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我国职业教育企业兼职教师的研究文献述评及启示——基于中国知网2004~2024文献的研究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Part-Time Teachers in Enterpris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and Implications—A Stud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of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2004~2024
DOI: 10.12677/ae.2025.154711, PDF, HTML, XML,   
作者: 宾 瑜, 冼 妹: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职业教育兼职教师产教融合Vocational Education Part-Time Teacher Industry-Teaching Integration
摘要: 通过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兼职教师”的代表性研究文献,借助Cite Space 6.3.R1软件,对2004~2024年研究文献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梳理职业教育兼职教师领域研究的热点、脉络、阶段及趋势,发现在兼职教师研究领域政策导向明显,研究机构学术合作网络较为分散,研究焦点从关注外部经验转向内部能力提升的问题。由此,关注政策导向与需求的对接、加强跨机构合作与资源整合,以及加强国际比较研究与国际合作等,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深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趋向。
Abstract: By selecting th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part-time teachers” in Chinese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source journals in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database, and with the help of Cite Space 6.3.R1 software, w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number of articles, authors, institutions, keywords, etc.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from 2004~2024, and sorted out the hotspots, veins, stages and trends of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part-tim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found that in the field of part-time teacher, research policy orientation is obvious, the academic cooperation network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is more decentralized, and the focus of research shifts from focusing on external experience to the issue of internal capacity enhancement. As a result, focusing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policy orientation and demand, strengthening cross-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re important trends for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time faculty at present and in the coming period.
文章引用:宾瑜, 冼妹. 近二十年我国职业教育企业兼职教师的研究文献述评及启示——基于中国知网2004~2024文献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4): 1461-147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711

1. 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职业教育需要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需求日益增加,兼职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的重要基石,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也是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旨在鼓励企业能工巧匠进入职业学校任教,体现了政策导向上对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推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兼职教师是指受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担任特定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课等教育教学任务及相关工作的人员。兼职教师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习实训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保障职业教育能够健康发展的要素之一。然而,在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进程中,出现了兼职教师聘请困难、监督不易、考核难题以及晋升困境等诸多问题。兼职教师面临着能力施展受限以及利益保障缺失等情况,最终引发职业院校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难题[1]。已有研究中明显缺少对该类研究成果的系统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软件Cite Space,对兼职教师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为后续的兼职教师实践和理论等研究提供信息支撑。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出自中国知网(CNKI)总库,为确保能精准检索到相应的研究主题,此次检索把篇名设定为检索项,定为“兼职教师”、“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等,时间范围选定为2004~2024年,来源类型设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通过检索,查找到241篇文献。按照研究需求,对获取到的文献展开筛选工作,将英文文献、会议综述、无作者的文献以及书评等与研究不相契合的文献予以剔除,最终得到了184篇具备研究价值的样本文献。在此基础上运用Cite Space工具对文献样本进行具体分析。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选取的知识图谱研究工具为Cite Space,是一款专为科研人员设计的文献计量学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开发。这款工具主要用于分析大规模文献数据,帮助用户追踪研究前沿、识别关键文献、发现研究热点、揭示研究趋势以及探索潜在的合作网络等。

2.3. 研究内容

研究主要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来呈现兼职教师研究领域的文献现状。通过几个核心层面的深入探索,包括识别年度发文量趋势、期刊发文作者合作网络情况、分析机构间的研究合作网络、构建文章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同时发掘研究热点主题,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兼职教师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研究动态。

3. 数据分析

3.1. 年度发文量分析

Figure 1. Trend of annual journal paper publications

1. 期刊论文年发文量走势图

由于2024年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有关兼职教师的期刊较少且文献与研究不符,故图1表示2004~2023年的发文量,横轴表示年份,纵轴为对应年份的发文量篇数。根据图1论文年发文量走势图可以将兼职教师的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年~2009年,该阶段的发文量呈稳定的上升趋势,但发文量较少,年发文均低于15篇。研究聚焦国外经验(如美国社区学院模式),呼应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兼职教师政策的初步提出。第二阶段为2010年~2016年,这一阶段的总体发文量较多,是前一阶段发文量的1.98倍。受《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2012)等政策推动,研究主题转向聘任机制、考核评价等制度建设。第三阶段为2017年至2024年,整体发文量呈现下降趋势。反映实践瓶颈(如校企利益冲突),研究重心向“产教融合”“教学能力”等内涵式问题转移。超过20篇的年份仅有2011年和2013年,这与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和兼职教师的规模有关。此外,文献在兼职教师管理方面较为侧重,所选文献中篇目含“管理”的文章有45篇。未来,随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探索兼职教师的研究也将受到学术界持续关注。

3.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为深入了解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相关的期刊论文作者的整体状况,将从中国知网中筛选出来的184篇期刊文献导入文献研究工具Cite Space软件中,在软件的功能分区中选定“作者”这一选项,进而创建出能够呈现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相关文献作者合作网络的可视化图表(图2),此图谱涵盖了各个作者在兼职教师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合作情况以及发文数量等多方面的信息。

Figure 2.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 visualization mapping

2. 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

通过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可以看出兼职教师相关文献作者的合作情况。图2中的圆圈所表达的是作者的发文情况,其中,圆圈大小体现的是相应作者发文量的多少,而圆圈之间的连线则意味着相连的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圆圈的颜色对应文章发表年限。图2有5个相对较大的圆圈,表明这些圆圈所代表的作者发文量较高,分别是邹吉权,罗小秋,曹晔,王振洪和陈丽君五位作者,这些作者属于兼职教师相关文献中的高产作者,也是主要研究人员。值得注意的是,图中共有158条连线和257个节点,网络密度为0.0048,这表明尽管兼职教师研究领域的作者数量较多,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由图2可知,合作较为密切的作者团队有天津职业大学的邹吉权团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陈丽君团队,以及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罗小秋团队,地域与学科壁垒显著。总体来看,兼职教师相关议题的研究呈现出分散的状态,即便存在连线显示有合作情况,大多只是两人之间开展合作,三人或以上的规模合作较少,且合作研究者之间多以同事,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为主,这种情况导致兼职教师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的局面。

3.3.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为了探究兼职教师研究主题在学术期刊中的合作情况,将从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文献导入研究工具Cite Space软件中。通过在软件中设定“机构”作为网络分析的维度,绘制出兼职教师相关期刊文章作者所属机构间的合作网络图谱(图3)。

Figure 3. Visual mapping of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s

3. 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

对文献发文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可以反映出职业教育兼职教师领域科研力量的单位性质、地域分布等特点[2]图3中的圆圈对应的是发文机构,圆圈颜色的深浅对应该机构发文的年份,圆圈的大小代表相对应的研究机构的发文量,颜色越浅说明年份越早。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天津职业大学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研究机构对应的圆圈较大,表明这些机构的发文量较多。圆圈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程度表示对应机构间的合作发文量多少,图3中合作较为密切的机构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及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由图可知发文机构在地域分布上范围较广,这些机构跨越了我国东、西、北部等多个重要区域,这说明兼职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遍布全国。此外,网图中的网络密度仅为0.0034,密度不高表明各个研究机构的联系较为分散。总而言之,在兼职教师议题方面,研究力量大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不仅如此,从图中可以看出,较多的圆圈节点各自为政,这意味着各个机构之间并没有合作关系。这可能造成对兼职教师研究内容重复,还有大量文献集中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上,其他子领域的研究较少。

3.4.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清晰地揭示文献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突出研究的热点领域,对兼职教师这一主题发表的期刊文章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分析。通过软件分析得出相似关键词自然聚集成为若干小群体,每个群体代表着一个高度相关的主题领域。通过对这些小团体内的关键词展开总结和提炼,最终生成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图4)。

Figure 4. Keyword clustering visualization mapping

4. 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

图4为关键词聚类图谱,Modularity为网络模块化评价指标,当Q > 0.3时聚类显著。Mean Silhouette参数是用来评估网络同质性效果的,当Mean Silhouette > 0.7时,聚类信度高[3]图5中的Q = 0.8046,Q > 0.3且趋近于1,说明聚类显著。Mean Silhouette = 0.9711,Mean Silhouette > 0.7,聚类信度高[4]。通过软件分析得出,兼职教师关键词有11个聚类,以聚类标签#0、#1等分别进行表示,其研究热点涵盖了多个主题。当前,兼职教师相关研究正朝着维度交叉、领域扩展以及学科综合的方向不断发展。研究内容涉及兼职教师的核心地位与建设的定位,如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建设、教学质量,其中实践教学这一聚类中节点的连线较多,说明这一关键词聚类明显;也有对兼职教师的作用和管理的概述,如兼职教师的聘任和利用率;还有对兼职教师研究现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如调查分析和对策等。总结起来,这些关键词围绕着职业教育兼职教师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提升其质量等方面展开,其中特别关注了兼职教师的角色定位、聘用和管理等问题,以及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作用。简而言之,兼职教师的研究内涵比较丰富,研究内容较多,这为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3.5. 关键词突显分析

为了分析兼职教师研究议题在期刊论文中的关键词演变过程及其随时间的起始和变化情况,其中特别关注那些标志显著转折点的时间段,在视觉展示上通常会标记为红色,以此突出其突发性和重要性。通过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关键词突发强度前8名概况(图5)。

Figure 5. Keyword emergence mapping

5. 关键词突现图谱

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反映兼职教师研究主题的演变,进而判断兼职教师的发展阶段。从图5中可以看出,突显值(strength)最高的前五位关键词分别为产教融合(2.4)、教学能力(1.83)、队伍建设(1.79)、心理契约(1.63)和管理(1.6),说明这几个关键词被研究者关注的程度最高。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些关键词分成三部分。首先是“高校”、“美国”,影响周期在2005年~2007年,是研究学者关注兼职教师出现的最早的前沿领域研究之一,说明前期的兼职教师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注重学习他国经验从而获得启示。其次是“队伍建设”、“心理契约”、“管理”和“职业院校”,这几个关键词的影响周期在2008年~2017年,这一时间段兼职教师的研究关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其对职业院校的作用等。最后,“产教融合”、“教学能力”突显值最高的也是最前沿的关键词,影响周期在2019年~2023年,说明文献研究从兼职教师的外在作用逐步关注到兼职教师角色本身的能力提高,研究重心转向教育实践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强调“产教融合”也反映出职业教育对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其次“教学能力”的突出意味着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正逐步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关注点在于如何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是目前兼职教师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从“高校”“美国”(2005~2007)到“队伍建设”“心理契约”(2008~2017),最终聚焦“产教融合”“教学能力”(2019~2023),体现从“外引”到“内育”的转向。

4. 研究结论

综上可知,2004~2024年间,兼职教师研究作者及研究机构之间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研究力量各自为政较多,分布比较分散。研究内涵不断丰富,由兼职教师的外在作用逐渐关注到兼职教师角色本身的能力提高,研究重心转向教育实践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4.1. 政策导向明显

通过对2004年至2024年间关于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和调整三个阶段。初期发文量较少,随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发文量在2010年至2016年间明显增长,而随后几年则出现了发文量的下降趋势。总体而言,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研究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导向密切相关。第一阶段的稳步增长反映了职业教育在初始阶段受到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例如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应当制定、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引导职业院校面向社会招揽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使其能够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这一举措充分表明兼职教师日益受到重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这一时期我国的兼职教师还处在起步阶段,学者主要研究国外兼职教师聘任情况对我国的启示等。第二阶段中2010年至2016年的爆发式增长,则直接响应了国家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系列政策推动,如2012年,国家针对职业学校兼职教师出台了规范性文件《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该办法从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的入职条件、聘请程序、组织管理、经费来源等多个方面着手,开展了相应的制度规范工作[5]。然而,第三阶段也就是2017年以后,发文量的下降可能表明,虽然政策层面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减,但在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的具体执行上遇到了瓶颈,比如研究资源分配、研究深度拓展等方面的挑战。其次,还出现研究理论不足的问题,现有研究多基于推拉理论、心理契约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增值(如兼职教师经验转化)与组织学习机制(如校企知识共享)的深入探讨。

4.2. 合作网络分散

从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可见,兼职教师研究领域的合作程度并不理想,核心作者和高产作者虽有所显现,但总体上的合作网络较为分散,缺乏深度的协作和广泛的交流,这对提升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造成了制约。首先,从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中可以看出兼职教师研究人员较多,形成了一定规模。且有部分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兼职教师的研究工作,比如崔西展研究团队。其次,通过检索发现,大部分期刊对国外兼职教师的引介较少,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这说明兼职教师的国别比较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此外,多数作者以独立发表或者两两合作为主,未能形成高效的研究团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兼职教师研究的深入与全面发展,可能出现同一研究议题大量重复的情况,并且未能紧密结合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实际状况等。通过观察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能够发现,从事兼职教师研究的单位,其覆盖面大多集中于高校以及各类研究机构。这样的情况对于该议题的实践探索是较为有利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相关研究的水平。然而,从整体层面看,各研究机构间合作相对较少,与作者之间的合作相似,这种情况致使研究的合力被分散开来。在此基础上,倡导和推动更多的跨地区、跨机构、跨学科合作研究,各研究机构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促进兼职教师研究,以提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影响力。

4.3. 研究焦点变迁

关键词聚类与突显分析揭示了兼职教师研究主题的演进轨迹,兼职教师研究主题从最初的引进与借鉴外国经验,过渡到关注队伍建设与内部机制优化,再至当前聚焦于产教融合与教师能力提升等深层次问题。兼职教师要想胜任其职责,不仅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作业、细致进行课后辅导及实训指导,还需积极参与各类进修培训,这一系列职责无疑要求他们投入相当的时间与精力。然而,企业往往顾虑到兼职教学活动可能会分散员工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度,故而对企业内部员工从事兼职教学持保留态度,甚至不予鼓励。这种状况导致职业院校很难聘请到“稳定”的兼职教师。例如,王永钊学者根据推拉理论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流动面临行业企业方推力不够、校方拉力不足、激励机制灵活性不强、政策执行不到位”[6]等问题,提出平衡校企推拉力,消除“中间障碍”等解决措施。同时也表明研究方向正在向纵深发展,关注点从外部引入转为内在能力培养,预示着未来研究将进一步细化兼职教师角色定位和能力建设,以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文献从最初关注“高校”、“美国”等国外经验和模式,逐渐转向关注“队伍建设”、“心理契约”等内生机制和管理模式,再到近年来重点关注“产教融合”和“教学能力”等体现兼职教师核心能力和角色转变的关键问题,体现出研究重心由外部借鉴到内部建构、由宏观政策到微观操作的变化。

4.4. 研究现状与挑战

研究还发现,现有的兼职教师研究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队伍建设、管理机制、角色定位及权益保障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且研究集中于队伍建设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子领域,导致研究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约化和体系化的研究成效。就研究视角而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社会互赖理论、推拉理论、赋权增能理论及心理契约理论等。例如万瑶以赋权增能理论为指导,“分析兼职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阻力因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兼职教师培育的动力机制”[7],将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作为切入点,进而构建起兼职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动力机制。着眼于研究内容来看,不仅聚焦于其教育教学能力、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研究,同时还重视其建设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就研究方法而言,涵盖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以及个案分析等多种形式,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此外,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当中,多数是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类宏观以及中观层面出发,对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展开探讨。从专业群建设这一微观层面,深入剖析兼职教师流失治理的成因及相应对策的研究却比较少见。并且大部分研究将重点放在了外部因素方面,对于内部因素予以关注的研究则相对匮乏。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全面地关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系统性研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1]

5. 研究启示

5.1. 关注政策导向与需求的对接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紧紧把握住大改革、大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成功实现了从注重规模扩张式的发展迈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转变[5]。兼职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跟随职业教育的大发展。首先是在政策的出台方面,朱爱国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在兼职教师的功能定位、内涵界定、来源渠道、所占比例、聘用条件、职责任务、考核激励、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8]。随着政策的不断演进说明兼职教师的角色、地位以及面临的挑战,会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基于此,就有不少学者指出如何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形式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总体而言,政策指引了兼职教师的研究方向,同时兼职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也能为政策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实证支持。因此,未来的研究工作应当积极响应政策导向,通过深入分析最新出台的职业教育政策,把握其核心要义与长远目标,确保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其次,兼职教师的研究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入职业院校,调研兼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针对兼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案例研究能够清晰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措施。例如王红梅梳理和介绍江苏省高职类产业教授选聘办法及其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示范作用,针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政府政策供给不足、院校工作不平衡、教师身份不明确、个人诉求满足不充分等问题,并提出江苏省产业教授选聘的具体做法“顶层设计起点高、流程规范具体、职责定位明确以及政策操作性强[9]”。通过深入调研企业、学校和兼职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助推兼职教师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发展。

5.2. 深化理论研究与构建多维分析框架

从研究视角看,需突破传统经验性分析的局限,通过引入人力资本理论与组织学习理论,构建多维分析框架,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兼职教师作为企业技术骨干,其技能与经验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本。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可量化分析其技术经验对学生技能提升的贡献度。例如,通过实证研究测算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后学生就业率、技能竞赛获奖率等指标的变化,验证其隐性知识(如工艺标准、行业规范)的溢出效应。同时,需构建“企业–教师–学校”三方利益共享模型。其次,兼职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将行业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一过程涉及隐性知识(如操作技巧、问题解决策略)的显性化。组织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共享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可据此设计校企协同培训机制。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在于实现人力资本增值与组织学习效率的协同提升。未来研究需以“知识共享–价值共创–生态共生”为逻辑主线,构建兼顾个体发展、组织效率与社会效益的理论框架,为破解“产教两张皮”提供学理依据。

5.3. 加强跨机构合作与资源整合

在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兼职教师作为连接教育与行业实践的重要桥梁,其研究工作对于推动学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由于兼职教师隶属于多个机构,他们的研究领域内机构合作网络呈现出较为分散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识的高效流通与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因此,加强跨机构合作与资源整合,构建开放共享的合作生态,成为提升研究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首先,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并支持不同研究单位间的资源共享、项目合作,以及联合申报重大课题,以整合优势资源,避免重复研究,提升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其次,各研究机构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如定期举办跨机构研讨会、论坛等,可以增进彼此了解,发现合作契机,共同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难题。同时,鼓励兼职教师在不同机构间流动,不仅能够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还能带动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交流互鉴。再者,强化跨学科整合是提升研究系统性和深度的关键。兼职教师因其特殊身份,往往具备跨领域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推动各学科间多元化研究方向的发展。通过组建多学科研究团队,针对复杂社会问题和科技挑战开展协同攻关,可以有效避免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产出更具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5.4. 聚焦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鉴于关键词突显分析揭示的研究重点转移,研究人员应当紧跟时代潮流,聚焦产教融合背景下兼职教师如何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以及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解决好兼职教师的聘任、利用与评价问题,以促进兼职教师队伍的优化和发展。一方面,聚焦兼职教师本身的发展,兼职教师作为企业的能工巧匠,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劳动技术模范作用,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兼职教师应该注重德育方面的发展,提升技术技能水平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德育方面的挖掘。配合学校学生发展,致力于建设一支阅历丰富、有亲和力、身正为范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另一方面,关于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应协调企业、学校以及兼职教师本人三方的利益需求,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企业作为兼职教师的来源地,应该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帮助兼职教师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协助学校参与兼职教师的管理、选拔和评价等。学校作为兼职教师的主要工作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加强培训和管理,激发兼职教师工作积极性等。同时兼职教师本人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中去,与学校和企业共同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5.5. 加强国际比较研究与国际合作

比较研究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总结出各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兼职教师的研究。在国际比较研究中,一方面,现有研究中指出我国兼职教师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经验。例如涂三广认为“当前我国在‘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正面临兼职教师进不来和专任教师实践弱的困境。有必要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发展的经验。”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具有比重高与实践能力强、聘任标准明确灵活、职业晋升途径多元畅通与培训体系规范可操作等鲜明特征。此类特征正是我国兼职教师的愿景。因此通过学习借鉴国际上兼职教师发展较好的国家经验有助于促进自身发展。与此同时,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实践,探索适合本土发展的实现路径。另一方面,由上述分析得出,当前兼职教师研究中对国外兼职教师经验的国家数量较少,研究较多的仅有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这限制了比较研究视角的广度和深度。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兼职教师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运作机制与成效,应当拓宽比较研究的国别范围,纳入欧洲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下兼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亚洲如日本和韩国如何平衡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队伍,促进两者互补合作的策略。这些国家在兼职教师的选拔、培训、评价及激励机制等均有独到之处,为我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多样化提供参考样本。在国际合作方面,未来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兼职教师管理与培养模式,通过对比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同时,增加国际期刊合作发表,提升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职业教育改革贡献中国智慧。

近二十年我国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研究呈现“政策驱动、焦点深化、合作薄弱”的特点。未来需以理论创新破解“重实践轻理论”的局限,以跨域协同打破资源壁垒,以国际对标完善制度设计,最终实现兼职教师队伍从“量”到“质”的跨越,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喻, 白欢, 陈婧. 心理契约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兼职教师流失问题治理[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6): 45-50.
[2] 王忠昌, 侯佳. 中国-东盟30年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进展及趋向——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 教育与职业, 2023(23): 13-21.
[3] 卢浩宇, 李强.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进路的图谱及其启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4(10): 232-240.
[4] 林宝灯.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现状与前沿演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3(5): 233-240.
[5] 尉迟文珠. 我国职业教育兼职教师政策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3(21): 72-77.
[6] 王永钊, 程扬. 推拉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流动治理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2(22): 73-78.
[7] 万瑶. 赋权增能视角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阻力和动力机制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13): 49-55.
[8] 朱爱国. 企业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现实困境及破解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30): 5-13.
[9] 王红梅. 从兼职教师到产业教授——江苏兼职教师产教融合工作的有益探索[J]. 职教论坛, 2020, 36(5): 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