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旅游业发展从“一季旺”到“四季红”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Jilin Province: From “Prosperous in One Season” to “Thriving Throughout the Four Seasons”
摘要: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已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引擎。各地纷纷挖掘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创新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来吸引全球游客。随着消费升级,游客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和多元化,旅游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在这一背景下,吉林省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民族特色,拥有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然而,吉林省在长期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过于依赖冬季的冰雪资源,形成了对冬季旅游的过度依赖模式,吉林省的冬季冰雪旅游无疑是一个亮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但在春、夏、秋的旅游资源方面,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开发。这不仅导致了全季节旅游资源的浪费,也使得吉林省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全方位的优势。因此,吉林省亟需打破季节性单一化的局限,通过合理开发不同季节的旅游资源,形成多季节旅游产品,提升其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吉林省旅游多季节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t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ey engine for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Localities have been actively exploring unique tourism resources and attracting global tourists through innovative and diversified tourism products. With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tourists’ demands are increasingly tending towards person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more intense. Against this backdrop, Jilin Province, as a region rich in resources, with its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s, distinctive cultural heritages and abundant ethnic characteristics,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However, during the long-term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there has been an excessive reliance on the ice and snow resources in winter, forming an over-reliance pattern on winter tourism. Undoubtedly, the winter ice and snow tourism in Jilin Province is a highlight, attrac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ts. But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have not received the due atten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not only leads to the waste of all-season tourism resources, but also prevents Jilin Province from giving full play to its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the tourism market. Therefore, Jilin Province urgently need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seasonal monotony. By rationally developing tourism resources in different seasons, it should form multi-season tourism products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its tourism industry for the multi-seaso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Jilin Province.
文章引用:刘垚.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从“一季旺”到“四季红”[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5): 25-30.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5120

1.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一季旺”模式的形成原因

吉林省位于“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粉雪、雾凇、温泉等自然景观构成独特的冰雪资源基底,使其成为国内冰雪旅游的核心承载地吉林省地处北纬41˚至46˚之间,坐落在东北那片辽阔的平原上,其东部紧邻长白山脉。这里的地势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斜坡地貌。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滑雪和滑冰场地的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吉林省在地理环境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1]。与此同时,政策驱动与产业融合深化,政府通过《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吉林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框架,强化冰雪消费券发放、冰雪直通车补贴等经济激励,并推动“冰雪+”产业布局,促进冰雪运动、文旅、教育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在政策支持和本地资源优势的双重驱动下,吉林省冬季旅游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2. 吉林省旅游业“一季旺”的发展现状

目前吉林省冬季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冰雪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根据吉林省文旅发布长春市在《新闻联播》和新闻频道《共同关注》《午间新闻》《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经济信息联播》《东方时空》《天下财经》等栏目多次聚焦冰雪产品和文旅活动,报道吉林省长春市释放冰雪经济活力的做法与成效。长春市20余次登上央视,先后播出的《吉林长春:特色冰雪游乐设施琳琅满目》《吉林长春:游客打卡净月潭,感受冰雪运动魅力》《吉林长春:赏冰雪品民俗 欢欢喜喜过大年》《吉林长春:来冰雪新天地尽享冰雪乐趣》等专题报道,吸引全国人民关注,让长春冰雪凭实力圈粉。同时吉林省吉林市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建设北大湖、松花湖两大滑雪度假区新增雪道19条、滑雪面积79公顷、床位2000张,日接待能力提高到3.9万人次,打造松江中路、望云拾玖坊、世纪之舟等多处网红打卡点,全方位满足游客多样化的冰雪体验需求[2]。长白山景区以其世界级的滑雪场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而查干湖则凭借其独特的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让游客体验到传统的冬捕文化魅力。此外,各地还积极推出特色项目,如在敦化市,游客可以参与大石头亚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冰雪漂移项目,尽享速度与激情;在白山市,讷殷古城的“千人赏雾凇,万人滑粉雪”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雾凇美景、体验优质粉雪带来的滑雪乐趣。同时,吉林省还注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推出冰雪直通车,方便游客前往各个景区;建设高速公路和高铁线路,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的便捷性。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吉林省冬季旅游业正朝着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3. 吉林省旅游业转型的必要性

吉林省旅游业长期依赖冬季冰雪资源形成“单季驱动”发展模式,导致产业存在显著季节性失衡与结构性矛盾。冬季旅游收入占全年总量的绝大部分,而春、夏、秋三季旅游资源开发度不足,暴露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链延伸不足等核心问题。制约生态资源全域整合与文化价值深度释放。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单一路径难以满足消费升级对全季候、全要素旅游产品的需求。因此,亟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长白山生态屏障、高纬度农耕文化及边境跨境资源等多元禀赋,构建“冰雪牵引、四季协同”的全域旅游体系,以业态创新打破季节壁垒,以数字技术赋能资源活化,进而实现旅游产业从“单极突破”向“多维共生”的范式转型,这是向四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践行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切口。

2. “四季红”旅游模式的构建

2.1. 春季与夏季

吉林省作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春季呈现季节性压缩特征且受纬度效应叠加冷涡残留影响,气温回暖滞后于同纬度地区,形成独特的“低温型”春季旅游资源开发窗口。面对此生态条件,全省依托104座博物馆构建的文化生态系统,创新“冷资源活化”路径:历史纪念类场馆通过“建筑与花影”主题游实现文化叙事与物候景观的时空耦合,生态展示类场馆则借力长白山西坡高山杜鹃花海打造“花境考古”复合场景,有效破解春季旅游同质化困境。在此过程中,“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逐步构建起具有辨识度的吉林特色生态品牌充分体现出打造吉林特色的生态品牌是连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转化通道的关键[3]。过渡至夏季,旅游开发策略转向“温湿协同”模式——依托43.9%森林覆盖率形成的冷凉气候基底吉林省积极构建山水清奇、森林清谧、田园清馨、文化清醇、生活清逸、舌尖清香的“六清”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清爽吉林·22℃的夏天”[4]。同时开发构建红色文化遗产与避暑经济的共生界面,例如靖宇县创新“沉浸式森林课堂”,通过AR技术将抗联遗址与溯溪穿越线路进行数字孪生,使游客在清凉环境中同步完成革命精神解码与生态认知强化;延边州则通过“边境红色走廊”串联珲春大荒沟党史馆等节点,将朝鲜族非遗冷面制作等“舌尖清凉”要素嵌入红色旅游价值链。这种从“低温文化活化”到“清凉精神赋能”的梯度开发体系,突破气候条件对旅游时序的刚性约束。根据吉林省特有的文化条件、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不断挖掘自身旅游业的吸引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缩小区域旅游发展差距[5]

2.2. 冬季与秋季

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拥有的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86%,林地、湿地、草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异,能够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天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扶持下,加快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6]。而秋季依托黑土地农业带与长白山生态区资源禀赋,通过“农业景观 + 非遗活态化”双轨策略破解乡村旅游同质化困局:例如延边州和龙市以火山台地枫林为载体,整合金达莱国际枫叶节与朝鲜族农乐舞展演,形成“生态美学–农事教育”复合产品矩阵;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创新设计“雾凇岛秋捕文化周”,将松花江渔猎传统与稻田艺术装置结合,实现乡土文化从生产场域向消费场景的价值跃迁。冬季则依托冰雪资源,发展冰雪旅游。吉林拥有滑雪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粉雪资源,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数量排名第一,冰雪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有着厚重的基础,推动吉林冰雪运动发展提速升级,逢其时、得其势[7]。以“冰雪经济产业化 + 数字化IP”塑造寒地发展范式,持续发展宝贵雪季。这种从“秋收经济”到“冬雪产业”的战略衔接,依托季节特性完成“农文旅”与“冰雪+”的梯度开发,为破解寒地省份旅游季节性失衡提供了转型路径。

3. 四季红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媒体流量缺乏有效管理,吉林省通过“悠游吉林”培育农民网红及多元主体开展直播带货,虽农旅销售成效显著但文化传播不足。民间旅游短视频存在娱乐化倾向,而文旅政务号开通率低、运营乏力,未能发挥官方传播优势,导致信息传播效率低下[8]。此外,乡村旅游资源未能充分挖掘,许多乡村景点缺乏个性化特色,游客吸引力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吉林资源开发过于单一,主要依赖冰雪旅游等传统项目,缺乏创新和多元化,导致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问题突出。冰雪旅游虽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随着市场的饱和和游客需求的变化,单一的冰雪项目已难以持续吸引大规模游客,亟待开发更具创新性和多样性的旅游资源。

4. 吉林省多季节旅游业发展的路径

4.1. 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尤其是在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旅游活动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成为关键。过度开发可能导致自然景区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生物多样性和当地居民的生计。为此,吉林省需要在旅游规划和资源开发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确保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应注重推动绿色旅游理念,推广低碳环保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减少旅游业对环境的碳排放和资源消耗。加强生态旅游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鼓励游客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推动生态旅游发展,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通过合理规划和严格管理,吉林省有望在推动四季旅游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4.2. 利用自媒体流量,提升传播效率

政府主导的传播体系具有统筹分散的文旅资源形成跨部门协同机制、能依托行政权威提升传播公信力、有利于建立长效化传播评估体系的优势。文旅主管部门应重点打造官方账号重点依托主流媒体平台,构建“省级统筹–市县联动–景区响应”的垂直化传播矩阵,通过数据中台实现内容生产、分发与反馈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通过提炼打造专属文化IP。运用创新的表达方式,通过UGC内容聚合、互动话题设置等方式激发受众对地域文化的情感认同,强化旅游文化与体验的独特性,以此来确保提升信息传播的精准性与高效性。

4.3.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吉林省乡村旅游的优势包括: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旅游产品开发积极性高[9],有效利用其优势开发本地乡村景观。从乡村的功能、结构、格局等多方面出发分析乡村旅游景观的功能层次,探讨乡村旅游景观的模式和发展。不模仿、不造作,针对每个乡村进行量体裁衣,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整合优化乡村可利用资源[10]。从而吸引城市游客体验乡村的纯朴与宁静,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乡村地区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结合研学旅游需求,策划包装一批优质研学旅游基地、旅游线路和旅游精品课程,打造“研学吉林·感知精彩”研学旅游品牌[11]。着重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开展以自然探索、历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为乡村地区的文化和教育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一发展中政府应担任主导角色,根据其独特的乡村发展阶段来调整其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促进乡村旅游振兴的逐步进展[12]。通过建立农村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提升和文化项目的开发,提升其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经济、社会、文化乡村的全面进步。

4.4. 突破冰雪旅游产品同质化,提升差异化竞争力

吉林省旅游产品目前同质化严重主要包含两个因素。第一,产品的创新能力不强。第二,冰雪旅游产品在外感、性能、营销手段上都存在模仿跟风的现象[13]

要突破同质化,吉林省首先应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结合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具有地方标识性的冰雪旅游产品,提升其文化体验和情感认同。

基于用户画像显示的核心特征针对南方游客宣传独特的冰雪“初体验”,对于北方的受众群体展示一些吉林省独有的冰雪项目;同时针对老年群体开创一些适合他们的项目[14]。为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以优化游客的全程体验,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增强游客的舒适度与满意度,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5. 结论

吉林省旅游业要实现从“一季旺”向“四季红”的跨越式发展,需立足资源破解季节失衡困境。通过整合长白山生态屏障、高纬度农耕文化及冰雪资源,构建“冰雪牵引、四季协同”的全域旅游体系:春季以串联博物馆与花影景观,夏季依托避暑生态与红色文旅打造避暑经济,秋季融合农业景观与非遗文化激活乡村旅游,冬季深化“冰雪+”并开发差异化体验项目。在构建的同时需强化生态保护底线思维,以数字技术赋能资源活化,构建垂直化传播矩阵破解同质化瓶颈,并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唯有实现资源开发时序互补、业态创新与精准营销联动,方能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最终形成全季候、全要素、全龄层的旅游产业生态,为寒地省份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吉林范式”。

参考文献

[1] 侯润雨. 吉林省冰雪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 经济师, 2024(12): 144-145.
[2] 李婷, 张添奥. 吉林市: 创新发展“冷资源”持续“热”起来[N]. 吉林日报, 2025-03-05(011).
[3] 黄承梁, 吴永华, 韩哲, 等. 美丽吉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吉林的理论与实践[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58(2): 26-37+139-140.
[4] 刘甜甜. 打造“吉林味道”四季游[J]. 新长征(党建版), 2021(2): 8-10.
[5] 徐紫嫣, 宋昌耀. 旅游业发展赋能共同富裕: 作用机理与发展策略[J]. 财经问题研究, 2022(9): 114-122.
[6] 祁丽, 张丽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乡村旅游复苏与发展战略研究[J]. 山西农经, 2024(17): 174-176.
[7] 本报评论员. 打造更多具有吉林特色的冰雪运动品牌[N]. 吉林日报, 2024-01-31(001).
[8] 任新玉, 李燕军. 流量经济视角下吉林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山西农经, 2024(18): 72-74.
[9] 刘明菊, 李金荣, 张君雪.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竞争优势研究[J]. 农业经济, 2014(5): 43-45.
[10] 毕善华, 黄磊昌, 刘壮, 等. 北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J]. 北方园艺, 2018(7): 82-88.
[11] 刘玉萍. 健全体制机制写好“文旅+”文章[N]. 中国旅游报, 2025-03-10(003).
[12] Zhu, Y., Chai, S., Chen, J. and Phau, I. (2023) How Was Rural Tourism Developed in China?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China’s Evolving Rural Tourism Policies.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6, 28945-28969.
https://doi.org/10.1007/s10668-023-03850-5
[13] 林雪敏, 刘翾, 吕雄果, 等. 吉林省冰雪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 旅游纵览, 2023(24): 94-96.
[14] 郑育佳. 基于4V理论下吉林省冰雪旅游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