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公安院校成为高中毕业生的热门选择,引发了广泛的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面对当前“入警热”,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的保守主义取向,即为了稳定的编制和较好的薪资待遇选择警察工作[1]。然而,目前尚缺乏实证研究来充分支持这一论断。在当前深化警察系统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入理解入警动机对于优化警察招募和培训策略至关重要,它能够为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我国司法部和其他五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公安院校毕业生成为公安队伍补充警力的主要渠道,从制度上确定了大部分的新警来自公安学校毕业生。深入分析公安院校学生的入校动机,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警察的入警动机。因此,本研究将以公安院校新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警察的入警动机。
2. 关于入警动机的研究文献回顾
由于入警动机影响警察的离职率、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预期[2]-[4],国外警界和学术界已经对入警动机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一些研究关注哪些原因会驱使个体选择警察职业。早期研究发现警察的入警动机大致可以分为薪水稳定、帮助他人和权利地位[5]。后期研究验证了这项研究结果,但是对入警动机做了进一步细化,主要包括稳定的薪水和工作前景,工作性质和职能,权力和声望,来自重要他人(如父母)的影响,以及无意中进入这份工作[6]。有学者根据不同入警动机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排序,发现经济稳定性和工作保障是警察入警动机研究中普遍提及的最重要因素,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工作保障和福利是主要的入警动机[7]。但是对美国女性警员和少数族裔警员的研究发现,实现童年梦想和帮助他人是最常被提及的入警动机,这说明警察工作的内在特性,如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施正义、工作的兴奋性和冒险性,对某些个体具有吸引力[8]。总体来看,近期研究发现警察入警动机中排名最前的是经济回报和理想正义[9] [10];而更早期的警察更看重警察工作有权威性、自由裁量权和权力[5]。另外,研究还关注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入警动机,例如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及朋友的影响[11] [12]。第三类研究关注入警动机如何影响个体职业表现。比如一个警察的入警动机未能得到满足,那么他更可能对警察工作产生不满,也更有可能离职[13] [14]。
相对而言,关于我国警察入警动机的研究还很少。以“入警动机”“入警原因”“警察招录”“报考目的”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仅检索到张勇在分析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时,纳入了报考目的[15]。由于该文侧重于研究职业认同感的研究,对入警动机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海外学者中仅有Wu et al. [6]和Shen [16]关注过中国警察入警动机,但前一项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当前社会情况有了较大的不同,而后者仅关注我国女警察的入警动机。
3. 数据、变量和方法
3.1. 数据和样本来源
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17],本研究编制了自编量表用于测量公安院校学生的入警动机。通过线上形式,向江苏某省属公安本科学校学生发放问卷,共有742人填写了问卷。为进一步提高问卷回收的质量,我们排除了答题时间少于60秒的问卷。共删除无效问卷16份,最终回收问卷726份。
3.2. 变量
3.2.1. 入警动机
我们通过13个调查题目对公安院校学生入学动机施测,这些调查题目的回答选项包括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一般(3)、同意(4)和非常同意(5)。
3.2.2. 个人信息
具体包括性别、高考成绩和家庭情况。性别转换为虚拟变量(男 = 1,女 = 0)。本研究将高考成绩转换为虚拟变量,高考成绩在班级内排前20名1的记为高考成绩较好,其余记为高考成绩一般。家庭情况的各项也都转换为虚拟变量,包括家庭所在地(城市 = 1,农村 = 0)、有兄弟姐妹(有 = 1,无 = 0),父亲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学历 = 1,其他 = 0)、母亲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学历 = 1,其他 = 0)、父亲是警察(是 = 1,否 = 0)、母亲是警察(是 = 1,否 = 0)和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由受访者自我评估家庭经济状况,选项包括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和很好,其中较好和很好记为1,一般、较差或很差的记为0。
3.3. 研究方法
3.3.1. 样本描述性分析
由表1可见,样本中男生占比85.7%,女生占比14.3%。高考成绩较好,也就是在班级排名前二十的学生占比54.7%;高考成绩一般,也就是在班级排名前二十一及以后的学生占比45.3%。此外,样本中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学生占比80.2%,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比19.8%。有40.9%的学生有兄弟姐妹,而59.1%的学生没有。在父母教育程度方面,父亲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43.8%,母亲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37.5%。值得注意的是,有6.7%的学生父亲为警察,而母亲为警察的学生占1.5%。最后,从受访者自我报告的家庭经济状况来看,25.2%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74.8%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3.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使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Varimax Rotation Method)进行因子分析,以考察十三个入警动机的分组情况,从而找出公安院校学生入警动机的维度。经检验,KMO值为0.751,Bartlett球形度检验对应p值为0.000,表明该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特征根分大于1的成分共有四个,根据题项内容分别命名为理想正义、福利待遇、权力地位和亲友影响。
Table 1.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respondents
表1. 受访者个人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
变量 |
% (样本数) |
性别 |
男(=1) |
85.7% (622) |
女(=0) |
14.3% (104) |
高考成绩 |
较好(=1) |
54.7% (397) |
一般(=0) |
45.3% (329) |
家庭所在地 |
城市(=1) |
80.2% (582) |
农村(=0) |
19.8% (144) |
有兄弟姐妹 |
有(=1) |
40.9% (297) |
无(=0) |
59.1% (429) |
父亲教育程度 |
本科及以上学历(=1) |
43.8% (318) |
其他(=0) |
56.2% (408) |
母亲教育程度 |
本科及以上学历(=1) |
37.5% (272) |
其他(=0) |
62.5% (454) |
父亲是警察 |
是(=1) |
6.7% (49) |
否(=0) |
93.3% (677) |
母亲是警察 |
是(=1) |
1.5% (11) |
否(=0) |
98.5% (715) |
家庭经济状况 |
较好(=1) |
25.2% (183) |
一般(=0) |
74.8% (543) |
具体而言,析出理想正义的题项有“我选择警校是因为这是我从小的梦想”“我选择警校是因为我想除暴安良、匡扶正义”“我选择警校是因为我想帮助别人”“我选择警校是因为警察工作充满挑战、刺激和冒险”,Cronbach α为0.808,表明内部一致性极好。四个题项的平均得分为3.92,是四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一项。析出福利待遇的题项有“我选择警校是因为警察薪资待遇优厚”“我选择警校是因为警察工作很稳定”和“我选择警校是因为父母的建议”,Cronbach α为0.779,表明内部一致性较好。这四个题项的平均得分为3.56。析出权力地位的题项有“我选择警校是因为警察有很高的权力地位”和“我选择警校是因为警察很有权力”。Cronbach α为0.673,表明内部一致性较好,四个题项的平均得分为2.17。析出亲友影响的题项有“我选择警校是因为家庭成员中有警察”和“我选择警校是因为朋友中有警察”,Cronbach α为0.593,略低于一般要求的0.6的最低水平(Nunally, 1967)。两个题项的平均得分为1.91,是得分最低的一个维度(表2)。
3.3.3. 多元回归分析
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以探究哪些因素对个体入警动机的四个维度产生影响。四个模型中的因变量分别是个体入警动机的四个维度,即理想正义、福利待遇、权力地位和亲友影响。四个模型的自变量包括性别、高考成绩、家庭所在地、非独生子女,父亲教育程度、母亲教育程度、父亲是警察、母亲是警察和家庭经济情况(表3)。
Table 2.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motivation to join the police force
表2. 入警动机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因子 |
调查题目 |
因子载荷系数 |
Cronbach α |
平均值 |
1. 理想正义 |
我选择警校是因为我想除暴安良、匡扶正义。 |
0.884 |
0.808 |
3.92 |
我选择警校是因为我想帮助别人。 |
0.847 |
我选择警校是因为警察是我从小的梦想。 |
0.809 |
我选择警校是因为警察工作充满挑战、刺激和冒险。 |
0.616 |
2. 福利待遇 |
我选择警校是因为警察工作很稳定。 |
0.880 |
0.779 |
3.56 |
我选择警校是因为父母的建议。 |
0.840 |
我选择警校是因为警察薪水高、福利好。 |
0.706 |
3. 权力地位 |
我选择警校是因为警察有很高的权力地位。 |
0.775 |
0.673 |
2.17 |
我选择警校是因为警察很有权力。 |
0.723 |
警察是我从事其他职业的跳板。 |
0.635 |
我选择警校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
0.543 |
4. 亲友影响 |
我选择警校是因为家庭成员中有警察。 |
0.835 |
0.593 |
1.91 |
我选择警校是因为朋友中有警察。 |
0.799 |
Table 3.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表3. 多元回归分析
变量 |
模型一(理想正义) |
模型二(福利待遇) |
模型三(权力地位) |
模型四(亲友影响) |
B |
SE |
β |
B |
SE |
β |
B |
SE |
β |
B |
SE |
β |
性别 |
0.310 |
0.116 |
0.109** |
−0.176 |
0.116 |
−0.062 |
0.517 |
0.115 |
0.181*** |
−0.054 |
0.108 |
−0.019 |
高考排名 |
−0.017 |
0.080 |
−0.009 |
0.032 |
0.080 |
0.016 |
0.037 |
0.079 |
0.018 |
−0.168 |
0.074 |
−0.083* |
家庭所在地 |
−0.023 |
0.099 |
−0.009 |
0.175 |
0.099 |
0.070 |
−0.010 |
0.098 |
−0.004 |
−0.088 |
0.092 |
−0.035 |
父亲教育程度 |
−0.032 |
0.094 |
−0.016 |
0.027 |
0.094 |
0.013 |
0.139 |
0.094 |
0.069 |
−0.046 |
0.088 |
−0.023 |
母亲教育程度 |
0.014 |
0.099 |
0.007 |
−0.027 |
0.099 |
−0.013 |
−0.011 |
0.099 |
−0.005 |
0.094 |
0.092 |
0.045 |
非独生子女 |
0.154 |
0.077 |
0.076* |
−0.165 |
0.077 |
−0.081* |
−0.033 |
0.076 |
−0.016 |
0.039 |
0.071 |
0.019 |
父亲是警察 |
−0.125 |
0.154 |
−0.031 |
0.150 |
0.154 |
0.038 |
−0.304 |
0.153 |
−0.076* |
10.474 |
0.144 |
0.370*** |
母亲是警察 |
−0.321 |
0.311 |
−0.039 |
0.092 |
0.311 |
0.011 |
−0.187 |
0.309 |
−0.023 |
0.525 |
0.290 |
0.064 |
家庭经济状况 |
−0.047 |
0.089 |
−0.020 |
0.075 |
0.089 |
0.033 |
−0.071 |
0.088 |
−0.031 |
−0.034 |
0.083 |
−0.015 |
F |
1.929* |
1.915* |
3.348** |
14.644*** |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结果发现,性别对理想正义和权力地位两个维度的动机产生了显著性的正向影响,也就是男生比女生更会因为警察职业蕴含的理想信念和警察职业带来的权力地位而选择这个职业。其次,非独生子女会正向地影响理想正义的动机,同时反向影响福利待遇的动机。这表明,非独生子女更会因为理想正义选择警察职业,更不会因为福利待遇来选择。父亲是警察会反向地显著影响权力地位维度,同时正向地显著影响亲友影响维度,而母亲是警察则不具有影响。最后,高考成绩会反向地显著影响亲友影响维度,这说明高考成绩一般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来报考警察。另外,家庭所在地、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反映学生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变量均未影响各维度入警动机。
4. 讨论和结论
警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力量,警察的招募和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动机是个体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了解公安院校学生的入警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警察队伍的招募和培养方向。然而,我国关于警察入警动机的实证研究尚显匮乏。本研究旨在弥补这一研究空缺,通过分析公安院校学生的入警动机的相关维度,并找出影响入警动机的影响因素,为警察招募和培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4.1. 入警动机的重要性排序分析
首先,我国公安院校学生的入警动机中最强烈的是理想正义。这和Wu等人在2009年的研究结果不同,他们发现中国警察选择加入警队的首要动机是收入稳定和工作稳定,这一因素甚至超过了帮助他人和打击犯罪的动机[6]。以全球为视野,一项荟萃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警察更会因为较好的薪资待遇、稳定的工作前景和优厚的权力地位而选择警察职业;与之相反,发达国家的警察更可能因为帮助他人的志愿选择警察职业[7]。尽管本研究以中国这一发展中国家为背景,但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来自我国东部沿海的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23年人均GDP超2万美元[17],已经实质性迈入初步发达国家行列。本研究中有43.8%的受访者父亲受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上,37.5%的受访者母亲受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上,这也从侧面印证大部分报考警校的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这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理想正义的入警动机已经取代福利待遇,成为我国高中生选择警察作为职业的第一考量因素。
其次,福利待遇依然是公安院校学生重要的入警动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公安院校学生入警动机中的福利待遇平均得分为3.56,高于理论临界值3。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调研发现,7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从事公务员工作;其中,88%受访者表示愿意从事公务员工作是因为体制内工资待遇稳定,生活有所保障[18]。由于我国警察特殊的招聘机制,大部分的公安院校学生都能顺利入警,因此考入警校也被认为是提前锁定了体制内工作,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福利待遇依然是公安院校学生重要的入警动机。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福利待遇包含了题项“我选择警校是因为父母的建议”。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子女习惯于在人生重要选择上听从父母的建议。尤其是我国警察院校招录的是高中毕业生,他们对职业选择的认知比较有限,更倾向于顺从父母的意见,而中国父母更看重工作的收入待遇和工作稳定性。这和其他国家的研究结果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比如韩国警察虽然把福利待遇放在入警动机的首位,但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小[19]。与此同时,对我国女性警察的研究中发现,父母的影响是最常提及的因素,紧随其后的是物质考虑,比如工作稳定、良好的薪酬、工作福利等[16]。
此外,公安院校学生因为权力地位加入警察队伍的动机较弱。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公安院校学生并不认为警察有较高的权力地位。尽管我国警察的薪资水平较为稳定可观,但是警察的权力地位被认为有所下降。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警察始终在维护社会秩序、调解矛盾纠纷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前线,辱警袭警违法行为频频出现,对警察执法权威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20]。另外,社交媒体对涉警事件的负面报道进一步造成警察社会声誉的下降[21]。第二,他们只是单纯地没有因为警察的权力地位而受到激励,而更受到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驱动。
最后,亲友是警察是公安院校学生入警动机中最弱的一项。长期以来,由于有相当比例的警察的父母或朋友从事执法类工作,亲友从事警察职业被认为是入警动机中的重要因素[22]。先前的研究表明,由于传统上的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在个人的求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警察是一个竞争激烈、薪水水平良好、工作稳定的职业,那些拥有良好社交网络和资本的人,在竞争这些职位时往往比那些缺乏这些资源的人更有优势[6]。但是,在持续的警务专业化改革下我国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招募流程。“逢进必考”的前提下“关系”对警察准入无法形成决定性作用,人情的作用在逐步消失。此外,国外的研究发现由于当前社会和政治环境对警察并不友好,警察的工作辛苦且危险,不少警察子女反馈说自己的父母并不希望自己子承父业[5]。
4.2. 入警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警校新生的入警动机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相较于女性,更倾向于出于理想正义感以及对权力地位的追求选择警察职业。这一结果揭示了性别在职业选择动机上的显著差异。传统社会观念将男性与力量、保护、权威等特质联系起来,而警察职业恰好符合这些男性气质的刻板印象,更会对男性产生更强的职业吸引力[23]。同时,男性普遍比女性具有更高的风险偏好,这可能导致他们更愿意从事警察这种高风险的职业。而警察行业作为男性主导的职业领域,女性的职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这导致女性更不会因为权力地位选择警察职业。
第二,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更倾向于出于理想和正义感选择警察职业,而对职业的稳定性和福利待遇的看重程度相对较低。非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需要与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关注和资源,这种环境可能培养了他们更强的忍耐力和对集体利益的重视[24]。因此,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职业,比如警察。与之相反,独生子女往往备受父母宠爱,可能更关注个人需求和发展,更会因为福利待遇选择警察职业。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中父母职业对子女职业选择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父亲是警察的学生比起父亲不是警察的学生而言,对权力地位的看重程度相对较低,但是认为在警察职业发展中自己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本。与此同时,母亲是警察对公安院校学生的职业选择未产生任何影响。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父亲被视为家庭的权威,他们的职业选择往往被认为对子女的职业规划具有更直接的影响。父亲的职业往往与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因此,父亲的职业选择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而母亲在家庭中通常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对子女的职业选择影响更小。其次,父亲是警察的公安院校学生可能会通过日常交流和互动,对警察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认为警察职业并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不会带来较大的权力和资源。因此,父亲是警察的学生的权力地位动机相对较弱。但是,父亲是警察可以为个体提供职业指导和建议,甚至是警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支持和资源。这种社会资本的传递在警察这类男性主导的职业领域更为明显。这种可以感知到的支持会增加子女选择相同职业的可能性。女性在警察这类男性主导的职业领域的职业发展受限,因而能够提供的社会支持非常有限,不会对亲友影响维度的动机产生影响。
第四,高考成绩一般的学生更会因为亲友中有人是警察而选择这个职业。这可能是因为高考成绩更好的公安院校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更有信心,对个体的规划更有清晰的认知;而高考成绩一般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5. 研究的启示和不足
本研究提取出了我国公安院校学生入警动机的四个主要因子,具体包括理想正义、福利待遇、权力地位以及亲友影响。这四个因子共同构成了公安院校学生选择警察职业的主要考量维度,为理解当代公安院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动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从实践层面看,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公安院校学生的入警动机相较于以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发现也为警校教育和警察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启示。
一方面,应在招生和招警宣传中凸显警察工作的内在特质,例如服务他人、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刺激冒险。本研究发现,理想正义已经跃升成为最重要的入警动机。这一变化表明,新一代的公安院校学生在择业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们更加注重个人能够为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而非仅仅关注职业带来的物质回报或权力地位的提升。由此,应该有意识地在招生宣传中强调警察工作蕴含的理想信念和职业荣誉。
另一方面,做好暖警爱警工作,切实提升警察福利待遇。根据本研究和其余两项对我国大陆地区入警动机的调查,福利待遇始终是最重要的入警动机之一。大部分人认为警察薪水良好、工作稳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入警动机能否得到满足和警察工作满意度、工作效能、工作表现存在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持续为警察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和退休待遇。同时,关注警察工作的职业稳定性,降低职业风险。
尽管本研究通过较大样本量对公安院校学生入警动机进行了系统分析,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在样本代表性层面,受研究条件所限,调查对象集中于江苏省某省属公安院校,尚未涵盖公安部直属院校及其他省份不同层次的公安院校。由于公安院校在生源结构、培养定位、学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不同院校学生的职业动机呈现区域性、院校类别的不同。未来研究可拓展至部属院校、司法警官院校等多类型警校,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其次,在分析方法层面,尽管运用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但对变量间复杂作用机制的探讨尚存深化空间。例如,未能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高级统计方法构建多变量交互路径,可能限制了对潜在中介或调节效应的深入揭示。
基金项目
江苏警官学院院级重点教改课题(2022A20),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21JSJG690),江苏警官学院科学研究项目(2021SJYSK03)。
NOTES
*通讯作者。
1该校每个班级的人数大约在五十人,前二十名大约是班级前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