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学”与“为道”思想研究
Research on the Thought of “Learning” and “Tao” in Laozi
DOI: 10.12677/acpp.2025.145209, PDF, HTML, XML,   
作者: 冉 宇: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老子》“道”“为学”Laozi “Dao” “To Learn”
摘要: 《老子》第四十八章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命题,揭示了知识积累与道体领悟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首先通过梳理“为学”和“为道”在《老子》各版本的演变发展,阐明两者各自的内涵;其次,进一步揭示出“为学”是“为道”之基础,“为道”则是“为学”之终极目的的辩证关系;最后,论述了“观”“明”“涤除玄览”是“为学”与“为道”的功夫实现路径,从而揭示“为学”与“为道”思想在《老子》中的地位以及蕴含的哲学意涵。
Abstract: Chapter 48 of Laozi puts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learning for the day, for the day”, which reveal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ao.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for the day” and “Tao for the day” in each version of Laozi to clarify their respective connotations. Secondly, it further reveals that “to learn” is the foundation of “to Tao”, and “to Tao” i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ultimate goal of “to learn”. Finally, it discusses that “view”, “light” and “clear away the metaphysical view” are the kung fu realization paths of “learning” and “Tao”, thus revealing the position of “learning” and “Tao” thought in Laozi and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文章引用:冉宇. 《老子》“为学”与“为道”思想研究[J]. 哲学进展, 2025, 14(5): 26-3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5209

1. 引言

“道”是《老子》和道家最核心的概念。古往今来,想要探究《老子》中的思想内涵,各位学者必须探明“道”所在句子的内涵,而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则是各位学者研究的众多对象之一,并且它也是《老子》中的核心句子。目前,学界对“为学”与“为道”思想的理解各有侧重点。学界普遍认为“为学”的内容是各种经验知识,但有的学者只是侧重于其中的一面。如詹剑锋认为“我们曾经指出老子所绝之学,乃卜筮之学,巫祝之学,相人之学以及礼仪之学”([1]: p. 462)。这表明了他认为“学”的内容是卜筮、巫祝、相人和礼仪;而冯友兰则认为“‘为学’就是求对于外物的知识。知识要积累,越多越好,所以要‘日益’”([2]: p. 246)。其他学者对“为学”的内容也作了论述,但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经验知识”。相反,学者对于“为道”的内容则是大致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基于他们对道家核心概念“道”的理解。另外,对于“为学”与“为道”的关系,目前学界有着两种观点,一种是以焦国成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两者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关系;另一种是以杨国荣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两者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不仅“为学”可以达到“为道”的目的,而且在更高的层次上“为学”还是一种体道之学。[3]在我看来,后者更具合理性。因此,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所蕴含的内涵以及重要性,本文首先梳理了“为学”“为道”各自的内涵;其次阐明两者的关系;最后论证了“观”“明”“涤除玄览”这三个是“为学”与“为道”的功夫实现路径。

2. “为学”和“为道”的内涵

“为学”和“为道”既出自《老子》第四十八章中,而其不同的版本中内容也有差异,因此,在阐明两者各自的内涵之前,有必要先对《老子》不同版本中“为学”和“为道”的演变发展做出梳理。

2.1. “为学”与“为道”的文本溯源

对照通行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可以追溯竹简本中载:“学者日,为道者日损”;而帛书本和傅奕本中前一句则记载为:“为学者日益”,至于后一句,前者载为“闻道者日损”,后者载为“为道者日损”。可以看出的是,这几种不同的版本中对这句话记载不同点在于“为学”和“为道”。刘笑敢在《老子古今》中对《老子》不同版本中记载的这句话进行了对比。他认为,若“依据传统的校勘方法,以帛书以后的各本为标准、以句式整齐为原则,一般人往往会判断竹本中‘学者’前脱一‘为’字”([4]: p. 481)。然而他却不同意此观点。他说“从版本演变的角度上来看,就不一定要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校勘,‘学习’二字就是从事学习的人,词义完整。”([4]: p. 481)我认为刘笑敢的观点是具有其合理性的。后来的各种原则、标准都不一定适用于先前的各种事物。《老子》各版本之间又并非处于同一时代下而成,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内容上的差异,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另外,刘笑敢还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通行本中此句删除了‘者’字,它的主语变成了‘为学’与‘为道’的‘事’,而竹简本的主语却是‘为学’和‘为道’的人”([4]: p. 482)。然而,在我看来,不管是竹简本的“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还是通行本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虽然它们的主语不一致,但是落到实际行动中,行动的主体还是“人”——人才是“学者”和“为道者”。“为学”和“为道”的“事”最终是在人的身上体现并且人是它的载体。所以,不管有没有“者”字,其实是不影响它的本质内涵。

2.2. “为学”的内涵

想要全面掌握“为学”的内涵,则需要联系它在《老子》中所在的句子来理解,即“为学日益”,而与之相关的注解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我们理解《老子》文本的内涵以及各位学者解读的多维性。王弼对此句注为“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而河上公注为“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可以看出,二人在对这句话的理解上有差异,且河上公注解得更为细致明白。从注解字面意思上来看,王弼认为“学”的对象是“能”,“日益”则是“能”的增加;而河上公认为“学”的对象是“政教礼乐”,“日益”是“情欲文饰”的增加。

各位学者对王弼二人的注解有认同的,也有不认同的。但目前学界对“为学日益”中“学”的对象的研究,观点大概是一致的,即认为“学”的是一种经验知识,但具体是哪方面的经验知识,各人有各人的观点。如詹剑锋认为“我们曾经指出老子所绝之学,乃卜筮之学,巫祝之学,相人之学以及礼仪之学”([1]: p. 462)。这表明他认为“学”的对象乃是卜筮、巫祝等这些知识。而张松如则认同河上公的观点,他认为“‘政教礼乐之学’是带着一定社会功利目的人,以他们的喜怒爱憎好恶的‘情欲’文饰而成的”([5]: p. 274)。根据张松如的这句解释,则河上公说的“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则可以更明白易懂了。“学”的对象是“政教礼乐”,但他人根据自己的“情欲”制定的,因此学得越多,也就意味着“情欲”也更多。持同样观点还有蒋锡昌。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教礼乐”也是属于经验知识。有的学者则直接说明“学”的对象乃是一种外在知识,如陈鼓应认为:“‘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6]: p. 250)

总之,不管“学”的对象是卜筮、政教礼乐,还是外在知识,它们有着统一的共性,那就是“外在的经验知识”。但老子对于“知识”采取积极还是摒弃的态度,各位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这涉及“为学”和“为道”之间的关系,因此,这里暂不作论述。

2.3. “为道”的内涵

与“为学”相比,“为道”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道”是道家的核心概念,想要掌握“为道”的内涵,则首先需要对“道”是什么作出说明。

《老子》首章就对“道”进行了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表明万物不仅来源于“道”,还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更具体描述的话,则前者从本原的角度上论,而后者从本体的角度上论。杨国荣在他的论文也认为“道”是存在之本。[7]这里的“存在之本”则包含了本原和本体这两个层面。另外,首章中对“道”的性质也作了描述。首先,“道”是可以言说的,只不过用言语描述的“道”并不是“常道”,这是因为我们的语言有其局限性,常言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是这道理。因此,作为本原、本体之“道”是不可以言说的,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语言来描述“道”。但这并不是说“道”是有形有状的具体事物,它作为本原本体,是无形无状的、不可触摸的。然而,放在具体生活中,各事物有各事物之道。这里的“道”跟本原本体之“道”有一定区别,或者可以用“常道”来代表道家最高范畴。

在对道家最高概念“道”作了阐明以后,则需要更进一步弄清楚“为道日损”的“为道”的内涵。王弼对此注为“务欲反虚无也”,而河上公注为“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与二人对“为学日益”的解释一样,河上公更明白细致,即行动主体的人想要探求那自然之道,则必须要“损”去那“情欲文饰”。当然,对于此句的理解,还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注解,如陈鼓应说:“‘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6]: p. 250)冯友兰也持差不多的观点,他认为:“‘为道’是求对于道的体会。道是不可说,不可名的,所以对于道的体会是要减少知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 p. 246)。如此的还有其他学者,如郭齐勇。从各位学者对“为道日损”的理解大差不差,这是基于对道家核心概念“道”的共识。

至此,“为学”和“为道”的内涵都分别进行了阐明。然而,它们两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对立还是有其一致性,则需要进一步地探究,这也是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思想内涵的关键所在。

3. “为学”与“为道”的辩证关系

目前,学界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还没有达成一致观点。但大致分为以下两种:其一是“为学”与“为道”在对象和修炼功夫上不同,因此,它们是南辕北辙、相互对立的;其二是认为“为学”是“为道”的基础,而“为道”是“为学”的目的,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种观点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从自身的经验来说,“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才能体悟那“自然之道”,并且《老子》文本中多处说明了知识的重要性。

3.1. “为学”——基础

所“学”的知识可靠还是不可靠?知识是经验的,那老子对经验持摒弃还是支持的态度?各位学者依据《老子》文本中的一些句子作为自己观点的支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老子主张弃智主义,当然这说法是根据“绝圣弃智”得来的;有的人认为老子轻视感觉经验,从而是唯心论者。我认为各位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没有整体考虑《老子》全文的内涵,而单独理解某个句子。

前文在对“为学”的内涵作出阐明时,已经说明了所“学”的对象乃是一些经验知识。而对于“学”,老子也是采取积极态度的。《老子》第三十三、五十三以及五十六章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以及“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这些句子都表明老子对于所“学”的知识是采取积极的态度。但有的学者则依据“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和“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两句,从而认为老子主张弃智主义,这是对老子思想的断章取义。詹剑峰对此观点作出回应,他认为“老子所绝的学,并不是科学之学,也不是见道之学,而是卜筮之学,巫守之学,‘前识’之学,‘术数’之学”([1]: p. 367)。仅仅依据《老子》中个别句子从而判定老子主张弃智主义是不具备说服力的。因此,可以认定老子对于知识采取积极的态度。至于所“学”的知识处于什么样的作用,则需要进一步的论述。

在《老子》文本中,对“为学”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几乎没有相关论述,大部分是在讲“学”的重要性。但还是可以依据其中一个句子以及老子对知识重要性的有关论述进行推断“为学”对“为道”所起的作用。前文已提到“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这是《老子》中唯且独有的论述“知识”与“道”关系的句子。正因为只有“使我介然有知”,才能“行于大道”,所以知识、智慧是很重要的。知识是人们得道的前提和手段,没有知识、智慧就不可能行于大道。[8]而知识又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所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为学”是“为道”的基础。这一思想跟《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说相似,都认为对事物的认识对于体道是非常重要的。

3.2. “为道”——目的

“为道”或体道是道家最高的人生追求,这是学界所达成的共识。在“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中也是如此。前文已经论述了老子不是主张弃智之学,即肯定经验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老子》原文中,也有“绝圣弃学”和“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等这样的描述,而这恰好是那些认为老子是弃智主义的学者所依据的文本。将《老子》中有关“智”或“知”的句子相较,乍看似有相互矛盾之处,但其实不然。詹剑峰就指出“老子所说‘智慧’,相当于鬼计” ([1]: p. 366)。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所绝之学乃是一种卜筮等这些知识,并不包括一些真知灼见,而是一些智巧。所以,老子始终是肯定经验知识的,只不过具体语境中所指的内容有差异而已。在他那里,“为学”是手段,能够促进我们体道悟道。

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就是对二者关系的论述。陈鼓应对其中的“道纪”作了解释,即“道”的规律 ([1]: p. 127)。学习掌握经验知识,然后进一步掌握宇宙的规律,这是“学”的目的。但老子也看见了所“学”到的经验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知识经验的获取依靠的是感官对外物的认识而总结出的具有规律的认识。然而,从古至今,哲人们在肯定经验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老子也是如此,而《老子》里面的思想即是他的思想所在。正如河上公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注解一样,所学的知识(政教礼乐)日渐增多,但因其是人们依据个人的喜怒哀乐好恶所制定的,因此,所“学”到的并非属于自然之道的“情欲”则越来越多。而这种“情欲”会影响到对“道”的认识和领悟,因此需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到此,再回过头来理解“绝圣弃学”则更加明白易懂——“道”作为本原本体,处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想要接近“道”体现在人身上的理想境界,则需要去除掉那些个人私见,做到海纳百川,即老子所说的“少私寡欲”和“见素抱朴”。

3.3. 对立统一

“为学”与“为道”不仅是基础和目的的关系,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正如《老子》第六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所记载的一样,“为学”的经验知识对于个人体道悟道有前提作用,用数理逻辑来讲,“为学”是“为道”的充分条件。这是因为所“学”的经验知识还包括一些“情欲”、私见和巧智,进而,经验知识的这一部分对“为道”是有阻碍作用的。因此想要“为道”,就要对这部分经验知识进行“损之又损”,以至于全面消解掉这些知识,从而能体证到“常道”。另外一方面,“‘为道’则会不断减损私欲妄见,增强自然的真朴。”[9]因此,“为学”与“为道”的对立之处在于:二者所学的对象不同,一个是经验知识,一个是“常道”;而其统一之处在于:所“学”的真知灼见对“为道”有促进作用,而“为道”则会反过来减少“学”到的一些智巧和私见,从而两者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想要全面掌握《老子》中“为学”与“为道”思想,仅仅对各自的含义和关系进行掌握则是远远不够的,而老子对实现二者的功夫路径也作了相关论述。

4. “为学”和“为道”的功夫路径

基于前文对“为学”和“为道”各自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清楚的是它们在“为”的对象上有所区别。因此,研究《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的学者认为,它们对应的功夫也自然不同。徐建勇等人在他们的论文中则表达了这样的观点。[3]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在具体论述“为学”和“为道”各自的功夫实现路径之前,需要先梳理学界不同学者对二者所依靠的对象,是感性、理性,还是冥想或体悟?普遍学者认为“为学”所“学”到的经验知识是依靠感官如耳目口鼻等获取的,所以它相对于理性来说是不可靠的,他们进而将这种观点延伸到对“为道”为什么要“日损”的理解上来。“为道”是依靠理性来进行认识道,因此想要认识“道”,则需要全部“损”掉那些感觉经验。但在我看来,这样的观点是立不住的。“为学”所学到的经验知识,不仅仅需要依靠耳目口鼻等感性直观,也需要理性的作用,才能有那些“真知灼见”,而不全是一些“情欲”、私见;“为道”也需要理性的参与,正是因为在“为学”阶段有理性的参与获得了对外部世界可靠的认识,它的实现才成为可能。因此,本文则不细分“为学”和“为道”各自对应的功夫,因为它们是认识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从而认识“常道”的过程。

4.1. “观”

虽然在“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中,前者为基础,后者为目的,有人据此认为老子更重视“为道”,但是它们之间还有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哪怕“为学”本身作为手段,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况且《老子》中对如何实现它的具体工夫也有相关论述。《老子》五十四章“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这里表明了“人们欲认识各种事物的本性或事物的法则,必须先就各种事物作直接观察,才能知其本性或法则”([1]: p. 370)。“观”不仅是“为学”的具体工夫,也是人类认识的起点,即必须从具体事物出发。再进一步细讲,“观”也就是前文讲到的感性。虽然用“观”去“学”到的知识不具备真理性,但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一种方式。并且在这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是会日渐增多的,也就是“为学日益”。对于“为学”的功夫,不同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表述,但其核心却是一致的。如詹剑峰认为“为学”的功夫路径具体分为三种即“直观”、“静观”和“双观”,但统之于一个“观”字([1]: p. 370)。而徐建勇等人认为“为学”的功夫是“分”和“加”,“分”指的是分辨、分类和分析的能力,更多体现在共时之中,“加”则是指增加、积累的知识和经验。[3]其“分”就其实质而言,也是对事物作出最直接明了的观察,随着观察的多了即“加”,自然对事物有无意识的分辨和分析能力。总之“观”是“为学”的一个工夫路径。

4.2. “明”

《老子》中多处提及“明”字,如“知常曰明”、“见小曰明”和“是谓微明”等。但“明”字作何解?詹剑锋进行了解释,他说:“所谓‘明’,则在认识过程中观物而知其法则也”,后面他还进一步解释为“透过纷纭的现象,直接把握其本质,叫做‘明’”([1]: p. 373)。通过他的解释,我们可以将“明”理解为是“理性”,因为透过现象背后,看见其本质,这需要依靠理性的力量。想要正确把握《老子》中“明”的内涵,需要将“知常曰明”中的“常”进行阐明。詹剑锋对此也作了解释,“常就是定在,就是共相,就是法则”([1]: p. 375)。如此一来,“明”就是对“常”的把握,即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常),才是“明”。

“明”既是“为学”的功夫路径,也是“为道”的功夫路径。前文在论述“为学”的内涵时,已阐明“为学”所“学”的是一些经验知识,它既包含“情欲”和私见,也包含一些真知灼见。但“为学”通过“观”(感性直观)获取到的经验知识不具备真理性,而它所学到的真知灼见则是通过“明”来获取得。通过“明”,在基于“观”的基础上,对一些知识进行理性的掌握,辨别众多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获得一些真理性认识。而“为学”之为“为道”的基础就在于此。正是因为“为学”中有“明”的功夫,所以“为道”才能成为现实。但“明”也是“为道”的功夫路径。“道”是宇宙万有背后共同的法则,想要认识这法则,必定也是需要依靠“明”。因此,“明”是“为学”和“为道”共同的功夫实现路径,这也是两者对立统一关系的证明。

4.3. “涤除玄览”

“涤除玄览”,河上公对其注解为“当洗其心使洁净也,心居玄冥之处,绝知万事,故谓之玄”([10]: p. 35)。从这句注解来看,河上公将其分为“涤除”和“玄览”这个词来解释的,前者意为“洗其心使洁净”,后者意为“心居玄冥之处,绝知万事”。詹剑锋也是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涤除’即洗垢除尘,所谓尘垢,即指人们的私见和成见;而‘玄览’是深观远照,深则察记极微,远则照见一切,然后就纷纭对立的现象而统观之,以探求整个自然何自而有,何由而成”([1]: p. 377)。可以看见,詹剑峰对此句解释得更为细致明白,当然二人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即“涤除玄览”就是通过将心中已有的私心、杂念去除,从而对自然统而观之,以认识“自然之道”。至此,“涤除玄览”也是“为道”的功夫,并且相对于“明”来说,更为重要,这涉及是否能认识“自然之道”。但需要明确的是“涤除玄览”不纯粹是理性的作用,更有“冥”的作用。正确理解“冥”,对于掌握“为道”的功夫有着重要意义。有学者依据《老子》中部分句子认为“为学”的功夫是“观”,它是感性经验的,而“道”无形无象,是不可以通过感性直观把握,只能以理性直观来认识,从而将“涤除玄览”理解为“理性”的作用,这是不对的。前文已说明,“明”(理性)既是“为学”的功夫,也是“为道”的功夫。依据河上公对这句的注解,我更倾向于把“玄览”理解为顿悟,当然,“顿悟”也是需要依靠一定的理性作用的。因为,放在现实生活中,掌握丰富科学知识的人很多,但也并没有多少人能认识到“自然之道”。综上,“为学”的功夫有“观”和“明”,“为道”的功夫有“明”和“涤除玄览”,而“明”则是两者的联系所在。

5. 结语

本文首先通过对不同版本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的演变发展进行了梳理,虽然其中有个别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自觉和有意识的。其次,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为学”所“学”的对象乃是经验知识,这知识既包括了私见和妄念,也包括了真知灼见;相应地,“为道”的对象则是宇宙万有的法则即“常道”,也是“自然之道”。最后,论述了“为学”和“为道”各自的功夫,而“明”则是两者共同的功夫所在。通过以上对“为学”和“为道”的内涵、关系和功夫实现路径,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中“为学”与“为道”思想。这对于正确且深入了解《老子》整个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詹剑锋.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2]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 徐建勇, 奉隆瑜. 《老子》“为学”和“为道”辨证与阐释[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7(3): 153-160.
[4] 刘笑敢. 老子古今: 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5] 张松如. 老子说解[M]. 济南: 齐鲁书社, 1998.
[6] 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7] 杨国荣. 何为道——老子的视域[J]. 孔子研究, 2021(2): 5-15.
[8] 孙以楷. 为学日益与为道日损——老子认识论透视[J]. 中华文化论坛, 1999(4): 92-94.
[9] 李永贤.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老子》“为学”“为道”思想之智慧[J]. 高校教育管理, 2009, 3(3): 69-75.
[10] 王卡.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