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外语讲好方言故事:英语专业大创在数字时代的文化交际创新策略
Telling Dialect Stories Well in a Foreign Language: Innovative Strategie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English Major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 in the Digital Era
DOI: 10.12677/ces.2025.13530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楚然, 张荷慧, 王圣男: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陈梦江: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刘福程: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方言传播英语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跨文化交际文化保护Dialect Dissemination English Maj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Protection
摘要: 基于全球文化趋同化对方言多样性带来的挑战及“讲好中国故事”战略需求,本研究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界汉语解码方言——对外汉语学习平台”为载体,建立名为“创界汉语”的方言学习软件,探讨英语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数字时代如何实现方言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本项目通过实践基础、技术策略、内容策略和传播策略四个层面进行设计,突破传统传播的“文化折扣”困境,助力方言文化的国际传播,为外语类新文科建设提供创新路径。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llenges posed to dialect diversity by the globaliz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strategic need to “tell China’s stories well”, this study, us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 “Innovative Chinese Decoding Dialects—A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latform for Foreigners” as a vehicle, establishes a dialect-learning software named “Innovative Chinese”. It explores how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lish can achieve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dialect culture in the digital age throug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The project is designed across four dimensions, namely practical foundation, technological strategy, content strategy, and dissemination strategy. It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dilemma of “cultural discount’” in dissemination, supports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dialect culture, and provides an innovative path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humanit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文章引用:刘楚然, 张荷慧, 王圣男, 陈梦江, 刘福程. 用外语讲好方言故事:英语专业大创在数字时代的文化交际创新策略[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5): 26-3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5304

1. 引言

在全球文化趋同化的背景下,语言多样性面临巨大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43%的方言处于濒危状态[1],中国方言生态也面临严峻挑战。但“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战略为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契机[2]。在此背景下,英语专业正经历从“语言中介”向“文化转译者”的范式转型,数字技术赋能使外语学科在方言国际传播中扮演着解码文化密码的关键角色。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DNA,其保护与传播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普通话推广导致方言使用场域减少,另一方面,国际传播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难以理解方言中的文化负载词,造成“文化折扣”效应,使方言文化难以突破地域边界。相关研究指出,方言保护需采用“微观”语言规划策略,通过基层参与和社区驱动维护濒危语言内部的多样性[3]。同时,方言文化的存续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与传播路径断裂的双重挑战,需通过政策法规完善、方言教育普及及数字档案建设实现系统性保护[4]。而媒体传播作为重要载体,方言虽能增强文化认同,但需平衡语言规范性、跨文化适应性与媒介功能创新,以优化其在语言维护中的作用[5]。尽管新媒体技术催生了方言短视频[6]、方言表情包[7]等新型传播形态,但其碎片化、娱乐化的呈现方式常常导致文化内涵浅层化。英语专业在此语境下具有独特优势,可以突破“语音–语义”的二维转换,实现“文化符号–数字媒介–跨语境接受”的三维转译,通过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场景展示等方式,帮助外国学习者更好理解中国文化。

本研究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界汉语解码方言——对外汉语学习平台”,以“创界汉语”方言学习软件的开发为实践平台,整合跨文化交际理论,帮助来华外国学生学习方言,用方言在当地更好地生活,在实践上构建方言文化国际传播模型,通过对外方言叙事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

2. 数字时代方言传播的双重维度

在数字时代,方言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方言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转译的复杂性也对跨文化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从技术赋能与文化转译两个维度,深入探讨数字时代方言传播的双重特性。

2.1. 技术赋能

数字技术为方言传播开辟了新可能性。在语音技术领域,目前深度学习算法驱动的方言语音识别系统取得突破性进展。武汉方言保护项目构建了包含10万条语音样本的标注数据库,系统识别准确率达92.7% [8]。多模态技术重构了方言学习场景,AR技术将方言教学从平面文本拓展至三维空间,区块链技术则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创作者确权,激发了UGC内容生产的积极性[6]。这些都为使用学习软件对外教学提供了可行性。就技术而言,“创界汉语解码方言——对外汉语学习平台”项目中,软件设计学习并参考了文化叙事设计、数字内容策展、跨媒介转译等核心技能[9]。本项目通过使用音影技术构建虚拟语境,为学习者构筑方言学习的文化背景,减少文化折扣,帮助学习者理解深层方言文化。

2.2. 文化转译

技术赋能背后,方言文化转译面临深层困境。文化符号的“不可译性”是首要挑战,如四川俚语“打牙祭”直译为“have a tooth-sacrifice feast”可能引发理解错误[10]。认知差异也构成障碍,高语境文化背景学习者对武汉方言“差火”的理解准确率远高于低语境文化学习者[5]。代际认知断层也导致部分文化负载词无法被有效理解[1]

英语专业的跨文化转译优势在于完成“二次编码”,将方言的原生文化符号转化为跨语境可理解的叙事。这种转译能力建立在学科优势之上,即双语隐喻转换能力、数字叙事建构能力以及文化阐释的学术规范意识。

本项目在提供学习内容的同时,通过形合意合的转换、词的选择和语序调整等翻译策略,进行双语文化内涵的解读、转换和传递,实现交际效果的传达,挖掘原文作者隐含的意图、情感和态度,打造相对对等的交际效果等方式,实现语言、文化、交际结合,帮助学习者的理解方言,实现跨文化传播。

3. 英语专业大创的跨文化转译实现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与文化认知和适应能力[6]。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翻译应该保留所译文化的异质性,保留其异域文化色彩,并还原该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流失部分的真实面目[9]。基于此,英语专业大创的跨文化转译关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文化阐释,实现方言文化的深度转译与有效传播。具体来讲,“创界汉语解码方言——对外汉语学习平台”项目从实践基础、技术策略、内容策略和传播策略四个层面进行设计。

3.1. 项目实践基础

“创界汉语解码方言——对外汉语学习平台”项目构建“采集–转译–传播”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平台。项目依托创界汉语研究团队,完成两种以上方言的语音标注与文化阐释,建立包含数小时语音数据。技术架构包含三大核心模块,即方言知识学习模块、应用练习模块和知识游戏模块。

本研究通过需求调研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软件功能开发论证。以56名在华外国留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10名中国方言区学生作为参照组,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收集用户需求数据。问卷设计包含文化认知、技术偏好、交互体验等维度,经信效度检验后实施。访谈聚焦跨文化学习中的方言故事接受特点,结合用户行为观察形成多维数据源,随后确定了软件的三大板块。

方言学习模块提供丰富的方言文字和语音资源,通过中英对照解释方言含义,并提供音频样本展示其在不同社交场合的应用。在相关调查中,有62.5%的人认为,在方言学习过程中,了解相关文化背景、掌握方言发音和理解方言特殊语法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方言学习模块中,采取了三重翻译方法。先通过“中译中”,将方言和普通话意思进行对照,接着,再对方言含义进行解释,最后再进行“中译英”寻找合适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如粤语中“调羹”,与之相对普通话为“汤勺”,并解释“调羹”在古代汉语中主要含义为“作为餐具的小勺子,用于进汤食”和用于指“搅拌羹汤使之均匀美味”,最后,再使用和“调羹”相对应的“spoon”作为翻译。

应用练习模块以互动练习为主,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模拟等,使学习者在模拟社交场景中实践方言交流。在调查问卷中,有60.71%的受访者反应他们认为通过趣味性的方言电影、歌曲学习方言最有效,而有78.57%的人认为应用所学知识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设置了对照实验,选取两位都不懂得东北方言的中文母语学生模拟学习者,对两人进行五个生活类东北方言词汇的教学后,分别为其提供常规语言教学中的简单场景对话和趣味故事情境填空进行练习。一周后再让两位受试者进行方言回顾,我们发现前者平均只能记住三个常见方言词汇,而后者可以记住四到五个。由此在软件的情境构建中,以趣味故事、影视情节为主。

因此这个板块设计的最大特点为语用场景的构建。软件内提供了情境填空,根据学习者所需的方言使用场景和兴趣方向,提供相应的方言故事和场景练习,如使用方言版的《甄嬛传》的小说、电视剧片段或是其他生活场景等,此类片段将有完全版本和挖空版本,帮助学习者可以通过需要选择合适版本,帮助学习者进行理解和复习所学方言、提高学习兴趣。

知识游戏模块通过创建益智小游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加强记忆。在调查问卷中,50%的受访者认为趣味小游戏是一种有效学习手段,因此软件第三板块设置为游戏区,游戏侧重于互动如看图猜词、方言拼图等,游戏化学习法已被证明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和记忆力。这些游戏将与学习进度同步,确保学习者在享受游戏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技能,帮助用户更好记忆。

3.2. 技术策略

APP的技术实现遵循从感知到实践的认知科学原理,构建交互体系。感知层通过模拟语境,学习者可以直观地感知方言的语音、语调和表达方式。目标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模拟将外语和我国方言相对应、相结合,使学习者能够在一个模拟的真实环境中体验方言的应用。在实践层,开发一系列互动式练习和模拟对话,旨在使学习者能够在模拟的社交场景中实践方言交流,使学习者在模拟社交场景中实践方言学习成果。

在用户界面,为了避免功能过多导致学习者难以找到所需板块,软件内的UI设计采取极简风格,围绕方方言学习、应用练习和知识游戏三大核心板块进行构建。同时,在软件空白区域设计有简短的中华文化常识科普,小到方言“黑话”,大到文化习俗,这些小科普将以双语形式呈现,潜移默化加深理解,探讨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影响,以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欣赏,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做到跨文化传播。

同时,“创界汉语”方言学习软件结合区块链技术,为用户提供公益徽章作为学习奖励,在通关游戏和进行一阶段学习之后都可以获得数字虚拟徽章,用户可以将这些徽章展示在个人学习档案中,作为学习成果的证明,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就,激励更多人加入方言学习的行列。此外,这些公益徽章还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通过区块链技术,我们将数字徽章与公益联系在一起,如通过将徽章和当地文化进行捆绑,用户可以通过积累徽章兑换方言保护基金的捐赠额度,为帮助当地保护文化提供资金支持,也为方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软件的前端设计采用用户中心设计方法,进行界面和交互设计,确保软件的易用性和吸引力。界面简洁明了,操作便捷,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所需功能,同时建立了严格的数据库管理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由于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方言不同,软件会根据用户所在地定制相关的学习内容,保证用户所学方言能够与生活当地方言吻合,已达到学以致用。

为了保证专业、合理的教学内容,软件也将在未来进行合理的外包合作,如视频制作和音频编辑,以利用专业团队的技术和创意资源,丰富方言教学内容,如通过数字扫描技术,将中国传统建筑和地形地貌以数字模型的形式纳入教学,通过从地域角度解析方言的成因和特色,帮助学习者更好构建方言体系,加深对当地的理解,避免出现文化差异下的“地域黑”。

在软件的制作中,为了防止恶意篡改、抹黑方言文化的现象出现,软件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数据加密、防火墙设置等,确保平台的安全性,在软件逐渐开发的过程中将遵循最新的安全标准和最佳实践,保护平台免受潜在的安全威胁,这包括使用SSL/TLS加密通信,以及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和身份验证机制。

3.3. 内容策略

“创界汉语”方言学习软件的内容开发遵循分级叙事体系,以实现文化有效渗透。该体系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设计了与学习者水平相匹配的学习内容,逐步引导学习者深入了解方言文化。

项目初级阶段主要侧重于基础方言词汇和日常表达的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图文和简短对话视频,快速掌握基本交流技能。例如,通过展示生活场景的图片,标注方言词汇和对应的普通话解释,帮助学习者建立直观的认知;提供简短的对话视频,模拟购物、问路、点餐等常见场景,让学习者通过角色扮演在真实语境中学习方言,以便学习者能在真实场景中运用方言。

中级阶段将引入地域文化背景知识和方言特有的表达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和文化比较,加深学习者对方言文化语境的理解。例如,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言俗语或谚语,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寓意和社会价值观。结合当地的历史事件、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讲解方言中与之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此外,“创界汉语”学习软件还设计了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如观看地方戏曲片段、参与民俗活动等,让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受方言文化的魅力。

高级阶段则会提供深入的方言文学、历史和社会习俗内容,通过专题讨论和文化研究,使学习者全面理解方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学习内容将聚焦于方言的深度文化内涵与学术研究,旨在使学习者全面理解方言所承载的历史、文学、社会习俗和文化价值。学习者将通过专题讨论、文化研究等方式,深入探究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

同时,有别于其他语言教学类软件,“创界汉语”方言学习软件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定期进行数据更新,确保为学习者提供最新、最合适的方言学习资料。

由于在不同语境和时代下,方言会进行一定的演变,因此,为了建立更为准确的数据库,我们以年龄为十八至六十五的当地居民为样本,通过网络采访调查和实地访谈,对部分语义较为广泛的方言进行了校正,如在老一代粤语中通过“咋咋声”来表示催促,但现如今更多使用“哩哩嗱嗱”。

3.4. 传播策略

本学习软件的主要目标用户为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通过本软件,帮助他们听懂当地方言,理解当地文化。因此本项目建立了多层次传播体系。传播体系将会通过不同层次展开,首先软件开发MVP (最小可行产品),在小范围内进行用户测试,收集反馈并优化技术方案,在优化的过程中进行宣传和传播。传播的核心层由专业语言学家、文化学者和教育技术专家提供的权威信息组成,确保方言文化的准确传播,如通过知识群体的体验和建议向有特定方言学习需求的用户进行传播,确保目标核心用户(来华外国留学生)接受到宣传。节点层以教育机构、文化交流组织和媒体平台作为传播中介,将内容扩散到广泛受众,以此保护方言。在前端调查中,有71.43%的受访者表现出对方言学习的兴趣,因此终端层不仅限于有硬性学习需求的用户,同时还直接面向方言文化爱好者,通过社交媒体、在线社区和移动应用等渠道,实现方言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互动交流,在帮助外国学者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应用方言的同时,保护方言。

4. 结论

本次英语专业大创的跨文化转译实践,通过技术创新与文化阐释的双重路径,实现了方言文化的多维转译与动态传播,在扩大传播的同时,保留了异质文化的特色,践行了用方言讲好中国故事,为数字时代的语言文化传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创新案例。“创界汉语”作为面向跨文化交际的数字化方言学习平台,通过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化认知融合的路径,探索了英语专业大创项目在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创新模式。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与翻译异质性保留原则,该软件通过技术赋能与文化阐释,实现了方言文化的多维度转译与传播。

第一,在文化传播效度方面,实现了跨层级叙事与认知深化。软件通过初级(基础词汇)、中级(文化语境)和高级(文化内涵)内容设计,有效降低了文化认知门槛。通过方言到普通话到英语对照与视听资源整合,既保留了方言文化特色,又实现了跨文化可及性,尤其在中英双语的文化负载词转译方面,形成可推广的标准化流程。

第二,在技术创新价值方面,实现了交互设计与学习激励。技术策略构建了闭环学习系统,形成文化保护与传播的良性循环,实现碎片化知识渗透,用户文化常识普遍提升。

第三,在用户需求适配方面,实现了场景构建与语用提升。基于前期需求调研构建的三大核心模块(学习、练习、游戏)形成功能互补,有效弥合课堂学习与现实应用的鸿沟,87.2%的测试用户表示可独立完成基础方言交际任务。

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创界汉语解码方言——对外汉语学习平台”大创项目实现了英语专业大创在数字文化传播中的“转译中枢”作用,将方言文化转化为全球可理解的符号体系。项目实践表明,外语学科通过技术赋能能够突破传统传播的“文化折扣”困境,助力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级项目“创界汉语解码方言——对外汉语学习平台”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怡帆. 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大学, 2020.
[2] 张可, 沈妍斐.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研究[J]. 新媒体研究, 2019, 5(4): 129-131.
[3] Tulloch, S. (2006) Preserving Dialects of an Endangered Language.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7, 269-286.
https://doi.org/10.2167/cilp098.0
[4] Han, Q. (2023) Th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Dialect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Ecology. Journa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 7, 1599-1603.
https://doi.org/10.26855/jhass.2023.08.022
[5] Ye, J. (2024) Analysis of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Dialect Program Broadcasting. I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20, 80-90.
https://doi.org/10.21013/jems.v20.n1.p5
[6] 赵晨瑜. 河南方言短视频地域文化传播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23.
[7] 龙剑梅, 李晓奇. “网络表情包 + 地域文化”传播模式研究[J]. 科技传播, 2019, 11(14): 138-141.
[8] 江南思屹, 余仙洋, 刘明慧, 等. 文化自信视域下武汉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途径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3, 14(19): 207-211.
[9] 何国军. 方言文化类APP平台的发展问题和推广策略[J]. 出版广角, 2016(22): 29-31.
[10] 唐艺菡. 四川方言中的俚语与俗语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J]. 中原文学, 2024(47):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