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在理工类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与发展状况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Program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Background and the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A Case Study of East China
摘要: 理工类高校是以理科专业为主的高校,作为文科专业的国际中文教育(2020年之前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这种类型的高校发展如何、“双一流”专业建设状况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华东地区理工类高校的整体性研究及对建有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10所高校的更进一步的研究,了解并掌握该专业在华东地区理工类高校整体的发展水平,也了解到建有该专业高校在其发展该专业的过程中在师资队伍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针对其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依托挂靠主体单位、寻求校外主体帮助等方面的建议与对策,希望有助于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在理工类高校中更好地发展。
Abstract: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re universities with engineering majors, and how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ajor as a liberal arts major develops in this type of university and what is the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majors are questions worth exploring. Through the overall study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n East China and further research on 10 universities with Han education majors, this study understands and grasp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ese education majors i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n East China, and also understand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education major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major in terms of faculty and curriculum system.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ly on the main unit of attachment, and seek help from off-campus subjects, hoping to help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s a foreign education major i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饶依淘, 江宇豪.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在理工类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与发展状况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4): 1235-124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81

1. 前言

理工类高校,即专门从事理科教学的研究性大学,是我国高校种类的第二大类。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吹响了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的冲锋号,揭开了新一轮中国大学发展的序幕,并得到了广大理工类高校的积极响应。但是理工类高校的文科专业向来是其发展的薄弱环节,存在着办学理念和定位不足、缺乏高水平学术队伍等问题[1]。我国自2018年开始新文科建设,并在2020年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的需要,其任务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2]。尤其在2023年4月份,教育部联合其他各部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其工作目标是要调整或优化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3]。因此,一些在理工类高校的生存艰难、发展缓慢的文科学科专业或将面临淘汰的巨大风险。对此,系统地研究理工类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能够为理工类高校提升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水平提供帮助,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国际中文教育师资人才,为汉语在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推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中国针对非母语者教授汉语设置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以服务来华留学生为主,属于应用语言学分支[4]。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汉语教师,侧重解决具体教学场景中的语言教学问题。其特点是聚焦于“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很少涉及文化传播和国际视野。

21世纪初随孔子学院全球化发展而兴起,“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于2012年改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包括教师、文化推广者及教育管理者,强调学习者或未来的教学者的海外适应性。它的特点是突出了“国际性”与“双向交流性”,并开始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2020年教育部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科从此走向多元化和全球化,其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全球化、能利用技术开展教学的国际化人才,并且十分关注海外社区的中文教育。它的特点是包容性更强,弱化了“中国中心”的理念,更加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合作,且更加强调学习者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和使用。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它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其内涵的延伸,是对学生和教师能力要求的提高。而理工类高校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电子、材料、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5],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形成特色学科群之一的信息技术集群,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有助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发展。

3. 华东地区的优势

华东地区简称“华东”,总面积约为79.8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占全国的30%,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0%。华东地区包括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这7个省市。华东地区包含了我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得益于以上优越条件,该地区的总体教育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更为先进、更有活力[6]。因此,对华东地区理工类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现状进行研究或许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另外,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能在各类学校从事国际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人才,这意味着该专业的学生或多或少要与外国人打交道,而华东地区沿海省份占多数,对外开放水平相对其他地区更高,有更多的来华的外国人,因此能够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就业岗位,客观上具备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在该地区的发展优势。

4.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在华东地区理工类高校建设情况的研究与分析

为了了解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在理工类高校的发展情况,本研究通过网络查找华东地区有关高校官网提供的数据,以了解其学校是否属于理工类高校、是否建立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其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是否属于“双一流”专业、该专业师资队伍如何、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如何等情况,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4.1. 华东地区理工类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建设概况

通过表1数据可以看出,华东地区各省份理工类高校数量在高校总数中的占比在20%~27%之间,总体上接近我国理工类高校在全国高校总数中的占比。但是,在华东地区236所理工类高校中,各省份建设有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高校却只有10所,占比仅为4.24%,可见该专业在华东地区理工类高校中的发展水平较低,不容乐观。值得注意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姊妹专业,在华东地区236所理工类高校中,有29所高校建设了这个专业,从数据上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华东地区理工类高校中的发展比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更好,且发展结果相差较大。

Table 1.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program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cross East China

1.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在华东各省理工类高校的建设概况表

高校总数

理工类高校数量

建设有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

建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数量

安徽省

130

47

0

2

福建省

89

18

1

4

江苏省

178

68

3

6

江西省

112

23

1

4

山东省

167

39

2

4

上海市

70

16

1

0

浙江省

110

25

2

9

华东整体

856

236

10

29

4.2. 对建有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4所理工类高校师资队伍及核心课程的研究

通过初步研究,发现在华东七省所有理工类高校中,仅有10所高校建立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因此对这10所高校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这10所高校分别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青岛城市学院、厦门理工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此排名不分先后,仅以首字字母顺序排序)

通过进一步地深入了解目标院校,在这10所目标高校之中,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在江西理工大学属于国家级、省级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计量大学属于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表现较为突出。因此,这四所高校是再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对象。

4.2.1. 各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招生情况的对比与分析

教师质量对专业建设具有支撑作用,教师是课程设计与更新的核心驱动力,是科研反哺教学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主导力量[7]。因此研究与分析目标院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指出的是,在开设该专业的众多高校中出现了各自隶属不同学院和学科的情况,“有的在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各校名称不同),有的在外语学院,有的在文学院,还有的在管理学院……”[8]。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计量大学这4所高校分别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在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人文与外语学院,可见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归属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聘用教师都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且经过调查发现,以上4所高校的专任教师中硕士学历非常普遍,仅统计教师中拥有硕士学位的数量会在数据上缺乏差异性;另外,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出要求:师资队伍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应不低于30% [9],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各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建设情况及拥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建设情况。

表2数据表明,4所目标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在教师数量、博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及比例、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人数及比例方面表现有一定差异,这充分体现出各高校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师资建设上的差异。单从教师数量来看,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数量明显较多之外,另外3所高校专业教师数量相近。从博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上来看,4所目标院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教师的博士占比均超过七成,而南京工业大学所占比例最高,江西理工大学所占比例最低,稍稍落后于其他高校。从副教授及以上所占比例上来看,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力接近,占比66.67%,处于领先地位,江西理工大学占比40%,落后于其他院校。

Table 2. Faculty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program in target universities

2. 目标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表

专业教师数量

博士及以上学历人数

博士及以上所占比例

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人数

副教授及以上所占比例

江西理工大学

10

7

70.00%

4

40.00%

南京工业大学

15

13

86.67%

10

66.6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1

17

80.95%

14

66.67%

中国计量大学

11

8

72.72%

5

45.45%

Table 3. Admissions data and student-faculty ratio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program in target universities (2021~2024)

3. 目标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2021~2024年招生情况及师生比表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学生总人数

教师人数

总师生比

江西理工大学

78

90

105

125

398

10

1:39.8

南京工业大学

22

23

23

30

98

15

1:6.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2

30

35

33

130

21

1:6.2

中国计量大学

68

73

76

80

297

11

1:27

根据表3可以看出,4所目标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招生情况中,除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4年招生人数较为平稳外,另外3所高校的该专业招生人数均为上升趋势,其中江西理工大学招生人数增长迅速,从78人扩招至125人,增幅达到60%,而教师人数仅有10人,总师生比达到了惊人的1:39.8。根据国际通用参考标准,本科教育的师生比为1:15~1:20之间更为合理。可见江西理工大学和中国计量大学的师生比已失衡,其中中国计量大学师资面临很大的压力,江西理工大学则面临着教师资源严重超载的风险。

综上所述,四所目标高校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有优劣。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例如,江西理工大学和中国计量大学可以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尤其是江西理工大学,应降低招生增幅,降低规模–质量之间的失衡风险;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则可以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整体实力。同时,各高校还应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2.2. 各院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设置的对比与分析

本文该部分内容将从各院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入手,对比分析各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主要从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数、核心主干课程学分及其占比、核心主干课程课时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表格中所有数据均来自目标院校官网所公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最新的培养方案。

通过表4可以看出,各目标院校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总体课程安排中各有侧重,在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数量、其学分及其占比、课时等方面的安排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南京工业大学表现更为突出,在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数量、其学分及其占比、课时三方面的数值远高于另外3所高校,其数值甚至接近江西理工大学的两倍。总体来说,南京工业大学在核心课程设置强度上显著领先,江西理工大学侧重拓展非核心学习领域,其余两校处于中间梯度。不过每所高校对其专业课程是否属于其核心课程的标准不一样,因此仅从以上三个方面的数据来评价该高校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并不合适,数值的高低并不代表该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好坏。

Table 4. Core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program across target universities

4. 各目标院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设置情况表

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数量

核心主干课程学分

核心主干课程学分占比

核心主干课程课时

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江西理工大学

11

40

25.48%

640

157

南京工业大学

23

76

43.18%

1216

17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4

56

35.44%

896

158

中国计量大学

12

52

32.10%

832

162

由于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及教师有汉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技能、中外文化知识及教学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10],因此核心主干课程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院校对建设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具体偏向于何种方向。各目标院校在建设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时应明确自身在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整体上优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上好每一门、每一节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通过分析该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学分在毕业总要求学分中的占比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院校对该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可以反映出该校该专业学生学业压力是否过大、是否得到了更加专业化的发展及是否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等情况。从表3~4可以看出,南京工业大学更加重视专业核心课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素养,而该校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比另外3所高校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压力更大;江西理工大学则更加重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Table 5. Core curriculum catalog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program across target universities

5. 各目标院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目录表

专业核心主干课程

江西理工大学

现代汉语、教育心理学、跨文化交际、中国古代文学史、教育学、古代汉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中国文化通论、语言习得理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

南京工业大学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汉语写作、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语言教学法、语言要素教学、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语言习得、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心理学、现代汉语修辞、文学概论、跨文化交际、教育学、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语言习得原理(双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社交与礼仪、应用写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教育心理学、中外文化交流、基础日语(韩语)、中级日语(韩语)、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计量大学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化通论、综合英语、高级综合英语、东西方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目的地国家概况、文化学导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育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

表4还可以看出,专业核心主干课学分总数与课时总数呈正相关关系。通过简单的换算,发现以上所有院校采取的都是1学分需要上16课时的课程这一模式,这课时时长也刚好符合我国大学一学期有16~18个学习周安排的规律,这种模式也是中国绝大多数高校普遍采取的模式,因此本文所研究的这4所高校所采取的模式显得合情合理。

Figure 1. High-frequency core curriculum offerings

1. 高频率出现的核心课程设置情况表

结合表5图1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教育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通论)这几门课被所有目标高校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跨文化交际这门课有3所高校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这说明以上5门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的认可度很高。另外,有两所高校把汉语国际教育概论、教育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概论等课程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说明这些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4.3.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可以分析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在我国华东地区理工类高校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从整体上看,大部分理工类高校没有建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作为文科专业在理工类高校的发展较为困难;

(2)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院归属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或答案;

(3) 建有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部分高校面临着师资压力过大、规模与质量失衡两方面的问题;

(4) 建有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高校其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体现出该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各有侧重,较少有高校能达到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中外语言能力、中外文化知识及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技能三方面的平衡。

4.4.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可能原因分析

(1) 大部分理工类高校依旧秉持原有办学理念,将发展重心放在自身优势学科,忽视了国际中文教育等文科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导致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在理工类高校的开设率极低,发展速度缓慢。

(2) 各高校创立和发展时间不同,各教学单位机构设置也不尽相同,且没有明文规定该专业必须设立在某学院,因此导致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开设在不同的学院,专业学院归属不统一。

(3) 由于江西特殊的教育结构,大学数量少、学生人数多,使得江西理工大学该专业招收了大量的江西本地学生,其本地学生的比例高达70%以上,使得该校该专业的师生比严重失衡,达到惊人的1:39.8。同样师生比失衡的中国计量大学或许也是同样的原因。

(4) 由于各高校专业资源不同,为了合理和充分利用本校建设该专业的所有资源,各高校对该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同,从而导致课程设置上的差异;由于培养时间有限、授课时长有限,导致该专业学生未能全方位地满足中外语言能力、中外文化知识及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技能三方面的要求。

5. 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5.1. 转变传统发展理念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重工轻文”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多样性人才的需要,且过度的“重工轻文”现象还会被社会所批评[11]。因此,除了4所目标院校外,所有理工类高校都应摒弃传统工科发展观念,一个劲地发展理工类专业,应以工为主,兼容文、理等方面学科进行协调发展。多学科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高校本身的学科建设,还有利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知识型、建设型人才。

5.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各高校及所在学院的建设发展历史、办学及招生规模、教育教学理念、资金支持及其影响力的不同,导致各学院师资建设水平及各方面表现而有所差异[12]。针对该情况,对于教师队伍规模较小、师资紧张的高校,如江西理工大学和中国计量大学,应根据自身师资紧张情况和课程安排情况适当扩编教师队伍,提高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教师人才,尤其是年轻且高学历的教师,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促进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发展,年轻教师也要多向前辈学习,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可以展开专兼职相结合教师培训,在其他高校、科研单位等社会单位聘请有关学者担任兼职教师,丰富教师类型。对于教师队伍规模较大、师资充足的学院,如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对师资队伍进行进一步管理,优化教师队伍人员配置,采取正向奖励机制,着重奖励对专业建设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同时也要加强与建设有孔子学院的国际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对标国际,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竞争力。另外,针对当今互联网频频爆出的学术界、教育界丑闻,所有高校都应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健全教师评价、监督及考核体系,以避免出现学术行为不端等违背师德的各种不当行为。

5.3. 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针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围绕于中外语言能力、中外文化知识及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技能三方面这一情况,各院校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重视现代汉语知识、外语及对外教学技能的教授。对于核心主干课程课时较少的院校,应适当增加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课时,以确保学生能够牢牢掌握核心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确保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于核心主干课程课时较多的院校,如南京工业大学,应适当调整一些“伪核心”课程,去掉核心课程中的“水课”,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另外,除了线下教学,还应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如中国慕课、超星精品课、网易公开课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5.4. 依托挂靠主体单位

根据研究调查,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所在的学院并不统一,该专业可能出现在外国语学院、可能出现在文学院、也有可能出现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还有可能出现在人文与外语学院,不论挂靠主体单位是哪个学院,该专业与学院的关系都不仅仅是上下级关系,也还是相互共存、荣辱与共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3]。另外,获得“双一流”专业建设点既是一个高校专业的荣誉,也是一个高校专业的保障,可以极大地降低该专业被撤销或被调整的风险。因此,无论该专业挂靠单位是哪个学院,学院工作者和专业建设者双方应共同努力,把该专业点建设好,向着“双一流”专业这个目标前进,让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5.5. 寻求校外主体帮助

根据三螺旋理论,专业的发展不仅仅只是靠高校自身的探索与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还需要企业的相关帮助,这样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与进步[14]。对于像国际中文教育这类与国内外环境、国家政策息息相关的专业,其发展更是离不开我国各级政府的支持。因此,为了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发展,为了培养更多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高校应积极主动寻求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如为建设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待遇以引导各界相关人才加入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当中、对接收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且专业对口的相关的国内外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照顾以促进就业等;还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学术交流的同时,也要紧抓就业问题,高校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劳动力,为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企业为高校缓解就业压力,让高校人才的价值得到发掘,两全其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15]

6. 结语

华东地区理工类高校数量可观,但是设有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很少,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在理工类高校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在华东地区236所理工类高校中,仅有4所高校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建成了国家级或省级“一流”专业。即使在这4所高校当中,该专业也存在着规模与质量不平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各高校应做到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依托挂靠主体单位、寻求校外主体帮助,只有这样,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才能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这4所高校才能更好地成为其他高校建设“双一流”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董春辉.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我国工科高校文科教育现状及对策[J].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1): 34-38.
[2] 谷陵, 张海威.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发展: 挑战与对策[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7(4): 77-83.
[3] 教高[2023] 1号.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EB/OL]. 教育部及其他各部门. 2023-02-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304/t20230404_1054230.html
[4] 陆燕冰.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37(3): 82-84.
[5] 林秀琴.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11): 52-54.
[6]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Z]. 中国政府, 2005-06-15.
[7] 杨博. 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 知识经济, 2010(15): 138.
[8] 亨利∙埃茨科维兹. 三螺旋创新模式: 亨利∙埃茨科维兹文选[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323-329.
[9] 牛童.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24.
[10] 幸满丽.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发展[J]. 三角洲, 2024(4): 133-135.
[11] 黄雅琪. 新时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发展方向调查与分析——以吉林外国语大学为例[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3(10): 63-66.
[12] 李文杰. 河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现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秦皇岛: 华北理工大学, 2023.
[13] 贺卫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初步思考[J]. 河池学院学报, 2023, 43(2): 54-59.
[14] 檀晶晶. 面向新文科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教学刊, 2023, 9(10): 154-157.
[15] 蔡栋波, 冯瑞贞.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困境与发展路径探索[J]. 汉字文化, 2022(S2): 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