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视角下教师法律素养的困境与提升策略
The Dilemma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eachers’ Legal Lite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unishment
摘要: 教育惩戒作为教育领域与法律范畴共同授予教师的教育管理职权,要求教师依法依规施行。教师法律素养的进阶,是顺应依法执教趋势的必然之举,是契合育人价值导向的理性抉择,更是满足自身专业成长需求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教师务必持续强化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积极投身法律培训与继续教育活动,聚力构建促进教师法律素养提升的“深度协同”体系,确保教育惩戒权得以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正确行使。
Abstract: As a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uthority jointly granted to teacher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law, educational punishment requires teachers to implement it according to law.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ers’ legal literacy is an inevitable move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law, a rational choice in line with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key to meet their own professional growth needs. In view of this, teachers must continue to strengthen legal literacy, enhance legal awarenes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legal train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deep collaborative” system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legal literacy,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power of education and punishment can be correctly exercised on the track of legal compliance.
文章引用:周思彤. 教育惩戒视角下教师法律素养的困境与提升策略[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5): 8-1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5302

1. 引言

自2021年《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施行起,教育惩戒便一跃成为教师教育工作中的关注点。教育惩戒作为教育管理的必要手段,对维护教学秩序、促进学生成长意义重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法律素养参差不齐,引发了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教育惩戒的有效实施,还可能对师生双方权益造成损害[1]。教育惩戒需契合教育本质,在法律规范内推进,教师法律素养至关重要,解决其面临的困境迫在眉睫。

2. 教育惩戒制度概述

2.1. 教育惩戒制度的发展历程

“教育”一词的定义为“一种带有目的性,用以培养、影响并推动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亦可称作“具有明确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以从正反两个方向优化他人心理素质架构当作直接指向,期望学生既能习得特定知识技能,又能培育相应思想品德。这不但涵盖了对专业素养与品德涵养的拓展、强化、稳固,还包含克服、抑制负面问题的意图[2]。教育惩戒是教师基于教育目的的专业性“职权”,是学校处分权的延伸,通过警示学生削减不良行为,激发潜能,培育规则和责任意识,其纠正偏差功能与教育引导特性紧密相连,助力学生成长为理性有道德的个体。

我国教育惩戒制度在法律规范领域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历程,也实现了从原则性规定向精细化准则的转变: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会同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在此法规范层面,首次对教育惩戒概念予以清晰阐述,倡导应“突显教育惩戒的威慑功效”[3]。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拟定实施细则,明晰教师教育惩戒权”。相较于同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2019年工作要点》里的原则性要求,它更为着重将教育惩戒权的运用途径、判定标准予以细化,并非仅停留在法规范的抽象概念层面[4]。2020年,教育部颁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以下简称《惩戒规则》),顺应国家在法规范层面正式确立教育惩戒权的时代召唤,让“教师惩戒”经国家认可,成为继正向激励手段之后,辅助教育管理的又一有效策略。2021年10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要“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惩戒权”,彰显出教育实务部门对于教育惩戒的重视态度。

2.2. 教育惩戒制度原则

(1) 合法性原则

这是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基石。教师所采取的惩戒措施必须严格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规章细则。例如,《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规定了不同程度惩戒方式所对应的适用情形,从一般惩戒到较重惩戒、严重惩戒,各有其规范适用范围,教师不能自创惩戒形式或超越法定边界,像随意罚款、长时间罚站等超越学生身心承受限度且无法律依据的行为都应杜绝,确保每一步惩戒行动都“于法有据”[5]

(2) 教育性原则

惩戒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教师运用惩戒权时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惩戒成为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行为的契机。如学生上课讲话扰乱课堂秩序,教师通过让其课后留校反省并一起讨论纪律重要性的方式,既让学生意识到错误,又在交流中传递规则意识,而非单纯为了惩罚而惩罚,将惩戒与教育有机融合,助力学生在错误中汲取成长养分。

(3) 适当性原则

要求惩戒的程度与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相匹配。轻微违纪行为,如偶尔忘带作业,简单的提醒、责令补做即可;较严重的,如故意破坏课堂教学设备,可能需实施如全校通报批评、责令赔偿等惩戒。同时,要考量学生个体差异,同样的错误,对于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惩戒力度应适度调轻,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做到精准施惩,贴合学生实际情况。

(4) 公正性原则

教师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因学生成绩、家庭背景等因素区别对待。在惩戒实施过程中,无论是班干部还是普通学生,犯同样错误接受相同标准惩戒,且惩戒程序透明公开。比如班级制定惩戒规则公示后共同遵守,教师按规执行,让惩戒在公平公正的轨道上运行,维护班级秩序同时树立教师公信力。

3. 教师法律素养构成

3.1. 概念界定

法律素养是个体在法律知识储备、法律意识树立、法律思维养成以及用法能力锤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体现。个体不仅要熟知法律法规条文,还应将法律意识融入思维,从法律视角思考、判断问题,并具备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解决纠纷的能力。

教师法律素养特指教师群体基于教育教学场景,所应具备的法律专业素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其一言一行受学生高度关注,其法律素养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成效与学生法治观念培育。一方面,教师凭借扎实法律知识,能精准把握教育行为边界,确保教育管理活动合法合规;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班级管理等环节展现出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与用法能力,为学生树立起鲜活法治榜样,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6]

3.2. 教师法律素养的构成

(1) 法律知识

这是教师法律素养根基。涵盖教育领域直接相关法律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明确教师权利义务、学生权益保障范围、教育惩戒规则等关键内容;还包括民事、刑事、行政等基础法律常识,像合同签订、侵权责任界定、行政处罚流程等。教师只有全面掌握这些知识,面对教育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明晰行为合法性边界,避免因无知而触碰法律红线。

(2) 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教师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自觉遵循。它体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刻保持对法律敬畏之心,主动将法律原则贯穿于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师生互动全过程[7]。例如,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充分考量法律赋予学生的权利,不设立违背法律精神的苛刻条款;意识到自身教育惩戒行为受法律约束,摒弃随意性,保障学生人格尊严不受侵害,以强烈法律意识营造法治校园氛围。

(3) 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要求教师遇到教育问题能像法律专业人士般思考。面对学生间冲突纠纷,不是简单主观评判,而是依据法律规定收集证据、认定事实,分析各方责任归属;在处理家校矛盾时,运用逻辑严谨的法律推理,权衡各方诉求,寻找合法合理解决途径。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教师能在纷繁复杂教育现象中抽丝剥茧,做出公正、合法且利于学生成长的决策。

(4) 用法能力

用法能力是教师法律素养的直接体现。当教师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如遭遇不公正待遇、知识产权被侵犯时,能够镇定自若,运用所学法律知识,通过合法申诉、仲裁、诉讼等途径维权;在教育管理场景下,面对学生严重违纪等棘手情况,能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合理运用教育惩戒手段,做到惩戒有节有度,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错误,达到教育与惩戒的双重目的。

4. 教育惩戒视角下教师法律素养

着眼于教师群体,其法律素养呈现出三层递进结构:其一,作为社会普通一员,应具备基础性的法律素养,这是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其二,基于教师职业操守衍生出的职业道德层面的法律涵养至关重要,它守护着教育领域的纯净风气;其三,因教师职业特性而生的教育领域专属法律素养更是关键核心。

教师必备的法律素养构成:一方面,熟知与教育紧密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是刚需,诸如学校运行的管理条例、规范教育行业的教育法等,只有这样,教育惩戒行为才能有法可依,合规合法。另一方面,敏锐的法律意识宛如教师的“预警雷达”,要能实时预判自身教育惩戒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做到依律而行。此外,运用法律知识与法律思维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实操本领,对教师而言同样不可或缺,这有助于其在教育惩戒的复杂局面中明辨是非,公正处理[8]

5. 教师法律素养的应用价值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言传身教塑造着学生的成长。学生时刻吸收着老师的言行举止,这是由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所决定的。一旦学生行为出现偏差,内心会被不安、愧疚、恐惧笼罩,而这恰是教育的关键时机。教育惩戒,以教育改善为导向,绝非单纯的惩罚。教师适时且恰当地运用惩戒手段,能迅速纠正学生错误,让规则与责任意识扎根学生心底。

5.1. 契合时代发展浪潮

当下,我国全力奔赴依法治国之路,教育法治建设也随之蓬勃发展,锚定“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方向,大步迈向中国教育法治现代化。在此进程中,提升教师法律素养势在必行,它不仅是依法治教大环境下催生的必然要求,更是依法治校在当下的关键落点,与教师依法执教的时代呼唤同声相应。

对教师个体而言,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依法治校的要求。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严守法律规范,确保教学步骤和教育决策合法合规。同时,依法执教不仅是守法,还包括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和学生权益。如教师在教学资源使用中,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同时维护自己的教学成果不被侵犯。

5.2. 满足教育育人刚需

教育惩戒脱胎于教育基本规律,初心是助力学生成长,回归教育本真。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它一头连着教师的管理职责,一头牵着学生的受教育权,关联着师生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9]。教师运用惩戒手段时,务必兼顾惩戒行为的正当性与师生权益的平衡性。但现实中,往往过于聚焦学生权益保护,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权益维护以及教育惩戒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细节。这意味着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严守法律规范,让每一个教学步骤、每一项教育决策都有法可依,切不可触碰法律红线。

因而,着力培养与提升教师法律素养意义重大。一方面,它赋能教师,使其依据自身扎实的法律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法律意识,妥善实施教育惩戒,确保惩戒行为有理有据;另一方面,能为师生双方权益罩上“保护罩”,让教育惩戒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运行,最大限度规避潜在风险,化解矛盾冲突,为教育教学活动营造和谐有序的环境,促使教育惩戒真正服务于育人目标。

6. 教育惩戒视角下教师法律素养的困境

6.1. 相关法律整体把控不足

多数教师日常忙于教学任务,对教育惩戒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深入学习。许多教师并不清楚《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详细的惩戒分类与适用情形,例如一般惩戒包括点名批评、责令赔礼道歉等,较重惩戒如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任务等,严重惩戒像给予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者停学等具体操作边界。这使得教师在实施惩戒时,常常凭借个人经验或模糊认知,容易出现惩戒过度或惩戒不到位的情况,将正常的教育管理行为演变为侵权行为[10]

合法的教育惩戒,仰赖教师对相关法律全方位的理解,包括内容细节、适用范围、依据源头等。法律依据是惩戒合法性的基石,精准把握法律边界才能确保惩戒得当。但当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有所欠缺,面对复杂教育场景,无法清晰区分惩戒与体罚,常常越界,滥用惩戒手段,不仅违背教育初衷,还易引发法律风险。

6.2. 教育惩戒权责认知模糊

教育惩戒兼具权利与义务双重属性。从权利维度看,它是教师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大局、维护班级良好秩序、保障教学活动顺畅推进的有力抓手,本质是为了实现公共教育利益,而非侵犯学生权益。从义务视角而言,当学生出现违纪问题,为了个体成长与集体教育环境不受影响,教师有责任实施惩戒,若不作为则属于失职。

然而,现实中不少教师对此存在误解。一方面,部分教师出于自我保护,将惩戒权“外包”,转给家长、班主任或班干部,使得校内即时惩戒延迟甚至落空,极大削弱了惩戒的教育时效。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因畏惧惩戒引发的矛盾纠纷,对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该管不管,导致惩戒有名无实,教育管理陷入僵局。

6.3. 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面对教育场景中的突发情况,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法律风险预判能力。在实施惩戒行为时,大部分教师没有养成留存证据的习惯,一旦学生或家长对惩戒行为提出异议,教师很难证明自己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11]。同时,在惩戒结束后,许多教师未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忽视了可能因惩戒不当引发的学生心理创伤,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使教师陷入意想不到的法律纠纷之中。

6.4. 法律培训体系不完善

当前,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培训大多集中在教学技能提升与学科知识更新方面,专门针对教师法律素养提升的培训少之又少。即便有少量的法律培训,也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培训内容理论性过强,与教育惩戒的实际操作场景严重脱节;培训形式单一,多以讲座灌输为主,缺乏互动性与实践演练环节,导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此外,校外专业的法律培训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培训成本过高,且培训时间与教师繁忙的工作时间冲突,使得教师很难获得系统且实用的法律学习机会,法律知识更新缓慢,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教育法律环境。

7. 提升教师法律素养的措施

7.1. 筑牢法律意识根基

(1) 完善法律知识学习体系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协同合作,为教师量身打造一套系统全面的教育惩戒法律知识学习方案。一方面,整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邀请知名法律专家录制系列线上课程,对涉及教育惩戒的核心法律法规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并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开启学习之旅[12];另一方面,定期组织线下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邀请一线教师分享教育惩戒实践中的经验与困惑,法律专家现场答疑解惑,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共同成长。同时,为确保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将法律知识考核成绩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体系之中,使学习法律知识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更新观念,密切关注国家法律政策动态,从立法、执法到司法全过程,深入领会依法治国精神,强化自身法治信仰。深刻意识到法律素养对教育工作的关键支撑作用,切实维护教育法律法规尊严,精准界定师生权利义务关系。面对教育惩戒情境,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剖析问题、解决难题,为学生树立法治榜样,引导其正确看待惩戒,以教师的法律素养“正能量”对冲惩戒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捍卫师生合法权益。

(2) 加速法律知识迭代

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持续更新法律知识储备。在新时代浪潮下,积极转变思想,聚焦教育政策法规前沿,深刻领悟法治内涵与依法执教要义。不仅要广泛涉猎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拓宽知识视野,还要深入钻研教育领域专属法律知识,为教育惩戒的精准实施提供坚实理论后盾。

(3) 强化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学校应积极开展法律风险防范专题培训活动,创新培训形式,引入模拟法庭、案例复盘等实践演练环节。通过模拟法庭,设定一些常见的教育惩戒纠纷场景,如学生因惩戒受伤、家长投诉教师体罚等,让教师亲自参与角色扮演,模拟从纠纷发生到法庭诉讼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深刻体会证据收集与留存的重要性,掌握与家长、学生沟通的技巧与策略,以及在面对法律诉讼时的应对方法[13]。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健全教师法律顾问制度,聘请专业律师担任学校法律顾问,为教师提供日常法律咨询服务。教师在实施惩戒行为之前,可向法律顾问进行匿名咨询,确保惩戒行为合法合规;在遇到法律纠纷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法律援助,有效化解危机[14]

7.2. 多管齐下赋能教师法律素养进阶

7.2.1. 校园内部协同发力

(1) 优化法律培训生态,夯实知识根基

教育部门需强化担当,加大资金投入,精心打造集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教师法律培训专属数字化平台。这一平台宛如知识宝库,汇聚国内一流法律教育资源,从教育惩戒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细解读,到具有警示与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深度剖析,再到实操性强的法律实务技巧传授,全方位覆盖教师学习需求[15]。依托智能化算法,平台能依据教师学习轨迹、测评反馈,如精准导航般为其推送个性化学习指引,保障学习成效步步登高。

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成长的摇篮,肩负源头培育重任。要大刀阔斧调整课程架构,提升教育法律类课程占比,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将知识学习与实习实训紧密相连[16]。例如组织师范生深度参与模拟教育纠纷调解、校规制定合法性审查等实践活动,让其带着扎实法律素养自信迈入职场。

(2) 厚植法治文化土壤,营造熏陶氛围

学校通过校园广播、校刊校报、公众号等渠道,传播法律知识,营造法治文化氛围。打造法治文化长廊,以多种形式展示法律知识和法治故事,让师生在校园中感受法治气息。组织常态化教学研讨沙龙,聚焦教育惩戒热点难点问题,鼓励教师分享经验、交流困惑,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例如,某学校每月举办一次教育惩戒研讨沙龙,教师们在沙龙中分享自己在教育惩戒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17]

7.2.2. 借助校外力量精准赋能

(1) 深度牵手专业机构,开启研学之旅

教育部门主动作为,联合检察院、律所搭建高端法律咨询交流平台,为教师量身定制“法律导师陪伴计划”。双方以互动频繁的师徒模式,定期围绕教育惩戒实操困境、家校法律纠纷化解等主题,开展实战演练式研讨活动[18]。教师带着一线难题虚心求教,导师凭借深厚专业造诣与丰富实践经验倾囊相授,助力教师突破法律认知瓶颈,实现专业素养飞跃。

(2) 全力争取部门支持,护航教育实践

学校应积极靠拢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全力争取长期、系统的法律援助项目落地生根。专业法律团队深入校园,以海量真实教育惩戒案例为蓝本,为教师逐一厘清法律边界、答疑解惑,手把手指导教师规范惩戒流程、规避法律风险[19]。学校在此过程中沉淀实战精华,构建分类明晰、检索便捷的案例数据库,教师借助案例研习与实践打磨,不断提升法律运用能力,为教育教学稳健前行注入磅礴法治力量。

8. 小结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浪潮中,教育领域的法治化进程稳步迈进,教师法律素养的提升成为关键支撑。它既关联着教育惩戒权的恰当施行,又紧密牵系学生权益保障、教育质量跃升以及整个教育生态的良性优化[20]

教师要紧扣时代律动,主动革新观念,将法律意识深植教育日常思维。时刻追踪国家法律动态,深度研习立法、执法、司法全流程,强化依法治国理念认同,牢固树立依法执教意识,厘清师生权利义务边界。并且,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应化作教师职业自觉,广泛涉猎宪法为基的法律体系,精研教育专业法规,保障知识储备常新。

提升教师法律素养的探索实践,不仅能解决当前教育中的问题,还为教育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助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知法守法用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朱茂磊. 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基本属性、权能构造与法律渊源——对现有研究和制度规定的双重反思[J]. 重庆高教研究, 2022, 10(2): 37-48.
[2] 陈彬, 陈磊, 高雪春. 教师惩戒权的法律效力、现实意义及其实现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4): 103-109.
[3] 程龙. 教师的教育惩戒权“不用” “误用”与“使用”: 内涵辨析、原因阐释与共治路径[J]. 当代教师教育, 2023, 16(2): 16-22.
[4] 包铖铖, 王贤德. 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内涵、意蕴及有效行使[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3(12): 20-25.
[5] 劳苑茵, 邱小健. 中小学教师惩戒教育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 45(4): 91-95.
[6] 范玲玲, 李臣之. 初中教师教育惩戒政策认同度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4, 40(11): 70-74, 81.
[7] 黄庆丽, 赵鑫. 教师惩戒引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心灵法则[J]. 教学与管理, 2024(9): 26-30.
[8] 程雁雷, 隋世锋.《教师法》修订: 基本理念、教师身份与立法技术[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1): 28-37.
[9] 刘锦, 罗鑫, 邓金浩然. 教育惩戒视域下教师法律素养的现实挑战与提升路径[J]. 四川教育, 2024(11): 38-40.
[10] 张曹梦骆. 实施教育惩戒, 教师要把握好四个度[J]. 教育, 2021(20): 8-9.
[11] 刘晓宇. 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权的正当行使与法律规制[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6): 86-87.
[12] 黄明友. 教师法律素养论[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10): 166-167.
[13] 刘新. 中小学青年教师要具有法律素养[J]. 当代教育科学, 2010(24): 49-50.
[14] 黎苏晓. 提升高校教师高等教育法律素养的路径探析[J]. 包装世界, 2023(11): 13-15.
[15] 邱晨.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法律素养的提升路径[J]. 科学咨询, 2023(17): 175-177.
[16] 郭晓琳. 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 37(3): 110-114.
[17] 董爱玲.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养及其培养[J]. 教育探索, 2008(8): 104-106.
[18] 王春亦.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法律素养培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15.
[19] 郭晓琳. 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三明学院学报, 2021, 38(4): 71-75.
[20] 秦倩倩. 中小学教师法律素养及其提升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