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语BUT的人际元语用解读
The Interpersonal Meta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 Marker BUT
摘要: BUT作为一种话语标记语,常用来衔接相反观点,但在一些人际互动语境下,它常用来提示异议或否认等行为,具有人际语用功能。本文以自然会话为语料,运用人际元语用分析框架,统计BUT与对象层面的位置关系,考察话语标记语BUT相对于对象层面所发挥的元语用功能。研究发现,当对象层面的语用属性为表达反对、偏见或质疑等时,话语标记语BUT发挥元语用强化功能,进一步解构和谐关系;而当对象层面的语用属性为表达感激等时,话语标记语BUT则发挥元语用缓和功能,进一步维护和谐关系。本文拓展了单层性话语的人际语用研究范围。
Abstract: BUT, as a discourse marker, is frequently employed to bridge opposing viewpoints, yet within certa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contexts, it often serves to signal dissent or negation, thereby embodying interpersonal pragmatic functions. This paper, utilizing naturally occurring conversational data, employs an interpersonal metapragmatic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examine the pos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UT and the object level. It investigates the metapragmatic functions exerted by the discourse marker BUT in relation to the object level. The study reveals that when the pragmatic attributes of the object level pertain to expressing opposition, bias, or doubt, the discourse marker BUT performs a metapragmatic reinforcing function, further deconstruct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Conversely, when the pragmatic attributes of the object level involve expressing gratitude, the marker BUT engages in a metapragmatic mitigating function, thereby further uphold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extends the scope of interpersonal pragmatic research concerning single-layered discourse.
文章引用:张晨杨. 话语标记语BUT的人际元语用解读[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5): 47-5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5441

1. 引言

传统语用学主要从面子与礼貌的角度研究人际关系,自人际语用学开始,人际交往的语用问题扩大到各类互动实践[1]。人际语用学聚焦于人际关系,探讨“社交场合中人们如何运用语言来建立和调整人际关系”[2],其目的是揭示交际者动态构建人际关系的过程[3] [4]。元语用学则关注交际者如何选择语言手段,实现自我监控,以及如何管理交际内容和行为的恰当性[5] [6],体现交际者对语言使用的自反意识。鉴于人际语用与元语用的交叉性,陈新仁(2023)整合人际语用和元语用为人际元语用[7]

人际语用侧重于研究人际关系的建构与维护、人际态度(如礼貌、不礼貌评价)的表达与理解等,而元语用则聚焦于语言使用的自反意识。例如,在单层性话语“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中,说话人通过运用情态动词和疑问句式两种形式来传达礼貌,而在双层性话语“Sorry to disturb you, but 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中,说话人除了在对象层面(“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使用了情态动词和疑问句式外,还在元语用层面引入了带有元语用性质的致歉语“Sorry to disturb you, but...”,以此来“修饰”对象层面上的请求行为[7]

人际元语用研究关注人际意义元语用实现方式,相关研究成果丰富,探究的元语用话语涉及(不)礼貌话语,如“太客气了”[8] [9];面子工作,如“太给面子了”[10];身份工作,如“作为……”“以……的名义”[11]-[13];关系工作,如“咱们都是自己人”[14];人际态度建构,如“你以为……”[15];人际语用策略,如“just kidding”[16];人际语用效应,如“开玩笑”[17]等元语用研究,较少聚焦于话语标记语“and”、“but”、“or”等小词。虽然有研究表明,话语标记语“and”“but”“well”等具有不同的元语用功能[18]-[20],但尚未有研究从人际元语用视角聚焦话语标记语BUT的人际功能。

BUT作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Schiffrin (1987)指出,话语标记语BUT的话语功能与其语法作用密切相关,其作为连接词的语用功能则在于产生交互效果[21]。说话人使用话语标记语BUT是为了给听话人理解话语提供引导和标记,从而为话语的理解指明方向[22] [23]。作为对比性话语标记语[22],BUT在日常英语口语交流中被频繁使用,表示后续话语对前述话语的命题内容的否定或背离。而Blakemore (2002)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BUT在上下文中的语用功能及其关系[24]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话语标记语BUT的语用研究。魏敏和刘宁(2009)在关联理论视角下,揭示了BUT在不同语境中否定、对比、强调、补充修正等不同语用功能[25]。刘丽娟(2010)则揭示了BUT转折否定、信息修正与补充、话语承接、思考延缓过程四大语用功能[26]。然而,过去的研究未能充分认识到人际语用与元语用之间的交叉性,导致两者的分析相对割裂,鲜有专家学者对话语标记语BUT进行人际元语用的深入解读。

本研究以BUT为词条,随机抽取COCA语料库中的500条口语语料,并剔除不符合标准的语料,即排除一些具有相同语言表达形式但不具备元语用属性的实例(如but also、anything but等),运用人际元语用分析框架,统计BUT与对象层面的位置关系,分析双层性话语中话语标记语BUT相对于对象层面所发挥的元语用功能。本文旨在探索其发挥元语用功能的过程及其动因。

2. 理论基础

陈新仁(2023)认为元语用本质建立在选择基础之上。首先,人际元语用的产生并非偶然或随意,而是由互动目标或交际需求所驱动。一旦确定了特定的人际目标(如关系管理),说话者需作出话语选择。这种选择不仅可以在单层性话语中进行,更重要的是在双层性话语的元语用层面上进行选择(当然,也可以在对象语用层面上同时进行选择)。在元语用层面的选择一方面涉及具有特定语言特征和位置特征的话语形式,另一方面则关系到特定的话语功能。这两个方面的选择都受到语境因素的影响[7]

人际元语用研究聚焦于元语用层面,为人际语用研究提供了来自交际者自身的客观证据,与单层性话语的人际语用研究形成有效、有益的补充[7]。人际元语用研究揭示了说话者对自身及他人交际行为得体性的判断,并展示了其运用语言手段管理自我印象和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27]。人际元语用的分析框架[7]图1所示。

Figure 1.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interpersonal metapragmatics

1. 人际元语用的分析框架

3. 话语标记语BUT的人际元语用功能

语言互动是心智与心智的交流[28]。话语标记语的人际元语用功能体现了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间的相互关注。陈新仁(2023)指出,人际元语用表达的使用反映了说话者对彼此关系的元语用意识或自反意识。位于不同位置的人际元语用表达反映了说话者相关自反意识发生的话语阶段,并与不同的交际功能相对应[7]

3.1. 话语标记语BUT位于对象层面之前发挥的功能

话语标记语BUT可以在三个位置出现。相比其他句法位置,其在口语中最常位于句首位置,即出现在被修饰的对象话语(对象层面)之前,这表明说话人通常对即将进行的关系行为所带来的人际影响有一定的预感。话语标记语BUT位于句首标示语篇的起始,用来引发话轮,强化对象层面的语用属性。

3.1.1. 对象层面表达反对的语用属性

在日常会话中,当话语标记语BUT出现在对象层面之前时,对象层面通常具有威胁、伤害和谐关系的语用属性,其中具体可以表现为说话人对于前述话语的反对,从而实施和谐关系挑战行为,此时双层性话语中话语标记语BUT相对于对象层面而言,可以发挥强化功能,从而进一步伤害和谐关系,例如:

(1) A: I think that I’ve fulfilled all of my dreams as a writer.

B: But I don’t want the dream to stop, you know? I love having this dream. I mean, this is the world’s best dream. This dream—you don’t ever want this dream to end. (CBS: SunMorn)

在例(1)中,对象层面中说话人有效地表达了反对意见,实施了和谐关系的挑战行为。说话人B用“don’t want the dream to stop”和“I love having this dream”这样的表达来强调自己对继续追求梦想的渴望,使其情感态度与说话人A的自我满足感形成对比。在“you know?”这个插入语中,说话人可能在寻求确认或共鸣,同时也可能是在给对方留下思考的空间,使得对话更加互动。说话人使用“this is the world’s best dream”这样的夸张表达来进一步强调梦想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从而挑战与对方之间的和谐关系。

说话人除了在对象层面表达反对,直接指出不想让这一梦想停止,还在元语用层面另外使用了话语标记语BUT,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使得听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说话人B对梦想的珍视,从而发挥强化功能,进一步威胁和谐关系。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的变量,受话者可以根据情景手势动作等外部因素来获得明示刺激,改变认知语境,寻找最大的语境假设。But衔接前后语境,由它引出的后述话语是对外部世界情况的否定[29]。话语标记语BUT出现在对象层面之前,从说话人的角度出发,不仅强化了其论点,使听者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表明其对梦想的珍视和不愿意看到它结束。

3.1.2. 对象层面表达偏见的语用属性

当话语标记语BUT出现在对象层面之前时,对象层面不仅表现为说话人对于前述话语的反对,有时还能用这种方式冠以对方特定的身份,表达对对方的偏见,挑战和谐人际关系。此时双层性话语中话语标记语BUT发挥强化功能,进一步伤害和谐关系,例如:

(2) A: Well, no, he’s got a lifetime appointment. He’ll be fine.

B: But someone told me anonymously that you’re a rapist. And I’m going to tell your kids about it until they don’t like you anymore and your neighbors won’t speak to you, and you would... (Fox News Channel: Tucker Carlson Tonight)

在例(2)中,对象层面中说话人有效地表达了对对方的偏见,实施了和谐关系的挑战行为。说话人强行冠以对方的身份为“强奸犯”,这不仅是对个体的指控,也是对其社会身份的恶化。这样的表述使对方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同时也向听众传递了说话者的偏见和对对方的否定态度,从而实施和谐关系挑战行为。说话人表示将告知对方的孩子和邻居这一指控,暗示会引起对方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破裂。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对方名誉的攻击,也是在社会层面上实施了对其关系网络的挑战,意图使对方在社区中孤立。

话语标记语是人们话语空间中用以引导和提示话语互动进程的路标[30]。双层性话语中话语标记语BUT相对于对象层面而言发挥强化功能,进一步威胁和谐关系。从说话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在句首使用话语标记语BUT,强化了对对方的指控和威胁,意图使对方感受到压力和恐惧。这种方式使得对话性质变得敌对,未能维护或提升和谐关系,反而加剧了双方之间的对立,同时展现出说话人对于即将采取的行动的坚决性与决心。

3.2. 话语标记语BUT位于对象层面中间发挥的功能

话语标记语BUT在口语中最常见于句首位置,其次为句中位置,即出现在被修饰的对象话语(对象层面)中间。这表明说话人在会话时进行了及时调整。话语标记语BUT位于句中标示语篇的发展,用来转移话轮,兼具强化和缓和对象层面的语用属性。

3.2.1. 对象层面表达质疑的语用属性

当话语标记语BUT出现在对象层面中间时,对象层面通常具有伤害和谐关系的语用属性,其中具体可以表现为说话人质疑对方的动机或行为,从而实施和谐关系挑战行为。此时双层性话语中话语标记语BUT相对于对象层面而言,可以发挥强化功能,从而进一步威胁和谐关系,例如:

(3) A: What the speaker is trying to do is build the leverage that she needs to build up the public sentiment behind the idea of impeachment.

B: That’s what she says she’s doing, but do you think she’s really just stalling for time or do you think that’s actually what she’s doing? (NPR: All Things Considered)

在例(3)中,对象层面中说话人首先肯定了对方所说的内容,即“That’s what she says she’s doing”,然后引入了一个质疑的视角。这一转折表明说话人对所描述的情况持有疑虑,暗示其认为言辞和实际行为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说话人通过提出“你认为她实际上在做什么”的问题,在无意间使对话的气氛变得紧张,这要求听者对一个敏感话题进行反思和答复。这样的挑战可能会导致对话者之间的观点不一致,从而挑战彼此的人际关系。

此时,双层性话语中话语标记语BUT相对于对象层面而言发挥强化功能,进一步伤害和谐关系。根据关联理论,程序性意义是指话语标记语为话语理解提供制约、引导或协商认知语境[31],句间话语标记语BUT的使用强调了对该女性言辞的质疑和思考,使其表达更加深入和复杂。说话人质疑她的真实意图,提出了两种可能性:她是在拖延时间,还是确实在进行她所声称的事情。话语标记语BUT展现了对话题的复杂性,同时暗示了对该女性行为的怀疑,从而发挥强化功能,进一步威胁和谐关系。

3.2.2. 对象层面表达否定期待的语用属性

Blakemore (1987)指出,but和however这类话语标记语是“否定期待”的标记,这类标记语所引导的话语常常与前述部分的潜在或暗示意义相矛盾,促使听话者形成相反的理解[31]。当话语标记语BUT出现在对象层面中间时,对象层面往往具有伤害和谐关系的语用属性,其中具体还可以表现为否定期待,从而实施和谐关系挑战行为。此时双层性话语中话语标记语BUT相对于对象层面,发挥了缓和功能,从而进一步维护或提升和谐关系,例如:

(4) A: You’re putting down people from San Francisco which I don’t think is proper.

B: I like people from San Francisco. They’re smart, but I don’t claim that they represent the common views in America. (Fox: Hannity & Colmes)

在例(4)中,对象层面中说话人B首先用“I like people from San Francisco”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旧金山人的好感,这表明B并没有贬低他们的意图,而是有一个更为复杂和平衡的观点。接着,说话人B用“They’re smart”来描述旧金山人的特征,这既是B对旧金山人的肯定,也是对A可能提出的负面评价的一种反驳。说话人B之后的回答暗示与前述部分的意义相矛盾,引入与前半句相对立的观点,从而实施和谐关系挑战行为。说话人B对未来可能性持有开放态度,虽然他目前没有计划,但他并不完全否定未来的可能性,通过否定前面说话内容,为后续交流信息做好铺垫。

在此情况下,双层性话语中话语标记语BUT相对于对象层面而言发挥缓和功能,进一步维护或提升和谐关系。英汉对比标记语都表达对比和转折关系,只有程序性意义,而没有概念意义[32]。话语标记语BUT是典型的对比标记语,BUT作为一种语言转化机制,创造前后话语的对比信息,从而帮助听话者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立场。此外,说话人B通过话语标记语BUT留下了进一步讨论的空间,在此对话中发挥了缓和的功能,使得对话显得更加礼貌和友好。首先,说话人B对旧金山人持正面评价;其次,B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可能被误解为对旧金山人的全盘否定;最后,说话人B通过澄清自己的观点,表明旧金山人的观点并不具有普遍性,从而在维护和谐关系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话人B的回应既尊重了A的感受,又保持了对话的深度和复杂性,有效地促进了互动和深入交流,因而维护了两者之间的良好关系,避免了可能的冲突或紧张。

3.3. 话语标记语BUT位于对象层面之后发挥的功能

话语标记语BUT在口语中最不常见于句末位置,即出现在被修饰的对象话语(对象层面)之后,这表明说话人偶尔在话轮末通过增量行为进行必要的补救[33]。话语标记语BUT位于句末标示语篇的结束,反映了说话人不同的元语用意识和功能,通常缓和对象层面的语用属性,例如:

(5) A: You know. I thank God... but. I am happy... but. I am grateful... but. (http://fromyourlife.gather.com/viewArticle.action?articleId=281474981775316)

在例(5)中,对象层面中的说话人是一位牧师,为了鼓励和启发对方的心、智和灵魂,帮助他们真诚地表达自己的信仰,该牧师在感恩节表达了积极情感,其中具体可以表现为说话人的感激之情。这表明他具有正面的情绪,说明说话人正体验积极感受,从而维护与对方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此情况下,双层性话语中话语标记语BUT相对于对象层面而言发挥缓和功能,缓和对象层面的语用属性。说话人通过句末的BUT指出了人们在见证上帝时可能不够真诚,他们可能言不由衷,而实际上,上帝能够洞悉人们内心的真诚与否。标记语具有触发推理的能力[34],听话人在推理出说话人积极情绪的同时,也表明他可能在经历其他的感受或挑战,即人们在表达感激时内心可能会带有各种保留。话语标记语BUT在这里还起到了修正补充的作用,使得说话人的话语在表面上看似正面,但实际上提醒人们在给予和帮助他人时要真诚,避免带有批判或贬义的态度。说话人使用话语标记语BUT缓和了情绪的极端性,使得对话更为丰富和立体。

综上所述,在日常会话中,话语标记语BUT修饰的对象层面通常具有伤害和谐关系的语用属性,其中具体可以表现为说话人表达反对、偏见、质疑等情感,从而实施和谐关系挑战行为。此时双层性话语中话语标记语BUT相对于对象层面而言,可以发挥强化功能,从而进一步解构和谐关系。此外,对象层面具体还可以表现为说话人表达感激等,此时双层性话语中话语标记语BUT相对于对象层面而言,可以发挥缓和功能,从而进一步维护或提升和谐关系。

4. 结论

作为一种话语标记语,BUT通常用于连接对立的观点。然而,在人际互动的特定情境中,其更多发挥人际语用功能,反映了说话者不同程度的元语用意识,在维系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过去的研究往往仅从单一视角考察BUT的元语用功能或单层性话语中对象层面的语用属性,未能充分认识到人际语用与元语用之间的交叉性,导致两者的分析相对割裂,鲜有专家学者对话语标记语BUT进行人际元语用的深入解读。本文以BUT为词条,随机抽取COCA语料库中的500条口语语料,运用人际元语用分析框架,统计BUT与对象层面的位置关系,考察其在双层性话语中相对于对象层面所发挥的元语用功能。研究发现,在句法位置上,话语标记语BUT可以灵活地出现在被修饰的对象话语(对象层面)之前、中间以及之后。当话语标记语BUT位于对象层面之前时,对象层面通常具有伤害和谐关系的语用属性,其中具体可以表现为说话人表达反对、偏见等情感,从而实施和谐关系挑战行为。此时双层性话语中话语标记语BUT相对于对象层面而言,可以发挥强化功能,从而进一步解构和谐关系。当话语标记语BUT位于对象层面中间时,一方面,对象层面具体表现为说话人表达质疑等情感,此时话语标记语BUT继续发挥强化功能,进一步伤害和谐关系;但另一方面,对象层面具体表现为否定期待等,此时话语标记语BUT则发挥缓和功能,从而进一步维护和谐关系。当话语标记语BUT位于对象层面之后时,对象层面具体表现为说话人表达感激之情等,此时话语标记语BUT继续发挥缓和功能,进一步提升和谐关系。对话语标记语BUT的人际元语用解读拓展了单层性话语的人际语用研究范围,有助于指导人们在元语用层面上来管理人际关系以促进人际和谐。

参考文献

[1] 冉永平, 范琳琳. 人际语用学视角下情感研究的前沿态势[J]. 外语研究, 2020(3): 5-12+112.
[2] Locher, M. and Graham, S.L. (2010) Introduction to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In: Locher, M. and Graham, S.L., Eds.,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Mouton de Gruyter, 1-16.
[3] Arundale, R.B. (2010) 6. Relating. In: Locher, M.A. and Graham, S.L., Eds.,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De Gruyter Mouton, 137-166.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214338.1.137
[4] Haugh, M., Kádár, D.Z. and Mills, S. (2013)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Issues and Debates. Journal of Pragmatics, 58, 1-11.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13.09.009
[5] Caffi, C. (2006) Metapragmatics. In: Brown, K., Anderson, A.H., Bauer, L., Berns, M., Hirst, G. and Miller, J., Eds.,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 Linguistics, Elsevier, 82-88.
https://doi.org/10.1016/b0-08-044854-2/00317-5
[6] Verschueren,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Edward Arnold.
[7] 陈新仁, 刘小红. 人际元语用: 内容、框架与方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3(4): 77-86.
[8] 刘平. 会话冲突中元语用话语的语言表征及语用功能分析[J]. 外语教学, 2010, 31(6): 24-28.
[9] 姜晖. 元语用研究: 概念、应用与展望[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 26(4): 138-150.
[10] 刘平. 机构语篇中的元语用表达及其语用管理[J]. 现代外语, 2014(5): 638-646+730.
[11] 袁周敏. 社会心理学与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J]. 外语学刊, 2011(4): 77-81.
[12] 陈新仁. 身份元话语: 语用身份意识的元话语表征[J]. 语言学研究, 2021(1): 6-17.
[13] 卓丽. 美国香会演讲中WE关系身份的元语用研究[J]. 中国语言战略, 2024(2): 113-123.
[14] 王美琪, 何春燕. 人际语用学视角下冲突会话中的关系元话语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3): 59-70.
[15] Liu, H. (2023) The Rhetorical Use of “Ni Yiwei” + X? In Chines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 Metapragmatic Account. East Asian Pragmatics, 8, 193-215.
https://doi.org/10.1558/eap.21879
[16] Ran, Y. (2015) Metapragmatic Negation as a Rapport-Oriented Mitigating Device. Journal of Pragmatics, 84, 190-203.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15.05.004
[17] 刘平. 元语用评论语的语用调节性及其积极语用效应——争辩性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话语分析[J]. 外语教学, 2014(1): 26-30.
[18] 王月丽. 关联-顺应模式下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释析[J]. 宜宾学院学报, 2013(8): 104-108.
[19] 姜晖, 吕楠. 话语标记语and的元语用功能分析[J]. 语文学刊, 2020(3): 96-102.
[20] 杜娟. 话语标记语“but”的语用功能及翻译[J]. 宜春学院学报, 2023(2): 78-82.
[21] Schiffrin, D. (1987). Discourse Mark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11841
[22] Fraser, B. (1999) What Are Discourse Marker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1, 931-952.
https://doi.org/10.1016/s0378-2166(98)00101-5
[23] Redeker, G. (1991) Linguistic Markers of Discourse Structure. Linguistics, 29, 1139-1172.
[24] Blakemore, D. (2002). 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486456
[25] 魏敏, 刘宁. 论话语标记语“but”的语用明示[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4): 64-66.
[26] 刘丽娟. 话语标记语but的元语用意识[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3): 72-73.
[27] Hyland, K. (2017) Metadiscourse: What Is It and Where Is It Going? Journal of Pragmatics, 113, 16-29.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17.03.007
[28] 钱冠连. 汉语文化语用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9] 何自然. 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0] 许家金. 青少年汉语口语中话语标记的话语功能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1] Blakemore, D. (1987) Semantic Constrains on Relevance. Blackwell.
[32] 席建国, 陆莺. 英汉对比标记语意义研究[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4): 11-15.
[33] 李民, 陈新仁. 英语专业学生习得会话增量语用功能研究[J]. 外语教学, 2013(1): 69-72.
[34] 李潇辰, 向明友, 曹笃鑫. 话语标记语的语义痕迹与语用功能——以You Know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8(2): 90-9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