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Construction of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s Oriented towards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
摘要: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是破解创新型人才供给瓶颈的关键。针对当前高校机械类专业存在的实践平台碎片化、产教融合不足及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构建了“一二三四五”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校内外双循环反馈机制,形成三阶能力递进框架,整合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搭建基础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科研创新、产学研合作、学术交流五维协同平台。实践表明,五维实践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协同运行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is key to addressing the bottleneck in innovative talent supply. A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fragmented practical platform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imperfect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in current mechanical majors in universities. The system focuses 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bilities, and through a dual feedback mechanis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forms a three-level progressive framework for abilities. It integrates the four in one curriculum system and builds a five 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platform for basic practical teaching, subject competi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academic exchange.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Five Dimensional Practice Platform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mechanical majors.
文章引用:陈佩江, 韩虎, 田相克, 张成雷. 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5): 23-29.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5190

1. 引言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这一战略认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创新驱动”确立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核心方针。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战略需求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实践教学作为连接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桥梁,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实践教学通过技能训练和操作能力培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潜质[2]。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仍普遍存在平台建设滞后、产教融合不足、创新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3],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尤其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作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学科,其教学体系改革亟需突破传统实践模式的桎梏[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改革应聚焦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系统化培养。这一要求既是对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也是对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倾向的针对性改革。当前,机械行业面临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构建适应新工科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破解创新型人才供给瓶颈的必然选择。

本教改项目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基于“学生中心、课内外协同、教研融合”的教育理念,面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机整合实践课程环节、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产学研合作、学术交流等环节,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为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2.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虽取得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创新意识不强,不善于充分利用和积极地创造条件

由于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之长期在应试教育中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启发和引导,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冒险精神,创新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5]

2) 创新知识基础薄弱,把握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欠缺

专业设置趋同化严重,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大同小异,交叉学科的设置不够,不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学生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为缓慢,学生学习仅仅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不习惯去主动探索,丰富自己,形成了知识陈旧落后的局面,更没有创新的主动能力。

3) 思维定势影响,缺乏创新性

落后的教学理念以及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思维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多数大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存在崇尚权威的倾向,缺乏创新性。

4) 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贫乏

受办学经费和教学设施不足的限制,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不足,大学生科学研究中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实现[6]

2.2.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机械类专业作为工科核心领域,其实践教学问题在地方高校尤为突出:

1) 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需求相脱节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课堂讲授知识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其结果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而实践教学的安排大多也是围绕课本进行设置,未能结合实际生产条件、企业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要求而综合进行,与实践生产相脱节。

2) 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主要是根据理论课程来设计实验课的项目和内容,实践环节相对比较单一[7]。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相对较少。

3) 实践平台碎片化

校内实验以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缺乏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项目。校外实习受限于企业接纳能力,往往沦为参观式体验,学生实操机会不足。

4) 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存在不足

在地方高校中,随着专业发展,招生规模较大,校内的实践资源显得相对不足。设备更新速度滞后,部分院校仍依赖多年前的实验装置,无法满足智能制造等高精度实训需求。

3.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立足机械工程领域发展需求,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系统构建了“一二三四五”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模块化设计与资源整合,实现了人才培养要素的系统重构与效能优化。

“一二三四五”是指“一个主线、二个循环、三个层次,四个系列,五个平台”。具体而言:确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指构建校内外协同联动的双循环反馈机制,形成实践教学闭环系统;建立“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三级能力递进培养框架;打造“理论奠基–工程实训–设计开发–创新应用”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把校内外资源优化为基础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科研创新训练、产学研合作、学术交流五维实践平台。

Figure 1.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s

1.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4. 机械类专业五维协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Figure 2.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dimensional practical platform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s

2. 机械类专业五维实践平台的构建

良好的实践平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8] [9]。依据三级层次的能力培养体系,依托学科建设和各类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机械类专业五维实践平台,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图2所示。

4.1. 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工程素养

依托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汽车工程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资源,构建“理论奠基–虚拟仿真–实操训练”三位一体的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机械原理等核心课程的实践转化,重点强化学生的工程制图、设备操作等基础技能。遵循“能力分层递进”原则,将实践项目划分为认知实验、验证实验和综合实训等层次,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4.2. 学科竞赛平台:创新能力孵化

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为牵引,构建“校赛选拔–省赛培育–国赛突破”的竞赛培育体系。通过“项目驱动 + 团队协作”模式,将机电创新设计等课程与竞赛主题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进而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

4.3. 科研创新平台:拓展思维空间

依托临沂市工业设计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搭建“兴趣导向、成果转化”的科研实践平台。根据专业特点与教师科研,设计机电创新设计、智能制造、无人机设计、汽车制作、3D打印等研究方向的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推行“学生项目负责人”制度,以学科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学生小组自主设计项目计划、实施方案、实施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Figure 3.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s (illustrated with vehicle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3.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协同关系(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

4.4. 产学研合作平台:深化协同育人

根据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深化“校–企–研”三方联动机制,与山东临工集团、华盛中天集团山东远通汽车贸易集团等企业制定相应的体制与机制,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以成立现代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方式积极搭建学生实践平台。通过企业导师驻校与教师入企实践的双向流动,将工程实践与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相关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开发成为开展学生工程实践系统训练的教学资源。

4.5. 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开阔学生创新视野

在前述各个实践平台的基础上构建校学术交流平台,邀请相关学科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来校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机械工程学术会议等高端交流活动,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最新动向,拓宽知识范围,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4.6. 机械类专业五维实践平台的协同运行

“五维实践平台”涵盖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正常运行需要多方协作,包括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它们构成一体,资源共享、互通,协作运行,构建“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五维实践平台”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全程和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培养其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如图3所示。

5. 结束语

本研究以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引领,立足区域机械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一个主线、二个循环、三个层次,四个系列,五个平台”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机整合校内外的多个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五个维度协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各平台之间的互动机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赢局面。

基金项目

2023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能力导向、评价导思、四堂融通’数字化赋能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编号:M2023025),2024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导向、三融合、三赋能,机械类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Z2024297),2019年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汽车理论),2022年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汽车理论),2021年临沂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编号:T2021SZ006),2020年临沂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汽车理论),2022年临沂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编号:K2022SZ032)。

参考文献

[1] 彭顺金.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其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 科教导刊, 2013(16): 7-9.
[2] 林礼区, 周晨, 姜锐, 等.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 34(9): 204-207.
[3] 刘德鹏, 俞雷.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两创”能力提升的多维实践平台探索[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9): 24-26.
[4] 谢暴, 龚光军, 郑家房. 多维实践平台助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以高职机械类专业为例[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7(6): 93-98.
[5] 吴万荣, 韩奉林, 田广天, 等. 机械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3, 9(2): 12-16.
[6] 蒋学华, 陈佩江. 地方高校面向“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临沂大学学报, 2018, 40(6): 108-117.
[7] 韩虎, 马焕芳, 孙成通, 田相克. 基于“四实平台” “四创联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临沂大学学报, 2019, 41(6): 112-118.
[8] 汪永明, 高文斌, 叶晔, 等. 面向新工科的机械类专业跨界融合改革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5, 11(8): 93-96.
[9] 刘俊. 技术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3(10): 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