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亟待创新路径。影视剧《最食人间烟火色》以徽派建筑、榫卯工艺等非遗元素为媒介,通过场景建构、情节编织与观念植入的三维联动,将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化为动态文化实践:建筑空间的视觉转译使榫卯技艺成为可感知的“立体教科书”,叙事主线的时空折叠赋予传统工艺现代性命题,而“薯条榫卯”等趣味符号则消解代际认知壁垒,最终通过建筑、社会与精神空间的再造,使非遗升华为连接传统智慧与当代价值的文明对话。本文结合文化记忆与空间叙事理论,揭示影视媒介如何以视听语言重构非遗基因的存储与传播机制,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新范式。
2. 文化记忆理论与非遗影视化实践的深度耦合
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指出,文化记忆通过符号系统(如建筑、文本、仪式)实现群体认同的建构与代际传递,其核心在于将抽象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存储、可激活的“记忆载体”[1]。这一理论为非遗影视剧的“场景化–情节化–观念化”植入策略提供了学理支撑。影视媒介通过场景化植入,将非遗技艺的隐性知识编码为可视化的符号系统,使物理空间成为文化记忆的“物质性存储库”;情节化植入以“薯条榫卯”等符号置换策略,完成传统记忆向现代认知图式的转码,搭建代际对话的桥梁;观念化植入则通过工匠精神的影像赋形,解构机械生产的霸权话语,重构文化记忆的权力秩序。影视创作由此成为一场“记忆的空间化”运动——镜头语言将非遗从静态遗产升维为动态的“记忆实践场”,既通过符号系统固化文化基因,又借助叙事互动激活记忆的当代阐释[1]。
3. 非遗元素在影视剧中的场景化植入
3.1. 非遗场景的立体化呈现机制
《最食人间烟火色》中璟园的建构,通过三重维度实现传统技艺的沉浸式传播:其一,建筑本体严格遵循徽派古建形制规范,粉墙黛瓦与榫卯梁架的系统性还原,不仅映证了榫卯结构层叠递进“墙倒屋不塌”的传统营造智慧,更使建筑本体成为非遗技艺的立体教科书[2]。剧中精雕细琢的木构节点,在特写镜头下形成流动的技艺图鉴;其二,空间美学层面,导演运用水墨构图法则,以远山含黛、曲水流觞的视觉符号构建“天人合一”的文化场域,檐角风铃与庭院竹影的声画组合,强化了非遗存续的时空纵深感;其三,动态叙事中,场景与人物的交互设计使静态建筑获得文化生命力——主角抚触百年木纹的触觉特写、茶香氤氲间榫卯结构的投影变幻,均将物质空间转化为情感记忆的存储介质[3]。这种场景建构策略突破了传统非遗展示的博物馆范式,通过影视蒙太奇实现“技艺可视化”的认知革命。制作团队对浙皖赣闽四省古建测绘数据的影像化转译,使榫卯工艺从专业术语解码为大众可感知的视觉语言。当镜头随飞雪掠过不同形制的榫卯节点时,建筑空间的物质性与文化记忆的精神性形成复调叙事,印证了影视媒介在非遗活态传承中的空间生产效能。
3.2. 非遗道具的精心设计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道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视觉文化时代已经到来,“视觉经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看得见的东西才有更大的文化力量[4]”。因此,道具不仅是场景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元素,更是人物行动与故事推进的重要媒介,能够极大地丰富画面的层次感与观赏性,使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得以显著提升,展现出精致而细腻的叙事风格,直至润物细无声地使观众感受到文化之美。在非遗影视剧中,非遗道具的设计与呈现需经过导演以及非遗传承人的细致揣摩。
首先,非遗道具的设计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历史考据基础之上。制作团队需依据影视作品所处的具体历史时期,对相关非遗项目的工艺特征、器物形制进行系统研究,以确保其设计不超越该剧所处的时代范畴,以免产生风格上的杂糅或时代错乱,从而维护历史真实性与文化纯正性。《最食人间烟火色》中的传统木雕道具制作为例,剧组特邀东阳木雕非遗传承人进行技术指导,严格遵循明清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装饰传统,在雕刻工具的形制选择上参考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匠作则例》,确保每件雕刻刀具的尺寸、材质符合历史规制[5]。这种历时性维度的考据工作,有效避免了视觉符号的时空错位,维护了影视文本的历史可信度。其次,非遗道具的视觉呈现需要完成从物质载体到美学符号的转化。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对非遗器物进行美学重构,使其成为东方美学的物质载体。这种“技术具身化”的呈现方式,能够有效激活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基因。最后,导演需向演员详尽阐释如何恰当地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道具,以期在镜头前呈现出最为理想的视觉表现力。
4. 非遗元素在影视剧中的情节化植入
4.1. 非遗贯穿叙事主线
新媒体时代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化转译呈现出纵深发展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正逐渐深入地融入到影视作品的剧本构建之中,肩负起重要的叙事职责。通过巧妙设置与非遗元素紧密相连的剧情线索,影视作品得以构建出更为丰富多元的故事情节,同时进一步充实和立体化人物形象,为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文化体验[6]。以《最食人间烟火色》为典型样本,创作者通过叙事策略革新与视觉语言重构,实现了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在叙事机制层面,该剧突破线性叙事的窠臼,构建起多维时空交织的复合叙事结构。导演运用时空折叠与双重视点切换技法,将榫卯工艺的传承脉络与人物成长轨迹进行有机编织[7]。剧中核心情节——女主角司清对璟园模型的购买行为,既构成叙事转折点,更暗喻非遗传承的现代性命题。通过主客观视点的交替呈现,传统工艺的存续困境与人物命运形成镜像关系:男主角景琛对榫卯工艺的坚守,在童年创伤与当代价值观的碰撞中,展现出文化传承者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这种叙事设计不仅增强情节张力,更引发观众对“文化基因”传承动因的深层思考——究竟是基于代际责任还是个体选择,这种哲学命题的植入显著提升了剧作的思想深度。
视觉表达系统方面,创作者构建了具有东方美学特质的影像语法。在表现金缮工艺的关键场景中,导演运用“慢镜头 + 多维度构图”的复合技法:水平轴线上设置人物内外空间的对峙式构图,垂直维度通过金粉飘落的运动轨迹形成视觉引导线,配合冷暖色调的交替渐变,将传统修复技艺升华为生命哲学的视觉隐喻。这种处理方式暗合“视觉锚点”理论,使非遗元素突破工艺展示层面,成为传递“无常之美”哲学观念的视觉载体[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光影设计在此承担着双重功能:既营造出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又通过明暗对比外化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与和解。
4.2. 趣味性非遗元素的叙事赋能与文化解码
影视媒介对非遗的活化传播,本质上是将文化基因嵌入当代认知图式的转码工程。《最食人间烟火色》通过“薯条榫卯”的趣味性元素设计,实现了非遗技艺的轻量化叙事转型:以快餐符号置换传统木质构件,在保留榫卯凹凸咬合核心原理的同时,借助薯条叠加的视觉奇观消解了传统工艺的认知门槛。这种“以趣为媒”的叙事策略,既通过日常物件的戏剧化重组触发观众猎奇心理,又在解构与重构中完成文化意义的现代性再生——当景琛爷爷将易逝的薯条转化为稳固的榫卯结构时,技艺传承的永恒价值与当代生活的瞬时特征形成诗意对照。影视文本通过此类趣味性点缀,不仅为非遗注入“网感化”传播势能,更在符号嬉戏中激活了年轻群体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迁移:从“博物馆展品”的静态想象转向“可参与文化实践”的动态认同,印证了文化记忆理论中“趣味传播”对代际壁垒的消解作用[9]。
4.3. 非遗台词的单刀直入与文化符号的强效传递
台词作为影视叙事的核心符码,在非遗主题作品中具有建构文化认同与价值传递的双重功能。戏剧台词的本质在于通过语言符号的精准投射实现人物塑造与情节推进,这一特性在影视媒介中演化为更具穿透力的文化表达机制[10]。《最食人间烟火色》剧末法庭辩论场景的设计,正是通过“单刀直入”的台词策略,将非遗保护议题从个体叙事升华为民族话语体系建构:当景琛以“守了一代又一代”“打造民族品牌”等凝练语句直击文化霸权本质时,语言符号的强指向性突破传统非遗叙事惯用的隐喻表达[11],形成直抵价值核心的修辞暴力。这种语言暴力美学在影视文本中呈现为三重张力结构——台词内容的本真性、表达方式的对抗性以及情感传递的共振性[12]。
剧中“品过世界,更懂华夏之美”的论断,实质完成了非遗符号的价值重估:通过将榫卯工艺置入全球化语境,台词将传统技艺从“被凝视的他者”转化为“文化主体性宣言”。导演运用特写镜头强化角色语言的肌肉震颤与眼神力度,使台词突破“声音–文字”的二维传播,升维为具身化的文化仪式展演[4]。当景琛的宣言与手艺人沉默坚守的蒙太奇画面叠加时,台词不再仅是剧情推进工具,而是成为激活集体文化记忆的触媒——既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框架,又重建了“非遗作为文明基因”的现代阐释体系。这种语言策略的创新实践,为非遗传播提供了从“技艺展示”到“价值主张”的范式转型路径。
5. 非遗元素在影视剧中的观念化植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化转译已突破表层符号应用,进入深层次观念植入的新阶段。
5.1. 非遗工匠精神的影像赋形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结晶,其价值体系包含三重维度:以敬业专注为根基的职业伦理、以精益求精为追求的技艺境界,以及以创新突破为面向的时代品格。这种深植于民族文化基因的精神特质,虽如中国哲学中“气”的意象般抽象难言,却在当代影视创作中获得了具象化转译。以《最食人间烟火色》为代表的非遗题材作品,通过镜头语言将匠心解码为可触摸的美学符号——榫卯匠人对细微误差的执着较真,金缮修复师为残器勾勒金丝脉络的虔诚姿态,木雕传人在光影中雕琢时光的专注身影,这些充满肌理感的视觉叙事不仅复现了传统技艺流程,更以匠人布满老茧的双手与光洁如新的作品构成隐喻蒙太奇,使非遗传承升华为对机械化生产的美学抵抗,让工匠精神从博物馆的静态展陈转化为流动的文化血脉。
5.2. 情感共振:集体记忆的唤醒机制
非遗元素的观念化植入依托三重情感纽带:代际传承中的师徒羁绊激活文化根脉认同,工艺制作时的专注特写引发职业价值共鸣,器物修复时的触觉呈现唤醒集体身体记忆。这种情感渗透策略使《最食人间烟火色》中匠人群体的个体叙事,升华为整个时代的文化寓言——剧中景琛修复古建筑时的手部特写,通过微颤的肌肉纹理与流动的汗水,将工匠精神具象化为可视的生命律动。这种通过微观身体叙事构建的集体记忆图谱,最终在观众认知场域完成传统文化基因的活性转化。
6. 非遗传承的空间再造
周安华的空间叙事学以“物理–社会–精神”三重空间交互为核心框架,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结构化阐释路径。在非遗影视化实践中,物理空间的叙事功能体现为非遗基因的视觉图谱建构,社会空间则聚焦非遗传承的关系网络再生产,精神空间的建构指向非遗价值的隐喻升维。空间叙事理论由此揭示:非遗传承的本质是文化意义的空间化生产。影视媒介通过镜头对三重空间的编码与重组,使非遗从物质载体升华为精神符号,最终完成“空间记忆”向“文化认同”的转化——当飞雪掠过榫卯节点的长镜头构建时空纵深感时,非遗便不再是静态遗产,而是成为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动态叙事场域。
6.1. 建筑空间:榫卯技艺的时空转译
空间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建筑形制重构非遗传承的物理场域。《最食人间烟火色》以徽派古建筑为叙事基底,通过榫卯技艺的系统性还原构建非遗美学的实体空间。剧中木质构造的协调性与稳固性,源于榫头与卯眼的精密嵌合工艺——凸起为榫、凹陷为卯,无钉连接的智慧既印证“墙倒屋不塌”的营造哲学[2],更将建筑本体转化为流动的技艺图鉴。这种空间转译突破单纯场景复刻,使非遗技艺从历史遗存升维为可触可感的当代美学符号,通过镜头语言实现传统营造智慧的沉浸式传播。
6.2. 社会空间:手艺共同体的关系重构
非遗传承的社会空间体现为手艺人群体的互动网络与价值共生。剧中璟园作为非遗手艺人的聚合空间,通过榫卯、金缮等技艺形成独特的交往范式:景琛的修缮行为、根雕图纸绘制及文化维权行动,建构起以非遗为纽带的互助网络。这种社会空间实践印证了“关系即生产力”的现代命题——个体在技艺交流中实现自我定位,通过劳动客体的创造性转化形成动态平衡。非遗在此不仅作为技艺载体,更成为激活社会关系的文化触媒,以温柔而坚韧的力量消解现代社会的原子化困境,重构出具有传统伦理特质的当代共同体。
6.3. 精神空间:文化基因的未来图景
精神空间承载着非遗传承的价值追问与代际对话。剧中通过老匠人的坚守与年轻群体的迷茫形成张力叙事:爷爷对榫卯的毕生奉献、路老先生的油纸伞情结、腾师傅的木雕执着,构成抵抗技艺消亡的精神丰碑。导演运用人物微表情、器物光影与音乐蒙太奇,将这种坚守升华为对文化基因存续的哲学思考。当剧情尾声展现新一代传承者的热情时,精神空间完成从“技艺挽歌”到“未来希冀”的叙事转向。这种空间建构策略使观众认知从具象场景延伸至抽象文化认同,印证了非遗影像“既唤醒集体记忆,又孕育创新可能”的双重效能[13],最终在虚实交织中勾勒出传统文化复兴的精神蓝图。
7. 结语
本研究通过解构《最食人间烟火色》的非遗呈现范式,揭示了影视艺术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创新可能。作品通过场景的立体转译、情节的符号重构与观念的情感共振,成功实现三重突破:其一,将建筑空间转化为流动的技艺图鉴,以蒙太奇语法破解专业术语的认知壁垒;其二,通过“薯条榫卯”等网感化设计,在解构与重构中激活年轻群体的文化认同;其三,借助身体微观叙事构建集体记忆图谱,使工匠精神完成从抽象理念到具象实践的转化。这种多维植入策略印证了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在媒介化时代的适用性,彰显影视空间作为“文化基因库”的生产效能[3]。未来非遗影视创作可进一步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技艺的时空延展,在数字人文视域下构建更具交互性的传承生态系统。研究最终表明,当非遗元素深度融入影视艺术的本体语言时,不仅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更能在全球文化博弈中建构起具有东方特质的美学话语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基地重点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主旋律短视频创作研究》(编号:20JD05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