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结合国内关于ESG评级分歧领域的研究成果,着眼于当下ESG评级分歧的形成原因、经济后果以及一些调节ESG评级分歧经济后果的调节因素。研究发现,评级机构在方法论层面的系统性差异是引发分歧的动因之一。同时,从市场效应维度考察ESG评级分歧的经济后果,学界存在噪音效应与信息效应的二元对立,前者强调评级分歧加剧信息不对称性,后者则突出其对市场信息挖掘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地,从公司治理水平、监管环境强度及市场异质性特征等方面探讨了ESG评级分歧产生的经济后果的调节因素。基于ESG评级分歧的研究现状,建议后续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样本、加强政策研究推动统一的ESG信息披露体系建设,最后建议相关研究可以关注利益相关者关切的企业ESG负面表现,进行ESG争议事件的论证,避免ESG评级分歧在负面信号传递上潜在的好坏相抵效应。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grates domestic research findings in the field of ESG rating discrepancies, focusing on the causes of ESG rating divergence, its economic consequences, and moderat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se consequence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systematic differences in methodologies among rating agencies constitute one of the primary drivers of divergence. When examining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ESG rating discrepancies from a market effect perspective, academia presents a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the “noise effect” and “information effect”—the former emphasizes how rating divergence exacerbates information asymmetry, while the latter highlights its role in driving market information discovery. Furthermore, the paper explores moderat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ESG rating divergence from perspectives includ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quality,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ntensity, and market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or future studies: expanding research samples, promoting standardized ES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s through enhanced policy research, and suggesting subsequent research focus on corporate ESG controversies that concern stakeholders. This approach would facilitat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SG negative performance while avoiding potential offsetting effects in negative signal transmission caused by rating discrepancies.
1. 引言
伴随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逐步成为投资与管理领域的焦点。ESG评级,作为衡量企业于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方面表现的关键手段,其重要性与作用在投资决策中愈发显著,学术界亦对ESG评级的影响展开了诸多论证。但ESG评级的运用当下遭遇了一项主要困扰,即不同评级机构间的ESG评级存有显著差异,这主要体现为不同机构针对同一企业的ESG评分存在差别。这一差异不但给ESG投资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与不一致性,还深刻影响了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判断,也可能对相关ESG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产生影响。针对这一现实挑战,学术界近年来愈发关注ESG评级分歧的形成缘由与经济后果,然而相关研究仍存在理论框架分散、系统性梳理欠缺的问题,本文旨在梳理有关ESG评级分歧的研究现状,为相关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一定贡献。本文围绕ESG评级分歧的原因、经济后果等方面,旨在梳理相关ESG评级分歧的研究现状,对相关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2. ESG评级分歧的原因
ESG评级出现不一致的原因在现实中是多方面造成的,根据制度复杂性理论的说法,ESG评级的各个机构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这三个大方面的分数占比、指标选择和获取数据地方都存在很大不同,这种制度之间的逻辑矛盾让评分结果很难达成一致(孙俊秀等,2024 [1];李慧云等,2024 [2])。比如说国内机构更喜欢关注企业那些看不见的社会责任,像解决就业问题,但国外机构更看重企业信息是不是规范地披露(马文杰和余伯健,2023) [3]。信息不对称理论则是认为,企业在ESG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定性披露表达模糊、定量披露的数据零散,这让评级机构更依赖自己收集的信息而不是企业主动披露的ESG内容,导致了ESG评分差异变大(冯钰婷等,2024 [4];赵婧潞等,2024 [5])。这种对立说明ESG评级分歧存在两种属性,它不仅是制度差异的产物,还是信息摩擦的一种体现。综合上述内容,可以发现无论是制度差异还是信息不对称,都指向一个共同点。ESG评级是由各个评级机构按照自己定的标准来评定的,评分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方法不同导致的。孙俊秀等(2024)对比了国内8个主要ESG评级机构的数据,发现他们在数据来源、分数配比和公开程度都很不一样[1]。举例来说,商道融绿在评估时特别看重环保方面的数字指标,但润灵环球就更注意公司治理结构的评估(李晓艳等,2023) [6]。国外机构像MSCI和国内机构评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国外机构用国际通用标准,而国内机构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调整(马文杰和余伯健,2023) [3]。方法差异还表现在评分目标的不同。李慧云等(2024)将ESG评级分为两种类型,成就导向型与风险导向型,成就导向型一种是看重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的成就型评分,而风险导向型则是关注企业可能遇到风险的风险型评分[2]。这种目标不同会导致同一个企业得到完全相反的评分结果(徐素波等,2024) [7]。处理非财务信息的方式不一样,比如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社会责任报告时,参数设置不同也会让结果差距更大(江媛等,2025) [8]。
3. ESG评级分歧的影响
现有关于ESG评级分歧影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资本市场如何被影响的,这方面有两种不同的观点,ESG评级分歧对市场的影响到底是噪音还是有用信息,分别被称为噪音效应和信息效应。噪音效应支持者认为,评级分歧让市场信息变得混乱,导致股价同步性上升(刘向强等,2023) [9]、分析师预测准确性下降(周泽将等,2023) [10]。例如,ESG评级分歧通过模糊企业真实风险信号,迫使投资者依赖市场整体趋势决策,削弱个股特质信息的定价效率(陈宏韬等,2024) [11]。而持有信息效应的观点认为,不同评级其实能传递不同的信号,让市场里的人更积极找信息,如果ESG评级差异大时,机构投资者更热衷去公司实地考察(刘梦蝶等,2024) [12],这也让企业自己主动多披露信息(何太明等,2023) [13]。肖翔等(2024)研究发现,ESG评级差异其实能体现公司收益波动,这样反而让分析师预测得更准,说明有补充信息的作用[14]。ESG评级差异到底是干扰市场的噪音,还是帮助判断的信号,部分研究给出了一定解释,这主要取决于信息透明度与投资者能力的交互作用(邵艳等,2025 [15];韩一鸣等,2024 [16])。当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较高时,ESG评级分歧更可能发挥信息效应;反之则强化噪音效应。但关于这一内容的研究还较为缺乏,还需进一步论证。
4. 调节ESG评级分歧后果的因素
ESG评级分歧的影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调节,公司治理水平、外部监督强度、市场结构特征等均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一) 公司治理水平
公司治理的好坏对于减少ESG评级差异带来的不好影响是很重要的,那些内控做得好的公司,因为他们有更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让信息更透明和准确,进而减少ESG评级分歧造成的市场风险。如孙谦和尹美群(2024)的研究,良性的信息披露能让投资者更放心,减少因ESG评级分歧而产生的恐慌性反应,这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有效缓冲了评级分歧引发的市场波动风险[17]。高管团队的海外背景在公司治理水平中也被视为提升ESG披露专业性的重要因素,王凯等(2023)指出,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管能够引入更为先进的ESG管理理念和实践,进而降低评级机构之间的评价差异,提升企业的整体ESG形象[18]。
(二) 外部监督强度
监管环境的强化效应在调和ESG评估差异层面显现出显著价值,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媒体监督力度直接影响企业行为的可见性与市场反应的敏感度。这种监督强度与信息披露质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当舆论关注度达到临界值时,市场监督机制将触发连锁反应。孙凡和张好艳(2024)的研究发现,处于舆论焦点中的企业更易激发利益相关方对评估差异的深度探讨,进而推动企业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与治理效能[19]。同时,第三方鉴证机制,如ESG报告的审计,也被证实为缓解评级分歧的有效手段,专业机构的认证过程通过建立标准化评估框架,有效缩小了不同评级主体间的认知偏差(宋献中等,2023) [20]。
(三) 市场结构特征
市场微观结构对ESG评级分歧的调节效应呈现显著异质性。在机构投资者占比高、分析师覆盖密集的市场中,评级分歧的信息挖掘作用就更明显。李凤羽等(2024)指出,这些专业投资者和分析师具备更强的信息解读和处理能力,这些专业投资者和分析师有更强的分析信息能力,可以从评级分歧中发现有用的信息,然后用来指导投资[21]。然而,在散户主导的市场中,情况则大不相同,张子余等(2024)的研究发现,散户投资者因为不够专业和处理信息能力差,容易被各种杂音干扰,导致评级分歧被过度放大或误解[22]。
5. 文献述评
当前,关于ESG评级分歧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其经济后果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可能影响这些后果的调节因素。这些研究为ESG领域增添了新的研究视角,极大地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但当前ESG评级分歧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如在数据层面,多数研究局限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鲜有涉及非上市企业以及跨国样本的深入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李清和陈琳,2024) [23]。在方法论方面,测量ESG评级分歧时多采用标准差法,这种方法虽简单易行,却往往忽视了分歧内在的结构性特征,如ESG三大维度(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之间的具体差异,从而可能削弱了分析的深度和精度(刘梦蝶等,2024) [12]。此外,现有研究在动态性方面也略显不足,很少有研究能够追踪ESG评级分歧如何随政策环境的变化而演变,这对理解ESG评级分歧长期影响及政策效果可能存在偏差(韩一鸣等,2023) [16]。
6. 未来展望
(一) 拓宽样本范围,提升研究普适性
为提升ESG评价体系分歧研究的理论解释力,后续研究可尝试延伸样本采集维度。在深化A股市场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将非上市主体纳入观察范畴。这类经济实体在区域产业链中具有特殊地位,其环境社会治理模式往往呈现差异化特征。跨国比较样本的引入能够有效解构不同制度情境下的ESG信息披露框架,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与发达经济体间开展对比分析,可为国际ESG准则制定提供实证依据。值得注意地是,通过扩展样本来源,研究者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数据基础,这有助于构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同时规避单一市场数据可能导致的结论偏误
(二) 强化政策研究,推动ESG披露框架统一
为有效弥合ESG评级体系的差异性,学界亟需深化政策环境对评估机制影响路径的实证研究。通过动态监测政策变迁过程中评级分歧的演进特征,有助于揭示规制环境与ESG实践间的双向作用机理。建议构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ESG信息披露质量规范体系,重点完善关键指标量化标准与第三方验证机制,从而增强数据横向可比性和过程可追溯性。这种制度创新不仅能系统消解评估偏差,更能通过标准化流程设计巩固评级结果的科学性与市场公信力,最终为多元主体构建基于实证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
(三) 关注利益相关者需求、细化负面效应研究
当下大多数关于ESG评级分歧的研究表明评级分歧会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出负面信号,从对立的角度来看,这还可能在一定程度说明,利益相关者会主动关注企业有关ESG的负面表现,也就是通过ESG评级分歧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负面行为。但ESG评级分歧过大不一定是因为企业ESG表现不佳,而是评级机构的方法论不同所导致,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说,ESG评级分歧越大,ESG表现不一定越差。为了帮助利益相关者避免ESG评级分歧的信号误导,学术界可以从利益相关者关切的企业负面行为这一视角出发,关注环境争议事件、社会责任争议事件和公司治理争议事件的发生以及风险程度,推动国内构建ESG争议事件得分数据库,以更准确的衡量企业ESG负面表现的风险,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ESG评级分歧引发的信息折损效应,即ESG评级分歧可能存在“好坏相抵”的信号抵消问题,更能提升利益相关方对ESG负面信号识别的精准度,以便有关研究的结论更具有普适性。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2024Y436)“绿色治理赋能云南高质量发展:基于ESG与全要素生产率协同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