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
Practice Explor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Marxist Economics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Empowerment
DOI: 10.12677/ces.2025.13531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蕴丽, 包秀琴, 乔 涵*: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课程群建设知识图谱Marxist Economic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Knowledge Map
摘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数智技术为课程群建设提供了契机。实践证明,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科发展实际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开发虚拟仿真实验与课程思政案例,能有效支持一流专业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针对数智赋能课程群建设的各类挑战,建议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设施建设、推进平台资源共享、提升教师数智素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完善教学督导和考核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经济学自主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economics course group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conomic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and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group.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restructur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developing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can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s, promote resource shar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In view of the various challe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empowered curriculum group, it is suggested tha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we should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acilities, promote the sharing of platform resources, improve the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of teachers, cultivate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mprove the teaching supervision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gradually form China’s independent economic talent training model.
文章引用:杨蕴丽, 包秀琴, 乔涵. 数智赋能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5): 133-14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5319

1. 引言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包括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传播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是构建自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课程群是指属于同一学科、具有内在逻辑联系、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一系列课程构成的有机整体。近年来,学者就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思路方法、内容整合、资源共享与团队优化进行了广泛探讨。韩鹏较早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不仅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经济学人才的需要,也是整体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经济实践能力的关键[1]。曾宇平认为,优化各层次课程教学内容、编写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及教辅资料、搭建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是建设经济学课程群的重要措施[2]。王艳萍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探讨了西方经济学课程群改革实践[3]。从国际比较来看,美国大学本科奉行经济学通识教育理念,以学位课程设计为核心带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等为实现卓越教育目标服务[4]。据英国《卫报》记者调查,后危机时代,有超过35个国家65所大学的学生组织签署了一份宣言,批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范围过于狭隘,批评老师们偏爱数学甚于现实世界[5]。纵观已有研究,除了个别学者之外,大部分学者有意无意地构建了以西方经济学为主的经济学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在被边缘化,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及其课程群建设亟待加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6],即“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两个结合”的典范,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然而,实践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阐释–课程教学–学术研究–实践应用相脱节的现象。为了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提升解释能力,必须基于“两个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本文利用案例研究法探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说明数智赋能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与主要成效,最后针对广泛存在的现实挑战提出优化路径,为构建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贡献力量。

2.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必然性

2.1. 课程群建设的内涵

课程群建设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将属于同一学科、在教学中具有内在逻辑联系、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一系列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课程群建设有助于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为有机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全貌。同时,通过系统的课程群学习,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2. 发展困境提示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遇到一系列发展困境,需要进行统筹谋划与系统构建。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存在“政策–实践话语”与“学术–理论话语”的割裂[7],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迫在眉睫;二是重要教材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成果的学理化阐释不足,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科学解读亟待深化[8];三是利用“互联网+”“数智技术×”赋能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环境优化问题;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逻辑性强,抽象晦涩,对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设计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是课程思政如何真正入脑入心的问题;六是学生理论探索与实践能力提升问题。

2.3. 数智技术为课程群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数智技术深刻影响课程资源获取、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效果提升。在优化课程资源方面,数智技术能够整合各类分散的课程资源,形成更加系统、全面的课程资源库。学生利用知识图谱、词云图、思维导图等可以查看知识点及其逻辑联系,迅速构建主要知识树。在创新教学设计方面,数智技术催生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模式、智能化互动教学模式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数智技术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智能化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能及时发现学习障碍,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参考。数智赋能课程群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必须抓住机遇,开拓创新[9],夯实课程基本理论,提升创新运用能力。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在我国大部分综合性院校有悠久的历史。内蒙古师范大学1981年获得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国内最早设立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之一,曾有陈良弼、额尔敦扎布等国内外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如今,该校仍努力继承优良办学传统,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课程群团队以“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等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为抓手,形成基于“两个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模式。该模式既反映了国内各类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的共性特征,也体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实践创新。本文以其为例,基于课程群团队的教学实践说明基层院校相关探索及其成效。

为了建设好马克思主义课程群,课程群团队基于“两个结合”的指导思想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旨在“三大背景”下通过七门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等五大体系,解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等六个问题,实现道德、知识、能力、素质同步提升的四重目标。具体建设背景、目标与思路见图1

Figure 1. Background, objectives and idea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economics course group

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背景、目标与思路

基于“两个结合”重构马克思主义课程群,不仅是指教学内容上的“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还包括资源建设的“理实结合”、教学方法的“教学相长”、教学目标的“立德树人”、能力培养的“以赛促练”、构建路径的“教研互促”。“两个结合”不仅体现一种辩证思维方法,还有效概括了主要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揭示了问题挑战和优化路径,凝练了马克思主义课程群建设的创新经验,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3.1. 基于“两个结合”的课程体系与内容重构

一方面,基于“两个结合”,探索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现路径。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探索中国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构建问题[10],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世界经济史–中国经济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论》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前沿”紧密衔接的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交叉和重复部分进行重构,更新课程教学大纲,实现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从历史演进到当代发展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当代创新及其实践应用,为培养高素质经济学人才奠定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教材研究,重构教学内容。针对教材争议问题,加强对《经济论》的财富思想、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商品价值形式演进等的研究。针对教材更新缓慢问题,团队挖掘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如恩格斯的分工思想[1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12]、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关注马克思生态社会主义和外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沿,发表相关论文,出版研究报告和译著[13],并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或课程思政。

从实践成效来看,课程群探索建立的“两个结合” + BOPPPS教学模式推广到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支持了一流课程建设。通过作业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构建的“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解决了教师批改作业压力大、作业反馈不及时问题。从培养方案优化到教学大纲修改、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思政实践等支持了经济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著选读》《〈资本论〉选读思政案例》等资源支持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持续发展。

3.2. 贯彻“理实结合”,不断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和在线资源建设

一方面,建设“沙林电草一体化生态产业经济虚拟仿真实验”,这是数智技术应用于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成果。课程群团队在对沙林电草一体化生态产业经济的实际运行模式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大量真实数据,构建了高度仿真的实验场景和应用模型。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呈现出身临其境的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生态产业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该实验推广到其他院校,实验人数超过3000人。参与该实验的学生在学科竞赛和企业实习中表现更出色。

另一方面,依托各类教学项目大力推进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依托学校一流课程项目、课程思政项目、混合式教学项目,每门课程编写高质量的教学大纲、PPT、习题集、试题库、教参教辅;自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著选读》,在线发布音频视频、学术论文等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开发“《经济论》的财富思想及其启示”等教学案例,形成了完整的在线教学资源库。发表“理实一体化”、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学研究论文,为同行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素材、方法借鉴和路径选择。

3.3. 坚持“教学相长”,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顺应数智技术发展趋势,教师借助知识图谱、思维导图等工具优化教学设计,构建“两个结合” + BOPPPS教学模式。通过知识图谱、思维导图训练逻辑思维,通过名著精讲厚植理论研读功底,通过作业互评、在线测试构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教师系统梳理重要知识点及其关联,构建可视化的知识网络,学生能加深对课程体系的整体理解。运用Xmind等思维导图软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以层级结构和分支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不断强化知识树。

3.4. 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思政引领实现“三重目标”

基于“两个结合”开发课程思政实践案例,如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摩登时代》的秘密、中国文化中“钱的雅称”与“君子之道”,构建思政引领 + 三维目标 + 知识传授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通过参与思政案例活动,使学生学透理论,坚定“四个自信”;学会思维,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身体力行,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教学团队主持完成相关课程思政项目,发表思政素材挖掘与路径探索论文,参与课程思政大赛,有效提升了思政育人效果。

3.5. 坚持“以赛促练”,不断提升“学以致用”能力

课程团队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筛选与经济热点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竞赛项目引导学生参赛。在备赛时,教师根据竞赛要求和学生特点分组,开展专题培训、个性化指导和模拟演练。以“学创杯”为例,教师详细讲解企业运营管理理论,并结合过往优秀案例,指导学生分析如何制定科学的生产、销售策略。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方法剖析问题根源,教师全程跟进,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完善方案。竞赛结束后,及时组织复盘,分析经验教训。

3.6. 坚持“教”“研”互促,夯实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路径

理论只有解释或解决了实践问题才有生命力,理论学习才有实际意义。课程群团队提出“标识性概念理论解读 + 拓展运用”的实践路径(例如深入挖掘阐释综合效益观,并以其为指导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基于标识性概念构建“政策–实践话语与学术–理论话语”沟通的桥梁,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阐释与科学运用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课程团队理论研究成果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亟需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即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系统阐释中国经济矛盾,构建主体、主义、方法、主题、主张有机统一的中国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两个结合”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传播体系和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体系。当前应统筹顶层设计与重点工程,完善项目资助与成果使用机制,优化科研成果发表机制,培育独立自主的学术评价机制。这些认识对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具有一定启示。

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主要挑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数智技术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也面临资源共享与数字素养提升等诸多挑战,若不加以解决,将严重阻碍课程群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1. 数智化教学设施建设与平台资源共享滞后

一方面,部分高校硬件设施陈旧,计算机配置落后、实验室设备不足,难以满足虚拟仿真实验、大数据分析等教学需求。另一方面,资源共享平台存在宣传推广不到位的问题,例如国家和高校斥巨资建设了丰富的虚拟仿真实验课,但是很少有教师了解这些课程的上线平台ilab、申请使用程序和方法,教师与学生难以快速获取所需的数智教学资源,阻碍了相关课程群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

4.2. 部分教师的智慧教学意识和应用能力不强

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数字素养欠缺,制约了教育数字化转型[14],有的教师对数智技术存在畏难情绪,当相关培训较少时,教师感到无从下手。部分教师虽接触过一些数智教学工具,但仅停留在基础应用层面,如制作简单PPT、使用线上考勤等。面对大数据分析学情、利用人工智能开展个性化辅导等高级功能,许多教师缺乏相应的操作技能和知识储备,无法为学生创造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教学环境。

4.3. 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新学习意识有待激发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数字化时代知识连接的重要性[15],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学习中,部分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精神,思维训练不足。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依赖教师讲解,缺乏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难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经济理论与现实问题。在数智赋能的环境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未有效转化为学生创新学习的动力。面对海量的经济数据和案例,学生不知如何筛选、分析并用于创新思考,缺乏利用数智工具挖掘经济规律、提出创新性见解的意识和能力,限制了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创新实践。

4.4. 数智化教学督导和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的督导体系未能有效聚焦于教师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情况。督导人员大多仍依据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重点关注教师是否上课迟到、师德师风问题、试卷规范性审查等方面,而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创新教学模式、是否借助数智平台优化课程资源等关键行为缺乏深入观察与评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中,对于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是否积极引入数字化资源、开发线上课程、利用数智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等缺乏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难以激发教师主动探索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优化路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TPACK),强调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16],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还需灵活运用这些技术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与合适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基于此,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主要挑战,可从四方面探索优化路径。

5.1. 推动数智技术赋能教学内容优化

在数智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紧密结合最新动态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案例、深化理论阐释、设置专题研讨。一是引入前沿案例。收集和整理运用数智技术的经济案例,像数字经济平台的运营模式、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变革等,融入课程讲解。可以电商平台为例,分析其如何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优化供应链管理,让学生理解数智技术赋能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二是更新理论阐释。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对数智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核心理论进行拓展。研究自动化生产、数字劳动场景下,劳动创造价值的新形式,以及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变化,使理论与时俱进。三是设置专题研讨。开设数智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关的专题,如“数智技术对经济危机的影响”“数字经济中的资本积累”等,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分析新兴经济问题,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5.2. 强化数智设施建设与平台资源共享

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升级硬件设施,定期更新计算机设备,提升运算速度与配置性能,确保满足大数据分析、虚拟仿真实验的运行需求。同时,打造多功能智慧教学平台,引入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借助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数据,如在线学习平台的课程访问记录、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精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送相关的辅导资料、讲解视频,或安排个性化的辅导课程,实现因材施教。针对资源共享平台,应成立专业管理团队,负责资源及时更新、科学分类与宣传推广。组织专题培训,向教师详细介绍虚拟仿真实验课的上线平台、申请流程及使用方法,提升教师对优质资源的获取与运用能力。此外,鼓励高校间开展合作,共同建设数字化教材和课程案例集,分享优质数智教学资源,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5.3. 提升教师智慧教学意识与应用能力

2022年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与专业发展五个方面界定了教师数字素养的基本框架,为各高校推进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提供了全面的导向和支撑。为了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培训。各学校也可以制定系统的教师培训计划,定期邀请数智技术领域专家开展讲座、工作坊,介绍创新应用案例,并进行操作演示与指导。设立教师数智教学实践项目,给予资金与技术支持。建立教师互助交流社区,分享数智教学经验与心得。从教学成果、教研成果、科研成果等维度促发教学改革成果形成,通过榜样带动全体教师提升智慧教学意识与应用能力。

5.4. 激发学生思维训练与创新学习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布置开放性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提供真实的经济数据和复杂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数智工具进行分析,挖掘经济规律,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利用数智技术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如经济模拟游戏、虚拟调研场景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索知识,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利用思维导图以概念为核心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使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有更深入的理解,构建“思维导图–知识图谱–AI能力”提升的支持体系。此外,还可以开设数智技术应用选修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利用数智工具开展创新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数智技术相关的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竞争意识。

5.5. 完善数智化教学督导和考核机制

教学督导方面,建立专门的数智教学督导小组,制定针对教师数字化教学应用的督导标准与流程。督导人员深入课堂,重点观察教师运用数字化工具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资源的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在考核机制上,提高数字化教学在教师评价指标中的占比,明确考核标准。从教师引入数字化资源的丰富度、线上课程开发的质量、数智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频率与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同时,结合学生评价、同行互评等质性评价方式,全面评估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对在数字化教学改革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教学改革,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的数智化建设。

6. 结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建设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运用数智技术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持续优化,加强数字教材和智慧课堂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本研究也为其他高校的课程群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期望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动经济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致 谢

本文参考了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文中均已注明,在此表示感谢。

基金项目

本文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十批教学立项“基于‘两个结合’的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2023kcszzx23869),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NGJGH2023399),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高级政治经济学”(JP20231012)的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韩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构建刍议[J]. 物流科技, 2011, 34(2): 132-134.
[2] 曾宇平. 对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43): 223-225.
[3] 王艳萍. 西方经济学课程群改革实践探索——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18): 50-52.
[4] 文娟, 黄建忠, 高运胜.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比较研究[J].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17, 24(1): 88-96.
[5] 李思思, 杨虎涛. 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学教学——英国《卫报》记者对经济学教育改革的采访报道[J]. 政治经济学报, 2017, 10(3): 190-200.
[6]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7] 宋冬林.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开辟中国经济学新境界[J]. 东南学术, 2023(4): 50-53.
[8] 杨蕴丽.《经济论》财富思想多维解析与现代启示——基于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视角[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3(2): 121-128.
[9] 逄锦聚.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构建和发展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J].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1): 90-100.
[10] 杨蕴丽.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 逻辑、路径与措施——基于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视角[J]. 未来与发展, 2024, 48(9): 1-6.
[11] 王来喜, 那日苏.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分工思想研究[J]. 政治经济学研究, 2022(1): 6-12.
[12] 杨蕴丽.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 核心要义、理论渊源与时代价值[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4, 45(3): 18-26.
[13] 斋藤幸平. 马克思生态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自然与未完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M]. 谭晓军, 包秀琴, 张杨,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4.
[14] 周刘波, 张梦瑶, 张成豪.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 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10): 98-105.
[15] 付晓春, 王晖.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7(5): 46-49.
[16] 何克抗. 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 中国电化教育, 2008(7):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