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本科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DOI: 10.12677/ve.2025.145188, PDF, HTML, XML,   
作者: 杨 哲: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北京;陈宏亮: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
关键词: 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实践创新式Undergrad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llenges Practical Innovation
摘要: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社会多元化趋势显著增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与痛难点,急需进行创新探索以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从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信息传播碎片化的影响、师资力量不足与育人效果欠缺、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脱节、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建设挑战以及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脱节等方面探讨问题成因并提出针对性实践创新措施。通过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与学生心理健康、推进文化自信教育等举措,期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the trend of social diversification has significantly intensified, and under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ces new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that require innovative exploration to better adapt to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and students’ practical nee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hallenges confronting under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ontext, exploring the causes of these issu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diversified values, the effects of fragmente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sufficient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nadequat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disconnection from mental health issues, challenges in cultural confidence building under globalization, and the disconnect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behavioral norms. Corresponding practical innovation measur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innovating educational cont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faculty team development, addressing social realities and student mental health concerns, and adv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education. These initiatives aim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enhanc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文章引用:杨哲, 陈宏亮. 新时代背景下本科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5): 12-1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5188

1. 引言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时代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道德规范,更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途径。当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环境的迅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兵(2011) [1]在其研究中提到,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提出通过合理利用新兴平台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此外,黄艳(2015) [2]在其研究中也指出,新时代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方法体制的创新挑战,呼吁教育者应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更加复杂。网络舆论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必须结合新时代特点,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符合当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这种观点同样得到了秦华民(2023) [3]的支持,他强调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可以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和应对策略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将结合当前形势,探讨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以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挑战,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2. 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

首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学生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多元化、碎片化信息的影响。网络中的信息并不总是客观、中立,尤其是其中一些负面信息和极端观点,容易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偏差。例如,部分学生可能会通过社交平台接触到带有偏激色彩的言论或不实的信息,这些内容常常影响他们对社会现状和主流价值观的认知,甚至导致其形成片面和极端的世界观。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过载、信息来源不可靠等问题,都在加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困难。

此外,本科生的个体化意识不断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集体主义精神的认同度。现代大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与选择自由,这种价值取向导致他们在面对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等主流价值观时,表现出较低的认同感。这种趋势使得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教育者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帮助学生理性地认识和接受这些核心价值观。

2.2. 信息传播碎片化的影响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学生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快速获取信息,但这些信息常常是零散的、断片化的。例如,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各种观点、言论和事件分析往往缺乏深度和背景,极易导致学生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认知偏差。互联网平台虽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但信息的良莠不齐使得学生的认知往往变得片面和情绪化。网络上不乏带有极端或偏见色彩的信息,这些信息未经过严格筛选和审查,容易影响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使其产生认知混乱甚至错误的思想认知。

此外,信息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也加剧了“信息茧房”的现象。学生在互联网的深度使用中,往往接触到与自己已有认知一致的信息,而缺乏对其他观点的接触和理解。这种信息的封闭性和单一性进一步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2.3. 师资力量不足与育人效果欠缺

首先,思政教师的学科背景多样且跨领域,虽然这些教师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但由于其未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缺乏对青年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全面理解,教学过程中无法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李荣胜(2017) [4]在研究中提到,教师的跨学科背景虽然为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但也可能导致教师无法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本质内容,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其次,思政教育的课堂内容较为理论化,缺乏生动和实践性的内容,这使得学生难以与课程建立情感连接。学生往往觉得思政课程枯燥无味,无法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其课堂参与度低,认同感差。张俊(2011) [5]指出,思政课程的形式化和单一化使得学生对课程产生疏远感,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再者,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未能及时跟上教育需求的变化。由于思政教育的特殊性,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沟通能力。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缺乏针对思政教师的持续培训机制,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未能及时更新,这进一步加剧了教学效果的不均衡性。

2.4. 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脱节

在近年来,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困惑都使得许多学生感到焦虑和抑郁。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焦虑和抑郁患病率较高,许多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感到无法有效疏导和应对,这对于其学业成绩、社会适应以及个性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本应发挥其在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现行的思政教育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缓解心理压力方面的措施仍显不足。当前的思政课程内容多侧重于政治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和对现实问题的有效回应。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较低,认为这些课程过于理论化,无法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心理困境。

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不仅需要思想认同的引导,还需要心理健康的支持和情感的关怀。缺乏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无法有效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甚至可能加剧学生的心理困扰。

2.5. 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脱节

道德教育在当前思政教育体系中往往是通过课堂讲授等形式进行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阐述,然而,这些理论教育与学生的实际行为脱节,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行为改变。学生往往在思政课堂上接受理论教育,但缺乏将其内化为实际行为的有效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网络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快节奏、表面化的内容,许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网络文化中急功近利、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例如,一些网络热点事件常常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个别学生可能因此形成不正确的行为方式,甚至以此为社会认同的标准,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3. 创新探索路径建议

随着社会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必须深入分析这些挑战的背景与成因,探索创新的教育路径,以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思政教育的发展。以下是针对当前挑战提出的一些创新路径建议:

3.1. 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为了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参与感,教学内容与形式必须创新。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以及在线互动等方式,能够更生动、灵活地呈现思政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互动式教学方法,如讨论、小组活动、情境模拟等,也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提升其学习效果。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逐步建立起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而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通过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理解与沟通能力,有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课堂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善于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3.3.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思政教育应当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并有效引导学生应对压力与困难。通过心理辅导课程、社交技巧训练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减轻压力,还能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和思想引导,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3.4. 强化文化自信教育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认同存在一定的摇摆。思政教育应当加强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通过讲述中国历史文化的成功案例、组织文化传承活动等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认同,还能促进其在全球化语境中坚定自信。

3.5. 增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与学生的行为规范脱节。思政教育应注重将道德教育与实际行为规范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行为。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传授,而应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实际行为中体现出来。

通过这些创新路径的探索与实施,能够有效应对当前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挑战,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4. 结论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全球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思政教育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改进教育内容与形式,注重新媒体和互动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与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实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特别是在社会现实压力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应对内外压力,保持健康的心态;此外,推动文化自信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其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创新与深化,才能有效促进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兵. 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 枣庄学院学报, 2011, 28(1): 82-84.
https://www.baiyunu.edu.cn/upfile/2012/11/28/wlydjk11.pdf
[2] 黄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0(1): 34-46.
http://xb.suse.edu.cn/upload/20150308/201503080310416074.pdf
[3] 秦华民, 礼享. 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特征、现实困境及创新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9): 5515-552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9756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73234
[4] 李荣胜. 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之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4): 71-73.
https://deyu.usst.edu.cn/_upload/article/files/a9/83/b852f12c44c6a0ffa633304d9bfc/cad8fcca-1b82-48d2-8f52-2879f0814305.pdf
[5] 张俊. 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8): 64-66.
https://yizhe.dmu.edu.cn/data/article/yxyzx/preview/pdf/2011-8A-2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