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财富,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代表,一直以来吸引着国内外的关注。从促进新疆发展的角度来看,新疆的经济、自然与人文有着很高的宣传价值。以新疆为主题的纪录片是新疆对外宣传的方式之一,而此类纪录片的翻译影响着新疆外宣效果。随着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发展,传播学为外宣纪录片的外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基于传播学的外宣纪录片翻译研究对达到理想的新疆外宣效果具有现实可行性。
2. 外宣纪录片翻译
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裘克安首次提出以翻译形式加强我国对外宣传工作,段连成呼吁关注外宣,此后外宣翻译逐步发展起来。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国内外宣翻译研究得到较快发展[1]。外宣纪录片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利用电视媒体渠道,或是呈现中国大美山河与悠久历史,或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或是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旨在让世界了解认识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想要最大限度并准确地呈现出纪录片的内容,其翻译必须明确立场、逻辑通顺、通俗易懂,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在外宣纪录片外译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不仅要语言功底强,也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与环境。高质量的外宣纪录片不仅可以有效吸引更多观众,并且使观众在视觉与听觉上体验中国的真实美感,有利于增加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因此,外宣纪录片的外译策略至关重要。
笔者在新疆广播电视台,央视网和CGTN三大官方平台,以及爱奇艺,哔哩哔哩和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进行搜索,发现关于新疆的纪录片数量和类型丰富,涵盖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论和社会纪录等主题。但英译纪录片的数量与类型较少,主题多局限于经济、政论和社会纪录,人文自然与历史文化主题的新疆纪录片外译数量少。该外译情况不利于展现全面完整的新疆形象,不利于达成理想的外宣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新疆外宣纪录片的整体外译水平仍需提高。
3. 翻译学与传播
翻译的目的在于信息的跨文化交流,这一过程也可以归结为传播。所谓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得到传播的。翻译同样具有传播学的一般性质,即是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信者之间一系列关系;是一个由传播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一种社会活动,其关系反映社会关系的特点[2]。
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5W模式,这也是最早的传播过程模式。传播学“5W”模式的内容包括:谁(who)、说了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样的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to whom)、达到什么样的效果(with what effect)。该模式下的传播过程有五个要素,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以及传播效果。从传播学角度看外宣翻译,五个要素则相应地表现为译者、翻译内容、翻译渠道、受传者、翻译效果。传播本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其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传播效果造成影响和制约。在“5W”模式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的动态变化会对传播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通过控制分析其他四个要素,可直接影响传播效果。邓颖玲曾指出翻译过程中,各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翻译传播效果[3]。所以我们可以判断翻译传播效果是其他几大因素定向累积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译者、翻译内容、翻译渠道和受传者四要素展开,分析新疆外宣纪录片《我到新疆去》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控制这四大要素对译介效果的影响,如何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4. 传播学视角下《我到新疆去》的英译分析
《我到新疆去》是库尔班江·赛买提指导的于2018年播出的人文纪录片,获国家广电总局第三批优秀国产纪录片。该纪录片以小人物的经历去展现新疆的生活,将人性之美与新疆自然之美融为一体,记录新疆新气象。笔者将从译者、翻译内容、翻译渠道、受传者四个要素展开对《我到新疆去》的字幕英译分析。
4.1. 译者
译者是翻译传播过程中,从事翻译活动的人,机器或二者的结合。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但不一定是翻译传播的主体[4]。1947年,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 1947)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把关人”概念。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者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者根据“把关人”的个人意见,或信息或商品是否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中流动做出决定[5]。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是源语和译入语的转换者,还是译语的“把关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发挥主动性,选择传播内容,把握好传递信息的准确度。《我到新疆去》的纪录片英译对原文信息进行了增译、减译和释译的处理。
4.1.1. 增译
例(1):教孩子很累,但是我感觉不到累,觉得是一种享受。
译文:To be honest, teaching is very tiring physically, but I really enjoy it.
例(1)是乡村教师在发表对于教师工作的感受,表达的是自己对教书育人的热爱。原文出现了两个“累”,第一个“累”描述的是身体上的疲累,而第二次“感觉不到累”则是因为“觉得是一种享受”,想传达的是精神上的疲倦。译者增译了信息“physically”,准确传达了原文意义,既表明了教师工作的辛苦,又体现出教师精神上为此而满足的奉献精神。
例(2):那种感觉太好了,就觉得说,哦,我又出去了。
译文:It’s like “I am leaving home to pursue my dream again”.
这字幕描述的是说话人对推开家门的声音的感受。说话人离家在新疆工作生活多年,进家门是回到了过去,而当初离开家门则是去追寻梦想。因此,说话人表示“我又出去了”蕴含的意思是再一次出发追寻梦想。补充“to pursue my dream”这一信息,传达了原文内涵,便于理解说话人的情感。
4.1.2. 减译
例(3):每个人都应该找到生命中的那件“必须做”的事情,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地完成它。
译文:Everyone should find that “must-do” and just go get it done.
这句字幕是纪录片情节结束的旁白,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译者删除了“生命中”、“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三个信息。“生命中”是汉语中常用的表述方式,在原文中形容“必须做的事情”,起强调作用,不属于文中的重要信息。译文中“Everyone”,“must-do”已经表达出强调含义,因此删减多余信息,保证译文可读性。同样的,“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在原文中意义并列,也有着相同的作用,译者对其也进行了删减的处理。
例(4):走了,下去,跟进,挡拆。
译文:Follow up and block it out.
在纪录片中,这四个动词词语是篮球教练在指挥球员时用的“行话”。“走了,下去”的动作已经包含在“跟进”这一动作中,因此译者在处理时保留了“跟进”和“挡拆”这两个重要信息的翻译。
4.1.3. 释译
例(5):我的朋友都说我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商人。
译文:My friends say that I’m not serious about my business.
例(6):相逢在情窦初开的青春年华里。
译文:We met when we were young, looking for love.
例(5)和例(6)中都出现了四字成语和词语,即“不务正业”、“情窦初开”、“青春年华”。例(5)中成语“不务正业”在汉语语境中含贬义,指游手好闲、贪图安逸的人,但在原文中并不是其贬义表达。因此译者采用释译,解释性地译出原文。例(6)中的四字成语和词语也都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原文含义。
4.2. 受传者
翻译传播受体即受传者,是翻译传播信息的接收者,以个体或者群体方式存在,其中“传播活动的群体性接收者称为‘受众’”[6]。译者的信息作品如何评价,需要受传者来回答。受传者消费信息产品,解读传播符号的意义,参与传播活动,并对传播效果给予反馈。外宣纪录片翻译需要考虑到受传者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吸引受众,促进传播。《我到新疆去》作为展现新疆生活的人文纪录片,所展现的新疆文化是该纪录片的主要特点,纪录片在翻译传播中凸显了文化特色。
《我到新疆去》的纪录片翻译中包含了中国文化特色词汇,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音译和直译的翻译方法,如“一拃,两拃”译为“One zha,Two zhas”、“至尊鼎”译为“Zhi Zun Ding”、“拉面”译为“stretched noodles”。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处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向原文文化靠拢,保留原文特质,对受传者来说,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4.3. 译介渠道
传播渠道包括物质信息载体和语言符号两方面内容,《我到新疆去》的物质载体媒介为视频媒体,信息的传播是通过字幕传达。因此在讨论传播媒介的影响时,笔者将从字幕翻译的视角出发。在译介渠道的角度下,外宣纪录片英译要满足字幕翻译的综合性特点,做到声画统一。《我到新疆去》的翻译多采用分译和缩译。
4.3.1. 分译
例(1):可是我们那时候呢,条件比较艰苦,连细粮都没有,队员还是照样训练。
译文:But the living conditions were too harsh at that time. The players kept training even with no refined grain foods to eat.
例(2):实际上我们是前面的新疆队这一代一代人不断地付出,然后积累,慢慢到最后开花结果,就这么一个过程。
译文:This achievement owes to the great efforts of generations. Finally, the efforts have paid off. And here we are.
例(1)和例(2)原文都是汉语长句。根据钱绍昌的观点:“声画统一的综合性是影视语言最大的特点。”并且,“译者要注意原文语句的长短,演员说话的语速,停顿,等等”[7]。并且在视频作品中,字幕具有瞬时性,留给受众处理信息的时间短,所以过长的字幕会阻碍信息的传递与理解,因此例(1)和例(2)都采用了分译,合理断句,缩短句子长度,在形式上保持一致。
4.3.2. 缩译
例(3):你闲了,老城区逛逛,乡下农村去转转,看看,然后每趟出去,每趟都有不同的收获,都有新的发现。
译文:In spare time, you can go to the old town or the countryside, which can be a mind-opener for you.
例(4):旅行为我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
译文:The travelling opened my mind.
例(3)和例(4)的英译采用了open one’s mind及其名词形式的搭配,压缩原文信息并准确表达。例(3)中,“然后每趟出去,每趟都有不同的收获,都有新的发现”与例(4)“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都表达了相同的含义,即不同的观察视角。如果采取直译的话,原文不够精炼,英文字幕过长,不易于信息传播,所以进行缩译处理,提取中心意义。
4.4. 译介内容
由于译文内容是在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译文内容应当尊重并体现原文内容的文本特征、语言特点等[8]。《我到新疆去》的原文文本分为口语对白和旁白,用词简单,多为短句,句式松散且善用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易于接受和理解,因此译文也要具有大众化的特点。译文的大众性则具体体现为简洁性和简单性。简洁性要求译文句子结构和逻辑的简洁,而简单性则是要求英文尊重中英文差异,符合西方人的表达习惯。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务必要尊重原文,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体现原文本特征。凝练的语言表达能进一步加强译文内容的感召力,加强传播属性,也有利于帮助译者起到传播的作用,和译者的传播行为更紧密结合。
4.4.1. 句子结构的简洁性
例(1):在磨砺中发现自我,在艰险中发现意义。
译文:Pulling yourself through difficulties is the way to self-discovery and a meaningful life.
例(1)原文的形式对仗,意义且有重合部分。英文字幕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结构,合并意义的重合部分,做到了译文的简洁,符合译文大众化的要求。
例(2):就那一刹那我觉得,人,突然就发现非常失落,非常伤感,我一直在想,那成片的胡杨林怎么会死掉,而且那么狰狞,每一件都像一个死亡的雕塑一样。
译文:The moment I saw the dead poplars, I felt lost and extremely sad. I was thinking how they died and how they are so grotesque like a dead sculpture.
例(2)的原文是口语独白,句子松散,断句多,信息多。译文明晰了原文的句子关系,对信息进行了调整,结构清楚,逻辑清晰,观感简洁,利于对信息的理解。
4.4.2. 句子理解的简单性
例(3):麻烦了!
译文:Nice to meet you!
例(4):你不要放松啊
译文:Come on! Focus!
例(5):土地它不会亏待你。你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产出。
译文:No pain, no gains. You reap what you sow.
例(3)是说话者上门拜访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汉语礼貌性用语,在翻译时也是尊重受传者的接受习惯,译为英文礼貌用语。例(4)原文是教练给球员加油打气,直译不符合英语表达规范,会造成理解上的误解,译文将其译为更地道的“come on”。例(5)的原文含义是有付出就有回报。英译没有直接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采用了具有相同意义的两个英语俚语,采取转译的翻译技巧,贴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增强文本的可读性,让受传者能准确理解原文含义。
5. 新疆外宣纪录片的外译策略
通过对新疆外宣纪录片的分析以及对《我到新疆去》的翻译分析,笔者认为纪录片传播的渠道是固定的,即视频媒体,所以新疆外宣纪录片的外译提升策略应聚焦于传播学5W模式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和传播效果,其中受众反映传播效果,这两者应结合在一起分析。因此,笔者提出了如下外译策略:
5.1. 减少传播中的“噪音”
影响译介传播的一个因素就是“噪音”。传播学在使用噪音的概念时把它分为两类,一种是来自信源的噪音,也就是来自信息发布者的噪音。另一种传播噪音来自信源外部[9]。在翻译过程中,信息发布者就是译者。如果没有考虑到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就容易造成翻译文本化简为繁的问题。新疆外宣纪录片无论是以政经和民生为主题,还是聚焦于自然与人文,都会存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信息干扰,因此译者要有意识的处理“噪音”。首先,受传者对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缺乏了解,因此对于译者可以选择强化叙事性,避免生硬的直译,平衡政治叙事与人文视角。其次,译者需要对新疆文化有充分和准确的了解,避免出现文化上的错译。在信源处将政治表述软化、文化信息锐化,最终实现从传而不通到精准触达的跨越。
5.2. 丰富优化传播内容
提升新疆外宣纪录片外译水平应拓宽翻译选题范围,突破当前以经济、政论为主的局限,增加译制反映新疆人文历史、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的纪录片,例如,《天山脚下》《丝绸之路上的新疆》等作品。外宣纪录片的传播内容可以深挖历史文化题材,突出自然生态与人文纪实,平衡现代发展与传统传承,展现真实立体新疆,在主题选择上突破单一叙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内容体系,以文化共鸣消解国际受众的认知隔阂,增强传播亲和力。通过主题多元化,新疆纪录片既能满足不同海外受众的偏好,又能以“文化软传播”替代“硬宣传”,最终形成更具说服力的外宣效果。
5.3. 丰富优化传播内容
新疆外宣纪录片的翻译需要译者及时增加反馈环节,通过检验最终效果来进一步促进传播。检验传播效果最真实、最直接和权威的标准是受众的反馈。首先,新疆外宣纪录片依托媒体平台进行投放,因此可以对视频完播率进行量化统计。其次,展开质性内容分析。对纪录片的观众评论进行挖掘,提取高频词,判断受传者对政治表述的接受度或文化内容的兴趣点。最后,搜集专家意见,邀请目标语国家的汉学家、纪录片爱好者观看并反馈翻译的文化隔阂点,或进行必要的重译,或是为新一轮传播奠定基础,让传播者能够用受众听得懂的语言,讲他们愿意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