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整体研究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 Volunteers
摘要: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对中文学习需求的增长,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热点。检索并分析自1984年9月至2024年6月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发现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研究的总体上升态势和三次明显的成果高峰,可分为四个阶段:起始阶段(1984~2005年)、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2年)、稳定发展阶段(2013~2021年)和高速发展阶段(2022年至今)。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深度融入世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研究成为兼具国家属性和行业特点的时代命题,对中文教师志愿者的关注和研究具有极高的实际价值。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and 1990s, with the increasing global demand for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the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 volunteer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of academic concern. By searching and analyzing relevant literature published from September 1984 to June 2024, it wa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upward trend and three significant peaks in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 volunteer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initial stage (1984~2005),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2006~2012), the stable development stage (2013~2021), and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stage (2022 to pres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deep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and leading global open cooper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have become a topic of the times that combines national attributes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teacher volunteers have extremely high practical value.
文章引用:李希娜. 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整体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5): 100-10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727

1. 引言

教师是“三教”(教师、教材、教法)问题的核心,也是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质和师资培训的探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中文学习需求的持续增长,国际中文教学和教师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并得到较快发展,逐渐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热点之一,积累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

2. 数据来源及收集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进行相关文献检索。考虑到学界对“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存在多种称谓,同时为了更加精准地锁定国际教师志愿者文献,分别以“国际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师”“孔子学院志愿者”为“篇名”进行检索词,数据库选择为“学术期刊”。检索时间范围不限。共检索到421篇文献。文献发表时间自1984年9月起,至2024年6月。研究表明:第一,对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研究总体呈上升态势。2006年、2012年、2022年出现过三次明显成果高峰。2022至2023年呈明显高峰态势。第二,对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层面,篇名内提及志愿者的文献较少,在总体发文量中仅占比3%。第三,对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研究层面主要包括应用研究、学科教育教学和开发研究,包含少量业务、行业研究和工程与项目管理[2]

3. 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动机与挑战

() 跨文化适应与教学策略:国际中文教师的文化交流

跨文化适应能力对国际中文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时。教师不仅需要了解目标文化的背景,还需灵活运用适当的交际策略,以便有效沟通。具体来说,跨文化适应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能力,以及能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快速调整自身行为和教学方式的能力[3]

1) 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国际中文教师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是其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尤其是对新晋教师来说。许多教师在初期面临较大挑战,诸如文化休克和与学生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沟通障碍。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教师需通过实践增加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如参与当地文化活动、与学生进行课外互动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规则与交际规则的转化,例如避免直接翻译中文表达,转而使用适合目标文化的交流方式。

2) 教学策略的调整

除了个人适应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策略也是关键。教师不仅需要传授中文知识,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能力。此外,在教学中融入文化背景的解释,尤其是针对文化差异可能引发的误解,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总之,国际中文教师的跨文化适应与教学策略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并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二) 角色认同与冲突:国际中文教师的多重身份分析

国际中文教师在跨文化教学环境中常常面临多重身份的挑战和冲突。教师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教师如何理解自己的职业角色,尤其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具体来说,国际中文教师不仅要扮演语言传授者的角色,还需要承担文化传播者、教育者等多重身份。

1) 双重身份的冲突与融合

国际中文教师往往面临“教师”与“志愿者”身份的双重认同。在某些情况下,教师的职业身份与个人使命感可能发生冲突。例如,赴海外教学的中文教师志愿者,除了承担教学任务,还需要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的双重身份使他们既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又要通过教学活动传播中国文化。这种角色的冲突和融合,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文化差异和教育需求。

2) 跨文化环境中的身份重塑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认同往往会经历一定的重塑过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海外长期任教的中文教师,他们不仅要应对教学任务的挑战,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找到自我定位[4]。研究表明,国际中文教师在面临文化冲突时,通常会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行为,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教育体系。例如,教师可能会在教学中更强调文化适应与互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文和中国文化,同时保持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3) 角色认同的复杂性与发展

教师的角色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经历的积累而发展。学者指出,教师的身份认同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涉及教师自我认知与外部社会期望之间的互动。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的需求,还要在文化和社会的压力下不断调适自我身份。特别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处,教师如何平衡自己的文化身份与教学身份,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5]

综上所述,国际中文教师在多重身份认同与冲突之间的平衡,是其教学实践和个人发展的核心问题。教师如何在这些多重身份中找到自我定位,不仅关系到其职业生涯的成功,也直接影响到国际中文教育的质量与影响力。

4. 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研究的发展阶段

根据检索数据,可以将近四十年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研究的发展变化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

() 起始阶段

1984至2005年为起始阶段。根据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可知,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设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逐步开始进行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朋友圈”持续扩容以及“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逐渐走深走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国际中文教育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研究逐步发展。

() 快速发展阶段

2006至2012年为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成立,2007年孔子学院总部成立。论文发表到见刊存在一定有效期限,2006年年度发文量出现一个小高峰可以说是一个最直观的表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着中国成为国际大国,汉语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由此也促成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供需增加以及相关研究的增长。

() 稳定发展阶段

2013至2021年为稳定发展阶段。2013年,我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上的中文学习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更加旺盛。这一时期,中文学习浪潮促使中国派出数以千计的汉语志愿者、新增26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中文学习需求持续高涨。国内本科和硕博招生规模也持续上升,汉教博士从试点招生走向独立设置。在国际需求暴增和国内专业发展的双重影响下,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稳步发展。

() 高速发展阶段

2022至今为高速发展阶段。虽然新冠疫情让国际中文教育被迫面对“中文教师出不去、国际学生进不来”的囧境,但在研究领域,2022年,硕博专业名称更改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界对国际中文教育以及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群体的关注达到历届的最高点。相关表现包括:国家对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的大力培养与支持,如《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2021)》《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2022)》等标准相继出台并健全、研究生招生院校大规模扩招等;国际范围内中国在抗疫、基建等方面协助他国展现的大国担当以及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贡献,让中文学习热潮不减,“中文+”的工具性学习需要日渐旺盛。

5. 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群体特征

本文对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群体特征的研究分为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

() 群体特征的外在表现

1) 年龄分布以青年学生群体为主

国际中文教育教师从志愿者年龄结构集中于22~26岁,开始向“00后”过渡。“志愿者项目”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始终以青年学生为主要招募主体。根据研究数据表明,2022年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群体开始进入到“00后”阶段。根据中国青年报与腾讯QQ联合发布的《2019“00”后画像报告》的调研结果,“00后”更为明显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关注,拥有着“世界公民”的胸襟,拥有更高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00后”的成长,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折射出中国城市和消费社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科技创新浪潮和内容大爆发的时代趋势[6]。不同的时代塑造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随着“00后”成为志愿者群体的主力,志愿者群体也将呈现出新的特点。

2) 性别分布以女性为主导

男女比例长期不均衡,超八成为女性志愿者。性别比例不均衡,是“志愿者项目”长期以来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加倾向于从事教育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志愿者多来自人文社科专业,这些本就是女性分布较为集中的专业,尤其报考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男性比例本来就低。女性志愿者的优势是明显的,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更具耐心、更具亲和力等。但女性志愿者的压力也是明显地,如因赴任国家生活恶劣难以适应岗位,又如因婚育压力难以在海外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等[7]

3) 专业背景以国际中文教育相关专业为主

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学历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多在本科应届和硕士在读期间开始赴任。专业背景总体来自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国际中文教育相关专业仍占主要比重。非相关专业学生主要包括外语类、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专业。非相关专业学生的参与体现了他们“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热忱”,但也面临专业知识不足、增加任前培训负担等问题[8]。其中,硕士学历志愿者的专业更加集中在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历志愿者的专业来源更加多元,小语种专业比例更高。

4) 语言能力具有较好外语水平

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总体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基本具有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以上的水平,亦有部分志愿者具有专业英语四级和八级的水平。另外,对赴任国语言能力掌握差异较大。此外,志愿者的小语种能力覆盖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朝鲜语、阿拉伯语等多个语种。志愿者在赴任前大多数没有海外相关经历,少部分志愿者在赴任前有海外旅游、工作或求学经历。

5) 就业去向较为多元

已离任就业的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职业类型较为多元,其中国内中小学教师居于首位,其他方向还包括海外就业、国内高校、国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内企业等方向。部分志愿者在任教结束之后,选择继续攻读学位,之后再就业。还有一部分志愿者选择留任海外继续担任公派教师。大部分情况下公派教师的职业状态是阶段性的,未来可能回到国内结业。

() 群体特征的内在表现

1) 普遍具有较强的出国学习和发展意愿

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经历吸引个体最重要的因素是海外实践平台。大部分参与海外任教的志愿者是第一次在海外工作和生活。对学生来说,流动至少可以实现两方面的目标:一是开阔视野,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增加个体灵活性及文化与知识,从而有助于适应陌生环境;二是提升外语能力,获得各种资历,进而帮助个体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增加就业机会。

2) 总体呈现积极的性格特质和角色意识

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总体具有积极的特质。性格,作为人格特质的一种,会影响个体的志愿服务行为参与。依据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观点,具有一定性格特质倾向的个体,如主动性人格、具有亲和力等,会更加倾向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活动中表现更加积极。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总体具有积极的性格特质,这些积极的性格特质包括:对工作充满热情、乐观开朗、善于合作等。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选拔的面试和心理测试环节,对志愿者的性格特质进行了筛选。部分不符合岗位性质特质要求的志愿者并没有通过志愿者招募选拔。一些志愿者尽管并不熟悉汉语教学工作,也是刚刚到新的工作环境,但是对待工作保持着热情和积极的态度。

志愿者往往还体现出较强的责任感,其中主要表现为“责任心、成就导向、合作精神”。拥有这三种性格特质的志愿者,意味着会对工作、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希望更好地完成工作或达到优秀的绩效标准,并愿意在工作中与他人合作。

3) 传播中文和中华文化是一种“情怀”

大多数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对传播中文和中华文化保持较高热情,志愿者任教过程获得的积极反馈会加深自己对汉语教学的热爱。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中的许多人从小学习中华文化传统技艺,如古筝、太极拳等,热爱并愿意传播中华文化。而真正在开始教学之后,看到学生的汉水平逐步提高,来自教学过程的正向反馈会让个人更加热爱这份事业。志愿经历中的大量积极体验进一步坚定自己继续从事汉语教学的信念。

6. 结语

随着中国深度融入世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时代背景,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研究是兼具国家属性和行业特点的时代命题。国际中文师资的需求增长、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华人华侨群体的大力推动、孔子学院的全球发展布局等是项目产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在这样宏观的背景下,聚焦对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群体的关注和研究具有极高的实际研究价值。志愿者行为参与受到个体、组织、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发生综合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中文教师群体的转型发展也呈现出多元路径,兼具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杨首华, 毛力群. 国际中文教育社会关注度的大数据研究(2014~2023) [J].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2024(1): 199-221.
[2] 刘玉屏, 祝鹏, 胡雪珺. 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热点主题、演进特征与未来展望[J]. 民族教育研究, 2024, 35(1): 157-166.
[3] 关世杰.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 对外大传播, 2006(12): 32-36.
[4] 林安. 课程改革下香港高中中国语文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2013.
[5] 余波. “他者镜像”视角下的非本族语汉语教师职业身份认同构建[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8, 29(1): 55-60.
[6] 中国青年网. 2019 “00”后画像报告[EB/OL].
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8-05/04/content_17156089_6.htm, 2018-05-04.
[7] 江傲霜, 吴应辉, 傅康. 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情况调查对志愿者培训工作的启示[J]. 民族教育研究, 2011, 22(5): 85-90.
[8] 朱瑞平, 钱多. 汉语教师志愿者背景、动机与志愿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5(1): 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