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文学科蕴含独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若能将教学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能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深切领悟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同时,在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能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合的意义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深层次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融合路径,旨在丰富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精神方面的引导,使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Abstract: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contains unique humanistic and instru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f teaching practice can be closely combined wit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humanistic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can be fully demonstrated.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learning, students can deeply understand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unique charm of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ocess of tas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y can also gain rich emotional experience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combines practical teaching case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t a deeper level, aiming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provide spiritual guidance for students, and enable them to feel the charm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1. 引言
高职语文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养及文化传承意识的多重任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与高职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高职语文教学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保障,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丰富高职语文教学的内涵,使得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本身,而是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合的理论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文化教育理论与课程与教学论。文化教育理论强调文化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教育应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该理论要求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课程与教学论则关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高职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更加自然、有效,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合的文献综述
经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不同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均保持相同想法。Meng L (2024)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也是塑造中国思想道德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把传统文化元素渗透进高职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高职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豪感,进一步涵养他们的人文情怀[1]。Long L (2024)认为,职业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教材内含的丰富资源,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巧妙融入其中;借助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深厚美学价值,引导学生深入领略并传承文化的核心要素;通过组织经典朗诵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并欣赏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2]。朱丽云(2024)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堪称民族的瑰宝,亦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高职语文课程,既是为传承与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为培育具备扎实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能够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张海峡(2024)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投身于教材的创新与改革,不断探索和拓展新的教学方法,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积累更丰富的文化底蕴,以确保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引领学生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4]。国内外学者普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情怀。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合的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与访谈法,通过选取成功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课程案例,详细剖析案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最终的教学效果。通过案例对比,可以总结出哪些教学方法更为有效,哪些传统文化元素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实证支持。在访谈过程中,设计详细的访谈提纲,明确访谈目的和问题,确保访谈内容能够全面覆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情况。访谈对象包括语文教师、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融合实践的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通过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合的意义
5.1. 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立德树人则是核心环节。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通过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究其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和人文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可以涵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其谦逊、自尊、自爱和积极进取的品质[5]。同时,传统文化的融入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如此,便能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5.2. 有利于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效果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其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便能丰富教学资源,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教师在融合过程中,通过精准把握教学核心,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能够突出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优势。如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结合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还能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理论基础,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语文知识的内涵,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推动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6]。
5.3. 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文化自信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引导者,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有助于自身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深刻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形成包容而开放的文化观念,进而建立文化自信。同时,在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融合路径
6.1. 深挖教材内容,探寻文化元素
文化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高职语文教材富含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源。教师应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通过细致入微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其在品味古代文学之美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7]。
例如,在教学《与妻书》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深入理解林觉民在书信中所表达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之心。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与妻书》是一封由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撰写致其妻子的遗书。与书信相比,此信承载着特殊的使命与沉重的情感,是一封绝笔信。经过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文章主要是表达作者对国家深沉的爱以及对妻子的深厚情感,体现出“没有国家的强大,个人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的崇高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感受林觉民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在此基础上,详细解读文章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林觉民个人的英勇事迹,使学生深入理解林觉民在信中表达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林觉民和妻子,模拟书信对话场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体验林觉民在书写这封信时的复杂心境。如此,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通过此种方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明显增强,从中领悟到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对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
6.2. 组织诵读活动,提升思想境界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思想境界[8]。经过对教师与学生进行相关的访谈,发现经典诵读活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具有显著效果。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其中。通过以文化教育理论与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引,指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在指导诵读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从而促进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论语(六则)》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论语(六则)》,让学生掌握其中的经典名句,理解孔子关于仁爱、礼义、学习等方面的思想。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诵读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论语》进行诵读,初步理解每则语录的含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悠扬的古筝音乐,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然后亲自示范诵读,注意语调、停顿与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论语》的智慧与韵味。随后,鼓励学生上台诵读,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诵读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髓。为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师还可以设计诵读比赛或诵读接力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反复诵读和深入解读,学生能够逐渐领悟《论语》中的深刻哲理,提升思想境界,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与未借助诵读活动融入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相比较,学生在参与诵读活动后,对《论语》的理解更为深刻,学习兴趣也更为浓厚。不仅在诵读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还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6.3. 巧用信息技术,理解文化内涵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时代到来。不过,经过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大多教师在高职语文中融入传统文化时,忽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未能充分发挥。为此,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法,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9]。在实际开展高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视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使得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基于课程与教学论,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例如,在教学《九歌·国殇》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诗人屈原对国家的深厚情感。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相关的微课视频。视频中,可以先以动画形式展现战国时期楚国的风土人情,为学生营造贴近诗歌创作背景的学习氛围。随后,通过精美的PPT页面,详细解读《九歌·国殇》的诗歌内容,用图像、音频等多媒体元素,生动呈现诗歌中描述的战争场景和英雄形象。在微课视频中,教师还可以穿插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九歌》系列诗歌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九歌·国殇》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在课堂上播放微课视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不仅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深入理解和感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6.4. 小组合作探究,提高文化素养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充分利用高职语文教材中的相关文章,明确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通过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教材和传统文化,通过共同阅读、深入思考和实践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10]。如此,不仅符合文化教育理论与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要求,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得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协调和分享,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元明清文学作品》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元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感受元明清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情怀。教师可以将《红楼梦》与《水浒传》作为小组合作探究的重点篇目。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简要介绍两部作品的背景、作者及主要人物,并布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任务可以围绕作品中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展开,如《红楼梦》中的家族伦理、饮食文化、诗词歌赋等;《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反抗压迫、兄弟情谊等。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红楼梦》与《水浒传》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还能锻炼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搜集与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使其在主动探索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尤为丰富和深刻,通过亲自参与和体验,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相互启发,共同探讨,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对文化传承责任的担当。访谈与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深挖教材内容、组织诵读活动、巧用信息技术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未来,教师应继续深化这一融合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期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