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农村电商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在生产力维度上,农村电商通过技术进步、产品附加值提升以及绿色化转型,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在生产关系维度上,农村电商催生了新型经营主体,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强了农民的市场定价权,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提出了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吸引电商人才以及完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农村电商不仅是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融合的产物,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指导,农村电商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moting role of rural e-commerce developmen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Marxism. From the dimens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rural e-commerce significantly enhances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throug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value-added product improvement, and green transformation, injecting new momentum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erms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rural e-commerce fosters new types of business entities, broadens employment channels, strengthens farmers’ market pricing power, and driv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production relations. Furthermore,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are proposed,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ultivating and attracting e-commerce talents, as well as improving policy support and legal guarantees. Rural e-commerce is not only a produ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economy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ut also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realiz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Guided by Marxist theories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es, narrow the urban-rural gap, and adv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着眼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十九大开创性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
当下,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电商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正在深刻地重建传统农村经济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根据《中国农村电商发展报告(2022)》,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4221亿元,同比增长2.8% [3]。农村电商通过互联网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直接对接,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降低了流通成本,推动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优化升级了农村产业结构,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为我们理解农村电商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农村电商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力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模式,促使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2. 农村电商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2.1. 生产力维度:农村电商对企业生产力的提升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技术进步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农村电商的兴起与发展,正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结合的产物,它在生产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以及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首先,农村电商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从传统的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例如,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预判市场需求,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和养殖规模,避免资源浪费[4]。与此同时,智能农业设备的使用愈发广泛,例如,山东寿光是全国闻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当地借助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对蔬菜品种、数量、品质的需求,指导农民科学安排种植计划。智能农业设备如自动灌溉、施肥系统的普及,依据土壤湿度、作物生长阶段精准作业,既节省人力,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农村电商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农业经济中,农产品的附加值往往较低,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初级产品的销售。然而,农村电商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电商平台使农产品能够绕过传统的多层次销售体系,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表明,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农产品,价格平均比传统渠道高出20%~30%,农民收益显著增加,消费者购买成本也有所降低[5]。这种减少中间环节的直销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益,还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6]。同时,电商平台还为农产品的品牌化和精细化加工提供了广阔空间。许多农村电商企业通过品牌化运营,将农产品包装成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高端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最后,农村电商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由于市场信息的不流通,农民往往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来提高产量,这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而农村电商通过提供精准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采用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同时,电商平台还可以通过消费者反馈,鼓励农民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这种绿色化转型不仅有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2. 生产关系维度:农村电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它规定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农村电商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还在生产关系层面引起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就业渠道的拓宽以及市场定价权的增强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农村电商催生了大量新型经营主体,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生产组织形式。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主要的生产模式,农民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规模小、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是其主要特点。然而,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包括电商企业以及返乡创业的青年等。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凭借其专业知识和市场经验,整合农村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村电商经营主体超过1500万家,其中返乡创业人员创办的电商企业占比约20%。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凭借专业知识和市场经验,整合农村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如浙江省遂昌县的电商企业,通过“公司 + 农户”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标准、品牌营销和销售渠道,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保障。
其次,农村电商的兴起拓宽了就业渠道,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传统农村经济中,农民主要依赖农业生产获取收入,就业方式单一,并且受到季节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农村电商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局限,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机会。一方面,电商企业、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另一方面,农村电商的发展还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许多农村创业者利用电商平台开展业务[7]。这种就业结构的多元化不仅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还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最后,农村电商增强了农民在市场中的定价权,改变了传统农业中农民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局面。在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农民往往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缺乏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只能被动接受中间商的定价,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收益不稳定等情况。不过,农村电商的兴起打破了这种现状。通过电商平台,农民可以直接与消费者沟通,跳过了中间环节,从而减少交易成本,增强自身在市场中的主导权。同时,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还可以为农民提供市场行情、价格走势等信息,帮助农民合理定价,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低价销售。这种市场定价权的增强,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提升了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3. 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条件,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关键环节。在当前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格外重要。
完善的交通网络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生命线”。农村地区往往地理位置分散,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配送网络,是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同时鼓励物流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电商发展的核心支撑。在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农村电商拓展了巨大发展空间。不过,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显不足,存在网络覆盖不全、网速较慢等问题。据CNNIC数据,2023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5G等先进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
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覆盖质量和速度,是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5G等先进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同时,还需加强对农村电商人才的数字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农村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3.2. 培育和吸引电商人才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才更是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但农村地区普遍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培育和吸引电商人才成为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
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育需要立足本地,通过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提升农村居民的电商素养。政府应整合教育资源,开设电商基础课程、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实用技能培训项目。同时,邀请电商专家和企业家深入农村开展实地指导,通过案例教学和现场实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吸引外部电商人才向农村流动是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农村电商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包括电商运营、数据分析等领域的高质量人才[8]。然而,在就业机会、生活条件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农村与城市地区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难以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对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电商人才去到农村创业就业,提供创业补助、住房保障等支持,为电商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空间。
3.3. 完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在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政策支持能够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法律保障则能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各方的权益,促进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电商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物流体系完善等关键环节。比如,对在电商销售、品牌建设、带动就业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农村电商企业及个人给予资金奖励等。这些政策措施不仅能够降低农村电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能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电商的规模化发展。
其次,法律保障是农村电商健康发展的基石。当前,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法律风险,如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消费者权益受损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电商市场的监管力度。
最后,创新监管模式也是完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实时监控和管理电商平台交易活动的机制,及时识别并处理破坏公平竞争的行为。通过创新监管手段,规范农村电商行业业态,为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电商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村经济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揭示了农村电商在提升农业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深入探讨农村电商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尽管本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虽然分析了农村电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但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类型下农村电商作用机制的差异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更具针对性的实证分析。二是在数据运用上,虽然引用了部分数据,但数据来源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部分数据时效性略显不足,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动态变化反映不够及时。三是在新现象、新问题探讨上,随着农村电商与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融合加深,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未能全面把握农村电商发展的最新趋势。
总而言之,农村电商的发展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未来,我们应加强多地区、多产业的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不同情境下农村电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作用机制,为各地制定更精准的农村电商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并且密切关注农村电商发展的新现象、新问题,如农村电商与新兴技术融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农村电商国际化发展路径等,为农村电商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优化,农村电商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