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背景下中学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in Secondary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DOI: 10.12677/ces.2025.135314, PDF, HTML, XML,   
作者: 杜志勇: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大思政课翻转课堂应对策略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lipped Classroom Response Strategies
摘要: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中学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新要求与新机遇。传统思政课主张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大思政课”强调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探究相结合,教师既要深刻剖析教科书中理论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基于该理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满足于“大思政课”所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创新育人方式的要求。该教学模式在新的育人背景下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教育目标、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更加完善的配套设施等新特性。但同时该教学模式在中学思政课的应用存在脱离学生主体、硬件配置落后、教师队伍素质不足、过于重视形式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应对以上问题,需要从学生、教师、社会入手共同发挥教育合力,为中学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iddle schools faces new requirements and new opportunities.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dvocate teachers’ lectures, whil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mphasize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ers’ lectures and students’ practical exploration.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deeply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textbooks, but also guide students to apply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to social life. Based on this concept,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ing concept with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innovative way of educating people put forward by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teaching model shows ne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ore distinct educational goals, richer teaching content, and more perfect supporting facilities in the new context of educating people.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aching model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iddle schools has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such as being detached from the main body of students, backward hardware configuration, insufficient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excessive emphasis on form. To deal with the abov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joint efforts of education from students, teachers and society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infectious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rooting of core values.
文章引用:杜志勇. “大思政课”背景下中学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5): 97-10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5314

1. 引言

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其教育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大思政课”打破传统思政课局限于教室和课本的观念,强调思政课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通桥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2]。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和形成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在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就要遵循育人对象身心变化与发展需求。翻转课堂是将知识传授教学环节和知识内化学习环节相互颠倒,改变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思维[3]。“大思政课”所强调理论与实际深度结合正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育人价值所传递出的,通过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既能够凸显教师的指导地位,也不阻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紧扣“大思政课”理念主题,持续剖析理论深度和实践探索,对于提高中学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大思政课”背景下翻转课堂出现的新特性

“大思政课”因其独特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具有不同于传统思政课的特性。从思政课向“大思政课”转化,关键在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所学理论知识为指导,在特定社会情景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感受、反思、内化、应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促进实践主体实现在知识、情感、价值、行为上的提升、转变、升华[4]。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实践中,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的鲜明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配套设施的完善性。这三个方面,是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向“大思政课”背景下新的育人体系转变的现实反映。

2.1. 教学理念的拓展性

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所追求的价值意蕴。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以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关注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掌握,而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而随着“大思政课”概念的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6]。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在逻辑,运用和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其一,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衔接,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剖析,运用先进的理念与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所选内容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适应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要创造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情景中来。其三,更加关注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大思政课”育人体系要求无论任何教学方法,必须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根基,确保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教育全过程。同时在中学思政课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2. 教学资源的融合性

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是缩小数字鸿沟和教育差距的关键一招[7]。社会是个大课堂,思想政治课要扎根于社会,充分利用社会所提供的现实素材。“大思政课”的提出为中学思政课拓宽教学视野提供了理论基础,丰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的现实资源。过去的中学思政课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与内容较为单一,往往只局限于教科书中所提及的教学案例,在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授知识时,素材的单一导致了学生兴趣低落,学习积极性锐减,从而影响了教学实效。思想政治课是多门学科的融合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理论学,宗教学,社会学,法学等等,任何学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的。“大思政课”建设主张拓展大视野,融入大格局[8]。第一“大思政课”强调思想政治课要善于利用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百余年的建党大业、七十年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生成的宏伟的实践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红色资源以及社会资源,这些都为中学思政课翻转课堂的运用提供了丰富的育人土壤。第二,充分阐释时代资源所蕴藏的内涵,向学生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孕育了时代精神、时代成就、时代楷模。这些也为中学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育人资源。第三,要继承历史长河所贮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涵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为中学思政课提供了富有生命力的育人之树。

2.3. 教学主体的交互性

“大思政课”背景下提出要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融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创新迸发出新活力,也为翻转课堂在中学思政课应用提供了新平台、新资源。首先,数字教育资源库的建立,使得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操前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检索方式,对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与教学资源进行智能化排序,精选出适配的教学素材与案例,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与便捷。其次,虚拟情景创设技术使得在翻转课堂实际运用中不再把显示屏作为单一的刺激物。传统翻转课堂在思政课的应用仅仅局限于由学生展示自己所做的课件,只在乎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而虚拟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以往多媒体教学变成“念稿件、走过场”的弊端,同时虚拟技术可以为中学思政课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创作红色微电影、思政脱口秀、话剧角色扮演等,将静态的课件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无声变有声,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思政课教师能更好地承担育人的工作,而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9]。最后,数字工具也为教学秩序管理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技术来规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问答与互动答疑,大大减少了在实际应用中因维持正常课堂秩序而浪费的时间,使学生注意力重心更加集中于课堂,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更好地提升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效。

3. 翻转课堂在中学思政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中学思政课存在课程偏难,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等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思政课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为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注入了一定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巧妙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思路相互配合,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但同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面临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资源挖掘深度不够,课堂教学流失于片面等问题与挑战。

3.1. 理论脱离学生实际

翻转课堂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但是影响中学思政课教学效果主要因素之一是兴趣,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不足,学生如果不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那么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主体缺乏实际生活事例积累,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书本中的疑难重点问题难以像思政课教师一样将其置于生活情景中,运用社会事例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理解与认同,这样就会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或者存在较大漏洞。课前的知识点学习是学生独自在网络上实现和完成的,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个体的学习方式,即学生从集体班级的学习方式转变到独自上网学习[10]。学生之间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存在差异,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知识基础积累较为扎实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所学内容的学习习惯,而对于学生成绩较为落后,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往往自控能力较弱,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很好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而盲目的在中学思政课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反而会对部分学生产生适得其反的影响。

3.2. 智教设施迭代迟滞

翻转课堂相较于问答式,与讲授式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学生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但也存在需要“数字技术”与VR (虚拟现实技术)等基础设施的刚性条件。在教育信息化口号影响下,虽然中学基本上全面适配多媒体教学用具,可依旧面临设备老化,数据库陈旧等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数字资源库呈现“三不同步”的现象:与教材改版普遍延迟;与重大时事政治内容更新迟滞;与教学改革匹配度不足。设备日常运行维护也存在“重采购而轻维护”的现象,部分学校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导致多媒体教学设备故障率居高不下。“数字技术”要想加深与大思政课的紧密融合,这就需要其政府提高教育补助基金以支持中小学信息技术不断进行迭代升级,数据更新,以满足中学思政课不断拓展的教学内容与时事政治,为教育改革提供革新的潜力。

3.3. 教学主体能力不足

翻转课堂并不是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而是学生将自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模仿教师的授课方式把这些内容讲述给其他同学。是教师由教学的权威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身份转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法做到完整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和帮助学生补充完善所漏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完整准确把握教材,还要关注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部分教师仍抱有保守观念,坚持传统班级授课制,将自身凌驾于学生主体之上,不允许将课堂交于学生,“教师主体”的灌输型教学利于知识学习,但不利于价值观养成[11],这样也就导致课堂变成了灌输式的场所,学生真实想法被教师无视。中学思政课所教授内容大多为较为抽象的原理与概念,需要教师对上述内容进一步解读以及转化吸收,在翻转课堂实际运用过程中,学生在独自解读其中的概念与原理时,必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式,还需要根据每位学生不同情况与最近发展区状况选择适宜的内容等都是对教师队伍素质的极大考验。

3.4. 重形式而轻理念

翻转课堂的应用可以使教师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基础知识,节约下来的充裕的课堂时间用于对学生现有问题进行剖析与解答,但其目的在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内化与自我完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能只追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教学氛围的热闹,而是要注重能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正是由于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主体性,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相互交流自己对于内容的看法,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借机喧哗,扰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给教学进程的稳步推进带来了极大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中学思政课程都适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注重课堂氛围的生动活泼而忽略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恰当的使用,反而会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冲淡了教学重点。

4. “大思政课”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实践路径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正是翻转课堂能够在中学思政课教学实践应用的有力依据,善用“大思政课”要善于融合社会大课堂,面向社会和现实中的热点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更是多维度从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入手,借助教育信息化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正是如此,我们要正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困难与挑战,既要从“数字技术”与中学思政课的紧密结合的外在支持入手,也要从学习质量与学生培养的内在要求入手,这不仅仅是依靠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与教育条件的支持。

4.1. 受教育者主体性激活

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模式,能够通过重构教学流程、转变师生角色和优化学习体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课前自主探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教师通过微课视频、教学案例、社会调研等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开展主题式预习。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布置“寻找身边的价值观践行者”访谈任务,学生需自主查阅相关文件、开展校园调查并完成创意表达。促使学生从知识消费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在信息筛选、逻辑建构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课堂深度对话:从单向灌输到多维互动,将传统讲授时间转化为研讨实践场域,采用“辩论擂台”“情景模拟”等参与式教学法。如在“新发展理念”专题中,组织学生分组设计乡村振兴方案,通过角色扮演(政府官员、企业家、村民)进行多维度论证。教师居于引导者位置,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在观点交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协作学习能力。最后,课后延伸拓展:从封闭考核到开放成长,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开展个性化探索。如在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后,引导学生跟踪国际热点事件,通过数据整合等方式进行有理有据论述,使理论学习转化为持续的内驱力。

这种“课前–课堂–课后”的螺旋式教学闭环,不仅突破了思政课时空界限,更重要的是通过独立完成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知识建构、价值辨析和社会实践中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成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和实践创新者。

4.2. 数字技术功能性完善

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思政教育的进程中,需构建系统性应对方案,突破“硬件滞后”与“资源脱节”的双重困境。首先建立动态化资源开发机制,依托教育平台搭建时政智能资源库。通过AI语义分析技术实时抓取时政热点,自动匹配教材相关章节生成教学案例,例如将“神舟十八号航天任务”即时关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点。其次建立基站运行体系破解设备管理难题。教育部门可将VR课程渲染等高性能需求转移至地区数据中心,降低学校终端设备配置压力。同时由专业技术公司承担硬件维护,培养一部分思政教师既掌握数字设备运行步骤又懂得故障上报流程,形成“日常问题自主处理,复杂故障快速响应”的运行链条。最后完善政策保障与多方协同机制。鼓励科技企业将最新技术优先应用于教育场景。这些措施的有机整合,既能破解当前设备老化与资源滞后等表层问题,更能深层推动数字技术从教学工具向教育要素转化。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技术企业、学校师生形成价值共同体,在持续迭代中构建契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求的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路径。

4.3. 教师队伍专业性培养

“大思政课”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之“大”不仅在于增大队伍数量,更在于强大专业素养[12]。思政教育工作者承担着传播真理、培育人才、解答思想困惑的重要使命。“大思政课”体系对教师团队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规模扩展上,更强调专业能力的强化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专业培养、协同育人、考评管理三个维度构建系统化建设路径:首要任务是构建专业化培养体系。教育工作者应践行“教育者先受教育,立身正己方能树人”的理念,通过构建理论学习长效机制、设立学科前沿动态研讨平台、推行协同备课制度,持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提升政治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其次在于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构建由思政专任教师、教学辅助部门、学生工作队伍、杰出校友及社会专家组成的育人共同体。通过定期开展教育研讨会、公开课活动、实践教学等活动,形成多维联动的育人格局。最后,支持教师以行动研究、教学实验等方式,引入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或对既有模式进行重新组合,通过课程教学的系统开展,推动教学常态化创新[13]。教师不仅要关注翻转课堂的“教”法,也要指导学生的“学法”,从自身出发,通过关注教学改革的前沿,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汲取养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丰富自身涵养,夯实理论功底、开拓视野、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此同时,教授给学生信息检索的方法与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且对其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加以培养。只有教师与学生处于动态的平衡,翻转课堂才能变得井然有序,才能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层认知达到深层认知[14]

4.4. 教学环节流畅性优化

“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关键在于创新育人方式,但归根结底,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场所,改革的主阵地。传统思政课主张教师为主要输出者,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问题探索的能力。翻转课堂虽然能显著转变这种现象,但是过度地关注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会让教学变得杂乱无章。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需要精心推敲,仔细斟酌,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与课堂教学稳步进行中找到平衡点,既要符合课堂规范,又要活泼生动。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课堂流程之外的问题,教师不应该为了保证教学的流畅性从而一味批评和打压其积极性,课堂本就是动态生成的场所,要正确引导与解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要高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哪些时间留给学生来进行汇报展示,哪些时间留给教师用于总结提升,教师都要做到胸有成竹。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和课堂教学收集的信息,分析整体学生和个别学生的学习成效,反思和评价整体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 人民日报, 2021-03-07(001).
[2]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2(10): 8-14.
[3] 宋生涛, 杨晓萍. “翻转课堂”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形态[J].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8, 55(2): 98-104.
[4] 田永静, 李潇涵. 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6): 114-119.
[5]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4-16.
[6]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001).
[7] 彭庆红. 善用数字技术建好“大思政课” [J]. 中国高等教育, 2024(9): 49-54.
[8] 张楷芹. 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驱动逻辑、运作机理和实现路径[J]. 当代教育论坛, 2025(2): 89-97.
[9] 马焕. 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6): 48-50.
[10] 江华.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翻转课堂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7): 143-145.
[11] 叶立国. 思政课“三位一体、四步走”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以“原理”课程为例[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 38(1): 84-88.
[12] 赵剑锋, 刘慧, 曹海燕. “大思政课”建设的内涵逻辑、机遇挑战与提升路径[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6(S2): 74-77.
[13] 陈道坤.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22, 43(3): 43-58.
[14] 何克抗.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 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 2014, 35(7):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