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赋能沈阳市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Exploring the Path of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henyang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I: 10.12677/sd.2025.15511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田 望*, 肖 文#: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关键词: 中医药乡村振兴沈阳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ural Revitalization Shenyang City
摘要: 中医药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当前,中医药在赋能沈阳市乡村振兴过程中成效初显,但也存在中药材种植业结构单一分散、中医药产品服务供需失衡、中医药资源配置失衡、中医药宣传力度尚待加强等问题。因此,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角度探索提出发展中医药医养产业、夯实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文化宣传实效、推进中药材种植提质增效、坚持基层组织引领中医药发展等路径对于沈阳市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pres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gun to show results in the process of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henyang,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the single and scattered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nting,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 imbalance in the allo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ustry, talent, culture, ecology and organization,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Shenyang City to explore and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al care industry, consolid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 team,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publicity, promote the plant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improv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nd adhere to th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文章引用:田望, 肖文. 中医药赋能沈阳市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5): 13-18.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5118

1. 引言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沈阳市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一环。中医药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资源,其自身所固有的经济、卫生、文化、生态、科技价值在赋能沈阳市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中具有巨大优势,能够丰富乡村振兴的内涵和维度。因此,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多元价值作用,将中医药融入到沈阳市乡村振兴规划、布局、建设的全过程,释放中医药在沈阳市乡村振兴中的潜力和活力,提升中医药对沈阳市乡村振兴的贡献率,打造沈阳市乡村振兴的“中医药模板”。

2. 中医药赋能沈阳市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2.1. 政策供给力度不断加大

中医药政策渐趋充实。近年来,辽宁省及沈阳市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建设。辽宁省首部中医药地方性法规《辽宁省中医药条例》的出台为辽宁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法治保障。《辽宁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颁布对辽宁省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作出战略规划,提出开展“中医药产业振兴行动项目”[1],为乡村中医药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规划指导。《沈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推动中医药新兴业态等举措,对于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指导意义。从文件发布来看,沈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向好,政策氛围持续浓厚,为中医药赋能沈阳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撑。

乡村振兴政策持续利好。近年来,沈阳市为响应乡村振兴的战略号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沈阳市“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的出台对沈阳市乡村振兴做了系统全面的规划部署,为沈阳市乡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沈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举措,故而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特色优势,赋能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沈阳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致力于以乡村产业发展推动沈阳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产业振兴赋能沈阳市乡村振兴。从政策发展来看,沈阳市乡村振兴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政策导向不断明确,任务目标越发具体,为乡村全面振兴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2.2. 中医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中药材种植业发展成效显著。截止至2022年,沈阳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650公顷[2],主要集中在辽中、法库、康平、沈北等地,主要品种有水飞蓟、苦参、辽五味、花楸、蒲公英等,其中辽五味是沈阳市唯一的道地药材。中药材总产值已达1424万元,出口中药材商品总值74万美元[2]。沈阳市于洪区是辽宁省蛹虫草重要生产基地,现已成为沈阳市具有特色品牌中医药农业项目,为村民提供了增收创收的渠道。可见,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沈阳市部分乡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迅速。全国首家集中草药健康养生体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汉夏中医药养生文化园发展势头良好,现已成为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是沈阳市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品牌项目。此外,近年来沈阳市积极打造了花溪地景区等具有浓郁辽沈中医文化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沈阳市中医药健康旅游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丰富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在乡村的创新发展,催生中医药服务的新模式,对于完善沈阳市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2.3. 中医药文化普及初见成效

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火热开展。辽中区首届中医药文化节、沈阳市中医院“联村共建促乡村振兴”、“中医进乡村,健康助振兴”义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村民切身体会到中医药的优势作用和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满足了部分村民差异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中医药文化宣传途径日渐丰富。近年来,沈阳市计划组建3~5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同时成立中医药文化宣讲团,深入乡村、深入基层传播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村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增进了村民对中医药的情感认同,增强中医药在乡村的影响力。

2.4. 中医药卫生服务质量提升

中医药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从2018年开始,沈阳市加大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力度,连续三年举办西学中培训班,培养基层西学中人才500余人[3]。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于2023年成功承办乡村医生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培训班,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乡村医生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中医药人才缺乏的问题,增强乡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中医药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截止至2022年,沈阳市共有中医医院66个、中西医结合医院4个[2],初步建立起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以县中医院为骨干,以乡镇医院中医科为基础,以村卫生室为网底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为满足全市村民对中医药的健康服务需求奠定基础,切实提高了中医药服务在乡村的可及性,有力推进了“健康沈阳”建设。

3. 中医药赋能沈阳市乡村振兴的现实挑战

3.1. 中药材种植业结构单一分散

沈阳市现拥有13家中药生产企业,2023年全市种植中药材面积已达8161亩。但受区域环境和生产条件限制,中药材种植较为分散,结构单一,种类少,种植过程机械化水平低,产品多以原材料或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无法形成规模化、规范化产业链,未能形成示范性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强。与此同时,乡村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缺乏多样化的资金筹集途径,投资渠道不畅通且形式单一。此外,中药材种植的管理过程尚待规范,应减少农药残留、超标等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确保中药材种植的各个环节符合国家标准。

3.2. 中医药产品服务供需失衡

2018年以来,沈阳市全面实施中医药振兴行动,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消费意愿不断提升。然而当下沈阳市乡村中医药产品供给大多是在政府倡导下提供的,一些地区的产品供给更是流于形式。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缺少对目标群体的需求理解,致使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没有满足不同村民的差异化需求。此外,在沈阳市广大乡村地区作为消费主体的村民没有表达自己消费需求的平台,自身对中医药需求的满足感难以得到实现,消费信心难以提振。

3.3. 中医药资源配置失衡

中医药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沈阳市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市人口比例的26.3%,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4]。乡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对医疗、康复、养生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乡镇中医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中医综合服务能力较弱,乡村拥有中医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较少,部分乡村甚至提供不了中医服务,中医药在医养、养老方面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中医药人才资源较为匮乏。沈阳连续三年举办西学中培训班,培养基层西学中人才500余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但基层中医药人才数量占同类机构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一直较低,基层中医药工作人员在学历、数量等方面依旧参差不齐。此外,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卫生中心、卫生站、卫生室等医疗机构受制于医疗条件、人员编制、发展空间、薪资福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中医药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等方面缺少规划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3.4. 中医药宣传力度尚待加强

“十三五”以来沈阳市持续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宣传活动,同时遴选建设了一批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但是宣教基地的展示形式和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固有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此外,乡村中医药文化科普载体缺乏,能够充分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影音作品、手机软件、科普读物少之又少,部分村民缺少了解中医药的窗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对中医药的认识和选择。

4. 中医药赋能沈阳市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4.1. 产业振兴:发展中医药医养产业

中医药产业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动能。中医药医养产业是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中医药知识与技术应用到医疗与养老两种资源的整合之中,以此为老年群体、慢病群体提供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全方位服务的新兴产业。沈阳市乡村培育发展中医药医养结合不仅能够发挥中医药在慢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满足乡村老人医疗养老需求,还能够有效降低养老成本,巩固脱贫成果。因此,首先应优化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为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持。同时,整合辖区内中医药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分区域提供医养服务[5]。其次应设立医养结合专项资金。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政策利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进入,拓宽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最后应协调配置中医医疗资源。鼓励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广纳贤才,发展壮大中医医疗卫生队伍,加大对乡村医疗机构中医药的服务供给,为村民提供全面、优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4.2. 人才振兴:夯实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药人才是驱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引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乡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一方面,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沈阳市各级政府应通过调研明晰乡村中医药人才需求情况,制定人才需求计划并依托辽宁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开展基层中医药人才订单式培养。在培养方面要将中医药知识与现代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相融合,培养基层中医全科人才[6],满足村民对多元化医疗的需求。另一方面,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管理方式。沈阳市应细化基层中医药人才管理政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要满足三个标准:定向化即对基层一线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探索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评价机制;科学化即评价要以沈阳市乡村中医药人才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为依据,遵循基层人才成长规律;专业化即评价要注重对中医药人才的临床能力、科研能力的考察。

4.3. 文化振兴:提升中医药文化宣传实效

中医药文化是推动沈阳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力。沈阳市乡村应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加大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培育中医药文化环境。一方面,强化沈阳市电视台、沈阳日报等媒体渠道的宣传功能,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大力弘扬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弘扬中医医德医风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使人民群众于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加强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级乡镇组织、社会组织、村民个人开发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开展品牌合作[7],进而带动相关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上下联动、有机循环的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再一方面,鼓励乡村中小学、文化广场设立中医药文化知识角、鼓励在乡村建筑装饰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元素和特色。

4.4. 生态振兴:推进中药材种植提质增效

发展中医药农业有利于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伴随着国家的政策利好和人民对中医药认同感的逐步上升,中药材市场需求大幅度增加,乡村应充分发挥中药材的生态价值作用,赋能乡村生态振兴。沈阳市乡村发展中药材应坚持三个标准:第一,中药材种植道地化。沈阳市各地区要继续牢牢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立足区域经济、资源、生态等条件等开展中药材种植,辽中、新民分别是白鲜、黑果腺肋花楸的主要种植基地,要继续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打造沈阳市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第二,中药材种植标准化。沈阳市中药材种植要严格遵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采用绿色生态化种植技术,推广绿色病虫防治技术,打造绿色中药高端品牌,提升沈阳市乡村中药材品质。推动中药材种植品牌化。品牌化是扩大沈阳市中药材市场影响力、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沈阳市乡村中药材种植应在坚持标准化的原则下,紧跟政策导向、紧贴市场需求,依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形成竞争优势并进行宣传推广,扩大沈阳市中药材的美誉度和关注度。

4.5. 组织振兴:坚持基层组织引领中医药发展

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广泛开展实地调研,理清乡村中医药资源基本情况,剖析影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形成切实可行的调研报告并基于此形成中医药赋能乡村振兴的整体布局方案,以此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同时,基层党组织应培育村民积极参与乡村中医药事业建设的意识。村民既是中医药的受益者亦是中医药的传播者。村民在共享中医药建设成果的同时应积极参与到基层中医药文化活动的开展中来,主动为乡村中医药事业的推进建设建言献策,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

基金项目

2023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立项课题(SYSK2023-01-18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人民政府网. 辽宁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EB/OL]. 2023-03-21.
https://www.ln.gov.cn/web/zwgkx/lnsrmzfgb/2023n/zk/zk5/bmwj/2023070610162488034/, 2025-02-03.
[2] 沈阳市统计局网站. 2023年沈阳市统计年鉴[EB/OL]. 2023-11-24.
https://www.shenyang.gov.cn/zwgk/fdzdgknr/tjxx/tjnj/202312/t20231225_4579201.html, 2025-02-04.
[3] 中国新闻网. 沈阳多路并进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EB/OL]. 2019-06-0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852686841965411&wfr=spider&for=pc, 2025-02-04.
[4] 沈阳市委 沈阳市人民政府网站. 沈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EB/OL]. 2022-01-30.
https://www.shenyang.gov.cn/zwgk/fdzdgknr/ghxx/zxghx/202201/t20220130_2705247.html, 2025-02-05.
[5] 贺迎春, 商碧辉, 张媚, 等. 中医药医养结合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J]. 中国卫生经济, 2022, 41(3): 73-75.
[6] 万君健, 谢辰夕, 陈凤, 顾晓茜, 徐锋, 许文忠. 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J]. 中国卫生人才, 2024(5): 43-47.
[7] 王俞文, 刘聿秀, 王林, 王立伟, 王禹玺. 山东省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路径[J]. 中国卫生经济, 2024, 43(11):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