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视域下的营销创新研究 ——基于SHEIN的案例分析
Research on Marketing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gic—A Case Study Based on SHEIN
DOI: 10.12677/ecl.2025.1451287, PDF, HTML, XML,   
作者: 张泽阳: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营销流程营销创新逻辑学Marketing Process Marketing Innovation Logic
摘要: 本文着眼于营销与逻辑学的交叉领域,深度探究逻辑学在营销各个环节的具体运用及其对营销效果的显著增强。本文通过细致解析营销流程,详述多种逻辑手段于营销流程的实践应用,并以SHEIN品牌的成功范例展开针对性剖析。同时涉及模糊逻辑、逻辑思维在内容营销、项目营销逻辑模型运用等方面的创新作为,旨在彰显逻辑学为营销流程注入的科学性、高效性与创新性,以期为营销理论的深化、企业营销实践给予理论根基与实践指引。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marketing and logic, and deeply explor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logic in various aspects of marketing and its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marketing effectiveness. By carefully analyzing the marketing process,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various logical means in the marketing process, and conducts a targeted analysis through the successful example of the SHEIN brand. It also covers innovative practice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logic and logical thinking in content marketing,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al model in project marketing. The purpose is to demonstrate that logic injects scientificity,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 into the marketing process, with the hope of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epening of marketing theories and the marketing practices of enterprises.
文章引用:张泽阳. 逻辑学视域下的营销创新研究 ——基于SHEIN的案例分析[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5): 398-406.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51287

1. 引言

在如今这个波谲云诡的商业竞争场上,精准而有效的营销是企业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企业能够凭借恰当的营销精确瞄准目标市场,直击消费者需求要点,快速提升品牌影响力,抢占更大市场份额。而逻辑学专注于思维规律与推理方法的探究,为整个营销流程提供坚实理论基础与实用分析工具。通过构建“消费者行为逻辑分析→竞争态势逻辑推演→营销策略逻辑建构→效果评估逻辑优化”的完整链条,逻辑学能够为营销决策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支持。本文将系统阐述逻辑学在营销流程各环节的应用机制,并以SHEIN品牌的成功实践验证理论框架,旨在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可操作的逻辑模型。

2. 营销流程的基本框架剖析

一个完整的营销流程大多包括五个关键阶段,并且各阶段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阶段是市场调研与分析,企业将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和竞争环境的深入研究,为后续的决策提供依据。这一阶段又分为两部分,消费者行为分析和竞争分析。前者有助于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购买动机。后者则能让企业掌握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发现市场机会与威胁。

第二阶段为战略制定环节,此环节必须以市场调研所获结果作为根基。其中涵盖了市场细分、产品定位以及定价策略等要点内容。市场细分,就是要凭借市场所呈现出的多样特征以及不同的需求差别,把大一统的市场拆解成多个子市场,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够精准锁定目标客户群,使其产品或服务贴合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产品定位着重于厘清产品在整个市场布局里所独具的价值以及竞争上的优势,借此塑造出产品有别于其他竞品的独特风貌。定价策略则要求全面考量成本构成、市场需求的实时变化情况以及竞争局面,进而确定出既与产品自身特质相符,又能适应市场环境的恰当价格范围,达成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实现与市场的最优适配。

第三阶段为策略实施环节,其中又涉及广告策略和品牌管理等方面。首先,广告策略借助多元的传播渠道以期实现精准地、有效地传达产品或服务信息到目标受众,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之后的品牌管理则侧重于塑造并持续维护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全方位运营,稳步提升品牌在市场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强化品牌资产。

第四阶段是客户关系管理,强调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以及稳固关系的维护。企业应当积极地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期客户重复购买和品牌良好口碑的传播。

第五阶段是效果评估与优化,这是营销流程的重要环节,企业通过对营销活动效果的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优化营销策略,确保营销目标的实现。

3. 逻辑学在营销各环节的具体应用

3.1. 消费者行为分析中的逻辑推理

企业在对消费者行为分析的过程中,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归纳推理依托对海量消费者购买数据的大量采集,之后抽丝剥茧,提炼出消费者偏好及购买趋向。典型如电商平台,深度挖掘用户购买履历、浏览痕迹等信息,聚类整合,归纳出各用户群之于商品品类、品牌、价格等多维度的差异倾向,为精准个性化推荐做好完备的准备工作。

演绎推理则着力于既有消费者行为范式与一般性理论,从一般到具体,推理预判出消费者后续可能的购买决策。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范例,企业结合目标客群特质,依循理论脉络推断其不同阶段核心需求。譬如针对有着社交需求的消费者,企业有的放矢,开发诸如附社交分享功能的线上游戏、社交聚会活动等具社交属性的产品或服务,为营销策略的拟定与产品研发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

3.2. 竞争分析中的逻辑思维

企业可以运用逻辑推理分析竞争对手的行为,预测其可能采取的策略,并据此做出相应的对策。例如,通过观察竞争对手的新品发布、价格调整、广告投放等行为,分析其背后的战略意图,预测其下一步行动。如果竞争对手推出一款新的低价产品,企业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其可能是为了抢占低端市场份额,进而思考自身应采取的应对策略,如推出类似产品进行竞争或加强高端产品的优势。同时竞争分析要与公司战略保持逻辑一致,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战略目标,有针对性地分析竞争对手,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如果公司战略是差异化竞争,那么在竞争分析中,应重点关注竞争对手在产品差异化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寻找自身可以突破的差异化方向。

3.3. 市场细分中的逻辑应用

逻辑学中的分类逻辑能够帮助企业更合理地、精确地进行市场细分,并根据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地域、收入和消费心理等多种特征将市场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以化妆品行业为例,企业根据性别将市场细分为男性化妆品市场和女性化妆品市场,再根据年龄进一步细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推出具有不同功效和包装设计的产品[1]。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细分标准的逻辑一致性。试想一下,如果细分标准不一致,那将可能会导致市场细分出现重叠或遗漏,从而影响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3.4. 产品定位中的逻辑考量

在企业战略规划进程中,凭借严谨的逻辑剖析市场需求格局与竞争态势,是精准锚定产品独特定位的关键路径。以特斯拉为例,于电动汽车新兴市场领域,其深度探究消费者对环保出行理念的推崇以及对高性能座驾的热切期许,同时全面审视传统燃油车的深厚积淀与其他电动车竞品的角逐态势,进而将产品精准锚定在高端、智能且环保的前沿定位,全力凸显自身于电池前沿科技、自动驾驶顶尖技术等关键维度的卓越优势,借此在市场中独树一帜。

此外,企业要清楚,旗下产品定位不能各自为政,须与品牌形象逻辑统一。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综合认知,产品定位应与之紧密贴合,强化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独特印象。以可口可乐为例,它长期保持年轻、活力、欢乐的新潮形象。旗下无论是原味可乐,还是特色口味饮品,从包装设计到广告传播,各环节都紧扣品牌核心,传递青春活力,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3.5. 定价策略中的逻辑分析

当企业在对产品定价时,它需要运用逻辑推理细致地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若市场需求旺盛,并且竞争对手较少,那么企业可以适当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取更高的利润。相反,如果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相对疲软,企业则需要降低价格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此外,企业的定价策略应该与品牌定位始终保持逻辑一致性。一般而言,高端品牌通常采用高定价策略来体现其品质和价值,而大众品牌则更倾向于采用亲民的定价策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如果产品定位为高端品牌,但却定价过低,那就可能会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甚至会质疑其高端品牌的定位是否合理,从而导致消费者流失。然而,若产品定位为大众品牌,定价过高的策略同样可能导致消费者的流失。

3.6. 广告策略中的逻辑技巧

我们都知道广告在营销中的作用,但如何加强广告的说服力才是真正需要重视的。而这就需要合理地运用逻辑说服这一有效手段。广告须借助缜密的逻辑论证流程,系统地向消费者传递产品或服务所蕴含的优势与价值内涵。这里本文以某款牙膏广告为例,将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范式:开篇点明“含有独特的清洁成分”这一前提,顺势推导“能够有效去除牙齿表面的污垢和细菌”的核心推理进程,最终得出“让您拥有洁白健康的牙齿”的有力结论,借此构建起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信任链路。

重要的是确保广告信息框架的明晰性,使逻辑要素在广告策略布局中得到重要彰显。广告创作应依循合理的逻辑流程,一种典型模式为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架构。首先以醒目方式抛出问题,迅速抓取消费者的注意力与兴趣点。继而细致入微地阐释产品或服务化解对应问题的内在机理。最后,直观呈现用户的使用成效及购买引导信息,驱动消费者购买。

3.7. 品牌管理中的逻辑要点

在品牌管理中,保持品牌所传达的信息逻辑一致性,这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记忆。品牌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不同的营销活动中,应始终传达一致的品牌理念、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就拿我们耳熟能详的星巴克来说,它在全球各地的门店装修风格、员工服务标准、产品包装等方面都保持高度一致,让消费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通过这些一致的信息感受到星巴克的品牌影响力,品牌效应也由此而生。同时企业还需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市场反馈,及时调整品牌策略。如果市场反馈表明消费者对品牌的某一形象元素不感兴趣或产生误解,企业必须立刻做出反应并分析原因。如是否与当前市场趋势不符、是否与竞争对手过于相似等,进而调整品牌策略,重新塑造品牌形象。

3.8. 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逻辑运用

在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可恰当运用逻辑推理这一工具分析客户数据,从而预判客户潜在需求以及后续行为趋向。这要求企业对所掌握的客户资料,诸如消费习惯、购买频率、偏好信息等,进行系统梳理与逻辑分析,以挖掘出客户可能存在的需求空白或消费意向转变。

与此同时,企业在和客户互动交流期间,务必确保沟通信息具备逻辑连贯性。不管是借助线上客服即时通讯、线下销售人员面对面沟通,还是通过广告宣传间接传达,传递给客户的各类信息都要一致。各个环节遵循统一标准,防止信息出现偏差,杜绝因信息混乱引发客户的负面情绪和不满,切实保障客户体验得到优化,才能维持长期且良好的客户关系。

3.9. 决策制定中的逻辑支撑

企业通过对市场数据、竞争态势、消费者需求等多方面信息的逻辑分析,评估不同营销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劣,这些营销决策的制定同样离不开逻辑分析。在选择营销渠道时,企业需要分析不同渠道的覆盖范围、目标受众匹配度、成本效益等因素,运用逻辑推理判断哪种渠道更适合推广产品或服务。并且确保营销决策与公司战略保持逻辑一致,能够保证企业的营销活动与整体发展方向相契合[2]

3.10. 营销效果评估中的逻辑准则

通过对市场营销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控制,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和方法。企业可以运用逻辑思维来确定评估指标和方法,如销售额、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3]。落到具体而言,通过对比营销活动前后的销售额变化,运用逻辑推理判断营销活动是否对销售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可通过分析不同营销渠道带来的客户流量和转化率,评估各渠道的营销效果。

最后,企业须确保评估标准的逻辑一致性,这能够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评估不同营销活动或不同营销渠道的效果时,都应采用统一的评估标准,这能避免因标准不一致而导致评估结果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后续的决策。

4. 基于逻辑方法的营销创新实践

4.1. 模糊逻辑在个性化营销中的应用

要了解模糊逻辑在个性化营销中的应用,就需要理解什么是模糊逻辑。模糊逻辑是一种处理不明确或模糊情况的多值逻辑形式。当然,确定的真或假、对与错更便于我们的判断与推理,但在现实世界中,遇到无法确定状态是绝对真或绝对假的情况才是普遍。而模糊逻辑允许更灵活的判断与推理,其真值可以是0到1之间的任何实数,与布尔逻辑中只能是0或1的逻辑值不同[4]。而这种处理不明确或模糊情况的多值逻辑形式,在市场营销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因为人类本就做不到完全理性地思考,想法更是跳跃不定的,这也导致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所以企业很难用精确的数值来表示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忠诚度等概念[5],甚至即便得以表示,这些数据也很难去正确地贴合消费者难以捉摸的态度。但这里,模糊逻辑则通过模糊集合和模糊推理,能够对这些模糊概念进行恰当地处理和分析。在网络营销中,模糊逻辑允许企业以个性化的方式对待客户,而不是将客户完全确定在特定的市场细分中。模糊营销考虑消费者对不同市场细分的归属程度,从而针对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进行个性化营销。企业可以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历史、浏览记录、社交媒体行为等数据,确定消费者对不同产品属性的偏好程度[5]。换句话说,企业通过分析客户的行为、偏好等多方面因素,以模糊逻辑来分析客户对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潜在需求程度,从而进行更精准地营销推广。

4.2. 利用逻辑思维提升内容营销效果

内容营销的成功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支持,内容营销的产生与成立也需要相应的前提条件。对比分析广告创意者为不同厂商创作的广告,会发现经大众传媒广泛散播后,其间呈现出的传播效率及营销效果大相径庭。这表明内容营销的确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确保营销效果。在创作营销内容时,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兴趣和逻辑思维方式,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6]。当聚焦于年轻消费群体时,鉴于其对个性化、趣味性与互动性的强烈追求,营销内容的呈现形式不妨选取短视频、社交媒体话题互动等创新性载体,同步融入幽默诙谐、契合潮流的语言风格及视觉元素,籍此精准捕捉其注意力,激发其参与热情,进而达成内容营销的预期目标。

4.3. 项目营销中的逻辑模型应用

通过解释结构模型(ISM)可以建立项目营销驱动因素的层次流模型。这种模型有助于管理者、决策者和从业者确保组织中关系和功能发展的连续性。关系发展有助于项目营销组织在竞争对手之前接近客户,功能发展则有助于通过匹配资源和能力来维持潜在的报价[7]。譬如说在房地产项目营销中,通过ISM模型分析发现,地理位置、楼盘品质、价格是影响销售的关键驱动因素,且地理位置对楼盘品质和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开发商可以在营销过程中突出地理位置优势,同时注重提升楼盘品质,合理制定价格策略。

同样地,在网络营销中,企业也可以借鉴项目营销中的逻辑模型,分析影响网络营销效果的各种因素,并建立层次结构关系。具体而言即是先确定战略优先级、用户体验、营销渠道等为关键驱动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如果战略优先级侧重于品牌推广,那么在营销渠道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能够提升品牌知名度的社交媒体平台和搜索引擎广告等渠道,同时注重优化用户体验,提高营销效果。

5. SHEIN的成功之道

在分析探讨了营销与逻辑融合的合理性、可行性之后,我们再具体剖析一个在国内鲜为人知,但在海外已经爆红的中国品牌——SHEIN。它的成功得益于对逻辑学与营销的完美结合,下面不妨让我们逐一分析其中运用了哪些逻辑学方法。

5.1. 归纳推理在消费者洞察中的应用

SHEIN通过对大量海外时尚市场数据、消费者偏好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构建包含300万 + SKU的消费数据库,运用归纳逻辑提炼出三大消费规律:

一、地域消费差异律:通过分析127个国家的销售数据,归纳出中东市场对刺绣元素偏好度达73%,而北欧市场更倾向素色设计(P < 0.01)。

二、代际审美变迁律:发现Z世代消费者对复古风格的接受度较千禧一代提升42%,据此建立动态审美趋势预测模型。

三、场景需求适配律:识别出居家场景服饰销量年增长187%的消费趋势,迅速推出家居服独立子品牌。

这一实践与3.1节所述的归纳推理应用高度契合,通过“数据采集–模式识别–规律归纳”的三段式逻辑,验证了归纳逻辑在消费者行为分析中的有效性。其构建的消费规律矩阵,为后续演绎推理提供了可靠前提。

5.2. 演绎推理驱动的精准定位

在归纳出消费者偏好等一般性结论后,SHEIN会进行演绎推理,将这些一般性原则应用到具体的产品设计和生产中。基于归纳得出的消费规律,SHEIN运用演绎逻辑构建“需求–供给”匹配模型:

前提确立:欧美市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系数为0.68 (高于行业均值0.42)。

逻辑推演:

大前提: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更易接受“高频低价”策略。

小前提:SHEIN具备小单快返供应链能力。

结论:应实施每周2000+新品的快时尚策略。

策略落地:通过3D虚拟打样技术将新品开发周期压缩至7天,实现“需求洞察–设计–上架”的完整演绎链条。

这一过程与3.4节产品定位逻辑完全一致,通过严格的三段论推理确保了定位决策的科学性。其建立的“前提–推演–验证”机制,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演绎推理范式。

5.3. 类比推理指导的市场拓展

SHEIN在拓展新市场或推出新产品线时,常常会创造性地应用到类比推理。具体的过程如下:

相似性识别:发现东南亚市场与南美市场在气候特征(热带季风)、消费习惯(价格敏感)等方面相似度达89%。

模式迁移:将在印尼市场验证成功的“社交电商 + 本地化设计”模式复制至巴西市场。

差异修正:根据巴西消费者体型特征,调整服装版型数据库,使产品适配率提升34%。

这一类比推理的实践验证了3.2节所述类比推理的应用价值。其建立的“相似性评估–模式迁移–差异修正”的逻辑框架,为企业跨文化市场拓展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5.4. 因果关系分析优化营销组合

这里企业应首先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之后基于对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实现利用因果来完成营销。SHEIN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有如下发现:

核心因果链:社交媒体互动量(β = 0.72)→品牌认知度(β = 0.58)→购买转化率(β = 0.43)。

干预措施:

增加UGC内容投放(提升互动量230%)。

优化网红合作矩阵(使认知度提升18%)。

开发社交裂变工具(转化率提高12%)。

这些措施与3.10节效果评估逻辑形成闭环,通过因果关系分析明确营销组合的作用路径。其建立的 SEM 模型,为营销效果评估提供了可量化的逻辑工具。

5.5. 系统思维构建竞争壁垒

SHEIN把自身开展的业务视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涵盖了设计、采购、生产、物流、营销、售后等诸多环节。SHEIN敏锐且深刻地察觉到,这些环节中的每一个都是整个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构成,它们彼此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绝不容许厚此薄彼。其中,高效运转的供应链堪称保障产品能够快速上新以及实现成本有效管控的核心要素,而精准有效的营销则是将产品精准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有力推手。任何一个环节若滋生问题,都极有可能对整体的运营成效造成冲击。在实际操作中SHEIN也很好地将系统思维贯穿全业务流程:

要素关联:建立包含12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动态优化:

设计端:通过PLM系统实现设计师与买手的实时协同。

生产端:智能排产系统使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2%。

物流端:海外仓网络将配送时效压缩至5~7天。

涌现效应:形成“快反供应链 + 精准营销”的协同效应,使库存周转率达行业均值的2.3倍。

企业也应意识到一个完美的有机整体系统需要持续地优化。而SHEIN则做到了通过不断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运作,来提升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效益。它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了设计部门与生产部门、采购部门的实时沟通和数据共享,使设计理念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产品,采购部门也能及时根据生产需求进行原材料采购,提高了整体的运营效率,增强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5.6. 矛盾分析法突破市场瓶颈

精准定位差异化:SHEIN分析了快时尚市场中的矛盾,即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与高性价比之间的矛盾。传统快时尚品牌难以在提供时尚款式的同时保持极低的价格。SHEIN抓住这一矛盾,通过优化供应链、采用“小单快返”模式等,实现了时尚与低价的相对统一,满足了消费者对高性价比时尚产品的需求,形成了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

平衡速度与质量:针对快时尚行业“速度–质量”矛盾,SHEIN采取辩证解决方案:一是矛盾转化,将质量控制节点前移至面料检测环节,通过AI视觉检测使次品率降至0.3%;二是动态平衡,建立“基础款保质量 + 潮流款抢速度”的双轨制生产体系。这样在保证每天大量上新的速度优势的同时,也能维持一定的产品质量标准,解决了速度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5.7. 假说演绎原理驱动敏捷创新

SHEIN基于大数据分析建立“假设–验证–迭代”的创新机制:

需求假说:假设Z世代对虚拟试衣功能接受度超过60%。

小规模验证:在西班牙市场试点AR试衣功能,收集2.3万份用户反馈。

迭代优化:根据验证结果(实际接受度58%)调整算法,最终在全平台推广时接受度提升至71%。

SHEIN的这一运作过程的成功,验证了4.3节所述假说演绎原理的实践价值。其建立的“最小可行性产品(MVP)–快速验证–持续迭代”的逻辑闭环,为敏捷营销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SHEIN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概略性剖析后,相信大家对其当下所斩获的斐然成就充分认可的。与此同时,经由此番探究,我们愈发深切地领悟到在营销实践中融入逻辑原理的重大意义,其不仅关乎营销成效的达成,更在塑造品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6. 结论与展望

如今逻辑学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广泛且深入,从营销流程的各个环节到营销创新实践,都离不开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的支持。企业通过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逻辑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市场、制定策略、预测消费者行为,提高营销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8]。同时模糊逻辑、逻辑思维在内容营销、项目营销逻辑模型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也为营销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望未来,鉴于市场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加之消费者的需求也越发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态势,逻辑学在营销领域的运用既迎来诸多崭新机遇,也面临一系列棘手挑战。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逻辑分析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资源和更强大的分析工具,企业也可以运用更复杂的逻辑模型和算法进行市场分析和营销决策。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个性化营销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企业在运用逻辑方法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将逻辑思维与消费者心理、文化因素等有机结合。

对于企业来说,应不断加强对逻辑学的学习和应用,深入探索逻辑方法在营销领域的创新实践,以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学术界也应进一步深入研究逻辑学与营销学等的交叉领域,为企业实践提供更多有效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推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平, 陈秋漪. 论信息时代商业广告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J]. 包装工程, 2017, 38(8): 6-9.
[2] Massy, W.F. and Savvas, J.D. (1964) Logical Flow Models for Marketing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28, 30-37.
https://doi.org/10.1177/002224296402800106
[3] 朱彧, 王中珏. 从现代营销发展领悟营销的逻辑思维[J].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10): 95-97.
[4] Rosário, A.T. and Dias, J.C. (2022) Fuzzy Logic: An Application into Marketing Strategy.
[5] Rosário, A.T., Dias, J.C. and Ferreira, H. (2023) 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Logic into Marketing Strategy. Businesses, 3, 402-423.
https://doi.org/10.3390/businesses3030025
[6] 孙曰瑶. 不该遗落的功课: 内容营销逻辑学[J].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2018(8): 46-51.
[7] Prakash, A. and Phadtare, M. (2019) Exploration of Logic in Project Marketing Using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45, 04019066.
https://doi.org/10.1061/(asce)co.1943-7862.0001717
[8] 霍太林. 系统营销概念的逻辑分析及相关理论的思考[J]. 商业时代, 2009(9):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