识产权, 2023(12): 37-63.
[3]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 1-13.
[4] 杨勤, 陈建平, 朱轶. 服装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研究[J]. 传播与版权, 2015(3): 186-189.
[5] 刘洪铎, 王梦飞, 徐雨欣, 等. 制度型开放、营商环境改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4, 39(5): 4-22.
[6] 冯晓青. 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构造: 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研究[J]. 中国法学, 2007(1): 67-77.
[7] 王蔷馨, 李静, 苏昕. 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风险与防范[J]. 商业经济研究, 2024(5): 126-129.
[8] 彭景. 智慧零售转型对商贸流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 商业经济研究, 2024(6): 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