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角下当代青年主体性构建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On the Predicament and Path of Contemporary Youth 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摘要: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视角出发,探析当代青年主体性构建存在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首先,以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为理论基础并结合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阐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不仅作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而且在今天对当代青年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次,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分析当前社会现状对青年主体性建构存在的现实性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从社会环境优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发展平台搭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四个方面提出实践路径。青年主体性构建不仅仅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特别关注了当前人工智能时代对青年成长的影响,为青年成长成才做出有益探索,提供合理化建议,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youth subjectivity and its solutions. First of all, based on the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combined with Marxist youth view, it is expounded that Marxist youth view is not only a correct social consciousness, but also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youth today. Second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realistic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youth subjectivity. Finally,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from four aspects: social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youth subjectivity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individual’s all-round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 on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makes useful explor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and provides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make them become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文章引用:徐龙辰. 唯物史观视角下当代青年主体性构建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3): 202-207.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3027

1. 引言

当前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代青年在价值选择、主体性构建、社会竞争等各个方面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学者开展了对青年群体的研究,但多从单一的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视角出发,缺乏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视角的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为我们研究青年主体性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作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强调关注青年的成长成才,以及思想行为对社会的关键作用,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解决当代青年面临的困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青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中流砥柱,青年的进取有为、独立自主、成长成才是其个人主体性构建所需,更是国家和社会和谐进步、稳定发展之要。因此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视角出发研究青年主体性构建的困境与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与青年研究范式

2.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概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既能型构为一个“对立统一体”,又能型构为一个“本质关联体”[1]。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涵盖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社会存在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意识形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也会随之改变。例如,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分化的集体主义到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到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再到十四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生产力进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兴起以及伴随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青年意识形态发展同样如此,我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生产为主,等级制度森严,青年普遍缺乏个人发展空间,思维固化,信奉封建伦理道德;近代以来西方入侵,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先后传入,青年意识觉醒,有了民族意识,学习西方思想,参与救亡图存,后有部分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先锋;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青年群体产生了多元的价值观。这些意识形态的演变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存在对青年群体的社会意识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要为青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价值观,使青年更为积极的为祖国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2.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青年是最具朝气和生气的群体,其成长和发展关乎国家的未来。马克思主义认为青年的本质属性是未来社会的希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革命和建设的生力军;青年的成长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社会对青年的塑造和培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青年应在教育层面上得到更大的提升,接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全方位的教育;在价值观上得到升华,学真理悟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实践行动上得到锻炼,马克思认为,青年教育应以实践为基础,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理论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使我们的革命工作同我们的理论工作结合起来”。青年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列宁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内涵,他高度重视青年在革命事业中的价值,多次肯定青年的创造性,格外重视青年的思想品德工作,提出并实现了“青协”“共青团”,等一系列构想[2]。为了更好的团结和指导青年,青年应该有自己的组织,关心青年发展,维护青年合法权益,激励更多青年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后在20世纪30年代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理论,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批判,指出社会对青年的塑造并非是一种单方向的过程,青年群体不是被动接受者,同样也在通过实践活动重构社会意识形态。葛兰西的理论弥补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文化维度的不足,但最终还应回归到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所基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警惕文化决定论倾向。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青年健康成长提供了理论指导,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积极影响。在今天,我国进入新时代仍具有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将马克思青年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多方位关注青年群体的各方面需求,让青年在实现自身价值,推动自身主体性构建的同时与国家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相协同。

2.3.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青年研究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揭示了青年的本质属性,明确了青年的历史使命,阐述了青年的社会意识,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青年研究的正确方向,对青年研究范式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青年,从年龄上看,通常为15至33岁之间,是人生的关键期;从社会角色来看,青年是处于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时期的过渡群体,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青年主体性则是指在社会实践中青年自觉形成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当前社会存在对青年社会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三个方面。从价值观上看,现代社会的信息发展,文化交流,科技进步等等使青年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个人主义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也逐渐明显;在思维方式上,青年的思维方式更加开放、理性和务实,不再是单一的思维方式,并且开始摆脱传统观念或依赖情感,更加注重通过逻辑分析和事实依据来做出务实的判断,提高实际效果和可操作性去追求有效和高效的目标;在行为方式上,青年寻求多方面的追求,不管是在生活方式,还是在职业选择以及社会参与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自觉自主以便更好的适应现实环境与竞争。青年群体展现出成长性、可塑性、理想性、开拓性、继承性、未来性等本质特征[3],需要社会的积极引导与支持,更需要青年群体自身的觉悟与担当。要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融入现实研究之中推动当前我国青年研究的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的发展,继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3. 当代青年主体性构建的社会现实审视

3.1. 全球化与信息化:青年成长的时代语境

全球化与信息化已经改变了青年的生活环境、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成为当代青年成长的重要时代背景。全球化,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交往与融合,青年可以多方位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和资源,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使其有了开放、包容、自由的世界观。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冲突,青年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产生困惑,可能会产生价值观的混乱、自我认同的危机和本土精神的怀疑。信息化,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推广、普及、更新迭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动态能够及时快速的被传播和了解,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即时性大大提升,在互联网上就能够参与社会讨论。然而像信息过载、信息茧房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对青年的认知和心理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负担和压力。还有匿名性和虚假性的网路空间都有可能导致现实中青年网络成瘾,社交能力的下降等问题。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对青年的教育与学习提供优质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职业发展上提供更多的可能和选择,以及生活便利等各个方面产生着着积极影响和帮助,但人工智能在快捷便利的优势下也存在不少隐患。首先在就业方面,许多传统行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催生出大量跨界融合的工作岗位[4],对青年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更高;其次在隐私与安全方面,存在隐私泄露,网络攻击和欺诈风险,网络空间的安全性有待提高;最后在心理健康层面,可能会导致青年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解决问题能力下降,甚至会产生孤独感和社交隔离的问题。只有全面认识了解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对青年产生的影响,才能有效帮助青年主体性建构。

3.2.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青年发展的历史方位

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青年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青年不仅在生活质量上的要求有所提高,在精神文化、社会公平正义和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同样有了更高的要求。青年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也有所转变,更关注自我实现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同样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于青年而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等领域青年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然而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使得青年在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青年应重新审视现代社会发展定位,确立自我发展方向,顺应时代变化和社会潮流。

3.3. 社会竞争压力:青年心理健康的潜在风险

“佛系”、“躺平”、“摆烂”,似乎已经成为当代青年面对社会竞争压力的消极避世口号。当前社会竞争压力确实是青年成长成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也给千千万万青年造成困扰和心理压力,但这并不是不上进不努力的借口。何谓青年,是阳光,是积极,是继往开来的新生力量,而非悲观,保守,消极;何为青年是独立,是进取,是堪当重任的中流砥柱,不是“摆烂”,“佛系”和“躺平”。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青年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竞争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社会期望压力等等,存在着像焦虑与抑郁、自我认同危机、社交障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阶层分化差距明显,收入、资源获取、社会支持与保障不平等,这种分化深刻影响了青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作为青年应在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求自身的平衡点,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习总书记指出,“要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愿挑最重的担子,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打开工作局面。”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

4. 当代青年主体性建构的现实路径与机制构建

4.1. 社会环境优化:构建青年成长成才的良好生态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及人工智能导致新旧工作的转换可能带来短期内的失业压力和技能匹配问题[6],因此优化社会环境,构建青年成长成才的良好生态至关重要。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确保教育公平,向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实施政策倾斜,让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青年都能获得尽可能公平的教育资源;此外在职业培训方面,不仅仅要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更要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充分筛选和利用信息,以及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提升青年网络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其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三维一体”,帮助青年群体有效缓解压力,营造更加包容的社会氛围。尤其学校要在语言体系教育方面招聘多种语种教师,增设多种语言教育,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使青年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观,拓宽国际视野,更加适应全球发展变化。

4.2. 发展平台搭建:拓宽青年成长成才的实践渠道

面对社会竞争压力,我国应积极为青年搭建优化各类发展平台。针对青年大学生,推广优化大规模的MOOC,搭建在线教育平台,当前我国慕课在课程质量上还存在着内容深度不够以及更新滞后等缺陷,要将课程内容细化分解为更小的模块并且增加互动元素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尽可能定期更新案例确保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跟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针对青年求职者,大学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创建职业发展平台,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机会,提供假期实习岗位,提前使学生在实习中获得经验和成长;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目前都有提供职业规划指导、面试技巧指导以及就业信息指导,但缺少了让青年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拓宽职业人脉的机会,因此组织行业交流活动,建立校友网络同样重要。针对青年创业者,不仅要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创业场所、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创建创业孵化器,更要激励其进行跨学科合作,和不同领域的交流合作激发创新灵感,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平台。针对青年职业者,可以为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和文化交流平台,让他们在工作中有成就感,在生活中也能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在人生发展上同样有进步空间。例如公益活动、青年论坛、留学机会、语言学习、公益课程。发展平台的搭建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各个发展平台可以形成有效的联动效应,促进青年在各个阶段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拓宽青年成长成才的实践渠道。

4.3.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助力青年心理素质提升

当代青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社会期望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社会变革压力以及社会责任压力等等。要为青年构建优化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和社区都应有完备的心理健康服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发心理健康应用程序,可以在线咨询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优化更需要政府的投入与支持,确保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为保障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心理学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和提升现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青年心理素质的提升不仅有利于青年自身的身心健康更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营造温暖和美好的社会氛围。

4.4.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何为青年,无为而无所不为,青年要上进求知立德,要有远大志向。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高尚的理想信念和完善的人格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促使青年形成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理想信念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为基础,以先进模范和英雄人物为榜样,更要理论结合实践,让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增强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革命遗址、观看爱国影片等,激发爱国热情,坚决抵制各种错误言论干扰,错误思想毒害。最后还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青年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是青年自身发展所需,社会和谐之要,更是民族复兴之基。

5. 结论

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探讨希望能够为青年主体性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新时代新青年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为其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支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环境,这不仅有助于青年在新时代自我价值的实现,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更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新时代青年奋发有为。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吾辈青年当以激情拼搏之姿积极响应呼唤,投身于各行各业之中,为理想而奋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做贡献,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参考文献

[1] 牟成文. 再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逻辑关联[J]. 江西社会科学, 2023, 43(10): 14-21+2.
[2] 彭雪帆.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演化历程、当代价值与互动方向厘析[J]. 黑河学院学报, 2024, 15(11): 39-41+52.
[3] 申思达, 张悦. 当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内容生成及形塑策略[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5, 44(1): 19-24.
[4] 褚如心. 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就业: 风险及其破解[J]. 青年学报, 2025(1): 104-111.
[5] 邓卓明, 张婧钰.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的价值意蕴[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 39(6): 139-143.
[6] 徐浩庆. 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研究[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5(2): 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