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排球运动起源于1895年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霍利约克市。1905年,排球传入古巴、巴西、中国等国家,逐渐成为一项风靡全球的体育运动。随着排球影响力逐渐扩大,参与排球运动的人群也逐步增多,各国运动队也响应建立。排球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在排球运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不同国家的排球队,甚至在不同地区的排球队中,球队文化也有所不同。
体育赛事解说伴随着体育赛事应运而生。中外解说员会使用专业的体育赛事术语,为使用各类媒体的观众或者听众提供体育赛事的解说或评论。一般而言,体育赛事具有“新闻专业性”与“体育专业性”[2]。排球作为全球影响力较大的体育运动,其赛事活动多种多样,既包括奥运会、世锦赛、各大洲锦标赛、各国俱乐部赛事等职业排球赛事,也包括各种“阳光杯”、群众排球俱乐部等业余排球赛事。在不同的赛事活动中,排球项目的解说风格也有所差异。
语言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之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以语言为工具、依托和载体,排球运动中的各种技巧、排球比赛中的各种情况变化都需要通过不同的语言文本形式体现出来[3]。与此同时,杨自检[4]指出:“文化是主体与客体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相互作用的产物。”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彼此之间相互塑造和影响。在中英文排球赛事解说中,两种语言在解说中使用的术语与解说风格等具有一定差异。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分析中英排球解说词的差异,并对比其反映的文化差异。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体育赛事的全球化传播,各国各种媒体对排球运动进行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报道。在体育赛事解说发展状况中,王东林[5]回顾了我国体育解说艺术的发展历程,指出其在推动体育文化传播、服务国家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挑战。薛文婷和张麟[6]研究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央视解说中使用文化内涵的词汇与典故的情况,发现中国体育赛事解说强调和谐、集体主义,注重比赛过程与团队合作的呈现,解说风格偏向正式与激情并存。
对于排球解说中语言和内在文化的差异,Edward Hall [7]认为,文化交流与翻译中不能仅仅考虑语言的含义,需要对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综合考虑,中英排球解说词使用不同类型的词汇就反映出了这一情况。伴随着中外交流状况愈发密切,学术界对中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也不断深入。连淑能[8]指出,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中英排球解说方式与解说习惯的差异可以体现中英文不同的特点。张新卫[9]指出,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人类重要的认知与思维工具,是实现认知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形式,参与文化的形成,中英排球赛事解说中折射出的语言与文化差异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笔者阅读了现有的文献后,发现现存文献未能完全解释中英排球解说中术语、解说方式等的差异,不能完全指导研究中英排球赛事解说中使用词汇的具体差异。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中英排球赛事解说中的术语使用与解说风格差异,以展现中西方排球文化的不同特点,以推动实现中英排球赛事解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提升排球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互动。
3. 理论框架
为充分研究中英排球赛事解说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笔者将在本研究中采用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2011)中提出的英汉语言和思维的对比框架,结合Edward Hall在The Silent Language (《无声的声言》,1959)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模型,以对中英排球赛事解说背后的语言和文化进行剖析。
3.1. 英汉对比研究
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不仅仅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了深刻剖析,同时也对植根于英汉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进行了阐释。连淑能在本书中采用了结构主义理论、普遍语法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等现当代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作为指导。结构主义理论注重语言结构的层次性分析,普遍语法理论则强调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和共性,而系统功能理论则关注语言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
在“中西传统思维方式”部分,作者首先论述了思维方式的定义、类型,以及思维方式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随后,作者挑选了十对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概括了这些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一部分的内容不仅丰富了读者对思维方式差异的理解,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理论支持。
3.2. 跨文化交际
Edward Hall的The Silent Language (《无声的声言》,1959)是一部跨文化传播学的奠基之作,Edward Hall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文化、语言与非语言交流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理论框架方面,Hall借用了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理论,将文化视为一种通讯系统。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实际上都是一种信息的交流,而文化则是这种交流的背景和规则。在这个系统中,元素是构成文化最小的单位,它们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集合,进而构成更复杂的模式。
Hall在The Silent Language中提出了文化研究的五个基本步骤,并构建了文化理论的基础。他认为,文化可以被视为一个由文化元素、集合与模式构成的层级系统,这一观点构成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在这一框架下,Hall将文化分解为三个层次:显形文化、隐形文化和技术性文化。显形文化是广为人知、理所当然的文化;隐形文化是知觉程度很低、不假思索的文化;技术性文化则是知觉程度最高的文化,需要学习者通过较为正式的方式习得。
此外,Hall还强调了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认为时间、空间等无声的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提出了“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的概念,并分析了不同文化中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4. 案例分析
在本节中,笔者将运用连淑能提出的英汉差异的理论框架和Edward Hall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对中英排球解说中术语使用和解说风格的不同点展开分析。为确保研究案例的时效性,笔者选取了2022~2024年排球官方赛事的中英解说视频作为研究语料。其中,排球官方赛事包括2022~2024年VNL (世界排球联赛/世界排球大奖赛)比赛、2022年排球世锦赛、2023年巴黎奥运会排球预选赛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排球比赛。为确保研究案例的准确性,全部的中文解说来自于中央电视台CCTV-5、CCTV-5+和CCTV-16 (奥运)等多个体育频道的电视解说,全部的英文解说来自于Volleyball World (排球世界,世界排联的广泛平台)的官方排球赛事转播。全部中英解说均可在中央电视台和Volleyball World官网上查找并下载。
4.1. 中英排球解说中术语的差异
方梦之[10]认为:“术语是准确地标志科学技术和社科领域的一定概念的词语,是反映科学技术和社科领域进步的特殊标记,用来记录和表述各种现象、过程、特性、关系、状态等不同名称。”排球运动虽然不同于科学研究,但是伴随着排球运动本身不断发展和项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排球运动中也相应地诞生出了某些专业性较强的词语。这些词语用于排球运动贴合度较高,加之易于排球运动员和排球爱好者记忆,逐步发展成了排球的术语。为更好展示中英排球解说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笔者将分别选取进攻、拦网和防守三类排球主要技术动作的术语进行分析与探讨。
4.1.1. 排球进攻中中英术语对比
在本节中,笔者将分析排球中与“进攻”相关的术语进行分析与探讨。
例1:
中:扣球。
英:spike。
在本例中,中文解说和英语解说在描述扣球进攻动作时,均使用了动作性较强的词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中文解说和英语解说对“扣球”属于显形文化,中英解说均可以通过对这一动作的描述,搭建起彼此之间有效交流的桥梁。但是,中英解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连淑能指出:“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c);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中文解说中,“扣球”这一解说词动态效果明显强于英语解释中的“spike”。中文观众如果不观看比赛,仅凭收听评论员的较为激昂的解说语气,也可以联想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飒爽英姿。然而,英文解说中的“spike”虽然源于动词,但是其抽象性较强。连淑能认为运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等”符合英语受众的接收习惯。
例2:
中:吊球。
英:tip。
一般而言,吊球是扣球的一种变化形式,指运动员在起跳后以扣球动作为掩护,突然改变挥臂扣球的动作,利用手指、手腕的轻巧力量,将球从拦网队员的手上方或侧方吊入对方场区的空档。在本例中,中英文解说在对这一排球技巧进行描述时,便存在着一定差异。在英语中,“tip”本来为“尖端;诀窍”之意;在排球运动中使用“tip”,可以较为清晰地描述“吊球”的力量变化。但是,如果中文解说使用了“tip”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排球运动员的进攻方式,中文听众就会觉得该词语过于抽象,不可以被轻易理解。连淑能认为:“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对于英语受众而言,受逻辑性较强的思维文化方式影响,“tip”一词较易被理解。与此同时,英语用“tip”来形容“吊球”这一动作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跨文化交际中“技术性文化”特点,即一般只有专业运动员才可以了解到“tip”这一术语所传达的含义。
4.1.2. 排球拦网中中英术语对比
在本节中,笔者将分析排球中与“拦网”相关的术语进行分析与探讨。
例3:
中:拦网。
英:block。
在本例中,中英排球解说中对“拦网”这一技术动作的描述体现了中英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尽管汉语和英语在语言上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伴随着中外交流愈发密切,某些语言词汇的使用上存在交融现象。“block”一词在英语中原本便有“阻挡”之意;而在排球术语中,“拦网”指队员在球网上空拦阻对方击来的球,是防守反击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排球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因为“block”一词的抽象性较低,在中国排球爱好者中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上升。随着排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block”一词逐渐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形文化”。
4.1.3. 排球防守中中英术语对比
在本节中,笔者将分析排球中与“防守”相关的术语进行分析与探讨。
例4:
中:防守。
英:dig。
在本例中,中英排球解说中对于“防守”动作的描述有一定的差异。连淑能指出:“汉语的哲学背景是悟性,悟性有直觉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因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擅长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因此,中文排球解说中“防守”一词富有明显的动态性。与此同时,连淑能也认为,英语中“抽象词语意义模糊,便于掩饰作者含混(cloudy)或真实的思想,以迎合某种表达的需要,因而也得以流行”。英文排球解说中的“dig”原义为“挖掘”,在这里为突出排球运动员防守时降低重心的动作,使用了这一意义较为模糊的词语。
例5:
中:贴地防守1。
英:pancake。
一般而言,“pancake”的原义为“薄烤饼”,是一种以面糊在烤盘或平底锅上烹饪制成的薄扁状饼。在本例中,“pancake”则用于形容排球运动员将全身贴在排球场上,只用手掌防守起球的动作。在英语解说词中,“pancake”的出现频率很高;但是,在中文解说词中,解说员很少使用“贴地防守”这样的词汇,来描述排球运动员只用手掌防守起球的动作。运用一种具体食物的名称来形容排球运动中某一具体的防守动作,可以展现出英语国家民众所具备的“抽象性思维”和英语“静态”较强的特点。同时,上述差异体现了英语所在的文化“注重多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的特点。此外,“pancake”一词也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中“技术性文化”的特点,即如果不是排球运动员或者排球爱好者,很少有人可以理解“pancake”的含义。
通过对中英排球解说中使用术语的对比分析,笔者再次注意到了中英语言方面的差异。与此同时,术语的差异可以以小见大,反映出中英排球文化中的差异。对于排球中英术语的研究,可以助力排球领域跨文化交际的进步。
4.2. 中英排球解说中解说风格的差异
因中英排球解说中使用的语料范围较大,为更好描绘中英排球解说中风格的差异,笔者将选取两个重量级女排比赛的中英解说片段进行分析对比。这两个解说片段分别是:(1) 2022年女排世锦赛1/4决赛中,中国女排对阵意大利女排时双方自由人在同一回合的中英比赛解说;(2) 2023年世界女排联赛(VNL)中中国女排副攻拦网得分情况的中英比赛解说。
例6:
中:王梦洁2防了一个(球)!德吉纳罗3也防了一个(球)!
英:What a dig by Wang Mengjie! Oh, another dig by De Gennaro! Both liberos are extraordinary!
在本例中,中文解说与画面紧密配合,中文解说并未使用任何评论性的句子,仅仅使用激动的语气,便将王梦洁和德吉纳罗两个优秀自由人的防守动作展现在了中国观众屏幕前。然而,英语排球解说除了对两个自由人的防守动作进行了描述后,最后对两个自由人做了评论,即“Both liberos are extraordinary! (两个自由人都非常优秀!)”。连淑能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除了初级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之外,习惯上更擅长类比推理,即喜欢利用比喻、联想、想象进行类推。”在中文解说中,王梦洁和德吉纳罗既然都已经防守起球,那么中国观众自然而然便可以对两位自由人的优秀程度进行类比和认可。连淑能同时指出:“西方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注重形式逻辑,擅长于演绎法;近代实验科学诞生之后,又重视归纳法。”因此,在英文解说中,又对王梦洁和德吉纳罗进行了总结性评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当考虑到中英两种文化内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以促进中英排球解说的交流互鉴,推动排球事业的进步。
例7:
中:拦网!……(停1秒)好球啊!这个球是王媛媛4拦到的。
英:What a huge “Monster Block” by Wang Yuanyuan!
在本例中,中文解说和英文解说都对王媛媛(Wang Yuanyuan)精彩的拦网得分进行了描述,但是双语解说中对“拦网”的描述方式并不相同。从前文的分析中,中文解说中使用的“拦网”和英文解说中使用的“block”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逐渐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形文化”。然而,中文解说不能对“Monster Block”进行完全对应的翻译。“Monster Block”在英文解说中是指非常精彩的拦网得分。此处出现的“monster”和“block”均属于名词,对此,连淑能曾提出了“标题式短语(headline phrase)”概念并指出:“这种名词连用的短语结构简化,表达方便,词数少而信息量大,其使用范围已大大超出了报刊标题,在现代英语里几乎俯拾即是。”在英文的排球解说中,“Monster Block”的概念已经被国外的大部分排球观众所熟知以及接纳,因此“Monster Block”在外国大部分排球解说中屡见不鲜。但是,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擅长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因此中文表达里缺乏类似的表达习惯,中文解说很难使用与“Monster Block”概念相似的词汇进行报道。
同时,笔者发现:在对“Monster Block”的翻译过程中,无论是翻译成“超级拦网”,还是“拦网得分”,都无法同时传递出“Monster Block”带来的语音体验。陈锦和王桂珍[11]指出:“世界上所有语言的节律模式主要归为两类,即重音计时(Stress-timing)和音节计时(Syllable-timing)。”英语“音节计时”的特点使得“Monster Block”所体现出节奏感无法被中文翻译全部传达出来。中英排球解说中,“拦网得分”的差异体现了中英不同的语言与文化习惯。
在本节中,笔者分析与探讨了中英排球解说中的术语使用差异和解说风格差异。在连淑能提出的中英语言和思维差异的框架和Edward Hall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在本节中运用具体的实例,证明了中英语言之间的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产生联系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笔者结合中英排球解说风格差异的实例,进一步展现了中英不同文化的背景下解说员和观众所展现不同思维风格的差异,体现出了语言、思维与文化的相互联系。笔者也对部分英语解说的翻译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对部分英语解说的翻译情况的分析,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被更加明显展现出来。
5. 结论
基于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2011)中提出的英汉语言和思维的对比框架,结合Edward Hall在The Silent Language (1959)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本文对中英排球解说中使用的术语和解说风格进行了对比与分析。
通过研究中英文排球解说,笔者发现,中英解说在术语和解说风格方面既存在一些差别,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差别之处在于:中文解说中,解说员常使用动作性较强、较为具体的术语描述排球运动员进攻、防守或拦网动作;同时,在解说过程中,中文解说员很少使用评价性的解说词,而是主要聚焦于专业术语的传递。而在英文解说中,解说员常使用静态、较为抽象的术语描述排球运动员的进攻、防守或拦网动作;同时,在解说过程中,英文解说员会使用较多的评价性的解说词,以调动比赛观众的情绪。
研究中英排球解说,可以推动中外排球事业的发展。通过解构解说文本中的文化背景与修辞逻辑,为体育翻译教学建立了跨文化参照框架。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角度看,开展中英解说的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角度的研究,可以帮助语言类学生掌握部分专业和背景知识,从而更好服务于国际体育赛事运行,展现语言类志愿者的独特风采。
NOTES
1这一防守动作需要防守队员全身趴在球场上,使用手掌起球。
2王梦洁:中国女排自由人,运动员等级:国际运动健将。入选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女排队阵容,曾获2023年杭州亚运会女排冠军,2019年女排世界杯“最佳自由人”,现效力于北京汽车女排俱乐部。
3德吉纳罗(Monica de Gennaro):意大利女排自由人,曾获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排冠军与“最佳自由人”,现效力于意大利科内利亚诺(Prosecco Doc Imoco Conegliano)女排俱乐部。
4王媛媛:中国女排副攻,运动员等级:国际运动健将。入选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女排队阵容,曾获2023年杭州亚运会女排冠军,现效力于天津渤海银行女排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