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地方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子集,既凝聚着民族共性,又彰显地域特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切入点。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已成为当下幼儿园高质量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各教育环节与领域[1]。2022年,深圳市教育局印发的《深圳市幼儿园课程建设指引(试行)》[2],进一步强调幼儿园课程需厚植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政策文件从地方层面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新征程全面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了政策引领。
然而,在实践层面,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地方课程“在地性”缺失的问题。不少幼儿园盲目照搬、简单模仿域外课程模式,忽视本土文化资源挖掘,导致地方文化丧失,学生本土文化认同感淡薄[3]。此外,尽管多数园所开展了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存在表面化倾向,未能构建起从认知到认同的完整链条[4]。在此背景下,为响应国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落实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的要求,盐田区明珠幼儿园(以下简称本园)依托本土资源,基于“蒙以养正”教育理念,开展了疍家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本文将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园所实践,从目标建设、资源开发、内容厘定、活动设计与实施等方面探讨疍家文化深度融入园本课程建设的思路与路径,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贡献中国智慧。
2. 疍家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启蒙课程的逻辑动因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将疍家文化融入品德启蒙课程,既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义,亦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回应。
2.1. 疍家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启蒙课程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当今世界的先进技术为手段,以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为保障,以促使中国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目的的发展过程[5]。这表明,教育现代化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指引,坚持“本土内生”的发展取向,建设具有文化辨识度的中国式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则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的基本理念,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战略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6]。此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在此语境下,幼儿园高质量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实践载体,不仅是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更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7] [8]。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品德启蒙教育构成了教育现代化的双轮驱动。前者奠基文化根基,后者锚定育人方向。粤港澳大湾区特有的疍家文化作为特色水上民系文化体系,其文化谱系包含四大物质文化载体(特色服饰、咸水饮食、舟居建筑、水上婚俗)与三大非物质文化形态(以咸水歌为代表的口头文学、以莞草编织为典型的民间工艺、以疍家文化艺术节为特色的节庆活动)。此外,疍家人“以海为生、以船为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孕育的“开拓进取、勤勉坚韧、崇俭务实”等精神特质,承载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因此,构建以疍家文化为载体的幼儿园品德启蒙课程体系,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之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2. 疍家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启蒙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之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的根基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重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既能发挥文化“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又能彰显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工具属性。这不仅是落实党和国家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要求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美德培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1]。同时,有研究者也表示,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有助于深化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更能通过“双向互动”打破传统代际传承中的单向灌输模式,实现文化精神内核的代际传递,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1]。由此可见,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建设离不开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厚滋养。
疍家文化作为岭南地区本土的水上族群文化,蕴含着“以舟为家”的生存智慧与“同舟共济”的集体精神,这些文化基因与品德启蒙课程的核心要素存在深层耦合,恰是落实“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价值支点。
3. 疍家文化融入幼儿品德启蒙课程的实践路径
3.1. 传承疍家文化的品德启蒙课程的目标引领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与质量基准。在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已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使命。本园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政策文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目标,依托盐田区本土资源优势与疍家文化特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构建起包含三级指标的品德启蒙课程目标体系。该体系旨在通过沉浸式教育实践,引导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知、理解与认同疍家文化,逐步形成文化归属感与文化自信,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适应能力与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基础。在具体实施层面,课程在二级目标“爱家乡”下设置“了解深圳本土多元传统文化”三级目标,并针对小、中、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制定了差异化目标(详见表1)。
Table 1. Character enlightenment program objective system-identity and inheritance 1.3
表1. 品德启蒙课程目标体系–认同与传承1.3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3~4岁 |
4~5岁 |
5~6岁 |
1. 认同与传承 |
1.3. 爱家乡 |
1.3.2. 了解深圳
本土多元文化 |
1.3.2.3. 认识盐田疍
家人的特色水上交通
工具“疍家艇”,对
盐田疍家文化感兴趣。 |
1.3.2.3. 在游戏中
模仿盐田疍家人
划船、捕鱼等基础
动作,体会盐田
疍家人生活劳作的
基本形态。 |
1.3.2.3. 知道盐田
疍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变迁,
如盐田疍家人逐渐
上岸定居后的生活
变化。 |
对于3~4岁幼儿,重在引导他们认识盐田疍家人的特色水上交通工具——疍家艇,激发了他们对疍家文化的兴趣;4~5岁幼儿则在游戏中模仿疍家人划船、捕鱼等基础动作,体会疍家人生活劳作的基本形态;5~6岁幼儿则进一步理解知道盐田疍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变迁,如盐田疍家人逐渐上岸定居后的生活变化。
3.2. 传承疍家文化的品德启蒙课程的资源保障
在幼儿园教育场域中,环境作为“隐形教师”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将蕴含疍家文化元素的各类资源融入幼儿园品德启蒙课程,既为传承疍家文化的启蒙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也为传承疍家文化的启蒙教育营造了文化氛围。
盐田区作为疍家文化的重要活态传承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为幼儿园将疍家文化融入品德启蒙课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为确保品德启蒙课程的顺利实施,我园采用“三轨并行”的方式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一是组织教师实地走访盐田渔港和疍家文化历史民俗展馆,以及与当地疍家老人交流访谈,收集口述历史、民间故事等资料,确保文化信息的真实性和原生性;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收集疍家服饰、饮食、婚俗、音乐等方面的数字资源;三是购买疍家服饰、疍家艇模型等物质资源。
通过整合这些不同类型的资源,我园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疍家文化资源库”,不仅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素材,还让幼儿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体验、理解并认同疍家文化,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
3.3. 传承疍家文化的品德启蒙课程的内容厘定
课程内容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桥梁”,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重要节点。为了精准实现“传承与弘扬疍家文化”的课程目标,本园结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盐田疍家文化特色资源,构建了一套具有疍家文化特色的品德启蒙课程内容,包括初识疍家、走进疍家、五彩疍家、宣传疍家和共话疍家等五部分。课程内容立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采用“主题探究 + 沉浸体验”的方式,围绕疍家文化的核心要素——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风情等展开,旨在通过具象化的疍家特色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疍家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化认同感。
以主题探究活动“盐田疍家人”为例,幼儿园围绕该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组织幼儿“走进疍家”,实地参观盐田区疍家民俗历史文化展馆或盐田渔港,使其近距离观察疍家人的生活环境、劳作方式以及水上传统建筑,帮助幼儿建立对疍家文化的初印象;又如“五彩疍家”,通过展示和试穿疍家传统服饰,引导幼儿感受疍家服饰独特的设计风格,了解服饰与水上生活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主题内容的开展,全方位为幼儿展示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详见图1)。
Figure 1. Yantian boat-dwelling family theme network map
图1. 盐田疍家人主题网络图
3.4. 传承疍家文化的品德启蒙课程的活动样态
课程实施是确保课程内容有效落地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同样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12]。因此,幼儿园应依托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将地方文化深度融入日常教育。
基于此,本园构建了“五维一体”的品德启蒙课程实施体系,充分利用五种常见的幼儿园活动形态,将疍家文化有机融入品德启蒙课程体系。这五类活动分别为:主题探究活动、区域游戏活动、一日生活活动、亲子研学活动、综合节庆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交互融合与循环开展,引导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知、体验、探究和表达,使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具身认知逐步上升到文化认同,实现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以主题探究活动“盐田疍家人”为例,通过情境创设,开展角色扮演《我是小小疍家娃》《水上集市》、美术区《设计疍家服饰》和《设计疍家花船》等区域游戏活动,引导幼儿深度感知和体验疍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3.5. 传承疍家文化的品德启蒙课程的活动路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强调,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13]。《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则着重指出:“教育过程要理解尊重幼儿并支持其有意义地学习”[14]。因此,本园在上述政策的引领下,以“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为核心,遵循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特点,通过“产生兴趣、主动体验、深度探究、分享合作、联想创意”[15]五步路径将疍家文化融入主题活动。
下面以主题探究活动“疍家服饰”为例,解析将疍家服饰文化融入主题探究活动的具体开展路径。在“产生兴趣”阶段,教师在短时间内通过支架语、支架物等,如出示疍家服饰并提问“看,这是什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活动兴趣;在“主动体验”阶段,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多感官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疍家服饰,以形成初步认知和理解;在“深度探究”阶段,幼儿主要通过对比感知、角色扮演和创意设计来深化对疍家服饰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分享合作”和“联想创意阶段”阶段,幼儿通过交流、观察和互动,将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共享,同时吸收他人的经验,从而实现知识经验的共同建构与重组深化。
4. 结语
本园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的任务的引领,开展了将疍家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启蒙课程的实践探索。具体而言,本园主要从目标引领、资源保障、内容厘定、活动样态与活动路径多维度展开探索,构建了中国式“在地化”园本课程体系,充分借助本土特色资源与多元活动,全方位助力幼儿感知、认同疍家文化,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提供新思路。目前,本园构建的品德启蒙课程已经在园所所在区域3所幼儿园推广应用。未来,本园将持续改进与完善该课程,深度挖掘疍家文化内涵,拓展教育实践,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高尚品德的深圳中国娃贡献更多力量,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