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数字思政: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Digitally Empower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摘要: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数字化转型。本研究探讨了新时代高校“数字思政”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数字技术赋能下,高校思政教育呈现泛在化、精准化与高效化特征。然而,数字技术亦加剧了思政教育主体话语权弱化、人文价值流失、内容碎片化与伦理风险等挑战。为应对挑战,需从三方面着力:提升教育主体数字化能力与素养,强化实践应用;构建全方位数字思政教育体系,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完善数据安全规范与监督机制,保障学生隐私权益。研究表明,数字思政的健康发展需兼顾技术创新与价值引领,在规避风险中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提质增效。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promote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ractices and risks of digitally empower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s well as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Empowered by digital technolog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show three key features: ubiquity, precision, and efficiency. However, digital technologies also bring severe challenges, including educators’ diminished authority due to decentralized information flow, weakened humanistic engagement from virtual interactions, fragmented contents, and ethical risks. In order to counter the challenges, three strategies should be taken: enhancing the digital ability and literacy of educato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digit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which can balance technology empowerment and humanistic care; improving the data security norms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to protect the privacy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tudent. The research highlights that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ly empower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s based on the integr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value-oriented guidance, and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could be realized by avoiding the risks.
文章引用:董瀚辰. 新时代高校数字思政: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5): 125-13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5318

1. 引言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朝着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推进。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信息的获取与传播方式,也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引入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对的转变。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数字思政”便应运而生。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变革,构建数字思政育人体系,重塑思政教育形态,是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1]。《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2]”,更是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确定了发展“数字思政”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及其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同时尝试给出具体可行的应对策略。

2. 数字思政的概念与发展

数字思政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突出了数字科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展示了数字化思维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和优化,同时也确认了数字科技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价值。目前,学界针对数字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思政的内涵与发展、技术与应用和风险防范三个方面。

数字思政作为一个新兴的术语,学界对其的定义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徐航等针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出发探究了数字思政的逻辑内涵[3]。石元鹏和万远英则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需求以及教育内容供给的角度出发探究了数字思政的内涵特征[4]。一般来讲,学界较为认同汤潮和赖致远提出的定义:数字思政是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据要素为驱动,以全应用场景赋能,对思政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利用,构建的精准、敏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5]

数字思政所包含的数字技术较为广泛,其中较为主要的是大数据技术、元宇宙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张策和张耀元研究了大数据技术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挑战[6]。陈学文研究了元宇宙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叙事范式、情感认同和人机共育三个方向的重要转变[7]。王思佳和张瑜则探究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思政教育的正向赋能作用[8]

在数字思政的发展过程中,其风险防范问题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刘骏通过审视数字思政的伦理价值以扩展科技伦理治理范式的外延,回应“数据主义”的批判,为教育技术异化提供应对策略[9]。李轶认为教育数字化引发师生主体地位的消解、思政价值共识的湮没、师生情感互动的缺位、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等一系列风险隐忧[10]。周建华和全林峰则认为数字思政的实践过程中蕴含着数据主义的隐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11]

3. 数字思政造就的机遇

数字思政的运用并非单纯的技术更新,而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变革。它借助尖端的数字技术,让传统的思政教育以更加活泼、互动及个性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克服了传统思政教育的一些不足之处,为思政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3.1. 推动高校思政的泛在化

泛在化指的是信息技术服务能够无缝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通常用来描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服务的普及程度。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领域,数字思政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禁锢,实现了思政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形成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缝衔接、无限拓展” 的泛在化思政教育过程。

数字思政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时空泛在化。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线性时间模式、物理空间限制和封闭式教学场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时空泛在化。学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连接的地方,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智能设备等多种载体,随时随地接触到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数字技术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在时间上从“固定时段”转变为“全天候渗透”,空间上从“教室、教材”扩展到“虚拟与现实交互的多维场景”。这种时空泛在化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实现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数字思政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泛在化。数字技术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使得高校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再是思政教育中孤立的一段,而是成为学生终身教育中有机的一环。以数字技术打通校内外壁垒,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平台,实现学段间资源衔接;校内跨部门数据共享(如教务、学工、后勤等),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以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相关的大数据为支撑,数字思政将学生的思政教育打造一个“无缝衔接”的综合过程,而高校思政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全链条、不间断的教育模式保证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数字思政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泛在化,通过数字化手段,思政教育数据和资源得以更大程度的共建共享。传统思政教育的资源(如课程视频、电子教材、专家讲座等)可以被数字化并上传到网络平台,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随时查阅调用。同时,数据积累使得原本零散的思政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极大提升了传统思政资源的使用效率。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有效地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3.2. 推动高校思政的精准化

在海量数据作为背书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数字思政实现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精准匹配,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也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数字思政为高校个性化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2]

数字思政有助于精准分析和把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数字思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数据进行全面、细致地收集和分析。通过这些数据,教育者可以精准识别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和需求特征。这种精准识别使得教育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数字思政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精准供给教育内容。基于对学生的精准识别,数字思政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种个性化方案不仅考虑学生的共性需求,更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定制化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不仅避免了传统教育中“一刀切”的问题,还能根据学生的实时需求动态调整教育内容,确保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

数字思政有助于精准评估思政教育效果。数字思政通过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想动态,能够及时评估教育效果,并提供反馈。这种精准评估与反馈机制不仅帮助教育者了解教育效果,还能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数字思政通过对学生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思想问题和行为偏差,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这种精准施策不仅能够预防问题的发生,还能在问题出现时迅速应对,提高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3. 推动高校思政的高效化

高校思政教育的泛在化和精准化确保了思政教育的上下联动、前后连贯,节省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切实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进而实现了思政教育的高效化。

数字思政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革新与效率跃升。数字思政应用最新的数字技术手段,赋予传统思政资源新的呈现形式。沉浸式虚拟技术的应用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数字思政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与优化利用。通过搭建分布式在线教育网络平台,共享数字化教案与案例库,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分享思政教育资源、交流学习经验。这种开放式的合作模式,避免了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重复开发,提升了优质思政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有利于加强高校之间思政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数字思政优化了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手段与评价体系。一方面,传统思政教育评价多依赖抽样数据,存在局限。数字化技术可通过物联网、移动终端等渠道实时收集学生在校行为(学习、社交、消费等)、课堂参与度、在线讨论活跃度、校园活动痕迹等,形成全生命周期评价。另一方面,借助于大数据实时性特点,通过对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的动态监控,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机制从传统的单一结果导向逐渐转向多元过程导向的评价机制。全过程、即时性的反馈评价机制为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者调整教育策略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4. 数字思政带来的挑战

数字技术赋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虽然,数字思政所带来的优势和利好十分明显,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挑战与机遇并存。

4.1. 思政教育主体话语权的弱化

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思政教育主体的话语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输出正能量思政内容,传达主流价值观念。而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传统教育者不再是信息传播的核心,多元主体(如自媒体、学生)通过数字化平台介入信息生产,分割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资源。

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冲击了思政教育主体的中心地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在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瓶颈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师传生受”的主客体关系结构[13],带来了传播权力的转移与消解。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不再是信息传播的核心,学生通过数字渠道自由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这种自由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教育者的知识权威,威胁思政教育主体在传播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发挥的主体作用。

多元文化的渗透与冲击消解了传统思政教育主体的权威性。传统思政教育曾以其坚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然而,当多元文化的种子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这些种子释放出的不仅是生长的生命力,也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这无疑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权威性构成了挑战。

“数字原住民”的主体性崛起模糊了传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界限。“数字原住民”是指从小便生活在数字信息的海洋中的人。现在的大学生正属于这个群体,他们一方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另一方面也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与参与者。其主体性的发挥,无形中在削弱传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界限,也冲击着传统思政教育的单向传播模式,为思政教育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挑战。

4.2. 思政教育过程中人文价值的流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14],说到底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情感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科技工具的过度依赖极易导致人文价值的流失,削弱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连接。第一,虚拟技术的过度使用削弱了思政教育在情感维度的影响力。虚拟交互技术(如“人–机–人”模式)替代真实的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缺失使教育者难以通过共情传递价值观,冷冰冰的网络平台和数据分析替代了有温度的价值引导。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们更需要的是教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而不是机器的冷冰冰的反馈。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他们更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而不是机器的冷淡的回复。这种情感上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第二,“数据拟真”消解真实社会关系。过度依赖技术还可能导致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沉浸,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重要性。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造成负面影响。例如,他们可能会在面对面交流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技巧,而导致沟通效率的下降,甚至产生误解和冲突。

4.3. 思政教育内容的异化

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而其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在数字时代,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但是也极易导致其偏离核心价值和主流思想的风险。第一,数字技术加剧思政教育内容的碎片化和娱乐化。数字技术将系统的思政理论切割为短视频、图文等快餐式内容,学生通过算法被动接受零散信息,削弱对理论体系的完整认知。例如,“躺平”“摆烂”等娱乐化标签通过平台扩散,解构艰苦奋斗的主流价值观。第二,算法的个性化加剧“信息茧房”的形成。学生长期接受算法推荐的个性化内容,容易导致思维固化,形成思维定式,排斥主流价值观的辩证引导。例如,学生更易沉迷算法“投喂”的猎奇内容,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抵触情绪。第三,数字技术可能会加剧学生思想的极端化。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学生们往往更容易接受那些更具吸引力、更具刺激性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极端化”信息,它们更容易引发情绪反应,却不利于形成全面、客观的世界观。

4.4. 思政教育伦理的威胁

数字思政的运作核心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学生大数据。这种泛数据化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在海量真实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则可能导致信息泄露、侵犯隐私等伦理问题。第一,数据安全问题。在数字思政的运作过程中,大量的学生数据需要被采集和存储,这就涉及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如果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不足,可能会导致数据被非法获取或滥用,给学生的隐私带来威胁。第二,数据隐私问题。学生为获取数字化服务需让渡部分个人数据(如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行为、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测评等私人信息)都可能被收集,一旦不慎泄露,可能会侵犯到学生的隐私权。这种结果是不可逆的,不仅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更可能引发法律纠纷。第三,学生作为数据的生产者,他们对自己产生的数据享有一定的权益。然而,目前的数据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学生的这一权益往往被忽视,他们的数据权益并未得到充分的保护。例如,学生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数据被用在了哪里,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数据被谁使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数据权益得不到保障,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数字化的思政教育产生不信任感,影响思政教育效果。

5. 数字思政的风险应对策略

数字思政是在数字化浪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这种升级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提质增效带来风光无限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因此,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确保数字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近5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42篇相关主题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提取其中数字思政的具体实施策略的实践案例并进行归类分析,提出提升思政教育主体的数字化能力与素养、构建全方位数字思政教育体系和完善数字思政的伦理规范与监督机制三个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

5.1. 提升思政教育主体的数字化能力与素养

思政教育主体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和传播者,其数字化能力与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15]。因此在数字思政的背景下,提升思政教育主体的数字化能力与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转变思政教育主体的思维方式。提升数字化能力与素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思政教育主体需要具备数字化思维,能够从数据分析、大数据挖掘等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动态,从而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思政教育供给。

强化理论学习与研究。思政教育主体应该加强数字化素养的理论研究,明确数字素养内涵(如数字化意识、知识、应用和伦理),结合思政教育需求开展专项研究,为数字思政的教育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深入研究,思政教育主体可以储备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需求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探索、实践数字化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

加强数字素养的实践应用。通过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推动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充分地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为基础,以开展适应不同高校、不同学生特点的思政教育。例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设计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方案。同时,利用数字化平台,注重线上互动,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5.2. 构建全方位数字思政教育体系

全方位数字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和手段,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情况的个性化分析、思政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从而极大提升数字思政的教育质量和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数字思政教育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还能够培养出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构建内容丰富的数字思政教育平台。平台应当由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参与共建,整合各种思政教育资源,包括在线课程、虚拟展馆、思政智能体等,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平台应该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推荐个性化的思政教育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合运用多样化、多层次的思政教育方法。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历史事件,感受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在线讨论区、在线研讨会等方式,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也能解决人文性缺失的风险。

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效果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大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性、创造力等多个维度。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切实助推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3. 完善数字思政的伦理规范与监督机制

数字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其重要性和应用范围将会逐渐扩大。然而,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和监管挑战也不容忽视。为了确保数字思政的健康发展,必须对其伦理规范与监督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

建立健全的伦理规范是数字思政健康发展的基石。这些规范应当涵盖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确保在数字思政的实践中,每一位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同时,伦理规范还应当明确责任与义务,引导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数字环境中严格自律。

强化监督机制是确保伦理规范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监督机制应当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维度。内部监督主要由教育机构的相关部门来执行,如成立专门的伦理委员会,负责对数字思政活动的伦理问题进行审查和监督。外部监督则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或行业协会来实现,以保证监督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伦理意识和应对能力,是保障数字思政伦理规范与监督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的培训和研讨,教育工作者不仅能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伦理规范,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伦理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6. 结语

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泛在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与此同时,其带来的风险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新变化,提升数字化能力与素养,在全方位的数字思政体系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伦理意识与伦理自觉,在规避数字技术带来的风险与挑战的同时,努力实现数字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基金项目

2023年度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的‘一核三维五育’研究生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LNYJG2023196);2023年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的‘一核三维五育’研究生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023-yjs-04)。

参考文献

[1] 山述兰, 陈彧, 刘恒宇. 数字赋能: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数字思政”学术研讨会综述[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2(5): 30-3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 人民日报, 2025-01-20(006).
[3] 徐航, 曾文军, 张钦. 数字思政的内涵演进、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 高教论坛, 2024(10): 49-52.
[4] 石元鹏, 万远英. 数字思政的内涵特征、建设优势及实践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6): 12-15.
[5] 汤潮, 赖致远. “数字思政”的内涵生成与实施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10): 97-101.
[6] 张策, 张耀元. 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困境及其破解[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33): 28-32.
[7] 陈学文. 元宇宙技术如何赋能思想政治教育[J]. 广西社会科学, 2023(9): 192-200.
[8] 王思佳, 张瑜. 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逻辑及矛盾调适——从ChatGPT到GPT-4o [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12): 52-58.
[9] 刘骏. “数字思政”的伦理审视: 价值、矛盾和治理[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9): 84-88.
[10] 李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技术赋能、风险隐忧与现实进路[J]. 中国电化教育, 2024(11): 123-127.
[11] 周建华, 全林峰. 打破数据迷思: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及风险防范[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5): 101-107.
[12] 樊英. 数字经济如何驱动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创新[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46(S2): 299-301.
[13] 时影, 舒刚. 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价值生成与实践路径: 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考察[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9): 69-75, 95.
[14] 赵美艳.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域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8): 151-159.
[15] 秦神州. 数字化背景下思政工作人员数字素养培训路径[N]. 江苏经济报, 2024-11-08(T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