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为观众打开了了解不同社会、历史和文化视角的窗口。字幕翻译作为纪录片本土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承担着将源语言的文化内涵与语言特色准确传达给目标语言观众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国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外宣纪录片,在国际社会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离不开其字幕翻译的精准表达与文化适配。优秀的字幕翻译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片中蕴含的中国特色与文化元素,还能以目标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信息,从而实现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的双重目标。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选取纪录片《万象中国》为研究案例,深入探讨外宣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具体策略与实施技巧。通过分析字幕翻译在跨文化语境下的适应性转换与文化适配,旨在为提升外宣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同时也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有益参考。
2. 生态翻译学概况
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教授在达尔文的适应选择论基础上提出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是生态学在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研究。胡庚申教授提出,生态翻译学是以“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系统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纵观和描述”[1]。生态翻译学重视原文、源语、译语共同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与语言、文化、社会等多维生态因素的互动关系,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生态翻译研究途径具有东方哲学的文化精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又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维度上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维方面,译者不应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要根据原文的具体语境,对源语言的形式进行适当改变,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同时尽量保留原文的核心意义。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汉语文化内涵的传递,确保信息能够顺利地被目的语观众理解和接受。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则更注重源语言系统中作者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言系统中得以体现,以及能否有效传达给译文读者。译者应遵循多维度适应选择的原则,不断提高对翻译生态环境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从而实现最佳翻译。
3. 纪录片字幕的翻译研究特点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字幕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影和电视领域,针对纪录片字幕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与电影电视剧不同,纪录片字幕往往受时间、空间、字数、行数、试听协调等条件的限制,呈现语言简洁、逻辑清晰,具有明显的跳跃性思维的语言风格。“一个普通的观众可以在6秒钟内轻松地阅读两行完整的字幕,每行最多包含37个字符,即总共74个字符”[2]电视纪录片的字幕要与图片和解说同步,画面变化较快,字幕在屏幕上显示时间较短。“由于人的大脑存储量有限,受众往往对之前的字幕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出现在屏幕上的每一条字幕尽量是自足的完整体,‘像是被巨大沟壑隔开的孤岛’”[3]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语言、文化、社会等多维生态因素的互动关系,主张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兼顾目标语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生态翻译学为纪录片字幕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4. 《万象中国》字幕翻译的适应性转换
纪录片《万象中国》是一部以展现中国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现代发展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该片通过镜头语言和字幕翻译,向观众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字幕翻译过程是译者选择性适应翻译环境和适应性选择译文的交替循环过程。字幕翻译的空间、时间和受众特点要求译文不仅语言简洁凝练,还要传达文化意蕴,并能实现交际意图。下文将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结合《万象中国》的中英转换实例,阐述字幕翻译的适应性翻译策略。
4.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字幕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如果仅仅逐字逐句翻译,可能会因语言形式、表达习惯或逻辑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信息失真或文化误读。而这些差异所构成的挑战和限制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适应这些差异,实现最佳翻译。
4.1.1. 句式结构的适应性转变
汉语和英语在句式结构层面存在显著差异,集中体现为意合和形合的不同侧重。意合与形合作为句子内部以及句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在两种语言中发挥着不同作用。汉语注重意合,主要凭借词汇本身的语义以及文本所处的语境,来展现句子成分间的逻辑联系,句子中功能词、辅助词的使用频率较低,整体结构相对松散;而英语倾向于形合,着重借助连词、介词、关系词等,将句子的逻辑关系清晰呈现,句子结构更为严谨。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通常需要灵活处理意合与形合的转换,让译文契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增强译文在目标语受众中的接受程度。
例1:麦积山现存一万多尊泥塑石雕,一千多平方米壁画。麦积山的石窟在公元734年的地震中幸免于难,但地震却将麦积山一分为二。佛教由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的四大佛教石窟之一。——Maijishan, which has more than ten thousand clay sculptures and stone carvings and over a thousand square meters of murals, survived an earthquake in 734 AD that split the mountain in two. As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from India along the Silk Road, Maijishan Grottoes is one of the four major Buddhist cave complexes in China.
在这个译例中,原文用较为松散的几个短句介绍了麦积山的历史文化背景,呈现出典型的意合特征。句子间缺乏形式上的连接词,主要凭借语义的内在连贯性来表意。在第二个短句中发现“但”这一表示转折的字词,在第一和第三个短句中却未找到类似的逻辑提示词。也就是说,原文的逻辑关系在文字层面存在关系词缺失的现象。句子之间没有使用明显的连接词来表明逻辑关系,而是依靠语义的自然衔接和读者对上下文的理解来体会其中的联系。这样的结构在英语读者看来却是不严谨且有碍理解的。需要译者在源语的意合和译语的形合之间做出权衡与选择。译者选择了将意合转化为形合,通过补充“as”(随着)这一逻辑联系词,使原文的逻辑清晰并显化,为英文读者扫除理解障碍,并利用定语从句将原文较为松散的若干短句整合成两个较长的分句,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4.1.2. 语言风格的适应性转换
汉英两种语言在风格上大相径庭。汉语十分注重格律,对四字词情有独钟,常常运用四字词的反复与铺陈,营造出独特的节奏感,展现出对称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而英语尽管也追求节奏,但因为单词音节数量各不相同,难以像汉语一样实现工整对仗,无法复刻那种形式上的严整美感。比起追求形式的华丽繁复,英语更着重于内容的准确传达和实质信息的有效输出,以简洁明了、直抵核心的方式表达观点。
例2:良渚古城,外有水利,内有宫殿,中有王陵。——Liangzhu Ancient City ha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outside, palaces inside, and royal tombs in the middle.
原文中出现了“外有水利,内有宫殿,中有王陵”等三个四字词,形式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视听的双重美感,把良渚古城的气势恢宏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若将这几个词按中文的排比译成英文,却可能因英语单词音节数不定的特点而难以实现原文的对称效果,不仅如此,这样的表达在译语受众眼里还可能有华而不实、拖脊累赘之嫌。因此,译者舍其形而取其意,用精炼的“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outside”、“palaces inside”、“royal tombs in the middle”分别对应“外有水利”“内有宫殿”和“中有王陵”,不但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使译文更加符合译语中内容的风格习惯。
4.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相互交织。语言不仅承载着文化的内涵,更是文化的直观映照,透过语言,我们能洞悉一种文化的特质与风貌。在纪录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会遇到文化负载词,这类词汇、词组或者习语,蕴含着特定文化中独有的事物与概念,是文化的独特标识。为了保留源语的文化生态,原汁原味地传播源语文化,译者通常会优先考虑音译或直译的策略。然而,当这两种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无法让目标受众理解和接受时,译者便会转而采用意译,对内容进行灵活处理,使其更好地融入译语的文化语境。
4.2.1. 适应源语文化生态的选择转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沉淀,在众多外国读者与观众眼中独具魅力。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交流愈发紧密,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不难发现,多数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抱有极大热忱,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欣然接纳。在这样的文化交流态势下,对于外国受众已有一定认知的文化负载词,采用音译或直译是明智之举。这种翻译策略既能保留源语文化的独特韵味,实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又能以音译、直译带来的新奇感,满足译语受众的好奇心,巧妙平衡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生态,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例3:良渚玉器上的兽面纹,不仅是良渚人崇拜的神徽,也是良渚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玉器纹饰的经典之作。——The animal-face pattern on Liangzhu jade artifacts is not only the divine emblem worshipped by the Liangzhu people, but also a symbol of Liangzhu culture, and furthermore a classic work of ancient Chinese jade patterns.
良渚文化玉器主要是神崇拜的载体。良渚文化玉器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玉器制作和使用高峰期中最杰出的代表,在成就神圣的同时,也组成了社会物质生活中最精致的部分[4]。由于早期西方对良渚玉器的了解极为有限,相关研究资料稀缺,西方学者曾一度用“Mysterious Liangzhu Jade”(神秘的良渚玉器)来泛称它们。近年来,随着良渚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和爱好者深入研究良渚文化,对良渚玉器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直接采用“Liangzhu Jade”的音译加意译表述。这种译法不仅能够保留良渚玉器独特的文化标识,还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强化良渚文化的辨识度,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话语权,彰显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自信,让世界更好地领略良渚玉器所承载的中国古代文明魅力。
4.2.2. 适应译语文化生态的选择转换
外宣纪录片里,有很多文化负载词外国受众并不熟悉,若直接音译或直译,容易引发误解、降低传播质量。这就要求译者按照译语环境灵活意译。
例4:礼器中的酒器中造型很特殊的是《龙形觥》,器形呈龙形,雕刻有鳄鱼的纹样,这在中国的青铜器上是不多见的。——Among ritual vessels, the shape of this wine vessel called ‘Dragon-shaped Gong’ is very special. It is in the shape of a dragon and carved with the scale patterns of a crocodile, which is rare among Chinese bronzeware.
例4充分体现了适应译语文化的转变。“龙形觥”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极具特色的一种礼器,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中文原文中,对于“龙形觥”的描述是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直接表述,读者凭借对中国文化和青铜器的了解,能够理解其独特之处。然而,在外国文化中,“龙形觥”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为了让译语受众更好地理解,译者在句式结构上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一方面,保留了原文描述器物特征的基本结构,按照英文习惯,将“Among ritual vessels”置于句首,清晰地表明了“龙形觥”所属的类别;另一方面,对于“龙形觥”这一名称,直接采用拼音加解释的方式“Dragon-shaped Gong”,让外国读者对其外形有初步的认识。此外,在描述其特点时,“It is in the shape of a dragon and carved with the scale patterns of a crocodile”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符合英语注重逻辑清晰、简洁直接的语言习惯。而“which is rare among Chinese bronzeware”这一定语从句的使用,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其在中国青铜器中的独特性,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句式结构。通过这些调整,译文成功地将“龙形觥”这一中国特色文化产物以一种外国受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完成了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4.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纪录片有着清晰的传播意图,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想要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就需要接收方能够轻松理解,获取足够的内容信息。这就要求译者精准判断出翻译语境里会增加观众理解难度的部分,有意识地弱化或转换这些内容,减少观众理解时耗费的精力,达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
4.3.1. 适应字幕时空制约的选择转换
字幕的无注性与瞬时性,会给译语受众造成认知阻碍,影响字幕发挥交际功能。从空间上看,屏幕尺寸限制了字幕长度,导致字幕无法附带注释,英文字符较长,限制更多,对受众理解能力要求更高。在时间上,影视作品画面停留时间短,留给观众的反应时间仅有几秒,且画面、声音等元素分散受众注意力,字幕一闪而过,必须简洁准确。基于字幕时空特性,译文必须简洁。遇到原文信息量大或复杂时,全译易导致中英字幕不匹配、观众难以理解。所以,译者要依据交际意图,参考声音、画面,合理运用压缩、删减、简化等方法,确保信息顺利传达。
例5中国饮馔,花样繁多,烹饪方法有煮、蒸、烤、炸、炒、烩、炖等。——Chinese cuisine is rich in variety, with cooking methods including boiling, steaming, roasting, frying, stir – frying, braising, stewing, etc.
从适应字幕时空制约角度看,该句翻译在句式结构上有明显转变。中文原文以较为松散、列举的方式来呈现信息,先点明中国饮馔花样多,再列举多种烹饪方法,符合汉语表意习惯,注重信息的逐步铺陈。英文译文为适应字幕时空限制,对句式进行调整。将“中国饮馔,花样繁多”处理为“Chinese cuisine is rich in variety”,简洁直接地传达核心信息。对于烹饪方法的列举,采用“with + 名词 + 现在分词”的结构,即“with cooking methods including...”,把原本中文里独立的列举内容融入到一个句子成分中。这样的结构使句子更加紧凑,在有限的字幕空间内高效传递信息。观众在观看视频时,画面上快速闪过各种烹饪场景,此时简洁的字幕能够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力。观众无需花费过多时间阅读冗长的句子,就能快速理解中国饮食丰富多样以及多样的烹饪方式这一信息,实现了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有效利用字幕在有限时空内完成信息传达,提升了观众对视频内容的理解效率。
4.3.2. 适应译语受众认知的选择转换
译语受众的认知局限也会对译文字幕的信息传递效果产生影响。不同地域孕育出不同文化,这使得源语里的部分概念、表述,在译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契合的对应词汇与表达方式,进而在译语受众的认知层面形成空白区。为了让受众更轻松地理解内容,降低其理解时耗费的精力,译者往往会在译语体系内挖掘相似概念,辅助受众更好理解。
例6:禅画诞生于唐代,它极为简洁,却气贯长虹,讲述着生命的真谛。——Chan painting originated in the Tang Dynasty. It is extremely concise yet full of power, embodying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禅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融合的结果,代表着佛教中国化的最高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对于不熟悉中国禅文化和艺术的译语受众来说,理解禅画的内涵具有一定难度。中文原文用“气贯长虹”这样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来描述禅画的特质,在汉语语境中能生动地传达出禅画的独特魅力,但对于外国受众可能较难理解。英文译文在句式上进行了调整,将原句拆分为几个更易理解的部分。“Chan painting originated in the Tang Dynasty.”直接点明禅画的起源,清晰明了。“It is extremely concise”简洁地说明了禅画简洁的特点,让受众容易把握。对于“气贯长虹”这一较难理解的表达,译文没有逐字直译,而是用“yet full of power”来传达其蕴含的力量感,这种表述更符合西方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习惯。最后,“embodying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清晰地阐述了禅画讲述生命真谛这一内涵,“embodying”这一现在分词的使用,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逻辑更加连贯。通过这样的句式结构转变,译文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充分考虑了译语受众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避免了因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而造成的理解障碍,使外国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禅画的相关信息,有效地实现了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外宣纪录片的字幕翻译是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源语和译语在语言表达习惯、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字幕呈现时面临的时空限制,以及译语受众存在的认知局限,都对翻译活动形成制约。译者作为关键角色,要从外宣纪录片传播文化、树立国家形象的目标着手,深入剖析这些制约因素。运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方法,在语言维度精准转换词句,文化维度巧妙化解文化差异,交际维度保障信息有效传达。通过这些转换,最大程度保留源语生态,让译文在译语环境中顺利传播,助力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