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陆俭明先生在《九十年代现代汉语研究的语法发展趋势》中提出“把 + N + Vv”(N代表名词,Vv代表动词重叠式)句式中存在难以概括语义特征的两组句子,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众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目前尚未有比较统一的结论。本文依托前人研究,将这两组句子再次进行细化,重点剖析“N”的语义特征、“Vv”的语义特征以及二者的搭配对于句式的作用,在更为细微的层面探索构成“把 + N + Vv”句式的条件,同时探讨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现状
陆俭明先生提出“把 + N + Vv”(N代表名词,Vv代表动词重叠式)句式中存在难以概括语义特征的两组句子[1]。
甲 把马刷刷 把衣服洗洗 把面包烤烤 把报纸念念 把酒热热 把被子晒晒 把白薯煮煮 把车锁修修 把作业收收 把文章看看 把牲口喂喂 把桌子挪挪 把裤子熨熨 把黑板擦擦 |
乙 *把马骑骑 *把衣服买买 *把面包吃吃 *把报纸借借 *把酒喝喝 *把被子卖卖 *把白薯运运 *把车锁拆拆 *把作业交交 *把文章写写 *把牲口放放 *把桌子送送 *把裤子穿穿 *把黑板抬抬 |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目前得出的结论少,尚无完全统一的观点。
弋雅鹏认为“Vv”表示反复次数少、持续时间短的意义。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宾语所表示的事物进行处置后,其结果在程度上显示出了不同的差异性。如“把衣服洗洗”可以很认真的洗,也可以随便洗洗,造成的结果是所洗衣物的干净程度不同,而“把衣服买买”则不能说,是因为“买”这个动作实施后,只能有一种结果买下了,不可能有程度上的不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宾语所表示的事物进行处置后,其结果在范围上也会出现不同。他还将“把 + N + Vv”和“Vv + N”这两种结构进行比较,发现这两种结构是可以互换的,前者能够自由转换为后者,但后者转换为前者却有一定的限制。他主要从反复次数、结果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够用变换分析法进行变换等方面来进行研究[2]。
尹吉指出一个句式能够成立,只考虑其内部因素之间的制约因素是不够的,应该从该句式的整体意义对该句式形成的制约因素下手,探讨制约句式成立的因素。因此他具体、综合分析得出了“把 + N + Vv”句式中“N”的句法性质、语义角色以及“N”的自立性特征,阐释了“Vv”在减小动量、导致产生的结果具有不明确性的原因及分析成果[3]。
张谊生从语义基础、语法限制和语用约束三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和制约“Vv”的成句因素。语义基础方面,他认为造成上述句子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词汇意义的不同,他认为“Vv”的实施会产生可以预料的、积极的变化。语法限制方面,他指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制约“Vv”进入句式的主要因素。语用约束方面,他指出“Vv”受到了祈使句的语用约束[4]。
综上所述,“N”的句法性质、语义角色以及自立性特征会影响“把 + N + Vv”句式的实现情况,“Vv”具有以下特征可以进入句式:表示反复次数少、持续时间短的意义,结果在程度上存在不同的差异性、具有不明确性,同时还受到语义基础、语法限制和语用约束的影响。但对于陆俭明列出的可成立和不能成立的例子,前人并没有得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将对此进行探讨。
2.2. 研究方法
对比分析法、例证法、引用论证法、定义法。
2.3. 语料来源
(1)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 (http://hsk.blcu.edu.cn/Login)
(2) 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3) 自编语料
3. “把”字句的内涵和语法构式
3.1. “把”字句的内涵
“把”字句内涵非常丰富,目前学界大多认为“把”字句有以下几种意义:“处置”义、“致使”义、“主观认同”义、“不如意”义等[5]。吕文华将“把”字句分为六大类,分别是表示位移或移动、表示结果、表示动作与事物的联系、表示等同、表示不如意、表示致使,揭示了“把”字句的语义特征才是“把”字句教学的根本途径[6]。“把 + N + Vv”句式属于“把”字句的一种,自然也具有“把”字句众多内涵。“把 + N + Vv”句式在实际运用中多存在于祈使句内,表达祈使语气,因此,本文重点在“处置”义、“致使”义等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力求在较为具体的范围内更加清晰地阐释“把”字句表达祈使含义的用法。
3.2. 语法构式
表达祈使语气的“把”字句的语法构式为“(主语+)把 + N (名词) + Vv (动词重叠)”,在具体的成句语境中,这里的主语可以存在,也可以隐去,可以说“你把衣服洗洗”也可以说“把衣服洗洗”,后者的祈使语气更加浓烈。句式中的“N”多为名词,作后面动词的宾语,“Vv”表示动词的重叠,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双音节动词,如“把房间整理整理”,本文主要探讨单音节动词。
4. “把 + N + Vv”句式的语义特征分析
4.1. “N”在句式中的语义特征分析
很多学者在研究“把 + N + Vv”句式的语义特征时往往更多地把重点放在对“Vv”的分析上,因为“N”在句子对比中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所以容易忽略“N”对成句的影响,但是“N”作为句子中的受事宾语,往往对整个句子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受事宾语的选择与和动词的搭配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对“N”进行语义特征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4.1.1. “N”的感情色彩
因为“把 + N + Vv”句式本身具有其自身的感情色彩,表示祈使、处置含义的句子不会带有负面、贬义的意义,也不会产生让人消极或者劝人走向负面不符合祈使句的感情色彩。例如:
*把谎编编 *把架吵吵 *把皮扯扯 *把赖耍耍 *把威耍耍 *把福享享 *把坏使使 *把苦诉诉 *把人骗骗 *把势仗仗 |
*把权用用 *把名盗盗 *把利争争 *把钱捞捞 *把事挑挑 *把错赖赖 *把罪推推 *把懒偷偷 *把风放放 *把刺挑挑 |
我们可以说“把衣服扯扯”但是不能说“把皮扯扯”,虽然“扯皮”和“扯衣服”的表达都存在,但是“扯皮”具有负面含义,在祈使句中不符合对主语的预期和期望,因此“皮”不能进入“N”中。以上“N”表示的宾语都为人们不想得到的、具有负面色彩的事物,不能进入表达祈使意义的“把 + N + Vv”句式。而能够进入句式的“N”应该具有褒义或者中性的感情色彩。如:
把马刷刷 把衣服洗洗 把面包烤烤 把报纸念念 把酒热热 把被子晒晒 把白薯煮煮 把车锁修修 把作业收收 把文章看看 把牲口喂喂 把桌子挪挪 把裤子熨熨 |
把黑板擦擦 把桌子擦擦 把地板拖拖 把窗户擦擦 把碗筷刷刷 把车子洗洗 把头发洗洗 把玩具收收 把院子扫扫 把电脑清清 把花儿浇浇 把形象整整 把卫生搞搞 |
这些“N”表示的宾语大多具有中性词的感情色彩,表达的句义都是向上且有所期盼的。如“把马刷刷”期盼的是得到“马变干净”的结果,“把花儿浇浇”期盼的是得到“花儿更好生长”的结果。因此,“N”是具有感情色彩的,不仅如此,“N”的感情色彩会影响整个句子的感情走向。
4.1.2. “N”的独立性
能够进入“把 + N + Vv”句式中的“N”必须是具有独立性的词语,这里的独立性仅仅指能否独立使用,比如“衣服”“文章”可以独立使用,因此“衣服”“文章”可以进入句式,构成“把衣服洗洗”“把文章看看”,这些是双音节词语,还有很多单音节词语也具备这样的特点,如“把字练练”“把书翻翻”,因为“字”“书”可以独立使用,因此也能够进入句式。但是还存在很多单音节词语不能独立使用,只能依附于动词使用,如“步”要依附于“跑”,构成“跑步”,“盹”要依附于“打”构成“打盹”,这样不能单独使用的单音节名词不能进入句式,不能说“把步跑跑”“把盹打打”“把跤摔摔”“把嗝打打”这样的句子。
4.2. “Vv”在句式中的语义特征分析
4.2.1. 动作延续时间长
A组 把衣服洗洗 把面包烤烤 把酒热热 把被子晒晒 把车锁修修 把作业收收 把牲口喂喂 把裤子熨熨 把黑板擦擦 |
B组 *把衣服买买 *把面包吃吃 *把酒喝喝 *把被子卖卖 *把车锁拆拆 *把作业交交 *把牲口放放 *把裤子穿穿 *把黑板抬抬 |
对比A组、B组句子中的“Vv”可以发现二者在动作持续时间长短方面有所差异。A组“把衣服洗洗”中的“洗”是一个可持续性动词,“洗”衣服的行为可以持续一个小时、一天甚至更久,但是“把衣服买买”中的动词“买”在购买的人付钱的那一刻“买”的动作已经完成,具有不可持续的特点。同样,“吃”“喝”在完成下咽动作的那一刻就已经完成,“卖”在完成交易的那一刻已然完成,“放”在解开绳子或者打开门的那一刻完成。“把车锁拆拆”的“拆”动作完成的时间要稍微长一点,但是和把车锁“修”好相比,动作延续时间更短。“把作业收收”动作施予的对象是很多学生,是一个有一定范围的群体,至少是一个班,而“把作业交交”动作施予的对象是每个学生个体,因此“收”比“交”延续的时间长。同样,“熨”是一个可持续性动词,熨裤子必定有一定的时间长度才符合人们日常心理,而穿裤子的时间相对短得多。综上不难看出,表示动作延续时间更长的动词更容易进入“把 + N + Vv”句式中。
4.2.2. 动作的重复频率高
C组 把马刷刷 把报纸念念 把作业收收 把裤子熨熨 把黑板擦擦 |
D组 *把马骑骑 *把报纸借借 *把作业交交 *把裤子穿穿 *把黑板抬抬 |
分析这两组例子可以看出其动作的频率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同样单位时间内,“把马刷刷”中的动作“刷马”的频率要比“把马骑骑”中“骑马”的频率高很多,“刷”这个动作随着刷子的来回移动而反复进行,而“骑”这个动作在跨上马的一刻就开始了,直至下马才算是一次“骑马”动作的结束。“把报纸念念”中的“念念”也表示动作的多次进行,念完一个字或者一段就要再次开始“念”这个动作,因此这个动作的重复频率较高,而“把报纸借借”中的动词“借”我们很难去判断它的重复频率,如果是多次“借”我们会说“再借一下”,不会说“借借”,所以“把报纸借借”动作的重复频率是不确定的。同样,“把黑板擦擦”中“擦”的动作也是具有重复性的,而“抬”无法确定其是否有重复性,需依靠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因此动词“V”的重复频率和“Vv”是否能够进入句式有关,动词本身具有重复性、动作能够体现的重复的频率的(如C组中的动词)更容易进入“把 + N + Vv”句式中。
4.2.3. 可以获得客观上好的结果
E组 把马刷刷 把衣服洗洗 把报纸念念 把酒热热 把被子晒晒 把白薯煮煮 把车锁修修 把作业收收 把牲口喂喂 把裤子熨熨 把黑板擦擦 |
F组 *把马骑骑 *把衣服买买 *把报纸借借 *把酒喝喝 *把被子卖卖 *把白薯运运 *把车锁拆拆 *把作业交交 *把牲口放放 *把裤子穿穿 *把黑板抬抬 |
把字句都表示对事物进行处置,处置一般会有结果,祈使句的“把 + N + Vv”结构,结果没有出现在句中,但是其中的动词应该具有产生这种结果的能力,说话人一定对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一个预测或者期待,这种预测应该是相对单向的,不能是不确定的多种可能。如“把马刷刷”的预设只有“马干净”这种预期。而“把马骑骑”中“骑”的结果无法预测,“骑”这个动作产生的结果并不明确,有多种可能性或多个方向,因此进入句式时产生阻碍。同样,“把作业收收”可以得到“作业收齐”这样客观存在的好的结果,而“把作业交交”的结果也是不明确的。在“把白薯煮煮”中,众所周知白薯必须煮熟了才能吃,才能发挥作用符合人们的需要,因此“煮”这个动词会造成客观上好的结果,而“把白薯运运”也一样很难说“运”的处置结果是明确的。因此,E组句子中的动词存在一个意义上的延续,容易让人联想到即将获得的客观上好的结果,而F组句子中的动词对名词处置的结果都不明确或没有结果,所以无法进入“把 + N + Vv”句式中。
4.2.4. 受事宾语性质发生变化
G组 把马刷刷 把衣服洗洗 把面包烤烤 把报纸念念 把酒热热 把被子晒晒 把白薯煮煮 把车锁修修 把作业收收 把文章看看 把牲口喂喂 把桌子挪挪 把裤子熨熨 把黑板擦擦 |
H组 *把马骑骑 *把衣服买买 *把面包吃吃 *把报纸借借 *把酒喝喝 *把被子卖卖 *把白薯运运 *把车锁拆拆 *把作业交交 *把文章写写 *把牲口放放 *把桌子送送 *把裤子穿穿 *把黑板抬抬 |
通过观察不难看出这些句子的基本句式都是“把 + 受事宾语 + Vv”,其中“Vv”是直接作用于受事宾语的,G组、H组的动词都对受事宾语“N”产生影响,但是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G组中的动词让“N”产生性质的变化,而H组中的动词让“N”产生位置的变化。例如,“把马刷刷”中“刷”使马由不干净变干净,“把衣服洗洗”中“洗”也是使衣服由不干净变干净,“把面包烤烤”中的“烤”使面包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把报纸念念”使得报纸由“被看见”变为“被听到”等,都是属于状态或者性质的改变。而H组“把马骑骑”中的“骑”使马的位置有所变化,“把衣服买买”中的“买”使衣服的位置由商店变为顾客那里,“把面包吃吃”中的“吃”使面包的位置由外面转移到肚子里,“把报纸借借”中的“借”则更为明显地表达了位置的移动。因此,在这些句子中,只有表达让“N”性质或者状态变化的动词才能更好地进入句式。值得注意的是,“把桌子挪挪”和“把桌子送送”字面意思都是表达桌子位置的移动,貌似不符合这一条规律,为什么也被列在这一点了呢?这里笔者认为和句子的中心意思有关,“把桌子送送”的中心意思就是“送桌子”,可能是送走也可能是送来,都是重点强调桌子位置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也是这个句子的最终目的。而在“把桌子挪挪”中,虽然桌子的位置产生变化,但是此句的中心意思不是单纯地让别人“挪一下桌子”,而是挪完桌子后产生的结果,产生的结果才是句子所要强调的意思,也是此句的最终目的。如“把桌子挪挪,挡到我看电视了。”句子强调的不是桌子位置的变化,而是桌子的性质由“挡到看电视”变为“不挡到看电视”,在这一层面上看,“把桌子挪挪”也可以归为动词使“N”产生了性质的变化。
4.2.5. 表示“空闲、轻松”义
I组 把马刷刷 把衣服洗洗 把被子晒晒 把作业收收 把文章看看 把桌子挪挪 |
J组 *把马骑骑 *把衣服买买 *把被子卖卖 *把作业交交 *把文章写写 *把桌子送送 |
动词的重叠,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表达“轻松、随意”的意义,如“去公园逛逛”中的“逛逛”。“把 + N + Vv”中的“Vv”也有这样的作用。但如果动词本身表达的意义,并不适合在这一结构中表达这种意义,就会导致结构不能成立。通过对I组和J组的对比可以发现I组的“Vv”让整个句子具有空闲、轻松或者尝试的含义。
我们在探究I组和J组句义的时候将它们转换成“Vv + N”的形式。看下面的例子:
a. 刚完成了工作,我要去洗洗衣服。
b. 刚完成了工作,我要去买买衣服。
c. 你今天不忙,去晒晒被子吧!
d. 你今天不忙,去卖卖被子吧!
e. 小明,你现在有空,去收收作业。
f. 小明,你现在有空,去交交作业。
两相对照,我们可以看出每组两句中第一句中的动词表达的意义是更为轻松随意,要求的精力是比较少的。同样是“刚完成了工作”,“洗洗衣服”让人感觉是在空闲时候应该做的事情,而“买买衣服”则让人感觉是需要认真费时去做的事情。其他“卖、交”等动词也都不是可以轻松随意简短对待的事情。另外,“你好,请把桌子挪挪!”“你好,请挪挪桌子!”这里“挪挪桌子”也表达了“轻松、易做”之义,而“你好,请送送桌子!”这里的“送送桌子”的难度加大,不适合请求别人帮忙的“轻松”语境。同样,与之类似的还有“把文章看看”和“把文章写写”,“写”出来的是“作品”,难度比较大,因此“看看文章”的动宾搭配要更加轻松,而“写写文章”则更加困难,因此“把文章写写”不符合“轻松”义,不能进入句式,如果换成“把作文写写”就完全可以说得通。因此,在这一情况下,具有“轻松、随意”义的动宾搭配更容易进入句式“把 + N + Vv”。
4.2.6. 具有正向感情色彩
上文指出,因为“把 + N + Vv”表示祈使、处置含义,不会带有负面、贬义的意义,让人消极或者劝人走向负面不符合祈使句的感情色彩,这种情况不光体现在“N”上,在“Vv”中也得到体现。例如,当“N”表示人物时,会产生以下两类句子。
M组 把小红抱抱 把小刚拍拍 把小辰哄哄 把小花亲亲 把孩子找找 |
N组 *把小明打打 *把孩子拽拽 *把小强踢踢 *把小峰扯扯 *把小黑推推 |
M组中的“抱抱”“拍拍”等动词都是带有褒义或者中性色彩的词,符合祈使句的感情色彩倾向,而N组“打打”“拽拽”“踢踢”都是带有贬义的,在语言使用环境中几乎不会使用。因此,只有符合人们心理倾向的“Vv”才能够进入“把 + N + Vv”句式。
4.3. 词语搭配习惯的影响
通过对甲乙两组句子的对比,可以看出真实语言环境中的词语搭配习惯也会影响到进入句式的材料。如“晒被子”比“卖被子”更为常用,“挪桌子”比“送桌子”搭配更自然,“擦黑板”比“抬黑板”使用更广泛,这些词语搭配的习惯虽然不会对进入句式的词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会深刻影响“N”与“Vv”搭配的选择,因而也需要注意。
5. 结语
对于“把 + N + Vv”句式中存在的一些难以考察语义特征的句子要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在粗略的划分中这些句子很难归类。本文探究了“N”和“Vv”两方面对于成句的影响,得出了较为详细的结论:表达褒义或中性的感情色彩、且具有独立性的名词才能进入“N”,进入“Vv”的动词应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具备以下特点:[+动作持续时间长] [+动作重复频率高] [+可以获得客观上好的结果] [+受事宾语性质发生变化] [+表示“空闲、轻松”义] [+具有正向的感情色彩]。此外,词语搭配习惯也会对整个句式产生影响,不可忽略。本文以小见大,希望能够对目前这一句式的研究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本人知识浅陋、研究多有不到位之处,如有错误,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致 谢
本论文在通讯作者王飞华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特此致谢!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