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汉语词汇丰富,大量的词语带有形象色彩。通过丰富的形象比喻,可以使语言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如果能够准确的使用形象性词语,可以使所描述的事物生动的展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具有把深奥道理用浅显事物来说明的功效,使人容易理解,并产生深刻的体会。
2. 汉语形象性词语定义和分类
形象性词语是汉族和哈萨克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反映,汉语形象性词语在日常生活和文学著作中十分重要,所以进一步了解汉语的形象词的哈译则是汉哈翻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1. 形象性词语的定义
瓦斯买·阿里木,郭丹学者概括说获得转义的词语,还有成语、谚语等具有形象特征的词语都属于形象性语言的范畴[1]。郭卫东,孔雪芹学者指出形象性词语是指那些获得转义或用作比喻因而带有形象性的词、词组、成语,谚语等[2],陈国坚先生认为有些形象性词语,经长期使用而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还会逐渐固定下来而成为成语[3]。由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可归纳为形象性词语就是获得转义或者通过比喻等修辞带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就是形象性词语,而长期使用而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会形成成语,而一些带有形象性词语的语句,则会成为谚语,俗语等等。
2.2. 汉语形象性词语的特点
哈萨克族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形象性词语使语言的表达能力加强,更加富有感染力,不但使人产生优美之感,还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会让人与人间的交际变得生动有趣,在文学作品中,形象性词语的运用能使作品更具有吸引力,与作者产生共鸣。
从词的结构上看:汉语的形象性词语可分为固定型和非固定型。
(一) 一些汉语的形象性词语具有固定性,上面提到长期使用而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且使用的形象性词语会形成成语,所以成语就属于固定的形象性词语,其中不能任意替换其中的某个词,也不能附加其他的成分。例:
(1) 一箭双雕bir oqpen eki qoian atw. (固定型,其中的任意一个词语都不可以改变)
(2) 兴高采烈dʒerden dʒeti qojan tapqandaj. (固定型,其中任意一个词语都不可以改变)
(3) 震耳欲聋 qylaʁənəŋ dabəl dʒarʁaʁən ʃaʁəp kete dʒzdaw. (固定型,其中任意一个词语都不可以改变)
(二) 非固定型的汉语形象性词语是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根据需要构成的,他们之间结合得并不紧密。例:
(1) 冰冷的脸庞muzdaj swəq dʒüz. (非固定型,其中的运用像……的结构)
(2) 波浪似的头发tolqən sjaqtə ʃaʃ. (非固定型,其中的运用……似的结构)
3. 汉语形象性词语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生活环境是影响群体个性语言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形象性词语大多反映生活环境。笔者主要将其归纳为自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日常生活对语言的影响、风俗习惯对语言影响三种因素。
3.1. 自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
哈萨克民族世世代代都是依靠着水草而生活的游牧民族,大多都生活在草原上,其形象性词语也往往为赖以生存水和草。而汉民族的生活大多是处于定居状态,由于人口较多,定居的地方较为分散,有山川,海洋,湖泊等等。其形象性词语也往往以这些环境和环境中的事物为主。例:
1) 海誓山盟ajnəmas sert (坚定的誓言)
2) 五湖四海tøŋirektiŋ tørt burəʃə (四面来的)
表达同一含义时所用的形象性词语也会不同,最典型的是无风不起浪,比喻事情发生总要有原因,翻译为dʒel soqpasa ʃøptiŋ basə qjməldamajdə (没有风的话草不会动),这里风和浪的形象色彩浓厚,由于哈萨克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很少有海,用草来代替浪简直妙极。
3.2. 日常生活对语言的影响
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其汉民族的主要是农耕民族,两者自然也会在衣食住行方面有所区别。例:一杆子高的太阳,哈译为arqan bojə (绳子一人高),表达时间汉民族会经常使用杆子作为形象性词语如日上三竿(大约九点到十点),而在哈萨克语则会用绳,传统的绳子是一般为五六米长,所以把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比做成一根绳子那么高。
3.3. 风俗习惯对语言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形象性词语是语言中最贴近生活的一类词,也最能体现传统观念的一种方式,就拿对动物的观念来举例说明。
1) 表示同一形象色彩所选用的动物是不同,例如,同样是怯懦,汉语与哈萨克语对动物的选用却有区别,汉语中鼠为怯懦的标志,哈萨克语中兔子是胆小的象征所以胆小如鼠哈译qojan dʒürek (像兔子一样胆小)
2) 同一动物的形象色彩由于传统观念在汉语和哈语也是不同的。鸱鸮,又名枭,俗称猫头鹰,夜猫子,许慎词条在《说文解字》词条中解读枭字,说:“枭,不孝之鸟也”[4]。民间也有俗语“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由此可见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是邪恶不幸的。而哈萨克族格外喜欢鸱鸮,认为它能够带来幸福,是吉祥的象征。如ükili at (饰有鸱鸮毛的马)幸运之马,ükili qəz (饰有鸱鸮毛的姑娘)艳丽的姑娘等等。
4. 汉语形象性词语哈译的策略
在翻译形象性词语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尽量地保持原文的形象和修辞色彩。汉语和哈萨克语都有丰富的形象性词语,两种语言形象性词语却有很大的异同。这里便对一般的形象性词语汉译哈的方法做一下讨论,笔者总共将策略分为直译法、借用法、意译法三种。
4.1. 直译法
直译是把一种语言所传达的内容和形式在变换成另一种语言和形式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的形象,内容和形式也按照原文逐一翻译出来。所用的形象与哈萨克语惯用的形象恰好一致时,进行直译。有的形象性词语,尽管哈萨克语中并不存在,但如果直译后能使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有相同的形象,一般也应当直译,以便使读者能更好地领会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下面探讨汉语形象性词语用直译方法来翻译成哈萨克语的一些例子。
1)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tamʃə tas teser, dʒip aʁaʃ kesedi.
2) 骄傲自满asqaqtaw qanaʁattanw.
4.2. 借用法
汉语中的一些形象性词语是以比喻性转义或借代性转义作为基础的,这样的往往会放弃原有汉语中的形象从哈萨克语中找哈语中意义相同的形象,而借用法往往也是最能突出两个民族不同特点的,研究汉语形象性词语的哈译借用法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探讨汉语形象性词语用借用方法来翻译成哈萨克语的一些例子。
1) 吹毛求疵tərnaq astənan kir izdew. (鸡蛋里找石头)两个都用了不同的形象性词语表示挑剔。
2) 落井下石dʒəʁəlʁan ustine dʒudərəq. (给摔倒的人打一拳)两者都表达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3) 指桑骂槐qəzəm saʁan ajtam, kelinim sen təŋda (表面说给女儿,实际让儿媳妇听)汉语原意出自《红楼梦》为指着桑树数落槐树,两者都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
4.3. 意译法
意译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需要对原文的形式进行限制,而是可以用一种语言来对另外一种语言的含义进行解释。下面探讨汉语形象性词语用意译法来翻译的一些例子。
1) 胸有成竹køkejinde sajrap turw. (心里明白)
2) 破釜沉舟beldi bekem bww, tæwekelge tastujən bolw. (下定决心)
3) 近在咫尺bir taban dʒaqən. (一脚近)周制八寸是咫,十寸是尺,都选用了不同的形象性词语表现距离之近。
4.4. 汉语形象性词语的哈译的注意事项
学者张生民指出在翻译某一个形象性词语时不但要考虑其所处上下文中的语言环境,而且还要考虑到语言表达时的具体场合和社会环境[5]。刘玉兰、文晶珍两位学者指出翻译形象性词语不仅要确切地表达其含义而且还要恰当地表达其形象[6]。笔者从三方面探讨一些形象性词语的翻译的注意事项。
(一) 形象性词语在翻译过程中要结合语境。同一个形象性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所翻译的结果和翻译时所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不同的。
(1) 你醒明白了?我的东西就是这些,我没拿曹家的一草一木。
译文:üjqiŋdə aʃətəŋ ba? meniŋ bærim osə, men saw mtrzalarəŋəzdəŋ jne-sabaq dʒibin de almadə.
(2) 谁敢动我们国家的一草一木,必然要付出代价。
译文:kim bizdiŋ memleketiməzden bir tal ʃøp, bir tüp aʁaʃalsa, søz dʒoq bodaw beredi.
两个句子中都使用了形象性词语一草一木,根据语境,第一个句子中更多的是想表达自己没有那曹家的任何东西,故采用意译法,舍去了一草一木这个形象性词语用连一根针线都没拿形象表达什么都没拿。而第二个句子,更倾向于强调作用连一棵草都不容侵犯的决心,采用了直译法更能直观体会作者的意思。
(3) 侦探抽丝剥茧,顺藤摸瓜,终于确定了犯罪团伙的头目。
译文:barlawʃəlar dʒip üʃən ʃeʃw æri dʒip üʃən izine tüsirw arqələ eŋ soŋənda qəlməstəlar tobənəŋ atamanən turaqtandərdə.
这里采用意译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抽丝剥茧就是发现线索,而顺藤摸瓜则为追踪线索,原文中的形象虽然生动直译过来却不易理解,故直接表达其意思即可。
(二) 形象性词语在翻译过程中避免机械直译,逐字翻译,望文生义。部分形象性词语是通过比喻,借代等修辞而形成的,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我们需要考虑其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其形象是否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如果作者所采用的形象进行直译可以恰当的让读者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直译,否则我们需要替换形象进行借用法或者直接进行意译。
(1) 温室里生长的花朵禁不住狂风暴雨。
译文:yjde øsken buzaw, tyzde øgiz bolmas. (在家里长大的牛犊,到了野外成不了犍牛)
这里采用借用法进行翻译,舍去汉语形象温室里的花这个形象性词语,用家里长大的牛这个形象性词语进行替换,两个带有形象性的词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化不同而不同,最后都表达娇宠溺爱的家庭培养不出独立自主的少年。
(2) 他俩是青梅竹马,感情非常好。
译文:ol ekewi bala kezdegi dostar, øte dʒaqən.
这里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青梅竹马切忌不能逐个翻译,而是应当体会其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青色的梅子和竹竿当马骑。比喻儿童时期亲昵玩耍的样子,直接哈译其形象也难以体会,故舍去形象原有形象,进行意译。
(3) “闭着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
译文:Køzdi dʒuməp aləp torʁaj ustawə, soqərdəŋ sjpalap baləpq ustawəʃalaʁjləq køpirme mozdələk, ʃala-ʃarpə bəlgenəne qanaʁattanwʃələq sjaqtə barəp turʁan naʃar styl, partyaməzdaʁə bir spəra dʒoldastarda æli de ømir sürip keledi.
这里的“闭着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三者都为形象性的词语,都采用了直译法。其具有的形象直译为哈萨克语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表达作为党员不可马虎,盲目的意思,故保留了形象,直接进行直译即可。
(三) 形象性词语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说过“翻译最大的难度在于两种文化的不同”,我们应在不违反译文规范的情况下,尽量的保留原有形象或者在哈语中寻找对应的形象,在保留原文形象时有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简单的说明性文字来帮助读者对形象的理解。
(1)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译文:ʃəqqan qəz ʃijden arə. (嫁出去的姑娘在芨芨墙外)
这里采用的是借用的翻译方法,汉语中选用泼出去的水这个形象,在哈译过程中用哈萨克族传统毡房栅栏和毡壁之间用芨芨草织而成的一道芨芨墙。两个形象都比喻嫁出去的姑娘还是得疏远些。
(2) 党委同志必须学习好“弹钢琴”。
译文:partja komjtetindegi dʒoldastar‘rojal ojnawdə’üjrenip alwə qadʒet.
这里的形象性词语是“弹钢琴”,这里采用的是直译的翻译方法,这里要结合当时文化背景,面对复杂的工作,毛泽东提倡党委的同志要学会统筹兼顾,因为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对此他形象地称之为“弹钢琴”。这里汉语所描述的形象生动,读者能较好的体会作者的意思,故保留形象,采用直译。
形象性词语在翻译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肯定不止以上三方面,笔者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较容易出现疏忽的一些注意事项。通过上述的注意事项,我们更应该明白在翻译过程中不能随意的翻译,要注意结合语境;避免机械直译、逐字翻译、望文生义;文化背景知识等事项,在此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才会达到与原文对等的水平。
我们作为双语的学习者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学习两种语言的文化知识,只有打好知识储备量这项基本功才能准确的翻译文章。我们在日常也需要多多积累一些汉语和哈萨克语的形象性词语,多进行形象性词语的翻译练习,打破汉语的固定思维,不断地总结,遵循翻译的原则,真正的可以让翻译出来的文章保持风格,忠实内容,明白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