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Digital Era
摘要: 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注入崭新动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范式升级、教学规律的时代性重构、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育转型。但在升级与转型中也存在技术应用的“工具化”倾向、主体能力的结构性失衡、制度供给的系统性滞后的现实困境。因此,构建“技术–价值”融合的内容生产体系、完善“主体–技术”共生的能力发展机制、建立“协同–治理”并举的制度保障网络,有利于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Abstract: In the digital era, digital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ve injected new momentum into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is includes the upgrading of paradigms for mainstream ideology dissemination, the contemporary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in cultivating digital citizenship literacy. However, challenges such as the “instrumentalization” tendency i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ructural imbalances in subject capabilities, and systemic delays in institutional supply persist during this upgrade and transformation. Therefore, building a content production system that integrates “technology and value”, improving a capability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at fosters “subject-technology” symbiosis, and establishing a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network that emphasizes “collaboration and governance” are conducive to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digital era, thereby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se courses.
文章引用:陈嘉怡. 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5): 171-17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5323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推进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呈现出的数字化教育图景,拓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视野,营造了沉浸式、情景化及交互性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氛围,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创新与发展的契机。但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化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三重转向:知识传播从线性传递转向网状交互、教学场域从物理封闭转向虚实融合、教育主体从权威主导转向共生共创。基于此,笔者在探讨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分析教学模式创新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路径,力求为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展开:其一,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可能性与路径。学者普遍强调数字技术对教育场景的重构作用[2],尤其是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技术等手段在思政课中的应用[3] [4],认为其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困境[5],并通过学习行为数据的动态分析实现精准教学评价[6]。其二,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的张力。研究指出,数字化工具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可能引发“内容空心化”或算法偏见导致的意识形态风险[7] [8],需警惕技术工具化对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的消解[9]。其三,主体能力与制度保障的挑战。实证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存在结构性短板[10],而现有政策对资源共享、知识产权等配套机制的设计仍不完善[11],亟需构建技术、主体与制度的协同框架。

然而,既有研究仍存在明显局限:一是多聚焦技术应用的具体案例或单一维度,对“技术–价值–制度”的系统性融合机制缺乏深入探讨;二是较少关注数字公民素养培育与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内在关联,导致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的融合路径模糊。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剖析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价值意蕴,揭示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尝试突破现有研究的碎片化视角,提出“技术–价值”融合的内容生产体系,以调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通过构建“主体–技术”共生的能力发展机制,破解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需求的失衡问题;同时,立足“协同–治理”并举的制度保障网络,推动技术应用、主体能力与政策资源的动态适配。这一举措可以为数字化时代思政课教学提供系统性理论框架,有利于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从而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2. 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价值意蕴

2.1. 政治维度: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范式升级

突破传统传播壁垒。借助多元媒介符号体系,数字技术革新了意识形态话语的表现方式,成功地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单向灌输的传播模式。思政课教学视频通过运用算法推荐系统及其他相关技术,理论传播实现了更加生动与精确的展现,有效地将主流价值观整合进学生的日常数字生态中。思政课教学视频凭其融合视觉与听觉的复合刺激机制,有效地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直观的故事叙述,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学生思政课的参与热情与认知深度。此外,依据学生活动的行为数据剖析与定制化算法推荐机制也有效加强了信息传播的效能,扩充了知识传播的覆盖范围与层次深度,进而大幅提高了思政教育素材的传播速率与社会影响。当前网络环境内每日逾200万条牵涉意识形态争端的信息流,数字技术已然成为推广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工具,旨在更广泛地扩充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生数字生活空间中的渗透力,从而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及实践效果。

增强话语权博弈能力。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各类高校通过构建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革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成功克服了西方话语的“数字霸权”,增强话语权博弈能力。某高校在思政课堂上利用5G与VR技术打造的沉浸式红色文化互动空间,成功地将抽象概念转变为具象体验,使学生不仅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亲历”历史情境,还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感[12]。此种叙述手法的创新不仅显著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吸引力,而且有效提升了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效率,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思政教育模式注入了崭新动力。

2.2. 教育维度:教学规律的时代性重构

提升思政课内容精准性。数字技术不仅能储备大容量的信息,而且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思政课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分析。通过平台的运算和分析,数字技术能够发现数据中的规律,绘制出详尽的群体画像,以支持数据信息的精准捕捉,进而实施定制化的思政教学介入措施。数字技术深入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为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依据,从而不断提升数据分析的精确度。数字技术作不但促进了思政类课程内容的深度讲授,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及信念体系塑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推动教育公平深化。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通过技术赋能推动教育公平深化。慕课平台、雨课堂、云端教研等数字化资源的升级和普及,打破了地域与资源的限制,使中西部或其他偏远地区的高校能够共享优质思政教育资源,为拥有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了均等的学习平台。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区域间的教育差距,也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的实质性深化,彰显了数字技术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

2.3. 社会维度: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育转型

形塑信息批判能力。思政课不仅关注知识传授,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信息批判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在充斥着每日百万条虚假信息的网络环境中,思政课通过“算法解构工作坊”等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辨别虚假信息、理解算法逻辑,培养其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亦增强了他们在数字生态中的价值定力,为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的数字公民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保持理性与清晰的认知。

培育数字伦理意识。伴随数字技术的广泛普及,网络空间内隐私泄露与数据滥用情况已愈发显著。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相对较强的电子产品使用能力,同时也是与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联系最频繁的群体,通过思政课培育其数字伦理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思政课程借助区块链技术及智能合约等手段,实现了学生学习活动数据的公开透明与全程追踪,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规则认知与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字伦理观念,还为其在数字化社会中践行道德规范提供了实践基础,助力构建清朗的网络生态。

3. 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现实困境

3.1. 技术应用的“工具化”倾向

价值理性让渡工具理性。教师在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高效化的过程中,把数字技术看成是解决一切教学难题的万能钥匙,也许会不自觉地走入了技术至上的误区。具体地说,就是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的过度依赖和使用,试图通过感官刺激吸引学生关注。但这种做法往往忽视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技术手段的过分依赖,可能会使思政课的教学流于表面,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深入思考和理解课程内容,这种工具化的倾向容易致使教学目标的偏差。另外,技术运用的工具化倾向可能会使得有些教师在追求教学手段的创新和运用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思政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造成了教学内容的空洞和深度的缺失。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厌恶情绪。

算法风险的隐性威胁。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算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算法的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和挑战,算法的应用可能引发隐私泄露和数据安全问题[13]。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可能被用于算法分析和预测,如政治倾向、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如果这些数据被不当使用、存储或传输,可能导致隐私泄露,甚至被恶意利用,对学生的个人隐私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4]。同时目前,针对教育领域算法应用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未能完全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算法风险的隐性威胁仍然存在并且需要予以重视。

3.2. 主体能力的结构性失衡

教师数字素养断层。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核心在于提升教师的数字技术素养水平。而当前教师的数字能力尚不足以应对数字转型和提升教学实效的需求。首要问题在于,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基础计算机操作之外,缺乏深入的技术掌握及应用复杂信息技术工具和教育平台的能力,这阻碍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进程。其次,教育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范围受限,由于教师对教育技术的专业知识及实践理解有限,难以有效运用在线课程设计、虚拟教学环境和协作工具等现代教学手段,导致教学方法显得较为传统,缺乏必要的创新与多样性。再者,思政课教师在教育资源开发上也存在局限,无论是制作多媒体教材、整合在线课程内容,还是发掘互动式学习资源,其能力均有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程的互动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15]

学生认知负荷超载。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遭遇了因学生认知负荷过大的挑战。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导致大量信息迅速涌入,使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增加了知识整合的复杂性。相较于传统学习模式,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在信息处理的深度上会减少,这便会引发了浅层认知与思政课旨在实现的价值内化目标之间的冲突。同时,多任务处理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消耗了学生的认知资源,使得他们在繁杂的信息中难以构建出系统化的价值评价体系。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不仅降低了教学的实际效果,还可能促使学生对价值认同的表面化、符号化。因此,依据认知规律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构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3.3. 制度供给的系统性滞后

评价机制僵化。一方面,当前部分高校在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尚未纳入数字素养这一指标;而另一方面,尽管有些高校已经将数字素养纳入了评价体系,但存在的问题诸如评价标准不明确、量化程度不够以及缺乏有效反馈机制等,使得对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评估难以达到精确与客观的标准。此外,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效率低下、激励措施不足、奖惩机制尚不完善,特别是数字素养的考核结果并未与思政课教师的评优、职称晋升及职业发展等关键环节挂钩。这不仅难以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流互动与合作促进,最终导致考核评价结果难以转化为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具体行动[16]

资源共享壁垒。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面临制度性梗阻衍生的资源共享壁垒,其系统性滞后特征体现在技术生态与行政架构的双重制约。技术生态层面,跨平台数据异构性导致资源整合效能弱化,即便高校普遍搭建数字化资源库,仍因系统互操作性不足难以实现跨部门数据贯通。行政架构层面,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间的行政壁垒形成资源割裂,思政教育数据流受限于科层化管理系统,无法与专业课程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校际层面,标准化接口与共享协议的制度缺位,使跨校资源调用陷入“数据烟囱”困境。这种系统性梗阻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低效沉淀,更从底层逻辑上制约了教学内容创新、方法迭代与价值渗透的深度拓展。

4. 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路径

4.1. “技术–价值”融合的内容生产体系

理论资源的数字化转译。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亟需构建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的内容生产体系。在理论资源转化层面,通过语义网络技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进行系统性解构与重组,形成动态演化的知识图谱,突破传统文本的线性阐释模式。借助多模态符号系统,如三维模型、交互式数据可视化,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化、可感知的数字叙事,使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深化理论认知。同时建立智能化的资源生成机制,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经典文献的智能标注与关联推荐,构建“理论供给–学习需求”双向适配的动态闭环。

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升级。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升级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模式创新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首先,高校可以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集中整合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案例分析、多媒体素材等。借助这一平台,教师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和共享资源,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丰富性。其次,高校可以搭建在线协作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资源,丰富思政课内容,增强其多样性和吸引力。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思政课能够更好地回应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高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博客、视频制作、社交媒体等形式,积极参与思政课内容的创作与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2. 完善“主体–技术”共生的能力发展机制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思政课教师在推动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扮演着核心主体的角色,是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力量。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数字技能培训与支撑体系。高校需规划一套全面的数字素养提升计划,内容涵盖基础数字技术知识及教育技术整合应用。第一,建立即时在线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机制,确保思政课教师在运用数字化平台时遇到的难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第二,构建专注于数字技术融合的培训体系至关重要。高校应设立专项培训课程,指导思政课教师如何高效地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流程,如数字化教材的设计、在线教育工具的应用、在线讨论的组织等,旨在提升他们的教育技术融合实践能力。第三,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态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面对数字化转型,部分思政课教师可能存在抵触情绪或消极态度。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思政课教师投身数字化教学实践,并设立奖励机制,激励他们探索和应用新的数字化教学手段。同时,提供心理支持与咨询服务,帮助思政课教师克服转型过程中的焦虑情绪,增强他们参与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意愿和动力。

学生数字公民培育。公民数字素养涵盖了学生在数字世界应遵循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推动“主体与技术”和谐共生的能力发展机制,可以从多维度着手,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首先,强化数字道德教育。借助思政课程及跨学科课程,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数字道德理念,引导学生尊重个人隐私、维护知识产权、恪守网络礼仪,树立积极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其次,提升数字技能水平。激励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数据分析、网络安全防护等基本技能,确保他们在数字环境中能够自信、安全地参与学习和交流。再者,培养批判性思维。面对海量且复杂的数字化信息,学生需具备辨识信息真伪、评估信息价值的能力。例如,通过思政课程中的案例剖析与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避免盲目从众,形成独到见解。最后,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向学生普及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等潜在风险,并教授他们了解并掌握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举报网络不良行为,共同营造健康的数字生态环境。

4.3. 建立“协同–治理”并举的制度保障网络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目的与价值评价,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探测器”以及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指示灯”。依据高校思政课教师“六要”与“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参照《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单独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把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认知、数字教学、数字创新、数字伦理这四维素养进行分层、分级、分类,划分为具体的观测点和评价指标,动态推动数字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素质等评价维度实现有机融合。与此同时,增强评价结果的利用程度,将数字素养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体系,使其与职称评聘、评优树先等职业发展环节相挂钩,从而倒逼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激励思政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上。

破除教学资源壁垒。思政课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保障。要进一步丰富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供给,全方位打造多元化、立体式教学资源库。一是将传统思政课中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系统且有效的智能化数字转化,涵盖诸如丰富的纸质版经典原著及蕴含深厚革命历史记忆的红色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将通过电子书、短视频、虚拟现实(VR)、全息投影等前沿数字化手段得以展现,从而实现在线阅读、云端参观及沉浸式学习体验等创新教学形式的深度融合,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为学生带来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二是统筹推进思政课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实现思政课优质教学素材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周末理论大讲堂”等数字平台资源,利用前沿的数字技术培训手段深度解读课程、提高对教学内容的阐释[17]。另一方面,各高校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加大对优质教学资源供给的力度。名师、“金课”等资源的有效分享,教师集体备课、学生拓展学习都可打破区域、时空的限制获取到更精准、多元菜单式的优质资源。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2] 祝智庭.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方略[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0): 1-8.
[3] 王学俭. 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践探索[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11): 102-107.
[4] 张雷声. 虚拟仿真技术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2): 89-94.
[5] 吴满意. 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性的缺失与重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4): 18-23.
[6] 李梁.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范式转换[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9): 56-61.
[7] 陈金龙.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及其规避[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5): 4-9.
[8] 韩震. 算法推荐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应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7): 12-17.
[9] 佘双好. 数字化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遮蔽与回归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3(3): 45-49.
[10] 王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8): 67-72.
[11] 宇文利. 数字化思政教育制度供给的困境与突破[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12): 55-60.
[12] 张华. 数字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范式转型[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4): 56-63.
[13] 高盼. 困境与出路: 论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J]. 教育现代化, 2020, 7(56): 56-58.
[14] 蒙怡馨. 元宇宙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24(5): 38-45+128.
[15] 李小梅, 吴舒婷.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成效、困境及路径优化[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7): 4-7.
[16] 翟承宇. 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价值意蕴、现实隐忧及提升路径[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 54(1): 121-128.
[17] 于琳瑶.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 大学, 2024(30): 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