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回流内生联系
The Endogenous Link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and the Return of Rural Labour
DOI: 10.12677/ecl.2025.1451241, PDF, HTML, XML,   
作者: 杨梓萌: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电子商务农村发展劳动力回流E-Commerce Rural Development Return of Labour Force
摘要: 农村劳动力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电商的兴起为农村劳动力回流提供新的契机。正确分析农村劳动力回流与电商发展之间的内生联系,有助于为农村社会留下更多人力资源,以此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劳动力回流不仅会受到电商发展影响选择主动回流,同时会受到外在因素影响被动回流到农村中。在两者中存在的阻力是影响劳动力回流的主要原因,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合理引导劳动力回流,推动农村农业发展。
Abstract: Rural labou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ise of rural e-commerce has given a new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return of rural labour. Correctly analysing the endogenous link between the return of rural labou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will help leave more human resources for rural society,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sation strategy. The return of rural labour will not only be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but also passively return to rural are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factors. The resistance between the two is the main reason affecting the return of labour force. We put forward solutions to specific problems, reasonably guide the return of labour forc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griculture.
文章引用:杨梓萌. 电商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回流内生联系[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5): 76-81.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51241

1.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三农”问题的严峻性。在《关于加快推进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要坚持对农村地区本土人才的培养[1],使人才资源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但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缺失、劳动力质量低下、发展滞后等负面现象。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之中,农村建设所需劳动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新动力,农村电商发展为农村地区带来新的活力,给农民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探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下,与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差距。在人口迁移过程中存在“推拉理论”,“推拉理论”是由E. S. Lee所提出的。Lee认为人口选择迁移不仅会受到迁入地的推动作用还会受到迁出地拉力作用,以此来推动人口的流动。人口迁移时同时受到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促进劳动力迁入。据研究显示,劳动力转移与家庭经济状况相关,劳动力转移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当劳动力认为转入地会使其获得更高收入时,就会推动劳动力向迁入地转移。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为了增加收入改变经济窘境,却不能多维度增加收入以此来改变家庭贫困现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会经历一个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前期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工业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但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不合理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综上,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准点,认为农村劳动力在回流的过程中不仅有拉力推动因素和阻力限制因素,还有城市推力因素,分析农村劳动力在电商发展过程中主动回流的原因,以及被动回流到农村的因素,针对具体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以此提升农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2. 电商发展下劳动力回流的推力

2.1. 城市中市场竞争激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市场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据统计,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2020年增长2.4% [2]。但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城市建设中劳动力市场要求逐步增高,社会更需要高素质、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而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劳动力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城市市场中的激烈竞争环境使农村劳动力难以融入和适应,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在城市中所获得的幸福感由此减少。因此,相较于城市中激烈的竞争而言,在城市中工作较长时间却难以适应的农村劳动力,会选择回归到农村市场之中。

2.2. 城市中低收入与高消费的不对等关系

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流动过程中往往会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因此,农村劳动力选择转移到城市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报酬,以此来改变家庭中的经济状况。在农村劳动力选择迁移地点时最先考虑的就是收益与成本[3],当成本大于收益时,劳动力则不会选择迁移。据研究显示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城市群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热点区,同时热点区也是高消费地区,农村劳动力在获取较高收益的同时也要支出大量的资金。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中从事着劳动强度大、薪酬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单调枯燥的工作,与此同时还要面临随时被拖欠工资的风险,长此以往,农村劳动力则会产生强烈的落差感。并且劳动力很难通过自己仅有的能力来实现“安居乐业”的目标,再加上城市中高消费的刺激,农村劳动力的幸福感也会逐渐消失,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下,农村劳动力从而会产生回乡创业、就业的想法。

2.3. 城市中难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据研究显示,劳动者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以外同时也注重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一个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更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就越大,其中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是农村劳动力最为看重的两个方面。但是在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及其随迁家庭很难在城市中享受到均等化服务。比如,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难以保障,城市中高昂学区房的价格拉开了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差距;户籍制度也成为随迁家属在城市中发展的限制。由于城市中的种种限制,农村转移劳动力不得不将子女留守在家中,也导致我国“留守儿童”现象日趋严重。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中是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但是由于相关制度建立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难以惠及全部农村劳动力,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追求高层次公共服务的需求。

2.4. 城市中就业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事关收入,收入事关富裕。农村劳动力选择向城市中流动就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为城市发展中新增加许多就业点。但也要看到,“十四五”时期[4],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大龄农村劳动者数量增多,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步伐加快,大量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对普通劳动者需求减少,机器取代了部分工人,由于工人自身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与就业岗位匹配度较不高,对文化程度较低、无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来说选择就业难度较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未接受过正规的培训,综合素质技能不高。在面对疫情冲击下,更难以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3. 电商发展下劳动力回流的拉力

3.1. 促进农民增收

在电商没渗透到农村市场时,由于信息不流通和信息获取之间存在差异,农产品的出售必须通过中间商的引荐,而中间商则通过压低农产品的价格以赚取差价,实际到农民手上的收入则会减少。在电商发展到农村地区时,农民通过电商平台摆脱中间商的束缚,实现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到农产品的实际信息,拉近消费者和农户的联系,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并且农村电商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供销商工厂不断的扩大,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工作岗位。通过电商发展,信息不断的流通,农产品销售的效率提高,为农户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电商扩大营销业务范围时,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与创业机会,这是电商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也使在城市中难以适应或未找到合适工作的剩余劳动了,选择回流到农村地区,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农村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推动电商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2. 农村产业融合升级

农村电商的发展为贫困地区打开销售农产品的新渠道,使农产品得以面向更广阔的市场,从而与外部企业产生对接效应,进而改变农村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农村农业发展进程。同时,电商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将本土企业的潜力激发出来[5],发掘更广阔的消费领域,与市场中实际的消费需求所联系,增加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在扩大对外开放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增长,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升级。农村电商与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同[6],是农村产业转型另一种模式,电商是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因素。电子商务将农村特色产业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具有独特优势企业,能够降低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其中信息交流与共享更加便捷,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产业聚集形成地区品牌效应,在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同时增加产品知名度,提高消费者购买的认可度。电商的运用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劳动力流入到农村市场中,寻求就业机会,和提高自己收入。

3.3. 产品销售渠道增加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出现电商产品,中国电商发展在2006年到2023年间实现了显著的增长,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从2006年的14,40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0.57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0% [7]。在电商未普及之前,农产品销售方向仅存在“线下”销售,销售方式单一,且客源量不稳定,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但电商的推广与应用,使农产品销售“线上 + 线下”同时运用,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电商产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带来前所未有机遇,从而吸引劳动力回流到农村地区。电商发展为之前没有能力的小农户也提供了相等的创业平台,“去中间商”的形式让小商户的产业发展也有新突破,提升农民销售利润,并且在电商平台中的销售受到政策支持和法律规范,严格遏制不正当竞争,在保护商户合法权益时也保证了消费者利益。电商使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实际上则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减少农民负担,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措施[8],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促进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

4. 电商发展下劳动力回流的阻力

4.1. 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不完善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对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需求越来越高,因为农村不仅是农民所生活的场所,更是未来他们的归处。但在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受限。据研究显示,农民对公共服务看重程度非常高,其中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公共教育三个领域是农民最为在意的方面。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和农民所需要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城乡之间教育、医疗、卫生差距仍然较大。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长期落后于城市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不均匀,供给存在不平衡现象,并且解决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财政补贴,在劳动力大量流失情况下,农村集体收入减少,难以实现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农村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供给率低下,难以满足农民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少部分农村地区,基层干部存在着“不作为”的情况,加重公共服务供给缺失的现象。在偏远农村地区,农民基本饮水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缓解,“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内道路建设也有待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标准不高、覆盖面不全等问题。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不健全,成为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就业的因素。

4.2. 农村农业产业发展不完善

近两年以来,国家持续推出发展农村产业规划,将农村产业与当地特色资源相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但是我国农村产业发展仍然不健全,农村农业用地规划不明确,农业产业规划缺乏刚性,相关产业规划路径未纳入乡镇产业发展规划之中。目前,农村农业发展环境还存在“小、散、乱”问题,农村农业产业发展不完善,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产业发展未形成产业链并且产业规模小。由于农村农业分散性经营、产品模式单一、生产总量不高、生产资源难以实现与市场实时对接,阻碍着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农村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村农业与市场资源融合程度不深,低端农业产品向高端农业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仍处于低水平。农业项目扶持重点聚集性不强,农业项目过度分散,对于国家资金支持利用率不高,没有形成有组织、有规模、有体系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4.3. 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未实现

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农村落后面貌得到巨大的改变,从农业、农民、农村三个方面对农村发展产生了长久影响。虽然农村发展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在农村治理能力来说仍未实现现代化治理要求。农村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落后,虽然国家不断出台的关于农村治理的各种制度规定,但农村治理步伐跟不上国家所出台的政策建设。在农村治理之中,缺乏明显的创新性,不能将政策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性做出改变与调整,只是将政策照搬照抄。农村干部队伍流失严重,很少有农村中的精英人群选择回归到农村之中,农村干部的文化素质、管理水平、办事效率都有待提高。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加强农村治理水平都离不开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但随着乡村振兴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果,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村工作重心转移、干部工作能力消极的现象。不少干部还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不愿与农民沟通,致使农民与干部的群体性冲突频发,农民群众对治理工作的配合积极性减弱,大大限制农村治理能力水平的发挥,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会成为纸上谈兵。

5. 政策启示

5.1. 农村应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紧密相关。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就要从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夯实文化基础、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五个方面入手。关注农村内部所需要的公共服务需求,合理地将资金投入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之中。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教育服务的短板,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构建公共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医养结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将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到农村日常教学之中,改善农村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加大对农村师资力量投入[9],有效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高质量文化服务向农村转移,丰富农村文化多样性,在农村创办剪纸、京剧、书法、美术等艺术培训班,并定期开展文化活动,调动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医疗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在各个地区农村中创建卫生站,分散农村卫生站分布网点,扩大农民享受医疗服务范围,让农民看病不用跑远路,实现在家就能看上病的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面向农民的就业需求,拓展农村就业市场,使回流人员有所归。为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村劳动力对公共服务需求,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资源分配差距,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推动农村经济建设。

5.2. 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前期农村农业基础较为薄弱,难以在短时间内追赶上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农业现代化发展仍然落后。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就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农业,以农业国情为出发点,立足于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之上,正确引导农业现代化进步与发展。尊重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进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生态方面发展,倡导多元化发展模式,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将粮食生产需求与市场相对接实现供给平衡。乡村振兴战略之中要推动农村农业可持续建设,持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向重点产业和核心产业聚集,使农村产业聚集成品牌化、聚集化、质量化的规模型产业。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制定合理计划,避免对资源不合理利用而造成浪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此来提升农村农业竞争力。随着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的到来,农村农业发展不能故步自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到数字化时代之中,根据市场需求而对农业发展重点进行调整,推进电子商务融入农村产业发展,运用“互联网+”、电商平台等扶农帮农。着重发展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农民多元化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感,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吸引劳动力回流。

5.3. 推动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农村治理能力长期以来落后状况,使农村要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农村治理能力带来发展机遇。在推动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长期努力以及广大农民的配合。要推动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基层、发力点在基层、立足点和总抓手也在基层。因此,对农村现代化治理不能自上而下应该自下而上,以国家各项制度为大框架,根据地区实际发展需求制定相关制度,将实现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各个方面制定科学的农村治理现代化的相关制度。改变传统治理模式,加强对基层干部思想意识强化,要让农村真正地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掌握先进管理能力、新时代新思想、现代化管理方法等与以往不同的治理模式。使干部群众有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意识,正确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能够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大数据与互联网运用在农村治理之中。制度的建立同时也需要将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置于首位,让各项制度基于农村、农民的实际需要,在根据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切实地有助于促进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推动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农村劳动力回流提供一个良好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夏涌, 肖小勇, 陈娴, 项朝阳. 电商进村能否减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准自然试验[J]. 世界农业, 2025(3): 106-118.
[2] 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2-02-28.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393.html
[3] 古恒宇, 孟鑫, 沈体雁, 崔娜娜.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J]. 地理学报, 2020, 75(2): 240-254.
[4] 刘皇, 周灵灵. 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与农业技术进步路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94-104.
[5] 张硕, 乔晗, 张迎晨, 李卓伦. 农村电商助力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管理学报, 2022, 19(4): 624-632.
[6] 肖卫东, 杜志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6): 120-129.
[7] 邱子迅, 周亚虹. 电子商务对农村家庭增收作用的机制分析——基于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的微观检验[J]. 中国农村经济, 2021(4): 36-52.
[8] 汪阳洁, 黄浩通, 强宏杰, 黄季焜. 交易成本、销售渠道选择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J]. 经济研究, 2022, 57(8): 116-136.
[9] 徐亚东, 张应良.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 基于农民需求程度和满意水平的视角[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1(3): 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