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兴起,网络化与信息化已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企业亦需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信息技术,实现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以高效能、高质量的姿态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当前企业信息化发展仍面临多重调整,亟需我们正视并妥善解决。本文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系统剖析了企业信息化在新时代下的战略价值,深入揭示了面临意识薄弱、基础设施滞后、复合型人才短缺及信息安全风险等多重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理念革新为先导、以人才培育为支撑、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风险防控为保障的四维协同发展路径,推动企业破解信息化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ris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networking and informatization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key forc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ll industries. Against this backdrop, enterprises also ne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ctively embra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chieve deep integration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ving towards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quality. Howeve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still faces multiple adjustments, which urgently need to be faced and properly address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trategic valu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in the new era, deeply reveals the multiple predicaments such as weak awareness, lagging infrastructure, shortage of compound talents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s,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s a four-dimens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h with concept innovation as the forerunner, talent cultivation as the support, platform construction as the carrier and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the guarantee, to promote enterprises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1. 引言
当前,新质生产力以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核心,对企业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1]。在此背景下,信息化以其便捷、开放、高效等优势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基于此企业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对于促进其提升有着关键意义。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新质生产力技术与企业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因此,企业应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系统规划信息化升级路径,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的双轮驱动,探寻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2.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价值意蕴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显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依托信息化加速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响应速度和执行效率,为企业注入持续发展动力。信息化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更是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创新突破和管理升级的核心路径,能够为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坚实支撑[2]。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展现的显著优势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谋而合,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发展平台与发展手段,另一方面则促使企业治理过程中主动拥抱信息化,这既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这种结合对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服务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为传统发展方式注入现代要素,从而持续推动治理效能提升、协同效应激活、发展动力增强,使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引擎”。站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方位,企业信息化建设既需要坚持“数字赋能”而非“数字替代”的基本原则,在夯实技术基础的同时加强制度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构建起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型企业形态,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3.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企业信息化意识面临的挑战
企业信息化意识薄弱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效果和实际应用。企业员工对信息化建设认知不足,对信息化价值的认同感较低。许多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未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工作效率提升、业务流程优化和决策科学化的积极作用,反而将其视为额外负担或复杂化的工作形式。这种认知偏差使得员工对信息化工具的使用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接受工作方式和流程上的改变,导致信息化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推广,甚至出现建设后被搁置的现象。部分企业在引入新的管理系统后,员工仍习惯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反而无法充分发挥系统功能,信息化投入沦为“摆设”。部分员工还会对信息化变革持消极态度,认为信息化会威胁到自身的工作稳定性,对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缺乏积极性,进一步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落地。另外,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不到位,直接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支持和资源投入。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未能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专项预算、长期规划与配套的激励机制都有缺失。
3.2. 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挑战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首先,企业由于硬件设施滞后难以支撑日益复杂的信息化需求[3]。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仍依赖于老旧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无法满足大数据处理、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高阶应用的技术要求,由于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能力受限,难以实现生产与管理的全面数字化。其次,网络稳定性差以及5G网络普及率低等问题,使得企业在数据传输、实时协同和远程协作等方面效率低下不能充分发挥潜力。随着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许多企业现有的存储与计算资源已无法应对海量数据的处理需求,历史数据无法有效利用,市场趋势预测和业务决策的科学性大打折扣。面对挑战,只有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企业才能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实现信息化转型的全面突破,从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3.3. 企业信息化人才面临的挑战
随着企业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企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然而人才匮乏的问题却日益凸显,给企业带来了诸多人才方面的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着信息化专业人才欠缺的挑战。其一,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具有多方面专业基础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兼具业务知识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仍有缺乏。企业信息化工作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深刻理解行业特点、业务流程和管理需求,还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然而,目前多数人才要么专长于业务领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停留在基础层面,难以利用先进技术优化与创新业务模式;要么是信息技术人才,对业务需求缺乏深入认识,无法准确把握企业运营的核心痛点和重点,导致开发的信息化系统或平台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其二,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企业在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和规划。现有员工的培训往往侧重于传统业务知识,对信息化技能的培训较少且缺乏针对性和持续性。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倘若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能及时参与到企业创新发展中,会严重影响信息化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制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效[4]。此外,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然而,这类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往往面临招聘难、留人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困境,因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以应对这一挑战。
3.4. 企业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企业信息安全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便捷化,使得企业数据和个人信息更容易暴露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一是数据泄露风险显著上升。企业核心业务数据、客户信息以及研发成果等资产可能因网络攻击、内部人员操作失误或第三方服务漏洞而遭到泄露,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二是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复杂化。凭借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会出现更具针对性和隐蔽性的网络攻击,例如勒索软件、钓鱼攻击等,威胁企业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2024全球网络安全威胁态势白皮书》显示,全球针对工业控制系统(ICS)的定向攻击数量同比激增42%,关键基础设施行业数据泄露事件平均成本达到435万美元。不仅是企业信息,企业职工在信息化发展下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能够便捷地发布和传播信息,这在赋予个体更大话语权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信息管理的难题。海量信息的无序涌入,使得资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难以保障,企业在舆情方面的管理难度也显著增加,进一步放大了信息安全隐患。
4.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路径
4.1. 提升企业信息化意识
对于企业而言,加强信息化工作能给其长远健康发展带来保证。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切实提高信息化意识,这是推动企业建设工作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有效提升企业信息化意识,需聚焦员工认知深化与管理层战略重视两个维度协同发力。对于员工层面,企业要坚持“理念先行”,塑造员工信息化“新思维”。在数字化变革的浪潮中,企业需要与员工进行充分且有效的沟通,深入阐释信息化化变革的深远意义和广阔前景。通过组织定期的全员大会、部门研讨会等形式,详细讲解信息化技术如何能够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员工能够清晰地认识信息化变革并非是对他们现有工作的威胁,而是助力他们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机遇。制定贴合员工需求的培训计划也是提升员工信息化技能的必然要求。企业应深入分析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员工在信息化变革中所需的技能,根据这些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对于一线员工,重点培训基础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如办公软件的高级功能、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等;对于技术岗位员工,则侧重于深入的编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于管理人员,培训信息化战略规划、数据驱动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理念的指引与系统的培训能够使员工们正视信息化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信息化技能的学习和应用中。在管理层维度,必须要加强对信息化的意识,理解信息化的作用并加以重视。将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入企业发展规划,构建技术投入与业务增长的动态评估体系,让管理者对信息化发展形成长期投入的决策定力。当员工在实操中建立技术信任、管理层在战略中夯实技术信仰时,信息化意识方能穿透组织层级,成为驱动转型的核心共识。
4.2. 重视培训,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作为劳动力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而就信息化建设工作而言,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撑能够为企业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保障,其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效与质量。当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已从单一技术应用转向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兼具业务洞察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这一转型的关键支撑。企业需系统性构建人才培育与能力整合的生态体系,通过多维策略建立起专业人才队伍。从内部机制层面,打破传统部门间的职能边界是首要任务,可以通过跨领域交叉培训、轮岗实践与项目制协作,让技术人员深入业务场景理解需求痛点,同时引导业务骨干掌握数据分析、系统逻辑等技术语言,这种双向渗透不仅缩小了认知鸿沟,更催生出能精准翻译业务需求为技术方案的桥梁型人才。例如美的集团围绕“全员数字化”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实践,在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关于数字化人才的培养经验。近三年来,美的在内部开展全员数字化的工作,截至目前已有超16万人次学习相关课程,近2万人通过数字化人才认证。这些新晋的数字人才,输出的解决实际业务问题实践案例超过了3800个,其中自助分析案例占比达70%,专题应用案例为30%,一年就为企业节省了超1亿元的运营成本。同步推进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定制化课程体系与产业实践基地的搭建,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即接触真实的企业信息化场景,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能力结构。此外,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信息化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才给予奖励和表彰,尤其是牵头重大数字化项目的核心人才,可探索股权激励等方式,从而避免人才流失,进一步推动复合型人才持续深耕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创新,逐步构建起信息化人才矩阵,让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便不再是被动适应,而是转化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数字化浪潮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多元信息化平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作为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要素,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工作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能够有效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进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首先是对网络升级,用更稳定的5G和智能路由器保证数据传输快又稳,特别是关键业务不掉线;其次逐步替换旧设备,用能灵活扩展的云服务器替代老机器,以云端资源作为过渡,平稳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企业要加快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网络通信等核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系统的承载能力和网络覆盖范围。此外,企业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打造多元智慧平台,实现一网式管理、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创新。例如,海尔集团推动了全面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再造,以订单为核心,构建了“前台一张网,后台一条链”的闭环系统[5]。这包括企业内部供应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资金流管理结算系统以及分销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响应系统等,实现了各种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这一智慧平台也是海尔集团信息化发展,坚持以智提“质”、加“数”发展的成果展现。
4.4. 强化管理,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信息网络所具有的广泛覆盖性和随机性特征,因而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强化监督管理与健全风险防控机制。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指导管理是关键一环。企业要构建风险预警平台,整合企业内外部数据,搭建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安全风险、网络攻击风险等实施实时监测与预警,以便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风险,能够实现“事前、事中、事后”三级防控体系[6]。信息化犹如企业发展的“智能加速器”,驱动着企业创新升级的进程。基于此,企业不仅要注重经济生产,还要形成“人防 + 技防”的立体防护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拓宽风险防控渠道,积极鼓励企业员工参与监督,将防护深度融入业务流程,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真正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提升监督效能,从而为企业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5. 结语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是企业顺应时代潮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进程中,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多元信息化平台以及强化管理和风险防控等一系列措施,企业信息化已展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未来,企业应持续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不断探索信息化发展新路径,从而持续激发企业发展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