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非流利现象(disfluency)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母语和外语产出中。自我修正是典型的非流利现象之一,通常发生于讲话者察觉表达错误或认为表述欠妥时,进而打断原有表达进行修正[1]。言语修正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起逐步深入,特别是Levelt的开创性工作[2]后,母语(L1)与第二语言(L2)的产出研究均频繁涉及自我修正。然而由于该现象在口译这一涉及语际间意义转换过程的交际活动中的特征,学界的关注度仍显不足。作为一种特殊的且重要的语际转换活动,口译有“即时性、压力大、独立性强”等特点,其产出也具有日常语言的特征[3]。
在交传过程中,译员经常面临自我修正的情况。近年来,口译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学生译员的综合实力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由中国翻译协会、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举办第十二届口译大赛(英语)是展现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译应用能力的赛事活动,对于国内学生译员的口译表现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基于现有的自我修正分类体系,以第十二届口译大赛(英语)十强晋级赛的汉英交替传译部分为案例,构建了一个更符合交传特征的自我修正分类框架。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交传中的自我修正现象,也能为其他口译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交传口译的进一步发展。
2. 言语自我修正与口译自我修正
2.1. 言语自我修正
自我修正,作为日常口语“非流利性”的关键成因之一[4]。这一现象揭示了“语言错误是话语产生机制的外在显现”[2]。对自我修正的深入探讨,涵盖修正类型、监控机制、诱因等,不仅丰富了自然语言研究的维度,还为语言产出的认知研究和意义构建提供了量化分析的依据。
自从Jefferson初步引入言语调整之“格式”(format),即[WORD1 + HESITATION + WORD2] [5]这一表述起,自我修正成为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多领域研究的焦点。
在L1研究层面,学者们深入探讨了自我修正结构的描述与分类,以及影响修正的各种因素,旨在深化对语言生成机制的理解。Levelt提出,典型的修正结构包含三大部分:原始话语(OU, original utterance),其中包含待修正内容(reparandum);编辑阶段,可能涉及编辑词(ET, editing term)的使用;以及修正后的正确话语(repair proper),包含实际修正的部分(Levelt称之为alteration,后续研究有时使用raparatum,如Van Hest [6]所述)。
二语学习者口语自我修正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其心理语言学机制[7],分析了其对口语准确性和流利性的影响[8] [9],并考察了英语水平、性别在自我修正策略上的差异[10] [11]。
自我修正可分为显性修正(overt repairs)和隐形修正(covert repairs)两大类别。显性修正是指对已经产出的错误或不适当的话语进行的修正行为,而隐形修正则指的是话语实际产出之前,通过讲话人内部感知监控所完成的修正[2]。虽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不断细化补充自我修正的概念和分类,但Levelt提出的分类体系(参见表1)仍被看作是最详细全面、应用最广的分类体系。
Table 1. Summary of self-repair typ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Levelt’s L1 language production
表1. Levelt的L1语言产出中自我修正类型及分布汇总
|
自我修正类型 |
|
示例 |
显性修正(73%) (Overt repairs) |
不同信息修正(1%) (D-Different repairs) 恰当性修正(30%) (A-Appropriate repairs) |
(current message replaced by different one-D repairs) 消除歧义(5%) (Ambiguity reduction-AA repairs) 恰当程度修正(13%) (Appropriate Level-AL repairs) 恰当性衔接修正(5%) (Appropriate Coherence-AC repairs) 很难界定AL还是AC(7%) (ALC repairs) |
We go straight or…We come in via red, go then straight to green. (D
repair, P.51) We start in the middle with…in the middle of the paper with a blue disc. (AA repair, p.52) with a blue spot, a blue disc at the upper end. (AL repair, p.52) GO you one up, is uh…come you to yellow (translated version). (AC
repair, p.53) |
|
错误修正(42%) (E-Error repairs) |
词汇错误修正(38%) (Lexical error repairs-EL repairs) 句法错误修正(2%) (Syntactic error repairs-ES repairs) 语音错误修正(1%) (Phonetic error repairs) |
Straight on red, or sorry, straight on black. (EL repair, p.53) And black…from black to right red. (ES repair, p.54) A unit, unit from the yellow dot. (EF repair, p.54) |
隐性修正(25%) (Convert repairs) 其他类型修正(2.5%) (R-Rest repairs) |
|
有声停顿(17%) (interruption with an editing term) 重复(7%) (the repeat of one or more lexical term) |
Then right, uh, grey. (p.55) And at the right side an orange dot, orange dot. (p.55) 不符合D、A、E、C类的修正类型 |
2.2. 口译自我修正
曾记和洪媚[12]认为,口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是话语修正现象在跨语言意义传递活动中的体现。较之一般话语修正,口译自我修正现象更容易进行理论化、系统化考察。在口译研究的范畴内,自我修正现象同样受到重视,口译领域的自我修正研究聚焦于英汉同传/交传中译员自我修正的特征及其对翻译质量的影响[13] [14]。对比分析英汉汉英口译语料库为口译实践和教学提供了参考[15]。此外,研究还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自我修正的关系[16],以及词汇难度、多样性与自我修正的关联[17],为语言学习策略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语料库技术成为量化分析自我修正现象的重要方法,提高了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11] [18]。
其中,交替传译方面的自我修正现象研究多依据Levelt [2]分类系统的框架,但具体的类别又根据各自研究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本研究以该框架为基准,借助曾记、洪媚两位学者对不同修正类型的重新定义对文本进行分析。同时,针对上表中未出现的隐性修正,这里也就Levelt分类系统中有声停顿和重复两大较为显著的修正类别展开分析。
3. 研究设计
3.1. 语料来源
首先,为了全面而准确地评估参赛选手的口译能力,笔者从大赛官网下载了第十二届全国口译大赛十强晋级赛汉英交传赛事视频。选择口译比赛作为研究数据的优势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比赛临场压力大,可以最大程度模拟真实口译活动中译员面临的信息准确度、交际目的、职业标准等压力。其次,为了确保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利用飞书妙记工具对三十位参赛选手的比赛视频进行转录。汉英交传部分视频共计2小时3分14秒。在汉译英环节,30名参赛选手首先听到讲话内容的中文主题,一段时长为2分钟左右的政治类领导人发言视频,中间没有停顿,要求每位选手在2分25秒的时间内完成口译。评委根据选手在内容表达完整性、准确性,以及技巧运用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进行打分,成绩最高的十名选手进入下一阶段的比赛。
在转录过程中,笔者严格遵循标准的转录规范,借助飞书妙记的智能识别和人工校对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转录文本与视频内容的一致性。最后,为了更具体地探讨参赛选手在汉英交传方面的差异和问题,笔者从相同的三个题目组别中,各抽取了一名晋级选手和一名未晋级选手的转录文稿。通过上述抽样方法,获得三组共六名参赛选手的转录文稿,将其作为研究样本。这些样本不仅代表了不同水平、不同风格的选手,还使得我们的研究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
3.2. 语料标注
笔者首先通过复看口译视频、细读转写文稿反复就转录文稿和选手交传表现的一致性进行确认,在获得样本后,笔者将语料中的自我修正现象仔细标注,再根据修正的特点对每一处修正进行分类标注,而后采用了定量分析法结合案例对文本中的各类自我修正现象展开深入分析。本文所依据的自我修正框架主要是根据以曾记和洪媚两位学者给出的自我修正框架为基础,同时还加上了Levelt分类中的隐性修正对样本进行讨论。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Levelt对自我修正的分类,本文将自我修正表现分为语言层面的显性修正和非语言层面的隐形修正,其中显性修正包括不同信息修正、恰当性修正和错误修正。而隐性修正则包括有声停顿和相同修正(重复)。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大赛中学生译员的自我修正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
4.1. 显性修正
显性修正指的是译员或译者直接在其输出中对自己之前的错误或不当表达进行明确的修改和纠正的行为。这种修正通常是直接的、明确的,并且可以被听众或读者直接感知到。主要包括不同信息修正、恰当性修正和错误修正(见表2)。
Table 2. Self-repair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表2. 自我修正分类框架[12]
修正类型 |
原定义 |
新定义 |
例子 |
不同信息修正 |
说话者重新编码与当前输出不同的信息而导致的修正(Levelt, 1983) |
相比源语,当前输出添加、遗漏了某些信息或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译员重新编码信息而造成的修正。 |
中国没有形成大的泡沫。 There are-there aren’t many economic bubbles in China’s economic system. |
恰当性修正 |
说话者以改进方式编码原规则输出信息而导致的修正(Levelt, 1983) |
当前输出不足以具体、精确表达源语信息,译员以改进方式继续编码信息而造成的修正。 |
这个限薪令会不会……导致人才流失? Will it force the people-talented people to leave the Wall Street? |
错误修正 |
词汇错误修正 |
针对词汇探索阶段发生的口误的修正(Kormos,2000) |
同原定义 |
……迟迟没有采取全国性的发放购物券的举措。 They didn’t issue the coupon in the
nation-in nationwide. |
语法错误修正 |
针对于语法编码阶段发生的错误的修正(Kormos,2000) |
同原定义 |
台湾地区给每位符合领取资格者发放面额为36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 Taiwan issue-issued three thousand six hundred New Taiwan Dollars to the
relevant citizens. |
语音错误修正 |
针对于语音编码或发声阶段发生的口误的修正(Kormos,2000) |
同原定义 |
内需和外需并不是相互分离、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These two factors are not separated,
actually they are interwoven-interwoven and help to promote each other. |
4.1.1. 错误修正
错误修正是指学习者监控到言语产出的词汇、语法、语音等各个层面的语误后,自主实施修正,然后继续语流。词汇修正,这类错误(或者说是口误)是译者对自己要表达的信息十分明确的前提下发生的,并非主观造成的错误,而是输入的话语正确,但因为一些因素导致错误的信息被激活。
例1:经历过全球性危机的冲击,我们应当更加珍视团结和合作。
非晋级选手:After the global Fina, after the global crisis, we need to cherish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all than more.
在本案例中,译者在开始阶段出现了词汇错误,将“危机”(crisis)错误地表述为“Fina”。这一错误在口译中属于典型的词汇选择错误,可能是由于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或语言习惯等因素导致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译者在意识到错误后迅速进行了修正,将“Fina”更正为“crisis”,这一修正过程体现了译者在口译中的灵活性和自我修正能力。从认知角度出发,译者对于全球性经济危机这一概念有着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形成错误的语音“Fina”后能够及时调整,迅速进行修正。这种修正行为并非主观故意为之,而是由于输入的话语正确,但在输出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如紧张、语言习惯等)导致错误的信息被激活。通过修正,译者能够有效地避免误解和歧义,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4.1.2. 不同信息修正
不同信息修正指的是对已输出译语中出现的和源语信息不符、产生偏误的部分进行的修正。
例2:展现了人类团结一致、守望相助的强大力量。
非晋级选手:It has, we have shown the power of solidarity and mutual assistance.
在这个例子中,译员在开头部分使用了“It has”,这显然是一个不恰当的引导词。根据原句的意思,这里应该强调的是“人类”所展现的力量,而不是某个抽象的概念或物体。因此,使用“It has”是不准确的,应该使用“We have”或类似的表达来明确主体。这是因为译员在口译过程中没有准确地传达原句的主体信息,即“人类”所展现的力量,而是错误地引入了一个不相关的概念“It”。在意识到错误后,译员立即进行了修正,将“It has”改为“We have”。这一修正过程体现了译员在口译中的灵活性和自我纠错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译员在修正过程中改变了引导词,但并未改变句子的其他部分。这表明译员在修正时保持了句子的整体结构和意义不变,只是针对具体的词汇进行了调整。通过修正,译员需要明确表达原句的主体,并纠正这一信息偏差。
4.1.3. 恰当性修正
恰当修正指修正原信息中不准确的部分,有时,被修正的词语是正确的,只是修正后所传递的信息更精准[19]。恰当修正关注表达方式的适切性以及所传递信息的数量问题。说话人认为已表达的信息在清晰度、精确度、连贯性及语用等方面存在问题,于是引发相关的自我修正。
例3:巴以冲突再次证明,两国方案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可行途径。
非晋级选手:To settle down the uh Palestinian, the crisis between Palestinian and Israel, the two country plan is the only solution forward.
首先,译者在开始部分使用了“settle down”来翻译“解决”,虽然“settle down”有“解决”的意思,但在这种政治语境下,“resolve”或“address”等词汇可能更加恰当。此外,“the uh Palestinian”中的“uh”是一个口语填充词,表明译者在词汇选择时出现了短暂的犹豫或不确定。其次,在提到“两国方案”时,译者使用了“the two country plan”,这里的“country”应该使用复数形式“countries”,因为指的是两个国家。这一错误可能反映了译者在口译过程中的疏忽或紧张。最后,在句尾“the only solution forward”中,虽然“solution”是“解决方案”的正确翻译,但“forward”在此处是多余的,因为“solution”已经足够表达“途径”的意思。这可能是由于译者在口译过程中急于表达,而加入了不必要的词汇。
虽然译员在口译开始时存在表述上的问题,但他在后续部分进行了恰当程度修正。他通过省略或忽略不准确的表达,并尝试使用更准确的词汇来修正自己的表述。例如,他跳过了“To settle down the uh Palestinian”这一不准确的开始,并在后续部分直接提到了“the crisis between Palestinian and Israel”和“the two country plan is the only solution”。尽管“the two country plan”在语法上仍存在问题,但他在核心意思上表达了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冲突的途径。
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学生译员需采取综合策略应对显性修正问题,努力深化语言基础,增强专业知识,减少因误解和专业知识不足导致的修正。同时培养自我监控和修正能力,实时评估并纠正错误,优化笔记,提高前瞻意识,减少疏忽和紧张产生的修正。最后,还要努力提升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保持冷静自信,提升口译效率和自我修正能力,确保译文准确流畅。
4.2. 隐性修正
在隐性修正分类中较为突出的是有声停顿和重复现象两个类别。停顿可分为静默停顿和有声停顿。由于静默停顿易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原因较为复杂,且本次大赛中所出现的静默停顿现象较少,因此只对有声停顿(如uh, e)进行标记讨论。
4.2.1. 有声停顿
有声停顿指的是由于无法或者是不愿意产出所需的词,但这些词是说话者仍处在语言活动中的有声证据[1]。口译中的有声停顿是指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出现的有声的、具有一定时长的语言信号中断。这种停顿可能是由于译员在处理信息、转换语言、调整表达方式等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语言现象,也可能是由于译员的语言能力、心理素质、现场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所导致的。
例4:……多次就当前的巴以局势阐明中方的原则立场。
非晋级选手:……has made it clear that uh the peace is the only way forward.
在“that”之后,非晋级选手插入了“uh”,这是一个典型的有声停顿。虽然在日常口语中很常见,但在学术论文或正式演讲中,这种停顿可能会被视为不够流畅或准备不足。同时该选手的译文完全改变了原文的意图,没有提及“巴以局势”和“中方的原则立场”,而是直接谈到了“和平是唯一的出路”。这种偏离原文的信息表达削弱了原句的核心意义
例5:巴以冲突再次证明,两国方案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可行途径。
非晋级选手:To settle down the uh Palestinian, the crisis between, Palestinian and Israel, the two country plan is the only solution forward.
选手在译文中使用了多个有声停顿,如“uh”和“the crisis between,Palestinian and Israel”中的逗号,这些停顿破坏了句子的流畅性。除了有声停顿外,译文还存在语法和语义问题。例如,“settle down the uh Palestinian”是不完整的表达,且“two country plan”应为“two-state solution”。
有声停顿意味着话语未完成,这可能是由于口译活动的特殊性所致。在口译中,有声停顿会影响听众的理解和接受度,因此需要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为了减少有声停顿的出现,译员需要加强语言能力和口译技巧的训练,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和心理素质,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4.2.2. 重复
重复修正指的是对说过的信息进行重复,重复的内容从一个辅音、一个音节至多个单词,还可以是词组甚至是句子的重复。由于交替传译是一种即时性的活动,选手要从记忆中完整准确地提取出对应的信息不易,认知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口语活动中,重复的出现较为频繁,同时它还是为说话者赢得更多思考时间的方法之一。
例6:……不会是人类面临的最后一次公共卫生危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亟待加强。
晋级选手:……will not be the last crisis facing humanity in in terms of public health. And in the future, it is urgent for us to strengthen our governance of of public health.
在“in in terms of public health”和“of of public health”中,单词“in”和“of”被重复了两次,整句话的表达显得较为冗余和拖沓,不够流畅,影响了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例7:面对辩论交织的世界,中美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展现大国格局,拿出大国担当,发挥大国作用。
非晋级选手:In a world of turmoil and in an world of turmoil and change. The two countries should hold a broad perspective and hope, bear a general picture in mind.
在这个例子中,“in a world of turmoil”被不必要地重复了两次,造成了重复。同时“展现大国格局,拿出大国担当,发挥大国作用”被错误地翻译为“hold a broad perspective and hope, bear a general picture in mind”,没有准确传达出原文的意思。
自我修正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有助于认知负载、翻译策略和口译质量评价等的研究[14]。但同时译者也需要合理进行恰当修正,进一步规范口译行为。同时,这些修正现象也反映出选手在口译学习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学生译员在通过自我修正对口译输出进行补救时,也要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百科知识的积累,以提升口译能力和口译素质。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第十二届全国口译大赛十强晋级赛中汉英交传学生译员的自我修正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从显性修正和隐性修正两个维度探讨了学生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自我调整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晋级选手和非晋级选手在汉英交传表现以及自我修正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晋级选手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表达更加流畅和自然。而非晋级选手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自我修正方面,晋级选手口译表达流畅,较少出现如重复、有声停顿等现象,相反,非晋级选手修正行为较多,虽然能对一些口误或是表达进行及时修正,但语言的准确度和表达的流畅度受到影响。
学生译员在内容方面的修正比在形式上的修正频率要高,对句法规则掌握的不够,出现较多低级语法错误。可能由于平时更注重套语的练习导致学生放松对词汇、语法层面的警惕。为了提高口译表达,学生选手应该加强语法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减少语法错误。此外,思想紧张等压力因素也是造成口译不流畅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译员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掌握一定的交际策略,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之下造成的重复和无效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