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结构与社会隐喻:对“上厕所下厨房”搭配规则的文化语言学分析
Language Structure and Social Metaphor: Cultural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Matching Rules of “Going to the Toilet and Going to the Kitchen”
摘要: 从文化语言学视角探讨汉语中“上厕所”与“下厨房”搭配规则的不对称性及其背后的社会隐喻。通过分析词典释义、BCC语料库数据分析及用法演变,揭示“上/下”的语义不仅指向空间方位,更映射社会等级与性别分工。“上厕”关联排泄场所的高位设置与避讳心理,“下厨”则隐含厨房劳作的低微属性,反映传统社会对体力劳动的贬抑。人们的认知经验影响着语言的结构,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受到地理空间布局、等级隐喻及语言经济原则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symmetry of the collocation rules of “going to the toilet” and “going to the kitchen” in Chinese and the social metaphors behind it. By analyzing the dictionary definition, BCC corpus data analysis and usage evolution,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semantics of “up/down” not only point to spatial orientation, but also map social hierarchy and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Going to the toile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 setting and avoidance of excretion places, while “cooking” implies the lowly attribute of kitchen work, reflecting the depreciation of manual labor in traditional society. People’s cognitive experience affects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and the asymmetry of up/down verbal combinations is affect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geospatial layout, hierarchical metaphors, and linguistic economic principles.
文章引用:陈紫微. 语言结构与社会隐喻:对“上厕所下厨房”搭配规则的文化语言学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948-95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434

1. 问题缘起

“上”与“下”是汉语中的基础方位词,同时也是生活中的常用动词。但是对于初学者或对于汉语文化较为陌生的学生来说,方位词“上”和“下”的使用规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特别是在一些固定表达上,如“上厕所”和“下厨房”。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语料库显示,68%的汉语学习者曾误用“上厨房”或“下厕所”,认为“厨房需要低头进入,厕所需要抬脚迈入”。在许多语言中,方位词通常是直观且清晰的,但是汉语中的方位词却不仅仅是空间的指示,更多的涉及社会文化、习惯搭配和空间隐喻规则等。有时候“上”和“下”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但是有时候无法替换。例如,我们可以说:

上北京 下广州

上酒店 下馆子

上厕所 下厨房

但是我们通常情况不会用下列表达:

*下北京 *上广州

*下酒店 *上馆子

*下厕所 *上厨房

“上”“下”是一对极性反义词,两者的基本义项为竖直方向的反向运动,然而这并不是它们的唯一义项。因此“上/下+处所词”组合的不对称性常常会给汉语初学者带来偏误。“上厕所”中的“上”和“下厨房”的“下”又有哪些义项?动词“上”“下”对于名词的选择是否具有单一性和排他性?这背后的原因都是值得探讨的。

2. 谓语动词“上、下”的义项识解

为了深入理解“上”与“下”在“上厕所、下厨房、下馆子”等表达中的使用,我们首先需要考察这两个方位词在词典中的基本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7)所见“上、下”释解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是一部权威、实用的语文工具书。它在第六版基础上修订,增收新词语和新义项,完善释义,提升科学性和准确性。内容丰富全面,涵盖字词形音义等知识,编排合理,检索便捷,是语言学习、研究及日常使用的重要参考资料。

“上”的解释:

(1) 表示方向、位置的升高:如“上山”、“上楼”。

(2) 表示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如“上半年”、“上世纪”。

(3) 旧时指皇帝:如“上谕”。

(4) 表示“到”“去”(某个地方):如“上街”。

(5) 表示向上级呈递:如“上书”、“上交”。

(6) 表示“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如“上百人”“上年纪”。

“下”的解释:

(1) 表示方向、位置的下降:如“下山”、“下楼”。

(2) 表示时间的结束或较晚:如“下半年”、“下月”。

(3) 表示等次或品级低:如“下等”、“下属”。

(4) 表示动作结束或未开始:如“下课”、“下场”。

(5) 表示低于,少于:如“下下三百人”。

()《现代汉语八百词》所见“上、下”释解

《现代汉语八百词》是吕叔湘先生主编的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语文工具书。它以实用为原则,收录约八百个常用的现代汉语虚词和部分实词,对每个词条进行了详细的用法分析和示例说明,是汉语学习者、研究者及语文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推动汉语教学与研究意义重大。

“上”的解释:

(1) 表示位置、方向的升高:如“上山”、“上天”。

(2) 表示处所:如“上风”、“上游”。

(3) 表示等级或质量高:如“上将”、“上校”。

(4) 表示到规定时间开始日常工作或学习等:如“上限”、“上升”。

“下”的解释:

(1) 表示由高出到低处:如“下山”、“下船”。

(2) 表示后一半时间或即将来到的时间:如“下半夜”、“下一季度”。

(3) 表示处所:如“下腹”、“下游”。

(4) 表示等次或品级低:如“下等”、“下品”。

()《汉语大字典》所见“上、下”释解

《汉语大字典》是规模宏大、形音义完备的汉语字典。由徐中舒主编,集古今汉语研究成果,收字丰富,达54678个。注重形音义结合,以楷书为字头,按部首编排,释义详尽,书证丰富,是语文工作者、研究者及爱好者的重要工具书,对汉语研究和传承意义重大。

“上”的解释:

(1) 表示高处、上方:如“上,《说文》云:‘高也’”。

(2) 表示等级或质量高:如“上将”、“上策”。

(3) 表示在尊长或在上位的人:如“何晏注:‘上,谓凡在己上者’”。

(4) 表示低处到高处:如“上,登也,升也”。

(5) 表示往、去:如“上街”、“上剧院”。

“下”的解释:

(1) 表示低处、下方:如“下山”、“下楼”。

(2) 表示进入(处所):如“下考场”、“下馆子”。

(3) 表示退出、离开:如“下岗”、“下火线”。

(4) 表示等级、质量低:如“下级”、“下品”。

(5) 表示时间、次序在后的:如“下次”、“下册”。

(6) 表示高处到低处:如“下霜”、“下楼”。

从以上各字/词典的释义来看,“上”和“下”都包含了空间位置、等级次序和动作趋向等多重含义。观察表1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基本义项为我们理解“上厕所、下厨房、下馆子”等表达提供了基础。例如,“上”在“上厕所”中可能体现了“去、到”的含义,而“下”在“下厨房”“下馆子”中可能同时包含了“去、到”和“由高处到低处”的含义。当然有学者认为“‘上’似乎更接近‘到’义,‘下’更接近‘去’义”[1]。但“到”与“去”两者本身的差别就很细微,不能说明“上”与“下”的区别,两者的语义差别在其与不同处所名词的搭配中才能更清晰地表现出来[2]

Table 1. The core semantic analysis of “Up/Down”

1. “上/下”的核心义项分析

语义维度

“上”的核心义项

“下”的核心义项

空间

高处(如“山上”)、由低至高移动(“上楼”)

低处(如“地下”)、由高至低移动(“下楼”)

社会

尊贵(“上将”)、主导(“上级”)

卑贱(“下人”)、从属(“下级”)

时间

先前(“上古”)、开始(“上课”)

后续(“下午”)、结束(“下班”)

3. “上厕所”和“下厨房”的义理分析

()“上厕所”的造字逻辑和用法演变

“厕”,会意兼形声字,“厠”的简体字,本写作“廁”,从广从则,“侧”的孽乳字,“廁”字最早见于楚国文字。广,依山崖建造的房屋(山洞),房屋;则,取“侧”的旁边义。指住所旁边的房屋,造字本义:偏房、旁边的屋舍,引申为茅厕,厕所为口语。《说文解字》对“厕”的解释是:“厕,清也。从广,则声。”清除不洁的处所是厕之范式。

既然“厕所”有“清除不洁的处所”的意思,那为何用“上厕所”而非“下厕所”?在古代汉语中,虽然“上厕所”这一现代表达方式尚未形成,但与“上厕所”同义的行为和场所,通常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描述。古人并没有“厕所”这一专门词汇,而是用更隐晦或雅致的词汇来指代与排泄相关的行为或场所。以下是BCC语料库1中一些古代与“上厕所”意思相近的表达方式和例子:

小解、大解:

(1)《左传》昭二十二年,王师次于解。杜预曰:“洛阳县西南有大解、小解。”(《读史方舆纪要》)

解手:

(2) 伍小姐忙问为什么,舅太太道:“一时腹痛起来,要找个地方解手。”(《九尾龟》)

如厕:

(3)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纪》)

(4)“石崇豪富,客如厕必令脱故衣。”(《世说新语》)

出恭:

(5) 和尚说:“你们先到衙门去,我还要出恭。”(《济公全传》)

湿湿:

(6)“婶子,我要湿湿去。”(《儿女团圆》二折)

更衣:

(7) 钱潢曰:“更衣者,贵人大便,必更换所服之衣,故称大便曰更衣。”(《皇汉医学》)

东净:

(8) 后架乃粪秽之聚。其称为东净西净者。(《幻住庵清规》)

开风:

(9) “若在锅里开风,恐怕污了你的熟油,不好调菓吃,如今大小便通干净了,才好下锅。”(《西游记》二十五回)

水火:

(10) “水火急时,直等日间床上无人时节,就床下暗角中撒放。”(《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从古至今,人们对厕所有很多代称,古称溷、匽,今称卫生间、洗手间,在这诸多别称中,数“雪隐”一词别具一格、最为雅致。雪隐为厕所之雅称,源于禅宗。宋代名僧雪窦尝隐居杭州灵隐寺,担任净头(净洁厕所之职称)之职,而成就道业,故有此称。不难看出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对于“排泄”“屎”“尿”都会选择合适的用词。这既是语言避讳的体现,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等级观念和历史变迁。儒家“非礼勿言”思想渗透,排泄被视为“不洁”,需以隐语替代。如《礼记》强调“为尊者讳”,语言避讳成为维护社会体面的工具。与此相类似的有对“死”的婉约说法,从古到今有“崩”“薨”“卒”“圆寂”“涅槃”“仙逝”“夭折”“牺牲”“长眠”“寿终”“老了”等,适用不同阶级与不同情况。语言是思维的外化,不管是古代的“上厕”“如厕”,还是今天的“上厕所”等代指排泄的说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普遍避忌求雅的思维方式[2]

()“下厨房”的造字法和语义生成轨迹

1. 造字法

“厨”,形声字和会意字。篆书和隶书“广”表意,像房子形,表厨师做饭菜的房子,“尌”表声,古代童仆又叫尌子,尌子干活的地方主要是厨房。楷书从厂,厂是没有墙或只有一面墙的房屋,表示厨房的建筑比较简陋;从豆,豆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从寸,表示烹饪食物需要掌握分寸。“厨”的本义是厨房。“廚”,同“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厨,庖屋也。从广,尌声。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樹”的本字,表示树立、竖立。远古时候,部落分配猎物的时候一般在庙宇里面分,所以“厨”和“庙”的繁体字形象基本是相似的。一开始只是用简单的石器,后来逐渐升级成一个单独的房子,这就是“厨”。因为在烧火的时候外面风太大,所以首先把肉之类的放在炉灶上,再挖一个窑洞放进去。

2. 古代与“厨房”的同一表达

庖厨: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厨下:

(2) 她虽然没像荀太太“三日入厨下”,也没多享几天福,出阁不久就出国了。(张爱玲《相见欢》)

灶间:

(3) 乳母与佣妇另在灶间内吃饭。(《续镜花缘》)

火房:

(4) 刑部议覆、顺天府府尹蒋炳奏称、京城失业游民。栖宿火房。(《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古代对厨房的多种称谓,不仅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更深层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观念、等级制度与实用主义思维。如“庖”常与低微职业绑定,如“庖人”指专职厨师,“君子远庖厨”(《孟子》)将厨房劳动与道德洁癖对立,暗含对体力劳动的贬抑。“灶间”中“灶”从“火”“土”,甲骨文象形为土砌火塘,是厨房的核心设施。《释名》载“灶,造也,创造食物也”。“间”指独立分隔的空间,体现厨房在建筑中的区隔性。以设施命名空间,反映古人对实用性的重视。“火房”中“火”直指厨房的核心元素,凸显火的使用与管理。《礼记》载“五祀”包含“灶神”,火被赋予神圣性。此命名体现对火的双重态度——既依赖其烹饪功能,又畏惧其破坏力(如“慎火”的禁忌)。

3. “下厨房”的独特语义关系

“上厨房”和“下厨房”都是由“上/下 + 处所词”构成的,两者都有去或进入厨房之义。核心都是围绕厨房这一空间展开行为。但是肯定的是两者的语义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结合语料库的用例进行分析。

(1) 贝茜往往把小姐们一打扮停当,便抽身上厨房、随后,我把玩偶放在膝头枯坐着,直至炉火渐渐暗淡。(《简·爱》)

(2) 看看天也不早了,我们不必上馆子了,就叫他备个便饭罢。(《文明小史》)

(3) 庄之蝶说:今日夫人亲自下厨房了!(贾平凹《废都》)

(4) “谁不给你自由,我说看电影,选片子的自由是你的;我说下馆子,点菜的自由是你的。”(《传统下的独白》)

有学者认为“上厨房”仅仅表示去“厨房”义,至于去干什么则不太清楚[1]。那我们也可认为“上/下馆子”与此同理,“上馆子”单纯表趋向,“上”在其中行使的是表趋向的一般动词的功能,“下馆子”则与“下厨房”一样包含特定语义,结合语境这种特定语义就可以彰显。“下厨房”可能有一种从上到下、从享用到劳作,“与普通、自然的状态不同因此值得注意”的含义。如例(1) (2)中仅仅是去厨房,去馆子,至于做什么没有表明,单纯地表示以厨房为目标的位移过程[3]。而例(3) (4)的焦点是“准备食物”和“以去馆子店吃的方式解决晚饭问题”。

4. 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的影响因素

() 地理位置的高低

从空间位置来看,“上”常用于表示从低处到高处的移动,如“上楼、上山”;而“下”则用于表示从高处到低处的移动,如“下楼、下山、下雨”。因此当“上/下”与地名组合时,我们会按照社会文化的“上北下南”、“北高南低”、北是上位、南是下位的约定,比如:下江南、下广州、上北京等。然而,在“上厕所、下厨房”等表达中,这种空间规律似乎并不完全适用。现代建筑中,厕所和厨房通常位于同一平面,不存在明显的高低差异。有关古代的厕所,《释名·释宫室》:“厕或曰溷,言溷浊也。”《说文》:“圂,厕也,从□,象豕在□中会意。”“圂”“厕”互训说明当时的厕所和猪圈是结合在一起的,人与畜同时排便到一个粪池,便可以实现空间的综合利用。对于这一说法,史籍中亦有相关的证据可以佐证,颜师古注云:“厕,养豕圈也。”《汉书·武五子传》也说“厕中豕群出”。这种情况在考古文物中获得充分的证明,见图1。各地汉代遗址出土的猪圈模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往往与厕所连在一起,与解放前农村中的连厕圈相仿。圈厕结合为积肥提供了方便。在农村,茅厕一般都在距住宅20到100米远的猪圈里,有的还分上下两层,上层是猪圈和人方便的入口,下层是个大粪池。故,因厕在上层,所以称为“上厕所”[4]

图片来源:@博物胶囊 拍摄。

Figure 1. Han Dynasty Green-glazed Pottery Pigsty with Latrine

1. 汉·绿釉带厕陶猪圈

在古代房屋建筑中,正房是比较高大的,而厨房是比较低矮的。由于厨房需要生火做饭,容易产生油烟和热气。为便于排烟,厨房常建在低矮、通风的位置(如四合院的东厢房或南房),避免烟雾倒灌进主屋。在北方四合院中,厨房多位于东侧或南侧厢房,因地势略低或需下台阶进入,故用“下”表示方向。同时厨房用火频繁,为避免火灾蔓延,常与主建筑保持一定距离,需“向下走”或“绕行”到达,形成空间上的“下”意识。

() 隐喻与等级制度的共变关系

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Lakoff & Johnson, 1980)。空间关系作为最基本的认知概念,常常通过隐喻的方式被用来建构其他抽象概念[5]。“上/下”的基本义可以映射到抽象认知域,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上”的意象图式是以“垂直性”和“接触性”为基础,衍生出“控制”(上位者)、“优先”(上策)等抽象含义。“下”的意象图式则通过“基底支撑”和“覆盖性”,引申出“承受”(下跪)、“隐蔽”(地下)等概念。中国农耕文明中“天高地卑”的自然观察,与宗法制度的“尊卑有序”形成映射,使“上–尊贵”、“下–卑微”的隐喻系统渗透到语言各个层面。等级高的与“上”有关,如“上省城”“上局里”;等级低的与“下”有关,如“下车间”。我们一般认为去饭馆吃饭是较为平常的事情, 相对酒店、饭店而言,“饭馆”隐含的“低等级”语用义与“上”的“向等级高处移动”义项间的矛盾,二者的搭配便会引发不和谐[6],通常与“下”搭配,因此,人们可以说“下馆子”,而“上馆子”通常不被接受。“酒店”携带的内在隐性语用义比较等级较高,是比较奢华的地方,因此不能与“下”结合。

同理,在传统社会中,厨房是女性主导的领域(“下厨”隐含劳动属性),这与厨房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而与其在人们心中的心理位置有关。厨房是做饭的地方,做饭就免不了杀鸡宰牛的血腥之事。与厨房相关的事务旧时通常都是由下人或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承担的,儒家也认为君子不应去厨房,在厨房杀生的就是小人或下等人。因此,后来在厨房做饭之人又被称为“厨下”。例如:术既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众绝粮,乃还至江亭,去寿春八十里。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三国志·袁术传》)。所以,人们通常说“下厨房”,而不是“上厨房”。但是,“上厕所”中的“上”与社会等级的高低并无直接关系,人们仍然更倾向于说“上”,而不会说“下”。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上”从其原型义引申出了“由内向外移动”的义项[7],因为在传统民居中,厕所(尤其是旱厕)常建在房屋的外围、高处或地势较高的角落(例如四合院的后院或偏角),需要“登高”或“远离主屋”才能到达,故形成了“上厕所”或“去厕所”这一说法。

() 方位中的社会空间隐喻

五行方位系统作为中国传统认知图式,深刻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空间隐喻体系。这种隐喻不仅参与了传统社会秩序的建构和维护,也持续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学说和方位理论在风水、居住布局、日常生活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五行学说将世界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而方位理论则讲究各个方位所对应的不同属性和能量。在这种理论体系下,生活空间的布局,尤其是“上厕所”和“下厨房”这两个日常活动场所的选择与安排,往往与五行元素和方位密切相关。

在五行学说中,水象征着清洁、流动和排泄,而厕所正是承载着清洁和排泄功能的场所。因此,厕所可以看作与水元素相关联。五行中,水具有消解、清除不洁的特性,这与厕所的功能是一致的。在传统文化中,厕所被视为一个隐秘且与秽物、污秽相关的空间,因此它也体现了水的“隐性”和“潜藏”特质。

从风水的角度来看,厕所的方位同样与水元素的流动性息息相关。风水学中有着明确的指导,认为厕所不宜位于住宅的中心,因为中宫代表了整个家庭的气场和能量核心,若厕所位于中心,会破坏家中气场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厕所的方位最好是与住宅主人的生辰八字和五行命理相契合,从而达到五行的平衡和和谐。比如,水属性较强的人在五行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水元素,但过多的水则容易造成身体和气场的“湿气”,因此应避免将厕所设在某些特定的方位。在现代家庭中,厕所的方位设置仍然需要考虑风水理论,以避免不利的影响。

与厕所的水元素不同,厨房在五行中通常与火元素相关。厨房是烹饪食物、加热和产生能量的地方,火的属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火代表着能量、活力、温暖以及生长,这些特点在厨房中得到了具象化。烹饪的火焰不仅代表着家庭的温暖和生机勃勃的氛围,还象征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互动。传统文化中,厨房常常被视为家庭的心脏,是维系家庭成员生活和健康的重要场所。

在风水理论中,厨房的方位至关重要。厨房一般建议设置在住宅的“南方”或“东南方”,因为这两个方位代表着火的元素,能够增强家庭的生命力和活力。而厨房不应位于卧室附近,因为火气过旺会对卧室的宁静与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困扰。风水学认为,厨房的火气过强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情绪与身体健康,因此,厨房的位置需要避免与其他空间产生不和谐的冲突。

除了五行方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空间方位也隐含着一系列的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这些基本概念投射到情绪、身体状况、权力、地位、道德等众多抽象概念上,赋予这些概念空间方位指向,在英语中上下方位关系也展示出了与汉语相似的认知投射,例如HAPPY IS UP (高兴为上) [8]。因此,方位隐喻大都跟空间方位有关,比如上–下、前–后、高–低、中心–边缘等等。但方位隐喻中的方位并不是任意的。它们以我们的身体和文化经验为基础。尽管表示两极对立的方位上–下、高–低等本身是物理上的,但借助它们形成的隐喻却可能因文化而异。

Table 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motion and direction

2. 情感与方位的关联

积极

上天堂

上善若水

高水平

高手

Up

I’m feeling up. (我很开心)

Upgrade (升级)

消极

下地狱

世风日下

低水平

低手

Down

I’m feeling down. (我很悲伤)

Downturn (经济衰退)

我们可以看到表2,与积极性相关的表达通常和up相关,而与消极性相关的表达,则大都和down相关。这种情绪与方位的关联并不是任意的,而是以我们的身体经验为基础的:悲伤时我们通常身体低垂,而高兴时我们通常身体挺拔,甚至欢呼雀跃。道德之所以是向上的,是因为从社会或个人角度来看,高尚的道德和品格有利于社会安宁和个人成长。而相反,堕落则大都和向下的方位相关。“上天堂”、“下地狱”、“上善若水”、“世风日下”等等都是基于这样的方位隐喻产生的。

() 语言经济原则

语言经济原则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用户倾向于选择最简洁、最高效的表达方式,以节省时间、精力和认知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传递信息。语言经济原则强调通过简化、约定俗成和减少冗余来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和流畅度。在“上厕所”“下厨房”这样的“上/下 + 动词型性组合”中,语言经济原则体现在多个方面。

从语义的高度浓缩看,“上”和“下”这两个简单的动词与特定名词组合后,承载了丰富的语义。“上”并不是指物理的升高,而是与进入该空间的心理状态和文化约定相符。这里,使用“上”作为动词,体现了心理上“走向隐秘区域”的倾向,而不是字面上的方位,将复杂的动作和意图浓缩在一个“上”字与“厕所”的搭配中。同样,“下厨房”的“下”把前往厨房、准备下厨等一连串行为进行了高度概括,以极其简洁的形式传递出完整的意义。

从语法角度看,“上厕所”“下厨房”是动宾结构,这种结构简洁明了,直接表明动作及其对象,无需添加复杂的修饰成分或其他语法元素就能清晰表达意思。例如,“上厕所”可以迅速让人联想到进入厕所的行为,而无需多余的描述厕所的位置或其具体的物理特征。同理,“下厨房”也能够立刻传达进入厨房准备做饭或烹饪的意图。这种简洁的语言表达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高效、简便交流的需求。

从固化搭配减少歧义看,“上/下 + 名词”的搭配通过长期使用固化,形成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无需额外解释即可被理解,减少了语境中的歧义风险。比如“上坟”(特指祭扫墓地,不指“登上坟头”),“上网”(虚拟空间进入,不指物理攀爬)。此类固化搭配通过高频使用形成“语义块”,整体记忆和调用,降低语言处理成本。

从语用的高效性看,“上厕所”“下厨房”这样的表达非常高效实用。它们能够在各种语境中快速准确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无论是日常对话、书面记录还是各种交流场景,都能以简洁的方式传递关键信息,避免了因表述繁琐而可能产生的信息模糊或误解,使语言交流更加顺畅和高效。

综上所述,“上厕所”和“下厨房”的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反映了语言经济原则的多个方面。它不仅是语言简化的结果,还与文化习惯、心理约定和社会认知密切相关。在语言使用中,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通过文化传承和语言习惯的积累,使得表达更加简洁、有效,符合语言节约的原则。通过这些固定搭配,语言得以简化和优化,使日常交流更加高效、便捷。

5. 结语

“上厕所”和“下厨房”这种上/下动词性组合搭配方式并非偶然,而是空间认知、社会隐喻及语言经济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空间角度看,厕所与厨房的实际位置影响了语言表达;从社会隐喻看,方位词承载着社会等级观念;从语言使用规律看,高频搭配的固化促进了表达的稳定性。本文揭示了汉语方位词在固定表达中的语义演变及其文化内涵,为汉语学习与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语言如何承载社会文化信息提供了案例支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历时语料和跨语言对比,以深化对语言、文化与认知互动机制的理解。

NOTES

1引自:荀恩东, 饶高琦, 肖晓悦, 臧娇娇. 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 语料库语言学, 2016(1): 93-109+118.

参考文献

[1] 卢华岩. 由“到”义动词“上/下”构成的动宾组合[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3): 18-22.
[2] 吴慧, 胡敏瑶. “上/下+N处所”结构的历史来源及其认知理据——以“上厕所”和“下厨房”为例[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4(2): 27-33.
[3] 刘俊莉. “上/下+馆子/厨房”差异辨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8(6): 83-85.
[4] 张玥. 为什么说“上厕所, 下厨房”而不是相反[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6): 183-184.
[5] 钟检秀. 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的认知考察[J]. 文教资料, 2013(31): 174-176.
[6] 杨子, 王雪明. “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解析——缘何不能说“下厕所”与“上馆子” [J]. 语言科学, 2009, 8(1): 42-47.
[7] 冯韬, 郭熙煌. 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以空间介词“上”、“下”为例[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 27(6): 132-135.
[8] 邹积会. 英语词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