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Digital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DOI: 10.12677/sd.2025.155122,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可: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数字乡村文化振兴路径Digital Village Culture Revitalization Path
摘要: 云南拥有丰富的乡村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了解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云南省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列举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问题成因,探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最后较为详细地提出云南省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路径。研究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建设战略,关注云南省这一多民族、多文化交汇地区的特殊性,对推动当地乡村文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揭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可为政府决策和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Abstract: Yunnan has rich rur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ethnic culture; this study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list the main problems,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explore how digital technology can empower the rur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in more detail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digital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The study is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digital village construction strategy, focuses on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Yunnan Province, a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intersection area, and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rural culture. The problems revealed and suggestions made by the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governmental decision-making and related practices.
文章引用:李可. 云南省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5): 39-47.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5122

1. 引言

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1]。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云南省作为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汇地,其乡村文化的振兴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数字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本研究旨在探索云南省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通过分析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振兴策略,以期为云南省数字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

2. 云南省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现状

云南省加强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村落、文物古迹等进行保护和传承。全省建立了一批数字化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和展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全省不可移动文物14,704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88座(处)1。中国传统村落708个,世界文化遗产2项、申遗推荐项目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6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054人,一批重点项目和传承人影像记录完成数字化并进入国家数据库,古籍保护工作成效显著[3]。云南省在数字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文化的数字化发展。同时,《云南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2023~2025年)》还提出要补齐短板,加强各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创新发展科技旅游,并推动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2。为继续加快加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政策指导。

3.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云南省在利用数字技术发展乡村的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完善。为了更有效的解决云南省在运用数字技术发展乡村文化遇到的问题,本研究在2023年12月~2024年1月期间,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调查。本次调查主要了解云南省乡村村民对于数字乡村文化的建设情况、认知程度和数字乡村文化平台的使用情况。问卷共有21个问题,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并以不记名的方式展开调研。本次共发放问卷337份,有效问卷331份,有效率为98%。为了更有效地了解乡村文化振兴在实际过程中的发展情况和问题,对问卷调查中的个例进行了访谈。

3.1. 样本获取情况

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对象性别结构:其中调查对象中男性196人,占比59.21%,女性135人,占比40.79%,调查对象男性多于女性。

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25岁或以下年龄组的比例为34.74%;26岁至35岁年龄组比例为15.41%;36岁至45岁年龄组比例为24.77%;46岁到55岁占比19.94%;56岁或以上的人共占5.14%。56岁以上年龄组的人占比最少,留守在农村生活;25岁以下年龄组的人相对较多,多为外出上学或工作;26~46岁年龄组的人数占比最多,样本年龄结构分布比较合理。

调查对象的学历结构:根据调查结果的实际情况,全部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学历占14.5%,初中占19.03%,12.99%被调查对象有高中文化或者中专文化,大专或者高职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占 22.96%,而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所占的比例为30.51%。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调查对象中有66.47%是普通群众;16.62%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是共青团员;中共党员占比16.92%。在全部调查对象当中,普通群众数量最多,所占比重也最大。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ample

1. 样本基本情况

变量

类别

数量(人)

共计(人)

性别

196

331

135

年龄

25岁以下

115

331

26~35岁

51

36~45岁

82

46~55岁

66

55岁以上

17

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48

331

初中

63

高中或中专

43

大专或高职

76

本科及以上

101

政治面貌

群众

220

331

共青团员

55

中共党员

56

民主党派

0

3.2. 本次问卷调查特征

首先,对调查问卷收集样本的基本情况以及样本主体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进行分析,数据统计结果的合理性基本成立,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云南省乡村地区的基本情况。其次,本研究样本数据总体上达到了抽样调查的基本标准,虽然所得样本容量不大,但是也满足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支持。最后,调查对象积极参与此次调研,配合度高,从而提高了研究样本的可信度。总体上看,本次调查样本达到要求,问卷数量比较合理,样本分布结构符合抽样设计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本次研究问题。

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乡村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复杂化、多样化[4]。毋容置疑的是,自乡村振兴战略及数字乡村建设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数字乡村文化振兴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4.1. 存在问题

4.1.1. 数字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流失

乡村人才流失。由于城市发展机会更多,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导致乡村地区缺乏有文化素养和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削弱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力量,也使得乡村文化的数字化转型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

村民的主体意识有待提升。问卷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乡村文化资源供给主体是政府和事业单位。但村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并且是能够直接从中获取益处的一方,是乡村振兴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村民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提升主体意识。

乡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有限。尽管数字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但由于乡村居民普遍年龄较大、教育程度较低,他们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有限,难以用电子设备主动参与到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传播和活动过程中。这导致数字技术在乡村的普及和应用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Figure 1. The degree of villag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viders of cultural resources

1. 村民对文化资源供给主体的认识程度

4.1.2. 村民参与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意愿低

村民对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了解程度低。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许多村民对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解有限,导致他们对参与的意愿不高。问卷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对数字乡村文化振兴非常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村民所占比例分别为9.97%和49.85%;一般了解的村民比例为28.40%;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村民比例为8.16%和3.63%。这说明村民对数字乡村文化了解程度偏低,从而对数字乡村文化振兴造成一定的阻碍。

Figure 2.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of digital rural culture by villagers

2. 村民对数字乡村文化的了解程度

受传统观念影响导致缺乏主动性。部分村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新技术和新事物持有怀疑和抵触的态度,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缺乏实际利益。村民们更倾向于参与能带来实际利益的项目,而数字乡村文化振兴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经济收益,导致村民参与意愿低。最后,村民对数字文化平台的使用率不高。

村民对数字文化平台的使用率不高。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在调查的331位村民中,只有27.49%的村民使用过文化机构的数字平台,而72.51%的受访者表示未曾使用过数字平台。可见,村民尚未形成依托数字平台获取文化资源和需求。首先,村民对于数字文化平台的认知有限,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平台的存在,更谈不上使用。其次,即使知道数字文化平台,由于操作复杂、界面不友好等问题,村民往往选择放弃使用。此外,相较于城市居民而言,处于信息末端的大多数乡村居民受到网络设备的限制、缺乏上网技能等限制性因素,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工具。

Table 2. The usage situation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digital platforms by villagers

2. 村民使用文化机构数字平台情况

类别

数量(人)

总计(人)

91

331

240

4.1.3. 数字乡村文化平台不够完善

问卷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有52.75%的被调查者认为平台受众群体的接受度和使用率不高;43.9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线上预约和报名功能;18.68%的被调查者认为内容检索不方便;27.47%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评论、转发、在线咨询等功能;53.85%的被调查者认为平台宣传力度不够;25.27%的被调查者认为已经能满足需求;17.58%的被调查者认为平台内容单一,更新缓慢。

首先,被调查者认为这些平台的受众接受度和使用率不高,这可能意味着平台的内容、设计可能没有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或习惯,导致用户缺乏兴趣和动力去访问和使用这些平台。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用户的接受度和使用率直接影响到平台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其次,受访者认为宣传不够和推广度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反映出文化机构在推广自身平台和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有效的推广和宣传,会导致更多潜在用户无法了解和接触到这些文化机构的网站、公众号或APP,进而限制了平台的发展潜力。另外,不能在线报名参加活动或预约场馆也是一个不足。这限制了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度,使得用户无法便捷地参与到文化机构举办的各种活动中,这一功能的缺失无

Table 3. Investigation on cont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countryside cultural platform

3. 数字乡村文化平台内容情况调查

Q18:您认为目前这些文化机构的网站、公众号或APP内容存在哪些不足?(多选)

选项

比例

选择人数(人)

A. 受众的接受度和使用率不高

52.75%

48

B. 不能在线报名参加活动或预约场馆

43.96%

40

C. 栏目分类不清晰,内容检索不方便

18.68%

17

D. 缺少评论、转发、在线咨询等功能

27.47%

25

E. 宣传不够,推广度低

53.85%

49

F. 已能满足我的需求,无明显不足

25.27%

23

G. 内容单一,更新缓慢

17.58%

16

疑会降低用户的参与意愿。而缺少评论、转发、在线咨询等功能则使得用户无法方便地表达意见、分享内容或获取帮助,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经过对相关平台的浏览和搜索。大部分数字乡村文化平台内容仅涉及基础的节日推广,缺乏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展示,导致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吸引力。综上所述,这些文化机构的网站、公众号或APP在内容、功能和推广方面都存在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和提升。

4.1.4. 基层干部能力有待提升

首先,部分基层干部对数字乡村文化的认知不足。缺乏对数字文化的深入了解,不清楚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其次,一些基层干部在数字技术方面的能力有限。不熟悉如何操作和维护数字文化平台,或者无法有效地利用数字技术来推广乡村文化。此外,部分基层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过于依赖传统的文化推广方式,而忽视了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潜力和作用。

4.2. 原因分析

新时代数字乡村战略发展机遇下,振兴乡村文化的进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基层政府的重视程度不高、村民自身素质素养薄弱、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匮乏以及未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理念。

4.2.1. 数字乡村文化振兴方面人才匮乏

首先,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由于云南省在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方面相对落后,许多有能力、有潜力的年轻人选择到大城市发展,导致乡村地区人才储备更加薄弱,不仅削弱了数字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基础,也制约了乡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其次,缺乏具备数字技术知识和文化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云南省的数字乡村文化建设需要一支具备创意、技术和乡村文化背景的专业团队,但目前这样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在数字乡村文化项目策划、实施和推广方面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

4.2.2. 村民自身的数字素质普遍较为薄弱

村民缺乏数字技能和知识。许多村民在利用数字技术参与文化活动、创作数字内容等方面存在困难,导致了数字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受到限制,村民的参与度和创造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此外,薄弱的数字素质还影响了村民对数字乡村文化价值的认识。由于缺乏对数字技术的了解,部分村民可能认为数字文化与传统乡村文化相冲突,甚至产生抵触心理,阻碍了数字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不利于乡村文化的整体振兴。

4.2.3. 数字文化平台建设不完善

内容与用户需求不匹配。文化机构在创建和发布内容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目标用户的需求和习惯。他们可能过于关注自身的文化特色,而忽视了用户对于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追求。此外,文化机构可能缺乏对用户反馈的收集和分析,无法及时调整内容策略以满足用户需求。

宣传和推广策略不足。文化机构在宣传和推广自身平台时,可能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他们可能过于依赖传统的宣传渠道,而忽视了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的力量。此外,文化机构可能缺乏与其他机构或平台的合作,导致宣传范围受限。

功能设计不完善。文化机构在开发平台时,可能过于注重基本功能的实现,而忽视了用户体验和互动性的提升。他们可能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导致平台功能设计不够完善。此外,技术能力和资源限制也可能导致文化机构无法为平台添加更多功能。文化机构应加强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分析,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性的提升。

4.2.4. 基层政府重视度不够

在数字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首先,部分基层政府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认为文化发展是软任务,不如经济发展来得实在,因此在数字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投入和关注不足。其次,一些基层政府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数字技术只是单纯的工具,而忽视了其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导致他们在推动数字乡村文化发展时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思考。此外,部分基层政府在数字乡村文化振兴中缺乏创新意识。过于依赖传统的文化发展模式,而忽视了数字技术带来的创新机遇,使得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步伐缓慢,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数字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资金投入不足。首先,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数字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得到有效推进,如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等,影响村民的文化生活和数字乡村文化的整体发展。其次,资金不足也限制了数字乡村文化创新的动力。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文化创新项目难以得到实施,创意无法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制约了数字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使得文化内容单一、缺乏特色。此外,资金投入不足还影响了数字乡村文化的宣传推广。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文化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受到限制,降低了村民的参与度和文化认知度。

5. 云南省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

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且地域差异显著的省份,数字乡村文化振兴对推动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针对当前云南数字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现提出以下实现路径。

5.1. 破解主体流失,化解专业人才匮乏困局

5.1.1. 打造人才队伍,培养多层次人才

参照“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的成功模式,在云南各地开展“数字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育计划。每年从各乡村选拔有潜力的青年,为每个村培养储备2~3名数字文化建设后备力量,通过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展定制化培训,提升其数字文化专业素养。积极对接高校相关专业,如云南民族大学的特色专业、昆明理工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等,建立人才定向培养机制,签订就业协议,吸引高校人才投身云南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大力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对数字文化领域的高端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福利,吸引其到云南参与乡村数字文化建设。

5.1.2. 创新激励机制,提供发展机会

设立“数字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奖”,对在数字乡村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各地政府与企业合作,设立专项基金,对优秀的数字乡村文化项目进行资助。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为参与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提供机会,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5.2. 提升参与意愿,增强村民数字文化素养

5.2.1. 借鉴本土经验,激发参与热情

借鉴“西畴精神”进村入寨宣讲活动的经验,组织开展“数字乡村文化振兴”主题宣讲活动,深入各乡村宣传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和成果,提升村民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利用乡村广播、宣传栏、新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数字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成功案例,如楚雄市蔡家湾村通过“庄甸小管家”程序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经验,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

5.2.2. 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数字素养

结合“百万农民”培训计划,将数字素养培训纳入其中,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村民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例如,针对少数民族村民,采用民族语言和文字进行教学;针对老年村民,开展智能手机基础操作和数字文化应用的简单培训。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发线上数字素养课程,方便村民随时随地学习。同时,设立线下辅导站,安排志愿者为村民提供面对面的辅导。

5.2.3. 建立激励机制,保障村民权益

参照蔡家湾村“积分商城”模式,在各地乡村建立数字乡村文化建设积分制度,村民通过参与数字文化活动、提供文化资源等方式获得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用品或享受其他福利。保障村民在数字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重大项目和决策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让村民真正成为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

5.3. 搭建文化平台,夯实数字乡村建设根基

5.3.1. 加大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参与

参照省级财政支持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和益农信息示范社建设的做法,设立数字乡村文化平台建设专项基金,对平台建设和运营给予资金支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地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数字乡村文化平台[5]。例如,借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经验,引导企业在数字乡村文化平台建设中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

5.3.2. 整合多方资源,打造特色平台

结合云南多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整合各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数字乡村文化平台。例如,开发包含各民族文化元素的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展示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借鉴“一村一歌”文化赋能的做法,为每个乡村打造专属的文化品牌,通过数字平台进行推广,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5.3.3. 加强平台运维,提升服务质量

建立专业的平台运维团队,负责平台的日常维护、数据更新和安全保障。定期对平台进行评估和优化,根据村民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提升平台的服务质量。

5.4. 强化干部能力,赋能数字乡村文化发展

5.4.1. 开展专项培训,借鉴成功经验

参照“数字乡村”专题网络培训班的做法,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参加数字乡村文化振兴专项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成功案例负责人等进行授课,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安排基层干部到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如楚雄市、保山市新寨村等,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

5.4.2. 建立考核机制,强化工作落实

将数字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纳入基层干部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考核指标和标准,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工作指导与培训。通过以上针对性的实现路径,充分考虑云南多民族文化和地域差异,有望全面推进云南省数字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6. 结论

在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的双重战略背景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应灵活转变视角,数字乡村文化既能盘活其文化“存量”,也能带来文化“增量”[6]。经过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为云南省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云南省数字乡村文化振兴存在数字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流失、村民参与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意愿低、数字乡村文化平台不够完善、基层干部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数字乡村文化振兴方面人才匮乏、村民自身的数字素质普遍较为薄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不完善、基层政府重视度不够的原因,可以通过破解主体流失,化解数字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困局;提升参与意愿,增强村民数字文化素养;搭建文化平台,夯实数字乡村建设根基;强化干部能力,赋能数字乡村文化发展几条路径来进行改进,实现云南省数字乡村文化振兴。

NOTES

1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EB/OL]. 云南省人民政府, https://www.yn.gov.cn/zzms/zxwj/202205/t20220527_242589.html, 2022-5-27.

2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云南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2023~2025年)》[EB/OL]. 云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https://mzzj.yn.gov.cn/html/2023/gongzuodongtai_0918/50270.html, 2023-9-14.

参考文献

[1] 范以锦, 郑昌茂. 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和逻辑建构[J]. 中国编辑, 2021(11): 16-22.
[2] 滕翠华, 姜雨彤.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J]. 求知, 2023(12): 33-35.
[3] 李自强. 云南省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 乡镇企业导报, 2024(7): 18-20.
[4] 薛友怡. 新时代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 2023.
[5] 丁焕. 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地方实践与应对策略——基于西南地区“三省一市”的典型案例分析[J]. 时代经贸, 2024, 21(10): 183-186.
[6] 吴婕. 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多维共振[J]. 南方农机, 2022, 53(10): 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