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DOI: 10.12677/ae.2025.155721, PDF, HTML, XML,   
作者: 唐荣雪: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初中生学习动机英语学习综述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English Learning Review
摘要: 学习动机是推动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关键动力。本文通过分析有关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为了更好的了解有关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将从外语学习动机相关理论、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外语学习动机的调控策略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并对英语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贡献、不足之处及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
Abstract: Learning motivation is the key driving forc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English. In order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n this topic, the paper reviews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ies related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factors influenc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regulat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It also describes the contribution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trends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文章引用:唐荣雪. 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 教育进展, 2025, 15(5): 54-5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721

1. 引言

学习动机是推动并维持个体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其朝向特定目标以满足学习需求的内在心理状态,是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到,“保持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和“做到乐学善学”等。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难以一直维持高度的学习动力,常常会遇到动力不足或下降的情况。这时,采取适当的调节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动力调控在英语学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尽管如此,国内在外语教学方面对学习动力的系统性研究仍然不足,关于外语学习者如何进行动力调控的知识也十分有限。因此,本文从外语学习动机相关理论、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外语学习动机的调控策略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探讨后续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2. 国外研究现状

为了较好的了解有关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本节从外语学习动机相关理论、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外语学习动机的调控策略等方面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

2.1. 国外有关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

2.1.1. 外语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

外语学习动机的理论基础非常丰富,主要有Gardner和Lamber的社会教育模式、Dornyei的三维构建模式和Williams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动机理论等。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Gardner和Lambert最早开始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他们将外语学习动机分为了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大类[1]。融合型动机是指学生因为对目的语国家的人和文化感兴趣而学习这门外语的动机。工具型动机涉及将语言视为达成特定目标的手段,例如获取学历、谋求职位或提升社会地位等。他们认为,融合型动机比工具型动机更重要,更容易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工具型动机也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在语言学习中,融合型动机强的学生并不一定比工具型动机强的学生更成功。Dornyei (1994)打破了Gardner等人的二分法,建立了外语学习动机的三维模式,他将外语学习动机划分为语言、学习者及学习环境三个维度进行定义与评估,并指出学习动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2]

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德尔涅伊(Dörnyei)及其同事提出了新的二语学习动机理论新概念——定向动机流,标志着二语动机理论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Williams和Burden (1997)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学习动机是一种驱动学习者对学习活动产生认识和兴趣并使学习者愿意付出辛勤的劳动,最终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进一步扩展了Dornyei的三维理论,使人们对二语学习动机本质的认识更加全面[3]。比格斯(Biggs)比格斯(Biggs)的研究揭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可分为三类:表层、深层及成就动机。表层动机源于应对考试或评估的需求,深层动机则基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成就动机则追求高成就以实现自我价值。

2.1.2. 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国外的教育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来探究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以便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有效调控。Williams与Burden (1997)强调,学习动机受兴趣、自我认知、自信心及学习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Shahbaz (20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外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的经历、目标取向及外语自我形象密切相关。Henry和Cliffordson (2015)针对初中生的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水平与学生内在兴趣是驱动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4]。此外,Unal (2017)指出,学习者的态度、归因方式及自我效能感显著影响其学习动机。Kyeong (2019)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影响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包括学习者自身的兴趣、自信心以及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等等。

2.1.3. 外语学习动机的调控策略

国外教育研究者还对外语学习动机的调控策略进行了研究。Gardner在其扩展动机模式中指出,目标的具体性、显著性和频率是驱动动机行为的关键中介变量,因此,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Dörnyei和Csizér为验证动机策略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对200名外语教师进行了追踪调查,并总结出一套激发语言学习者动机的策略,这一策略被应用语言学界称为“动机十诫”。这次研究对于后来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这是研究者们首次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Hamizan (2014)认为可以使用一套网络学习管理系统MOODLE,通过打造个性化学习和群体协同来促进俄罗斯中高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Elisabet (2018)对比了使用和不使用CLIL (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教学法的外语教学,得到使用CLIL方式能激发促进学生在外语学习上的学习动机[5]。E. B. Hurlook曾经做过测验得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因人而异把握适度的原则,对于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多给予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在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显著,把学习动机的定义解释得十分清楚,学习动机的类型也划分得比较全面。在探究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方面,学者们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得出了教师和学生自身是影响学生动机强度的主要因素等结论。在学习动机的调控策略方面,国外学者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和有效建议。

3. 国内研究现状

为了较好的了解有关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本节从外语学习动机相关理论、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外语学习动机的调控策略等方面对国内文献进行梳理。

3.1. 国内有关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

3.1.1. 外语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习者开始关注外语学习动机问题,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桂诗春是最早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位学者。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学者越来越关注对动机理论的研究,文秋芳(1996)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将英语学习动机分为深层动机和表层动机。这里的深层动机是指学习者为了得到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比如为了增长知识、了解外国文化、满足好奇心而进行学习。而表层动机是指学习者为了较浅层次的精神追求,并由于一定的物质需要而产生的动力,例如为了通过考试、出国、升职等进行的学习[6]。高一虹(2003)在研究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时,分析得出了7种动机类型,即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学习情景动机、出国动机、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和信息媒介动机[7]。近年来,我国对学习动机理论的研究开始有了创新的思维火花,霍炜与芮燕萍(2020)研究了英语学习动机与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比如自我效能、外语学习焦虑和外语学习愉悦等[8]。安琪等(2022)基于社会教育宏观和二语动机微观模型,研究了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六个维度(理想二语自我、语言学习兴趣、文化生活融合、信息媒介、对目标语母语者的态度、个人发展)之间的异同关系[9]

3.1.2. 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学习个体的英语学习动机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干扰,如情感因素、教师因素、认知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习个体因素等等,国内学者偏向于选取大学生和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研究。高一虹(2008)通过分析50篇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日记,并结合问卷和访谈,发现动机的形成与多种自我认同的构建密切相关。龙绍赞(2005)从生态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结合国内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影响外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指出学习兴趣不足、自信心较弱、焦虑感较高、自我概念偏低以及英语基础薄弱等因素均对动机产生影响[10]。许瑾(2018)从社会情境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动机,发现家庭背景对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具有显著影响。张红等(2021)运用Q方法系统研究了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发现教师、学习者自身、学习环境、家庭及同伴等因素均对动机产生影响。随着对学习动机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

总之,初中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学习者自身、学习环境、教师、家庭和同伴因素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激发或减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3.1.3. 外语学习动机的调控策略

近年来,英语动机激发策略逐渐进入国内教育研究者的视野。王丽娜(2014)提到,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引导,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周娟(2014)主张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观、激发内在的求知欲望、运用鼓励机制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四个方面来提升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动机。何红霞(2016)在研究中主张通过培养学习个体内在兴趣,丰富教学形式,营造学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完善评价机制几个方面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11]。秦晓晴(2017)从动态视角研究了二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动机策略在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周丽(2018)通过教育实验法,证明了游戏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性,学生对英语课堂游戏的认可度及期待值很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赵子明(2021)研究认为课堂上教师的反馈语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运用恰当的语言反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情绪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刘梦妍(2022)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使用分层教学、创设趣味课堂、多鼓励和赞美学生等策略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12]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中国学生的特点,提出了更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分类。在探究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方面,学者们不仅关注原始的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还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在动机的调控策略方面,国内学者们一致认为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最为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形式,营造学习氛围等策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有效调控。

4. 研究述评

此部分对英语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贡献、不足之处及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

4.1. 相关研究贡献

综观以上研究文献,国内外学者在学习动机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相关理论,验证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探明了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为改善今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路。为该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2. 已有研究不足

综观以上研究文献,国内外学者对外语(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现有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中职生,而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研究比较少;二是对比研究和纵向动态研究较为匮乏,导致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不足;三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动机调控研究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对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具体方法的研究。四是收集信息不够全面,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不足。

4.3. 研究发展趋势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机本身上,而对动机的有效调控研究较少。本研究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以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跨学科的领域,从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外部环境的角度,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合理的归因等维度,采用更加多样化、理性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工具来研究有效调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动力和效果。

5. 结束语

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既受学习者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其自主发展,提升综合语言能力,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因此,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应在借鉴国际理论成果的同时,紧密结合本土教育实际,深化研究,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Gardner, R.C. (2006) The Socio-Education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Research Parading. EUROSLA Yearbook, 6, 237-260.
https://doi.org/10.1075/eurosla.6.14gar
[2] Dörnyei, Z. (1994)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 273-284.
https://doi.org/10.1111/j.1540-4781.1994.tb02042.x
[3] Williams, M. and Burden, R. (1997)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Henry, A. and Cliffordson, C. (2015) The Impact of Out-of-School Factors on Motivation to Learn English: Self-Discrepancies, Beliefs, and Experiences of Self-authenticity. Applied Linguistics, 38, 713-736.
https://doi.org/10.1093/applin/amv060
[5] Elisabet, P.B. (2018) A Longitude in All Study of Primary School EFL Learning Motivation in CLIL and Non-CLIL Settings.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3, 765-786.
[6]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 高一虹. 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J]. 教学研究, 2008(2): 40-45.
[8] 霍炜, 芮燕萍.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在自我效能感与英语水平之间的中介效应[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28(2): 54-58.
[9] 安琪. 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结构研究[J]. 外语界, 2022(3): 61-69, 88.
[10] 龙绍赘. 课堂学习环境对学习动机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为样本[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8(2): 49-53.
[11] 何红霞. 基于激发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研究——以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12] 刘梦妍. 英语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J]. 试题与研究, 2022(35):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