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视野下人文教育在儿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课程中的改革探索
Exploring the Reform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the Specialized Course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n Pediatr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cal Sciences
DOI: 10.12677/ae.2025.15572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春燕, 段春燕, 甘 淋*: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四川 泸州
关键词: 新医科人文教育儿科专业课程New Medical Science Humanities Education Pediatrics Professional Courses
摘要: 目的:探讨人文教育在儿科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课中改革方法。方法:在儿科专业中,广泛的引入人文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方式,进行了新医科视野下人文教育融入专业素质教育的改革。结果:挖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里的人文教育内容,丰富医学人文认知;激发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热情以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水平;丰富医学人文教育方法和手段,以提升医学人文教育效果;依托本校的人文实践基地的丰富教学资源,以增强学生人文认知,加强对专业课程的理解。结论:在新医科视野下儿科专业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form methods of integrating humanities education into the specialized course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for pediatric majors. Methods: In the pediatric major, humanities education was widely introduced, and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were adopted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integrating humanities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medical perspective. Results: The content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th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was explored to enrich the understanding of medical humanities; the enthusiasm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for humanities education was stimulated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the methods and means of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were enriched to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 and the abundant teaching resources of the university’s humanities practice base were relied upon to strength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humanities and their comprehension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Conclusion: Under the new medical perspective, it is imperative to integrate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to the specialized course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for pediatric majors.
文章引用:张春燕, 段春燕, 甘淋. 新医科视野下人文教育在儿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课程中的改革探索[J]. 教育进展, 2025, 15(5): 95-9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726

1. 引言

在新医科视野下,医学专业课程和人文教育应相互融合,体现了教育对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特点。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而“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医生正是保护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而培养这些“人民健康守护者”更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一个好的医生既需要接受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也需要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故而,人文教育在新医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儿科医学专业而言,如何在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培养的同时,进行学生医德医风教育,让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至关重要[1] [2]

我们教学团队在2022~2023学年,2023~2024学年的秋季教学中,针对2021级、2022级儿科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的引入人文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方式,进行了新医科视野下人文教育融入专业素质教育的改革。

2. 挖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里的人文教育内容,丰富医学人文认知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历来就是医学生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主干课程之一。我们选择在儿科专业进行本课程的人文教学融入改革,具有代表意义。2020年5月中国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件。在文件关于“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章节中重点指出:“医学生尤其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内容,不仅要培养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也要加强‘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医者品质;更要增强‘誓守生命不言弃’医者仁心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医术精湛是基石,医德高尚是灵魂,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在新医科大视野下,对专业课程进行人文教育的融入深化,不仅包括了开设更多大学生的人文社科教学课程,更涵盖了在重要的医学主干课程中融入相关人文教育内容。考虑到儿科专业的特殊教学属性,更需要丰富此专业的人文知识涵盖,人文精神的支持。这也明确了在儿科专业进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进行生化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儿科学生进行医德仁心的人文教育。

首先应该在儿科专业增强医德教育,促使学生理解掌握在以后行医职业道路上最起码的行医规范,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其次,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医学职业精神,让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和我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融合;再次,把中国传统的仁爱之心灌注到学生的日常思想和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学会“仁”之一字,理解“大医精诚”的含义,对患儿充满关爱之心,悲悯之心,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家属。比如在涉及CRISPR基因技术和生命伦理方面,我们可以从婴儿制造出发,联系《弗兰肯斯坦》人造生命,从伦理学出发,讨论人类是否有权扮演造物主角色,基因编辑是否具有公平性,从人文方面探讨生命伦理在具体生物化学实验方面的基础和应用。还可以进一步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各个方面,深入挖掘人文教育内容,在教授生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串讲相关人文医德内容,让学生学会关爱病人,把病人始终放在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3]

3. 激发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热情,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水平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历来就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而在教育的过程里面,教师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是提升医科大学生医学人文教育水平的关键。《资本论》序言中,马克思就指出,医生应该具有“内行、公正、坚决”的品格,其中“内行”讲的就是医生需要夯实的医学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而“公正、坚决”指的是医生也需要培养人文素养和能力。我国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也指出:“医者之心,厚德载物;精医之道,救死扶伤”,强调了医生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要有医德,不要考虑个人得失利益。

医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在教学专业理论过程中传授医学人文知识,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本身对医学人文教育有丰富的兴趣,且能将理论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融会贯通。让生化的授课教师在历史、人文的学习过程中,联系生物化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内容,参考科学范式论著和文章,深入学习提出科学不是线性进步,而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螺旋向上的,并受到社会文化、技术条件和学术权威的影响。我们必须通过激发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热情,方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医学人文教育水平。如何提升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首先,我们授课团队的教师全部都参加了学校和系院的人文教学培训班,大家通过交流学习、培训会议等各种学习形式激发医学专业教师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兴趣。我们还进一步通过教师团队的读书例会,深入研读一些爱国主义书籍和古代经典,相互讨论,不断提升人文知识素养,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更夯实的理论基础。更联系儿科专业的特殊专业特点,增加相关的儿童人文关怀的教学内容,为儿科专业《生化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更好融入人文教育知识奠定了基础。还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人文元素的课程申请、题库建设、优秀教案评选等,以评促建,完成人文知识融入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医学人文教育水平。

4. 不断增加医学人文教育方法和手段,提升医学人文教育效果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提升历来就是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更好掌握学习内容的工具或桥梁。针对专业课程,尤其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种专业性极强,内容相对枯燥无趣的课程,如何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与之相关的医学人文知识,相互贯通,促进学生的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实用性,创新更多医学人文教学知识点和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教学效果。

我们教学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首先,在儿科专业进行生化理论教学时,充分与生化实验内容进行联动,并充分融合相关的人文知识内容。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践实验环节尤为重要,故而必须提升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完成医学理论知识和实验的融合;再次,医学是一门社会学的学科,医生面对的是病人和病人家属,学生应该通过人文知识学习去关爱患者及尊重患者的生命[4] [5]。比如在儿科专业进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融入关爱儿童特殊人群的人文知识点时,举例当前社会关于儿童医疗的伦理实例,或者给出具体的社会案例,角色扮演实例让学生理解医学人文基本知识,让学生学会在复杂实际情景中能做出更合理的临床决策,外形内化,充分提高医学生人文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6]。其次,将人文知识通过小故事或者案例设计,将之充分体现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比如根据经典儿科的治疗病例,设计成小故事,通过故事的展开,在疾病机制、症状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同身受,反思感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医疗理论知识相关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再次,线上线下课程资源混合式教学。当前社会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各个学校都有大量的线上数字资源。我们通过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多利用线上各种类型教育资源,将丰富的网络影像、文字、动漫资源与专业课程线下教学融会贯通,并提高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总之,通过优化医学人文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技术的运用,能极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动性。

5. 依托学校的人文教育实践基地以增强学生人文认知,加强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医学知识是依托于人体结构和功能进行的,包括了健康和疾病两大类群。我们在医学专业知识中进行人文知识的教学,还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一些人文资源,比如我校的省级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并通过多种途径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我校的人文教育实践基地是省级爱国主义人文社科普教基地,包含了解剖、生物、生化、生理等多基础医学专业学科教学内容,涉及了医学基础人文社科科普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3D打印各种知识内容。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基地的参观、学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人文知识以外,更让学生在实践基地去感知、去体会,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进行专业课程实验实践时,老师不仅要示范传授医学技术,也要传播生化教学相关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尤其考虑儿科这个特殊专业,更应该强调人文知识在未来医疗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重要的战争历史纪念馆等,丰盈学生的医学人文情怀,利用我们周边场地的人文熏陶作用。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探讨使用人文教育实践基地辅助生化教学的效果。可在未来的生化实践教学中,随机把学生分成使用人文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践班,和普通实践教学的对照班,通过授课后教师–学生的双向双盲问卷调查,评价人文教育实践基地使用对生化理论实践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上述各个层面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经过我们这一学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课程融入人文教学的改革探索,学生问卷反馈和授课教师总结分析,认为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教学不仅促进学生更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也同时增加了相关的人文知识,而且这种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对更好理解枯燥单调的专业知识点提供了放松休闲间歇。故,在新医科视野下专业课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基金项目

西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23yb074, JG2023yb180, JG2022131);四川省教育厅教改项目(JG2024-086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隽, 吴永刚, 李亚军. 新医科背景下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路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19): 77-80.
[2] 党洁, 栾婷, 刘俊昌, 等. 临床教师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性知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5): 761-764.
[3] 何辰怡, 李玮. 新时代医学生人文素养评价: 成效、困局与破局——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 中国医学人文, 2024, 10(5): 29-33.
[4] 范译水, 乔屹平, 戈丽薇. 参与式教学设计理论在医学人文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1(4): 46-49.
[5] 余佯洋, 徐丁丁, 王子梅, 等. 基于叙事医学的人文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建构[J]. 医学与哲学, 2024, 45(1): 46-50.
[6] 李秀凤, 梅露露, 高雅萱, 等. 新疆某高校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 2023, 41(5): 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