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新医科视野下,医学专业课程和人文教育应相互融合,体现了教育对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特点。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而“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医生正是保护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而培养这些“人民健康守护者”更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一个好的医生既需要接受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也需要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故而,人文教育在新医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儿科医学专业而言,如何在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培养的同时,进行学生医德医风教育,让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至关重要[1] [2]。
我们教学团队在2022~2023学年,2023~2024学年的秋季教学中,针对2021级、2022级儿科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的引入人文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方式,进行了新医科视野下人文教育融入专业素质教育的改革。
2. 挖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里的人文教育内容,丰富医学人文认知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历来就是医学生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主干课程之一。我们选择在儿科专业进行本课程的人文教学融入改革,具有代表意义。2020年5月中国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件。在文件关于“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章节中重点指出:“医学生尤其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内容,不仅要培养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也要加强‘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医者品质;更要增强‘誓守生命不言弃’医者仁心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医术精湛是基石,医德高尚是灵魂,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在新医科大视野下,对专业课程进行人文教育的融入深化,不仅包括了开设更多大学生的人文社科教学课程,更涵盖了在重要的医学主干课程中融入相关人文教育内容。考虑到儿科专业的特殊教学属性,更需要丰富此专业的人文知识涵盖,人文精神的支持。这也明确了在儿科专业进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进行生化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儿科学生进行医德仁心的人文教育。
首先应该在儿科专业增强医德教育,促使学生理解掌握在以后行医职业道路上最起码的行医规范,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其次,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医学职业精神,让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和我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融合;再次,把中国传统的仁爱之心灌注到学生的日常思想和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学会“仁”之一字,理解“大医精诚”的含义,对患儿充满关爱之心,悲悯之心,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家属。比如在涉及CRISPR基因技术和生命伦理方面,我们可以从婴儿制造出发,联系《弗兰肯斯坦》人造生命,从伦理学出发,讨论人类是否有权扮演造物主角色,基因编辑是否具有公平性,从人文方面探讨生命伦理在具体生物化学实验方面的基础和应用。还可以进一步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各个方面,深入挖掘人文教育内容,在教授生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串讲相关人文医德内容,让学生学会关爱病人,把病人始终放在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3]。
3. 激发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热情,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水平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历来就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而在教育的过程里面,教师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是提升医科大学生医学人文教育水平的关键。《资本论》序言中,马克思就指出,医生应该具有“内行、公正、坚决”的品格,其中“内行”讲的就是医生需要夯实的医学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而“公正、坚决”指的是医生也需要培养人文素养和能力。我国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也指出:“医者之心,厚德载物;精医之道,救死扶伤”,强调了医生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要有医德,不要考虑个人得失利益。
医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在教学专业理论过程中传授医学人文知识,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本身对医学人文教育有丰富的兴趣,且能将理论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融会贯通。让生化的授课教师在历史、人文的学习过程中,联系生物化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内容,参考科学范式论著和文章,深入学习提出科学不是线性进步,而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螺旋向上的,并受到社会文化、技术条件和学术权威的影响。我们必须通过激发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热情,方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医学人文教育水平。如何提升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首先,我们授课团队的教师全部都参加了学校和系院的人文教学培训班,大家通过交流学习、培训会议等各种学习形式激发医学专业教师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兴趣。我们还进一步通过教师团队的读书例会,深入研读一些爱国主义书籍和古代经典,相互讨论,不断提升人文知识素养,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更夯实的理论基础。更联系儿科专业的特殊专业特点,增加相关的儿童人文关怀的教学内容,为儿科专业《生化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更好融入人文教育知识奠定了基础。还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人文元素的课程申请、题库建设、优秀教案评选等,以评促建,完成人文知识融入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医学人文教育水平。
4. 不断增加医学人文教育方法和手段,提升医学人文教育效果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提升历来就是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更好掌握学习内容的工具或桥梁。针对专业课程,尤其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种专业性极强,内容相对枯燥无趣的课程,如何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与之相关的医学人文知识,相互贯通,促进学生的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实用性,创新更多医学人文教学知识点和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教学效果。
我们教学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首先,在儿科专业进行生化理论教学时,充分与生化实验内容进行联动,并充分融合相关的人文知识内容。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践实验环节尤为重要,故而必须提升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完成医学理论知识和实验的融合;再次,医学是一门社会学的学科,医生面对的是病人和病人家属,学生应该通过人文知识学习去关爱患者及尊重患者的生命[4] [5]。比如在儿科专业进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融入关爱儿童特殊人群的人文知识点时,举例当前社会关于儿童医疗的伦理实例,或者给出具体的社会案例,角色扮演实例让学生理解医学人文基本知识,让学生学会在复杂实际情景中能做出更合理的临床决策,外形内化,充分提高医学生人文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6]。其次,将人文知识通过小故事或者案例设计,将之充分体现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比如根据经典儿科的治疗病例,设计成小故事,通过故事的展开,在疾病机制、症状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同身受,反思感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医疗理论知识相关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再次,线上线下课程资源混合式教学。当前社会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各个学校都有大量的线上数字资源。我们通过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多利用线上各种类型教育资源,将丰富的网络影像、文字、动漫资源与专业课程线下教学融会贯通,并提高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总之,通过优化医学人文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技术的运用,能极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动性。
5. 依托学校的人文教育实践基地以增强学生人文认知,加强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医学知识是依托于人体结构和功能进行的,包括了健康和疾病两大类群。我们在医学专业知识中进行人文知识的教学,还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一些人文资源,比如我校的省级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并通过多种途径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我校的人文教育实践基地是省级爱国主义人文社科普教基地,包含了解剖、生物、生化、生理等多基础医学专业学科教学内容,涉及了医学基础人文社科科普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3D打印各种知识内容。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基地的参观、学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人文知识以外,更让学生在实践基地去感知、去体会,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进行专业课程实验实践时,老师不仅要示范传授医学技术,也要传播生化教学相关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尤其考虑儿科这个特殊专业,更应该强调人文知识在未来医疗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重要的战争历史纪念馆等,丰盈学生的医学人文情怀,利用我们周边场地的人文熏陶作用。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探讨使用人文教育实践基地辅助生化教学的效果。可在未来的生化实践教学中,随机把学生分成使用人文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践班,和普通实践教学的对照班,通过授课后教师–学生的双向双盲问卷调查,评价人文教育实践基地使用对生化理论实践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上述各个层面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经过我们这一学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课程融入人文教学的改革探索,学生问卷反馈和授课教师总结分析,认为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教学不仅促进学生更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也同时增加了相关的人文知识,而且这种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对更好理解枯燥单调的专业知识点提供了放松休闲间歇。故,在新医科视野下专业课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基金项目
西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23yb074, JG2023yb180, JG2022131);四川省教育厅教改项目(JG2024-086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