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字幕翻译研究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e Film Ne Zha: Demon Child Conquers the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摘要: 当前,我国电影事业发展迅猛,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电影字幕不仅是电影内容的载体,还融合了文化、语言和艺术等多重元素,其翻译的复杂性远超出传统文字翻译的范畴。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是一个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过程,要求译者在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实现动态平衡。本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以《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字幕翻译为案例,探讨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策略,旨在传递中国文化特色,达成文化共鸣。
Abstract: Currently, China’s film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lm subtitles, as carriers of cinematic content, integrate multiple elements of culture, language, and art, with their translation complexity far exceeding the domain of traditional text translation. Eco-Translatology emphasizes translation as a process of 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requiring translators to achieve dynamic equilibrium across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theory of Eco-Translatology, takes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Ne Zha: Demon Child Conquers the Sea as a case study and explores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aiming to convey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ster cultural resonance.
文章引用:罗桂香, 韦少华.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字幕翻译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5): 732-738.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5107

1.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以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为基础,是一种从生态角度审视翻译的研究范式[1]。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活动是一个动态文本移植过程,文本离开原文生态环境被转移到译文生态环境,译者通过“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最佳译文。生态翻译环境就是“原文、源语以及译语所呈现的世界”[2]。它通过深度融合生态哲学的整体论与协同进化论,建构起具有跨学科特质的理论范式,将翻译活动置于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动态生态系统中,揭示语言符号(物质流)、文化信息(能量流)与交际意图(信息流)的多维交互机制。其核心理论突破在于提出“三维适应性转换”的动态模型:在语言维度,强调生态位分化下的形式重构,通过修辞移植与风格调适实现语言生态的可持续转换;在文化维度,建立文化模因的跨系统迁移机制,运用生态过滤–补偿策略平衡文化缺省与异质介入的张力;在交际维度,构建基于语境参数重构的交际生态位,通过意图传递的明示推理与效果评估的动态反馈实现跨文化适应。这一理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尤其在文学翻译、电影字幕翻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 《哪吒2》影片简介

饺子导演执导的动画电影《哪吒2》作为现象级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以突破百亿票房的成绩再掀国漫热潮。自2025年2月13日起,《哪吒2》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市场正式上映。据海外发行方华人影业当时公布的数据,《哪吒2》北美地区排片超700场,破国产电影(不含中国港澳台地区电影)近20年排片纪录。影片的全球化传播效能,本质上是字幕作为文化符号转码器的成功实践——通过能指链的跨语际重构,使东方神话符码在英语语境中实现意指再生产,确证了影视翻译研究在文化资本流通中的重大价值。此外,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字幕翻译既是文学翻译,又是多媒体翻译,观众的眼睛要同时接收画面和文字两种视觉信息;耳朵要接收听觉信息。这便决定了字幕翻译的诸多特点:语言的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3]。译者需在文化认同与语言习惯的差异中精准破题,为海外观众呈现最贴切的解读。这一过程不仅考验翻译功底,更助力中国动画电影在国际舞台上提升影响力,彰显文化魅力。

3.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案例分析

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中,其三大核心理念为“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与“翻译即生态平衡”,这一理论强调在翻译文本的“生态移植”过程中,译者应发挥“选择”作用,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并在翻译方法上实现“多维转化”[4]。而在字幕翻译实践中,该理论需与多模态符号语境相耦合:既要通过语言维度消解专业术语障碍,在文化维度弥合价值观差异,在交际维度重构话语意图;更要兼顾字幕特有的瞬时传播特性与大众接受度,在文本压缩、视觉同步、口语化表达等层面作出双重适配。因此,这不仅要求译者在使用生态翻译理论进行字幕翻译时,应全面考虑文本和目标语环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更要求译者需在符号共现的立体语境中精细化调节,最终实现跨媒介传播的生态平衡[5]

3.1. 语言维度的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6]。通过直译保留文化意象、意译消解语义模糊、简化适应文本空间限制,在准确性与流畅性间寻求动态平衡,最终实现译语在形式规范与功能对等上的有机适配。

3.1.1. 词汇使用层面

例1:宝莲

翻译:the Sacred Lotus

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语言维度中词汇层级的转换机制体现了译者基于动态适应原则对源语符号系统进行的跨语际重构过程。“宝莲”译为“the Sacred Lotus”在词素层面则展现了生态适应性的跨语际重构过程策略。在词素层面,“Sacred”(神圣)的选择突破了对“宝”字面义“Treasure”的直译,通过词根“sacr-”(神圣)激活目标语中宗教语义场(如Sacred Heart),既保留佛教中“宝”象征的灵性意涵(如“宝相庄严”),又规避了“Treasure”可能引发的物质化误读。这种翻译在词汇层面实现了源语与目标语的适应性转换,使目标语受众在认知图示中重构了“莲花化身”作为救赎隐喻的叙事功能,印证了胡庚申教授提出的“语言维适应性选择需在翻译生态系统中寻求多维整合”的理论主张,为动画电影文化负载词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生态翻译学范式的典型案例。

例2:一身正气

翻译:He is all about righteousness.

哪吒作为正义之光,斩断邪恶,守护苍生,彰显凛然正气。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度来看,“一身正气”翻译为“He is all about righteousness”是译者根据具体语境和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在语言维度上,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需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转换,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中自然流畅。此句中,“正气”与“righteousness”在语义上高度契合,译文通过简洁的表达保留了原文的内涵,同时适应了英文的表达习惯。此外,译者根据预告片篇幅短、场景一闪而过的特点,选择了简洁有力的译法“He is all about righteousness”,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原则。这种翻译策略不仅符合语言维度的要求,还兼顾了翻译的交际功能,确保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传达核心信息。

3.1.2. 语法使用层面

例3:太好了,还剩一点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翻译:Great, there’s still a little left! As long as the green hills are there, there’s no fear of running out of firewood.

英文“重形合”的严谨性和中文“重意合”的灵活性体现了中英文两种语言的特点。英文通过连接词和标点符号构建句子结构和逻辑,而中文则依靠语义连贯和语境暗示来传达逻辑关系。在该例句中,石矶娘娘在与哪吒的战斗中被打败,身体被摧毁得只剩下几块小石头。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落差,她并未表现出沮丧或绝望,而是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调侃自己,迅速调整心态,展现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这句台词“太好了,还剩一点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翻译时,充分体现了中文“重意合”与英文“重形合”的语言特点。中文原文通过简洁的语句和隐喻,传达出乐观豁达的心态,强调语义上的连贯性,而没有明显的逻辑连接词;英文翻译则借助连接词“as long as”和完整的句子结构,清晰地表达了条件关系和逻辑层次,使句子在形式上更加完整、紧凑,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这种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意蕴,又适应了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两种语言在结构和逻辑上的差异。

3.2. 文化维度的转换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专注于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解释与表达,把焦点主要放在两种文化在性质和内容的差异上,以免在译语文化中产生歧义或误解。胡庚申认为,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要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7]。在电影《哪吒2》中,许多台词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而要将其精准翻译,让中国观众产生共鸣,译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4:我若出战,就让陈塘关鸡犬不留

翻译:If I go to war, Chentang will be reduced to ashes! Not a soul shall remain!

这句台词的背景是申公豹释放了被囚禁的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光首次以人形亮相,表达了对陈塘关的毁灭性威胁。这种威胁不仅加剧了影片的紧张气氛,也为哪吒守护陈塘关的战斗增添了紧迫感。原句中“鸡犬不留”作为古典战争话语的极端暴力修辞,其文化生态根植于农耕文明的集体创伤记忆(“鸡犬”象征最低生存保障)。译者未直译为“leave neither fowl nor hound”,而是选择“ashes”与“soul”的二元结构:“ashes”激活西方文化中的末世意象(《圣经》索多玛焚毁、凤凰涅槃等原型),将东方式群体灭绝转化为具有宗教救赎色彩的毁灭叙事;“not a soul”借基督教灵魂观(个体灵魂的神圣性)置换儒家文化中“鸡犬”的生存伦理,既规避动物伦理争议,又通过个体生命价值的强调适配目标语观众的人本主义认知框架。这种翻译不仅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还通过语言的适应性转换,使目标语观众能够快速理解并感受到角色的威慑力。

此外,“陈塘关”作为地理文化符号,直译“Chentang”保留能指异质性的同时,通过“reduced to ashes”的空间解构策略,将中式城郭的防御性空间意象(城墙、民居、宗庙构成的礼制空间)转化为西方认知中的“可摧毁物质实体”。这种从“文化拓扑空间”到“物理几何空间”的维度降维,实质是以目标语文化认知图式为坐标系的生态重建。这种生态重建就语言生态平衡而言,译者要致力于保持源语与译语的词义平衡、句意平衡、源语与译语的“传神”与“达意”的平衡、源语与译语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平衡、源语与译语文风的平衡等[8]

例5:急急如律令

翻译:Swift and Uplift

影片中,太乙真人作为道教神话人物,使用“急急如律令”来驱动法宝,如乾坤圈等,这不仅符合他的角色设定,还增强了施法的仪式感和神秘感。“急急如律令”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咒语,更是对道教文化中“天人感应”和“顺应天道”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如何将道教文化合理转化为西方所理解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前网传的戏谑版本中,咒语被翻译为“quickly quickly biu biu biu”,这种翻译通过拟声词“biu biu biu”模拟了施法时的能量流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节奏感,但未能充分体现其文化内涵。相比之下,《哪吒2》中的翻译“Swift and Uplift”通过简洁的词汇传达了“迅速”和“提升能量”的意象,更符合施法场景的动态感。此外,“Swift and Uplift”作为生态翻译学文化维度的典型实践,通过选择性适应目标文化认知模式、跨模态符号补偿及动态平衡策略,实现了道教文化元素的现代性转译。

例6:我乃哪吒三太子,能降妖来会做诗。

翻译:I am Ne Zha, the Third Prince bold! I slay the demons, I write in rhyme Untold.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三太子”这一称呼具有特定的神话背景,而将其翻译为“The Third Prince”既保留了文化内涵,又适应了西方观众对“王子”这一概念的理解。此外,将“bold”置于句尾,模仿了古英语和英语诗歌中常见的倒装结构(如“I’m Arthur, the king bold!”),这种结构在英语诗歌中常用于强调形容词的特征。就文化维度而言,通过这种处理,译文不仅保留了原句中哪吒勇敢无畏的气质,还赋予了句子一种古典美,使其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更具感染力。此外,译者通过将“降妖”和“做诗”分别译为“slay the demons”和“write in rhyme”,“Untold”理解成“unheard”,强调哪吒诗的原创性,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中的英雄形象转化为西方文化中易于理解的表达形式。这种翻译策略不仅避免了文化隔阂,还引发了跨文化的共鸣。

例7:今日到此除奸恶,尔等妖孽快受死。

翻译:Today I come to rid the evil’s breath. You wicked fiends, prepare for death!

原句“奸恶”与“妖孽”植根于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与神魔文化,前者指向道德评判(《论语·为政》),后者源自《山海经》等典籍的志怪传统。译者选用“evil’s breath”与“wicked fiends”进行意象置换,前者通过转喻手法将抽象道德概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生理现象(气息),后者借用基督教文化中的恶魔意象(《圣经·启示录》),实现了从儒家–道教话语体系向基督教文化语境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转换遵循了生态翻译学的“文化适应性”原则,在目标语文化生态中重构了等值的威慑意象。

3.3. 交际维度的转换

交际维度,顾名思义就是指译者如何通过译文与读者进行交流。交际维度关注源语作者交际意图的传递,译者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让目标读者明白译文所要表达的真实交际意图[9]

例8:你不想活了?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

翻译:Are you out of your mind? Whether I live or die means nothing. All that matters… is your defeat!

在《哪吒2》中,哪吒与敖光展开殊死搏斗,乾坤圈与龙爪交织,混天绫如狂风般卷起波澜。此句作为两者激战中的对话,译者将“你不想活了”翻译为“Are you out of your mind?”,巧妙地规避了直译“You want to die?”可能引发的文化暴力敏感性,同时通过疑问句式保留了原句的挑战性语势,契合影视对白的即时性交际需求。这种释义翻译方法不仅凸显了哪吒作为反叛英雄“破除桎梏”而非“夺取生命”的新时代精神内核,还与电影中“肉身可灭,精神不亡”的主题形成互文,把“死”译为“your defeat”(“defeat”预设复活可能),意译得很委婉,消除了目的语观众的理解障碍,实现了交际维度的转换。

例9:去他的鸟命!

翻译:To hell with it!

该宣言发生于哪吒识破天庭与龙族共谋的叙事节点,标志其从“被规训的救世主”向“制度批判者”的身份突变,体现了其对命运的强烈反抗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守。此句中,“鸟命”是俚语,带有强烈的反叛和蔑视意味。翻译成“hell”虽然对应了诅咒的强度,但可能丢失了“鸟”这个具体文化符号。不过,英语中“hell”也有类似的情感强度,属于归化策略,更易被西方观众接受。其次,生态翻译学的交际维度强调交际效果的对等。原句在哪吒的语境中表达对命运的反抗,翻译需要传达这种反叛精神。使用“To hell with it!”在英语中能有效传递愤怒和反抗,符合角色设定。最后,还要考虑影视对白的特点,需口语化、即时性强。直译可能无法传达同样的情感,比如“To hell with this damn fate!”虽然更贴近原意,但可能冗长。而“To hell with it!”简洁有力,符合对白节奏。通过采用释义性翻译策略,译者不仅有效消解了不同语境下的理解障碍,同时实现了原文交际意图在目标语中的语用等效传递。

例10:天雷滚滚我好怕怕,劈的我浑身掉渣渣。突破天劫我笑哈哈,逆天改命我吹喇。

翻译:Thunder is rolling, and I’m so scared! It strikes me until my body falls apart. But when I break through, I laugh out loud. I will change my fate and blow my trumpet.

这一段落通过幽默诙谐的打油诗形式,展现了哪吒在经历天劫的考验时,从恐惧到勇敢,再到最终突破了天劫的枷锁、逆天改命的心路历程。原句采用口语化的叠词修辞(“好怕怕”、“掉渣渣”)与夸张表述(“浑身掉渣渣”),旨在塑造哪吒既顽劣又率真的少年形象。译文“I’m so scared”与“my body falls apart”虽未保留叠词形式,但通过强化情态动词(“so”)与具象化意象(“falls apart”),在目标语中重构了角色的情感张力。特别是“falls apart”的隐喻表达,将中文“掉渣渣”的戏谑性转化为英语读者易于感知的生理反应,实现了幽默效果的传递。此外,将道教修炼术语“渡劫”转化为普适性动作“break through”,规避西方观众对“劫”(karma)的认知负荷。最后,译者在处理“吹喇”这一文化负载词时,并未采用直译或音译,而是选择“blow my trumpet”的英语习语,这种选择反映了对目标语观众接受心理的深刻理解。一方面,“trumpet”的乐器意象与“喇”形成形式对应;另一方面,俚语的双关语义(自夸)与哪吒的性格特征高度契合。这种在“文化传真”与“传播效果”间的权衡,正是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译者作为翻译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需在多维限制条件下做出最优选择,消除目的语观众的理解障碍,实现交际维度的有效转换。

4. 结语

电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促进电影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宣扬大国形象,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10]。作为首部登顶全球票房前十的中国动画电影,《哪吒2》的字幕翻译承担着传播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使命。本研究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为框架,深入探讨了电影《哪吒2》字幕翻译的实践路径与策略。通过语际、语内及超语转换的分析,揭示了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生态适应性,从而实现源语与译语的动态平衡。本研究为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丰富了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研究。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策略,以推动影视翻译的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桂玉, 蔡祎. 认知图式理论关照下旅游文本的生态翻译研究——以广州旅游景点介绍的中译英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 26(4): 92-97+107.
[2] 胡庚申. 术语看译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海翻译, 2008(2): 1-5.
[3]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1): 61-65.
[4] 胡庚申, 王园. 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 定位、内涵与特征[J]. 外语教学, 2021, 42(6): 1-6.
[5] 胡煜. 生态翻译视角下电影字幕的翻译——以《怦然心动》为例[J]. 今古文创, 2024(30): 105-107.
[6]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95.
[7]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 2008, 29(6): 11-15+92.
[8] 张晓凡, 徐晓飞.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为例[J]. 名作欣赏, 2025(6): 14-18.
[9] 祁红霞.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影视作品字幕翻译探析——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 嘉应文学, 2024(12): 89-91.
[10] 肖军, 梁笑哲. 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与路径研究[J]. 电影文学, 2024(2): 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