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体育已远远超越了其作为传统竞技与娱乐活动的范畴,转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随着体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合作的日益加深,体育不仅在直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增加就业机会、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国家形象及文化软实力等多个维度上展现出无可估量的价值。鉴于此,系统且深入地探究体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对于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核心集作为数据基础,借助VOSviewer和CiteSpace等先进的可视化工具,并结合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体育与经济发展领域的发展态势、潜在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通过计量学分析与可视化呈现的有机结合,本文不仅揭示了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合作网络,还深入探讨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预测。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和拓展体育与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体系,还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和理论参考,对于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持续进步具有显著而深远的意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核心集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自建库起至2024年12月31日。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体育OR体育比赛OR体育竞赛) AND (经济增长OR经济效益)进行精确检索。文献纳入标准如下:(1) 仅纳入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2) 研究内容与“体育经济”相关的期刊论文;文献排除标准:(1) 内容不相关的期刊论文;(2) 会议记录、资讯简报等其它形式论文。
2.2. 方法
2.2.1. 资料提取
文献检索过程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严格遵循既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筛选完成后,将符合条件的文献数据导出为Refworks和Noteexpress格式,作为后续可视化分析的数据源。
2.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应用VOSviewer与CiteSpace 6.2.R4两款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搜集到的中文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研究聚焦于年度发文量、主要研究机构分布、以及核心作者群体等关键指标。借助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与突现词检测,深入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并据此探索未来可能的研究发展方向。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文献时区跨度覆盖1992至2024年,采用每2年为一个时间切片的方式,选取了Top N = 50的阈值标准。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到1378篇文献,经过对文献题目及全文的细致筛选,剔除了12篇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确定了1366篇有效中文文献纳入研究。文献筛选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Figure 1. Literature screening flow diagram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3.2. 年发文量分析
自1992年以来,体育经济研究核心期刊的发文量总体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如图2所示。从1992年起至本世纪初期,发文量相对较低,基本维持在30篇左右。2004年后,随着体育经济研究的深入,发文量逐年上升,特别是我国2008年承办北京奥运会后,增长趋势明显,多数年份保持在80篇以上,其中2010年达到高峰,年发文高达132篇。近年来,发文量虽有所波动下降,但总体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显示出该领域研究的持续性和活跃度。
Figure 2. Tim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annual publication quantity
图2. 年发文量时间分布图
3.3. 作者与机构分析
中国在体育与经济发展研究领域形成七个主要的研究团队,如图3所示,这些团队以任波、黄海燕、田雨普、谭建湘、张林、杨铁黎和曹可强为领军人物。这些核心团队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丰富的成果,而且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显示出了跨团队的合作趋势,这种合作对于体育与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和知识积累具有重要意义。从发文机构来看,如表1所示,上海体育学院以64篇论文位居第一,显示其在该领域的显著研究产出。北京体育大学以50篇论文紧随其后,其研究始于1994年,是所有机构中最早的,表明其在体育经济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分别以22篇和17篇论文位列第三和第四,显示出较强的研究能力。华南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和吉首大学以13篇论文并列第五,尽管发文量相同,但起始年限不同,反映了各自的研究节奏和重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以11篇论文并列第八。总体来看,体育学院在体育经济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师范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展现了一定的研究实力。
Figure 3. Authors cooperative network diagram
图3. 作者合作网络图
Table 1. Rankings of leading institutions by publication quantity
表1. 高产机构发文量排名表
排名 |
机构 |
发文量 |
起始年限 |
1 |
上海体育学院 |
64 |
1999 |
2 |
北京体育大学 |
50 |
1994 |
3 |
南京师范大学 |
22 |
1998 |
4 |
山东大学 |
17 |
2004 |
5 |
华南师范大学 |
13 |
2001 |
6 |
盐城师范学院 |
13 |
1999 |
7 |
吉首大学 |
13 |
2002 |
8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
11 |
2005 |
9 |
福建师范大学 |
11 |
2001 |
10 |
西北师范大学 |
11 |
2002 |
3.4.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的关键信息,能够概括和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研究方向和核心观点。关键词聚类是一种强大的研究热点探索方法。它通过对大量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将具有相似主题或概念的关键词归为一类,从而揭示出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关键词聚类,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探究学者可能忽略的研究方向,为科研选题和决策提供支持[1]。
关键词聚类结果如图4所示。该图谱包含了15个聚类标签,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值)为0.7086,大于0.3,表明聚类结构明显;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S值)为0.8515,大于0.7,说明聚类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图中的聚类标签分别为#0 体育产业、#1 政策传媒、#2 影响因素、#3 体育赛事、#4 体育旅游、#5 体育经济、#6 区域经济、#7 竞技体育、#8 一带一路、#9 经济效益、#10 体育消费、#11 冰雪经济、#12 产业集群、#13 奥运会、#14 全民健身。
Figure 4. Keywords clustering map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3.5. 关键词突现检测
“突现词”指在某特定时间段内,激增而频繁出现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的涌现不仅揭示了当前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而且近2~3年来的突现词,成为预测前沿动态及未来研究趋势的重要依据[2]。基于关键词聚类,进行关键词的突现分析(见图5)。图中展示了该研究领域的不同时间段的突现词。
Figure 5. Top 24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图5. 前24位高被引突现关键词
4. 讨论分析
4.1. 我国体育与经济发展研究的现状
自1992年以来,体育与经济发展研究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初期发文量较低,但2004年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发文量显著增长,2010年达到高峰。中国在该领域拥有七个主要研究团队,以任波、黄海燕等人为领军人物,这些团队不仅在学术上成果丰硕,还呈现出跨团队的合作趋势。从发文机构来看,上海体育学院以64篇论文位居首位,北京体育大学以50篇论文紧随其后,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也位列前茅,显示出体育学院在体育经济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师范大学和科研机构如华南师范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等也展现了一定的研究实力。总体来看,该领域研究持续活跃,体育学院及师范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推动了体育经济研究的深入发展。
4.2. 我国体育与经济发展研究的热点
4.2.1. 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
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是该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图4中#0 (体育产业)、#12 (产业集群)、#5 (体育经济)、#6 (区域经济)是关于体育产业和经济发展相关的聚类。肖年乐[3]等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2009至2021年间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虽缓慢,但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宋文利[4]进一步指出,体育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五个维度间的耦合度日益密切,尤其是与协调发展的耦合度最高,凸显了体育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潜力。郭恩恺[5]则从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其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果,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影响更为显著。这些研究不仅时间上体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上也形成了互补,共同揭示了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多维度推动作用。
4.2.2. 体育赛事与经济发展
体育赛事与经济发展作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在图4所展示的聚类分析中得到了体现。#3 (体育赛事)、#7 (竞技体育)以及#13 (奥运会)被归类为与体育赛事及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研究集群。候昆[6]通过深入剖析北京冬奥会前后的市场动态变化,明确指出冬奥会显著促进了我国冰雪产业的迅猛崛起。丁焕峰[7]学者则通过分析近五届奥运会的详尽数据资料,发现尽管奥运会在驱动经济发展方面产生正面效应的具体时间点各不相同,但从宏观视角审视,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确定的。在此基础上,黄磊[8]的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视野,他提出大型体育赛事能够有效加速城市经济的更新换代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着重强调需构建科学合理的赛事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策略。
4.2.3. 体育消费与经济发展
体育消费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型动力源泉,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广泛瞩目的研究热点。在图4所展示的聚类分析结果中,聚类#4 (体育旅游)与聚类#10 (体育消费)被归类为探讨体育消费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聚类群体。李树旺[9]借助2015年至2022年间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揭示,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的推行显著加速了当地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进程。孙侃然[10]则聚焦于江苏省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深入剖析指出,体育消费不仅有效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而且这一效应在不同区域间展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特征。可见,体育消费已然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这一发现为深刻洞察体育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内在作用机制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实证依据与理论支撑。
4.2.4. 全民健身与经济发展
全民健身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且相互促进的关系。图4中#14 (全民健身)是关于全民健身与经济发展的聚类。该聚类的核心论点聚焦于全民健身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而且能够作为一股重要力量,驱动经济发展。欧亚[11]的研究指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通过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的“经济链”,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建设进程。代志新[12]等人进一步强调,全民健身作为提升劳动力素质的关键因素,对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此外,冯俊翔[13]的研究则揭示了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在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些研究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劳动力素质提升以及体育赛事活动三个不同维度出发,共同验证了全民健身对经济发展的显著正面效应。
4.2.5. 冰雪体育与经济发展
冰雪旅游与体育经济在近年来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这一趋势在图4中的聚类#11 (冰雪经济)中得到展示。颜照坤[14]通过案例研究与SWOT分析,尽管指出了南方地区受气候条件的限制,但仍揭示了该地区冰雪旅游市场的旺盛需求及其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唐承财[15]则进一步从产业集群培育、业态深度融合以及科技赋能创新等多个维度,系统构建了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模式,为新时代背景下冰雪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骆秉全[16]则聚焦于北京市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着重强调了顶层设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及国际高端赛事引进对于推动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成果支撑了冰雪旅游与体育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论点,为推动相关产业的持续繁荣与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证据与理论指导。
4.2.6. “一带一路”与体育经济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观背景下,体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瞩目。图4中的聚类#(一带一路)集中反映了这一领域内的相关研究内容。众多研究成果揭示,体育产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力推动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丁举岩[17]从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独特视角出发,着重强调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对体育消费市场的构成模式进行战略性调整,以期解决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结构问题,从而推动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此外,孙锋[18]则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对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的融合路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从体育产业组织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发展政策创新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为体育产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张俊峰[19]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合作维度,通过对上合组织体育赛事交流现状的实证研究发现,成员国间体育赛事合作存在制度性壁垒与文化差异障碍,建议构建“赛事联动–文化认同–产业协同”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该研究提出的“上合体育赛事走廊”构想,为“一带一路”体育交流提供了创新范式,其设计的“政府主导 + 企业运营 + 民间参与”模式已在中俄冰雪赛事合作中取得显著成效,带动沿线城市体育旅游收入增长27.3%。这些研究共同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体育产业发展的双重逻辑:既要通过国内区域融合释放内生动力,更需借助国际赛事平台构建外溢效应,形成“以赛促融、以文促通”的双向发展格局。未来需重点推进上合组织体育标准互认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品牌赛事集群。
4.2.7. 体育运动与媒体经济
在数字经济与新媒体技术的双重赋能下,体育与媒体经济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互动与深度融合趋势,共同引领着行业的创新发展步伐。图4中的聚类#1 (文体传媒)是该研究内容相关的聚类。兰帅辉[20]在其研究中深入剖析了智能技术如何深度赋能体育传媒产业,不仅显著变革了产业格局,极大拓展了业态边界,还优化了盈利模式并创新了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与此同时,杨铄[21]的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职业体育转播产业所呈现出的新特征,诸如技术介入程度显著提升、平台依赖性日益增强等,进一步强调了数字化转型对于推动职业体育转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研究者指出,尽管我国在职业体育转播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中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需深入挖掘本土赛事的转播价值潜力,以期在全球市场中实现突破性发展。此外,姚远[22]以贵州“村超”为例,生动展示了体育运动文化传播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巧妙融合民族特色与非遗文化元素,精心打造“体育 + 民族文化”特色品牌,不仅有效推动了当地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还显著拉动了文化旅游产业,为体育与媒体经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
4.3. 研究前沿趋势
4.3.1. 数字经济
关键词“数字经济”在2020年至2024年期间持续展现出爆发性的突现态势,这一趋势不仅说明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而且预示着其或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导向。数字经济作为一股新兴力量,正逐步确立其作为驱动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地位。王逊[23]在其研究中明确指出,数字经济凭借其在提升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体育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赋能作用。在技术赋能层面,黎镇鹏[24]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数字体育赛事的五大应用场景:虚拟现实(VR)技术在赛事观赛体验中的沉浸化呈现、增强现实(AR)技术实现线下赛事与线上互动的无缝衔接、混合现实(MR)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竞赛空间、电子竞技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以及数字孪生技术在赛事运营与场馆管理中的创新应用。例如,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版权确权与数字藏品开发,单链交易突破300万次,印证了数字技术对赛事IP价值的乘数效应。薛梦莹等人[25]进一步指出,数字平台的构建使体育赛事商业价值创造实现了“三重跃迁”:数据要素驱动赛事价值链延伸,信息化网络提升利益相关者协同效率,数字化营销突破传统传播边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体育赛事商业价值的提升在东部发达地区尤为显著,技术创新贡献率达63.5%。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孪生技术在智慧体育场馆的应用已实现能耗降低28%、运维效率提升40%,这些数据共同验证了数字技术在优化赛事资源配置、创新商业模式中的核心作用。未来需重点突破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瓶颈,通过“数字 + 体育”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由此可见,数字经济以其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为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动力。
4.3.2. 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在2020年至2024年期间持续展现出爆发性的突现特征,不仅表明乡村振兴是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同时也预示其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体育赛事通过多维协同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但其成效受制于区域资源禀赋差异与政策执行效能的非均衡性,需构建因地制宜、多元联动的产业布局策略。以贵州“村BA”赛事为例,陈旭东与沈克印[26]的研究表明,乡村体育赛事通过产业融合创新、文化塑形铸魂、治理体系优化三重机制助力乡村振兴,该赛事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增长73.94%,但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并强化数字传播以破解资源分散化难题。张继亮[27]等2023年基于制度逻辑理论分析指出,“村BA”的规模化发展依赖基层共同体逻辑、地方政府行政逻辑与中央政府国家逻辑的协同,其中媒体动员通过链接多元制度场域将地方赛事提升为国家议程,但这一过程暴露了中西部乡村因生态开发不足、人才储备薄弱导致的区域失衡问题。赵吉峰与曹莉[28]进一步提出,城乡二元结构制约资源配置、社会组织力量分散、内生动力不足是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机制性困境,需构建“点–链–块”立体化布局,推动东部产业融合经验向中西部转移,依托“赛事+”模式激活欠发达地区生态与文化资源。上述研究形成“实践案例–制度剖析–理论框架”的逻辑链条,共同印证区域资源禀赋差异是体育产业布局的关键挑战:东部地区可借助市场资本与技术优势打造品牌赛事IP,例如浙江“新乡贤驱动”模式通过智库建设促进产业升级;中西部则需优先完善基础设施与人才引育机制,借鉴贵州“村超”新媒体营销路径[29],以流量经济反哺资源均衡配置。研究同时揭示,政策精准适配需以制度协同为基石,通过差异化设计统筹区域资源,例如在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强化“赛事 + 文旅”融合,在人口外流严重的区域侧重体育人才回流激励,最终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激活–社会参与”的动态治理网络,实现全域性、可持续的乡村振兴目标。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揭示了体育与经济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该领域年发文量波动上升,研究热点集中在体育产业、体育赛事、体育消费等方面,且呈现出与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新兴领域的融合趋势。未来,体育与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的结合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体育与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数字经济领域,应构建“技术–场景–价值”协同路径: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降低智慧场馆能耗28%,区块链技术实现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单链交易超300万次,东部地区技术创新贡献率达63.5%。乡村振兴方面,需实施“赛事IP + 文化赋能”战略:贵州“村BA”带动旅游收入增长73.94%,但需建立“政府 + 乡贤 + 市场”治理体系;浙江“新乡贤驱动”模式与贵州“村超”新媒体营销形成区域互补。未来需突破数字技术标准互认、乡村赛事长效运营等瓶颈,通过“数字 + 体育 + 乡村”深度融合,为全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范式。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