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协同志愿服务助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探究
Exploring Social Work and Volunteerism to Help Migrant Children’s Community Integration
DOI: 10.12677/ass.2025.145368, PDF, HTML, XML,   
作者: 魏 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社会工作协同志愿服务Migrant Children Community Integration Social Work Collaborative Volunteerism
摘要: 伴随着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流动儿童的规模也持续攀升,其中流动儿童作为“外来者”是否能够融入当地社区对个体成长及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而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在其中具有关键的推动潜力。但当前在促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方面,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协同治理机制尚不完善,资源整合及协同合作存在诸多困难。本文试图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从社会资本构建及协同治理优化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为解决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困境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为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贡献力量,助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China’s migrant population, the scale of migrant children has also continued to climb, in which the ability of migrant children as “outsiders” to integrate into the local community is crucial to the growth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n which social work and volunteerism have a key potential to promote. However, in promoting the community integr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social work and volunteer service is still imperfect, and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ased on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he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strategic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capital construction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ptimiza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solving the dilemma of migrant children’s community integration, contributing to the community integr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and assisting in the fair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文章引用:魏源. 社会工作协同志愿服务助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5): 62-6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5368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导致流动儿童数量持续攀升。2024年民政部等21个部门联合发布《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彰显国家对流动儿童问题的高度关注,其中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问题尤为紧迫。在推动流动儿童社区融入进程中,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优势互补,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3月中央社会工作部组建,统筹全国志愿服务工作,为二者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与组织保障,也凸显了协同助力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此背景下,如何整合二者资源,构建科学协同模式,助力流动儿童融入社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并结合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深入探究社会工作协同志愿服务助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有效路径。通过剖析现存问题,系统阐释协同的理论路径,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以提升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度。本文创新地将社会资本与协同治理理论融入实践,双理论融合的分析方法深化了对协同机制与社会资本交互作用的理解,为策略建议提供了坚实的学理依据。这不仅拓宽了理论应用范围,也为解决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中也能为社会工作机构、志愿组织及政府部门的儿童福利保障、社区建设等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2. 文献综述

社区融入作为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重要维度,学界普遍将其定义为流动人口通过社区交往、组织参与和居民互动获取社会支持,进而实现社会资本转移与发展的动态过程,其融入层次涵盖从社区内基础性参与到决策层赋权的进阶路径[1]。本文聚集流动人口中的流动儿童群体,流动儿童指的是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0~17周岁儿童。据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数据显示,流动儿童已达7109万人[2],从“儿童”到“流动儿童”,增加了两个字的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现有研究表明,经济差异、教育诉求与家庭迁移需求是驱动儿童流动的主因,但这一过程也加剧了其融入困境:杨茂庆等通过实证发现流动儿童在教育融入度与家庭支持维度显著落后于本地儿童,反映出结构性排斥与支持系统缺位的双重困境[3]。皇甫东妍进一步指出,社区认知不足、归属感薄弱、同辈网络缺失及文化隔阂构成流动儿童融入的四大核心障碍[4],而周丽萍等强调低认同度导致社交受阻与资源获取受限,形成融入深度的恶性循环[5]

针对上述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呈现多维实践路径,从理论建构层面,曾守锤提出“社会支持网络优化”理论框架,主张通过消除校园歧视、强化学业支持与心理干预构建系统性融入方案[6]。刘玉兰等则基于文化适应视角,强调在尊重原生文化基础上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7]。实践层面,彭佳慧创新性设计“四位一体”介入模式,通过个人赋能、朋辈联结、家庭互动与社区参与的多层次干预,显著提升流动儿童的社区责任感与适应能力[8]。田鹏采用整合社会工作方法,以个案辅导强化个体能力、小组工作打破刻板印象,形成融入的良性互动机制[9]。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方法作为社会工作最常用的直接服务方法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采用,其中艾丽菲拉·阿克帕尔、曹小雨等通过三大方法的结合证实了社区主题活动与家庭关系调适对流动儿童的社区归属感提升的关键作用[10] [11],而王莹等通过服务成效的评估揭示当前流动儿童融入服务中存在覆盖面有限与服务持续性不足的结构性短板的情况[12]。志愿服务体系在融入促进中展现独特价值,富晓星团队通过主位诉求分析法发现,精准对接亲子沟通等核心需求能有效突破流动儿童的“边缘化”身份困境[13]。典型案例如佛山“筑梦佛山”夏令营,通过分层化组织与在地文化传播,成功提升流动儿童表达能力与城市归属感[14]。白文慧等提出的“资源整合–能力培养”服务链[15],以及李元倡导的“学用结合”的社区互动模式[16],均证实志愿服务在社会资本激活与文化适应促进中的杠杆作用。

过往研究在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作用等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在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同促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探究上仍存在不足之处。随着流动儿童群体规模不断扩张,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同解决其融入问题,极具关键的现实意义。故本文立足已有研究,引入社会资本理论与协同治理理论,从社会资本积累构建、协同治理机制优化等维度,提出兼具针对性与实操性的策略。

3. 理论基础

3.1.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强调社会关系网络在个体和集体行为中的重要性,并探讨这些关系如何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1980年首次提出“社会资本”这一术语,将其定义为个体或集体通过社会网络获得的嵌入性资源。[17]在现代中,社会资本通常被定义为社会网络、信任、规范和互惠等社会关系的集合,这些关系能够为个体或集体带来经济和社会上的好处[18] [19]

3.2. 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理论认为传统的单一主体治理模式已无法有效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引入多元主体协作,这种模式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等多方主体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共同作用,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来制定和执行政策[20],其核心理念有两点,一是多元主体参与,强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参与,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以共同承担责任和决策[21]。二是自组织与协同,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通过相互协作形成集体效应,从而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22]

3.3. 单一理论的局限性

社会资本理论虽能解释流动儿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源的微观机制,但侧重个体行动者通过社会关系获取资源,却难以解释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制度性排斥对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深层制约。如流动儿童在教育融入中遭遇的政策壁垒,单纯依靠社会网络难以突破。以及其理论假设社会资本具有普适性,但流动儿童与本地居民在语言、习俗等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社会网络构建受阻。例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在参与社区活动时面临的文化隔阂,无法通过简单的关系联结解决。协同治理理论虽为多元主体合作提供框架,理论假设各主体具有天然合作动机,但现实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存在利益博弈。例如可能因成本考量减少对流动儿童服务的投入,影响协同效果,以及理论强调多元参与结构的静态性,却难以应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双理论的融合形成互补解释框架则可较好弥补这一点,社会资本理论解释个体融入的内在机制,协同治理理论分析外部环境的优化路径,共同构成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完整解释体系。

4. 现状及问题

4.1. 协同机制层面

4.1.1. 缺乏规划与协调机制

社会工作机构与志愿服务组织往往依据自身的理解和资源优势来设计服务项目,彼此之间缺少沟通与协作,这直接导致服务内容在部分领域过度重叠,而造成资源浪费,并且在流动儿童的心理疏导与学业长期帮扶等关键的衔接环节,又存在明显的服务空白,使得流动儿童无法获得连贯且全面的支持。

4.1.2. 信息交流滞后与沟通渠道不畅

社会工作者难以及时将流动儿童的最新需求精准传递给志愿者团队,导致志愿者准备的服务内容与实际需求错位,且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关于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动态信息,也无法迅速反馈给社会工作,使得社会工作难以对服务方案做出适时调整。一旦遇到诸如服务对象临时变更、社区突发情况等问题,因缺乏协调解决机制只能陷入长时间的沟通、磨合,从而延误服务时机。

4.1.3. 责任划分不明晰

在开展一些大型社区文化融合活动时,社会工作与志愿者之间常常出现职责模糊地带,不清楚各自应承担的具体工作,进而导致工作推诿现象。而在常规服务环节,又因未明确界定责任边界,出现双方重复工作的现象,消耗了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

4.2. 资源整合层面

4.2.1. 资金短缺且分配不均

一方面,整体投入到这一领域的资金本就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流动儿童群体需求。有限的资金大多流向少数知名度高、资源丰富的地区或项目,而那些地处偏远、流动儿童问题更为突出的社区却只能望“资”兴叹,无法开展深入、持久的服务,极大地制约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4.2.2. 人力资源短缺

现有的专业社会工作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需求,导致每个社会工作需要承担过重的服务任务,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与此同时志愿者队伍虽具有人员基数优势,但稳定性极差,人员流动频繁,而且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4.2.3. 物质资源利用低效

社区内的活动场地、图书角等公共空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这些资源常常处于闲置状态,未得到充分利用。且在开展各种活动时,经常会出现未进行充分的资源盘点,重复购置大量物资,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原本就紧张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4.3. 服务对象层面

4.3.1. 需求把握不准

流动儿童群体具有较强的异质性,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家庭背景,但服务提供者往往未能充分考量这些个体及群体差异,仅凭经验制定方案,最终导致服务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无法真正触及流动儿童的核心需求,服务效果无法保证。

4.3.2. 服务缺乏针对性

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流动儿童,所采用的服务方法和内容却惊人的相似,大多局限于简单的课业辅导、游戏陪伴等常规形式,未能深入挖掘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文化传承需求、青春期流动儿童的心理调适需求等。

4.3.3. 服务持续性差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经常容易出现资金问题,一旦资助方撤资,服务项目便难以继续,以及项目人员变动频繁,新接手的社会工作或志愿者需要重新熟悉服务对象与流程,服务的连贯性被打破,再加上部分社区对流动儿童服务重视程度不足,未能提供长期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使得严重影响融入的效果。

4.4. 社区支持层面

4.4.1. 社区认同缺失

社区内的部分社区居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将流动儿童视为“外来者”,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居民不仅不愿主动参与到助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行动中来,甚至还会对相关服务活动的开展设置障碍,例如拒绝提供场地、不配合宣传等,使得服务难以推进。

4.4.2. 社区文化融合艰难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无论是语言习惯、风俗习惯还是价值观念,都需要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然而当前社区在促进文化融合方面的举措乏力,缺乏针对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教育课程,使得流动儿童在社区中始终感觉自己是“局外人”,无法真正融入当地社区生活。

5.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的策略建议

5.1. 优化协同治理机制

5.1.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联合专业社会工作团队、社区志愿者骨干等深入社区调研,了解流动儿童在学业辅导、心理适应、社交融入等方面的困境与诉求,为战略规划夯实数据基础。同时要基于详实调研,制定《流动儿童社区融入3~5年行动计划》,明确各阶段目标,指导各主体的行动方向,并成立监督专项小组,定期评估成效,确保目标不走偏。

5.1.2. 细化责任分工体系

社会工作部等部委应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明确界定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在服务流程各阶段的具体职责,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活动实施到效果评估,均制定详细操作指南与责任清单。社会工作者凭借专业知识与技能,主导需求深度剖析、个性化服务方案编制及复杂心理与社会问题干预等关键任务,志愿者则在协助社会工作开展基础服务、提供人力支持及补充服务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课业辅导、陪伴关爱等活动中担当主力。如此分工协作,可避免职责不清引发的推诿扯皮或重复劳动,保障服务有序推进。

5.1.3. 建立高效沟通机制

应针对流动儿童融入建立项目化管理,组建项目团队,并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如每周或每月召开工作例会,促进各方当面交流服务进展、问题与经验,同时依托钉钉、企业微信等互联网应用,量身定制“流动儿童社区融入服务云平台”,集信息发布、资源调配、实时沟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确保各方能迅速获取信息并及时反馈,以及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响应、协同决策,保障服务连贯性和时效性。

5.2. 加强社会资本构建

5.2.1. 社会资本构建

在资金募集方面,强化政府托底责任,将流动儿童社区融入服务纳入财政预算重点保障范畴,设立专项基金,确保基础资金稳定供给,同时积极拓展社会助力渠道,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捐赠。通过举办慈善晚宴、公益众筹活动、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合作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并给予捐赠者相应荣誉表彰与税收优惠激励,激发社会参与热情。

5.2.2. 提升人才专业水平

应加大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专业培训课程与学术研讨会,内容涵盖儿童发展心理学前沿理论、社会工作创新方法、社区融入实践案例剖析等,提升社会工作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志愿者实施分类赋能,依其专业背景、兴趣特长与服务经验,划分为教育辅导、心理支持、文化活动等类别,开展针对性岗前培训与技能提升课程,如为教育类志愿者提供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培训,为心理类志愿者安排心理咨询技巧训练。

5.2.3. 加强多元互动

组织社区亲子运动会、文化节、科技创意集市等大型活动,吸引流动儿童与本地居民共同参与,创造互动交流场景,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推动社区学校、社会组织与流动儿童家庭结对帮扶,建立长期稳定互助关系。学校可开展“一对一”学习伙伴计划,社会组织协助家庭解决生活困难与融入社区问题,形成全方位社会支持网络,助力流动儿童深度融入社区生活。

5.3. 满足服务对象需求

5.3.1. 个性化服务

针对不同年龄段流动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差异化服务内容,例如为低龄儿童提供亲子互动游戏、学前启蒙教育、安全知识普及等服务,为学龄儿童开展学业提升辅导、兴趣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青春期流动儿童,侧重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情感困惑疏导、社交技巧训练等服务。同时也要关注特殊文化背景或困境儿童群体需求,例如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举办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为贫困家庭儿童提供物资援助与成长支持计划。

5.3.2. 服务监督

在服务过程中定期收集流动儿童、家长、社区及教师反馈意见,运用量化评估指标与质性评价方法,综合评估服务成效。如通过学业成绩提升幅度、心理测评指标改善情况、社交网络拓展程度等量化指标,结合儿童自我报告、家长满意度调查、社区观察记录等质性资料,全面衡量服务效果。依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服务策略与内容,优化服务方案,持续提升服务针对性与有效性,推动流动儿童社区融入进程不断深化。

5.4. 强化社区支持体系

5.4.1. 重塑社区认同观念

借助社区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社区文化活动等渠道,广泛宣传流动儿童融入社区的重要意义与积极价值,传播平等、包容、互助社区文化理念,消除居民对流动儿童的偏见与误解。分享成功融入案例与感人故事,如举办“流动儿童社区之星”评选活动及事迹分享会,展示流动儿童在学业、才艺、品德等方面的闪光点,增强居民对流动儿童的认同感与接纳度,提升其对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认可度与参与意愿,营造友好社区氛围。

5.4.2. 加强多方合作

构建社区学校、社会组织协同合作机制,学校应突破学业成绩局限,将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纳入教育体系,开设融合教育课程、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社会组织作为协调者与支持力量,链接各方资源、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参与项目实施。通过定期召开社区多方联席会议、建立合作项目库、共享资源信息平台等方式,凝聚社区合力,打造全方位流动儿童社区融入支持网络,提升社区整体服务能力。

5.4.3. 促进社区文化交融

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如地域文化交流节、传统节日庆典、民俗文化体验工作坊等,邀请流动儿童与本地居民共同参与策划、组织与实施,在活动中促进文化交流互动、增进文化理解与尊重。此外还可以联合专业力量编撰涵盖本地多元文化知识的教材,内容涵盖本地历史文化、语言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帮助流动儿童了解融入当地文化环境,以及也要鼓励流动儿童展示家乡文化特色,促进文化多元共生,从而增强流动儿童社区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推动社区融入。

6. 结束语

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研究以及现状问题分析,认识到解决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问题的紧迫性,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了系列策略建议,在协同机制优化、社会资本构建、服务对象需求满足及社区支持强化等多方面所提出的策略,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期望这些策略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优化现有服务不足,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促进流动儿童在身份认同、社交互动、文化适应及社区参与等维度的全面融入。

参考文献

[1] 刘建娥. 乡-城移民(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实证研究——基于五大城市的调查[J]. 人口研究, 2010, 34(4): 62-75.
[2] 国家统计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 事实与数据[EB/OL].
https://www.stats.gov.cn/zs/tjwh/tjkw/tjzl/202304/t20230419_1938814.html, 2023-04-19.
[3] 杨茂庆, 赵红艳, 邓晓莉. 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贵州D市为例[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10): 68-74.
[4] 皇甫东妍.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背景下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24.
[5] 周丽萍, 孙晓哲, 吴开俊. 流动儿童转学经历、学校适应与学业表现相关性分析——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24(4): 82-91.
[6] 曾守锤. 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 困境、问题、优势及建议[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5(5): 13-18.
[7] 刘玉兰, 彭华民. 嵌入文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 理论与实践反思[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9(3): 15-22.
[8] 彭佳慧. 来深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工作模式的探索——基于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实地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1): 25-32.
[9] 田鹏. 整合社会工作视角下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研究——以n市d街道某公益创投项目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2): 30-35, 51.
[10] 艾丽菲拉∙阿克帕尔. 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以“新疆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服务”项目为例[J].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9, 34(4): 19-26.
[11] 曹小雨. 社会工作如何搭建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平台? [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4.
[12] 王莹, 姜丽, 王祁.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社会工作干预路径探析——基于长春市T机构的实证研究[J]. 就业与保障, 2024(9): 16-18.
[13] 富晓星, 刘上, 陈玉佩. “主位诉求”的志愿服务模式探究——以流动儿童为例[J]. 社会学研究, 2014, 29(4): 196-219, 246.
[14] 张妍妍. “筑梦佛山”夏令营: 温暖流动儿童[J]. 图书馆论坛, 2018, 38(10): 28-29.
[15] 白文慧, 苏果云.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难的行动研究——以临县籍流动儿童为例[J]. 心理月刊, 2019, 14(5): 17-18.
[16] 李元. 让流动儿童真正“进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社会工作介入做法及经验[J]. 中国社会工作, 2018(36): 32-33.
[17] 周红云. 社会资本及其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4(2): 135-144.
[18] 曹永辉.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发展脉络[J]. 中国流通经济, 2013, 27(6): 62-67.
[19] 陈柳钦. 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理论研究观点综述[J]. 东方论坛, 2007(3): 84-91, 121.
[20] 马俊. 碳中和目标下多元主体共治路径探析[J]. 法学, 2023, 11(5): 4021-4027.
[21] 强宇豪, 燕继荣. 从“治安”到“治理”——协同治理理论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应用[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3(2): 135-144.
[22] 周伟. 跨域公共问题协同治理: 理论预期、实践难题与路径选择[J]. 甘肃社会科学, 2015(2): 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