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旅游景点介绍的英文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更是提升民族形象、传播特色文化、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在全球化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作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典型代表,其旅游文本翻译承担着双重使命:既要向世界传递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又需通过文化认同强化民族间凝聚力与共同价值的国际表达。因此,高质量的旅游翻译实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同时以文化共通性深化国际社会对民族间团结协作与共同发展的理解。由此,有利于推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1]。
2. 理论框架与研究路径
要实现上述目标,深入理解旅游翻译中民族文化符号的认知逻辑至关重要,社会符号学能够为此提供有力的理论框架。符号学视角下的翻译观是将翻译看作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操作对象是由符号体系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2],这一理论视角与民族地区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实践需求高度契合。旅游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在本质上决定了文化因素是旅游体验成败的关键,而文化往往是通过一些地区某文化符号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相较于普通文本翻译,民族旅游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涉及更深层次的符号认知重构——既要传递具体文化意象,又要维系民族文化的整体性,这正是社会符号学介入研究的价值所在。
从符号学视角看,旅游翻译本质上是将源文化符号转化为目标语受众可理解的认知体系。具体而言,在处理旅游英译文本中,不仅需要维护民族文化独特性,还需要构建跨文化理解的共同基础。这一转化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对应,更需要协调文化认知差异[3]。若译者忽视这种符号认知的双向调适,可能导致翻译实践中出现“文化折扣”现象——或是因过度直译造成符号意义流失,或是因过度归化消解文化主体性。
西南民族地区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共生带的典型场域,其文化符号系统构成民族文化认知的核心要素。然而,如何将这些文化符号以准确、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国际游客,在外宣翻译中存在一定瓶颈。汉英翻译作为旅游外语翻译的主要形式,承担着向外国游客宣传旅游景区、景点以及提供便捷语言信息服务的重要使命。但实证研究表明,当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翻译实践存在系统性缺陷。罗建生等[4]对西部旅游公示语的定量分析显示,错误密度呈现显著类型差异与地域特征,部分景区译文错误率高达37.6%,暴露出表层语言失范与深层文化认知失衡的双重困境。这种翻译质量的层级性缺陷,不仅影响了国际游客对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导致民族文化主体性在国际传播场域中被边缘化。
鉴于此,本研究借助社会符号认知分析框架,基于莫里斯符号三要素关系,以语言符号意义为出发点,分析符号学三大意义在翻译实践中的传递与转换,系统探究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在跨文化传播中英译外宣文本的“失语”问题,并提出改进优化方案,提升翻译质量。在理论层面,该研究以期能够拓展文化符号学的翻译应用范式;在实践层面,英译修改建议有助于实现具有民族文化适切性的西南民族旅游景点介绍外宣英译材料,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国际传播提供语言支持,由此优化民族地区旅游外宣的符号认知转换效能,提升国际游客的文化体验质量,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向全球旅游市场的价值转化。
3. 社会符号学与翻译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 E.)明确提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并认为相较于其他翻译途径,社会符号学翻译途径更有优势[5]。社会符号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符号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符号意义可以阐释万象。从该角度看翻译,大多数学者都主张翻译即翻译意义,如国内学者陈宏薇提出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并确定“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为该理论的翻译标准[6]。
符号学作为研究人类符号表意机制的基础学科,其理论框架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跨学科整合能力,能够揭示符号系统运作的深层规律[7]。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语言符号因其双重特性成为最具研究价值的符号类型:一方面,语言作为元编码系统(meta-coding system)具备解释其他文化符号(如仪式、建筑、服饰等)的能力;另一方面,语言符号本身又承载着社会历史语境中的文化特质,形成意义生成的动态网络[8]。
在翻译研究领域,符号学的开放性特征具有特殊价值。由于翻译活动本质上是跨符号系统的意义重构过程,其研究范围必然涉及:1) 源语与目标语符号系统的结构差异;2) 文化主体对符号意义的认知偏差;3) 社会历史语境对符号解释项的制约作用[9]。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翻译为例,羌族“释比文化”中的法器符号(如羊皮鼓),既包含物质符号的实体特征,又承载着宗教仪式的象征意义,其英译需要同时解决符号能指(signifier)的跨文化适配与所指(signified)的意义保真问题[10]。
本研究基于莫里斯(Morris)的符号三元关系理论框架,构建文化符号意义的层级分析模型。依据《符号理论基础》的经典论述,符号意义可解构为三个互构维度:指称意义(符号与客观对象的表征关系)、言内意义(符号系统内部的结构关联性)及语用意义(符号与解释主体的认知交互性) [11]。该分类体系系统整合了符号系统的内部关联、外部指涉及主体认知维度,完整映射了跨文化传播中符号意义的生成与接受机制。
尤金·奈达指出,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开展语际交际研究,有利于深化对词汇、语句及话语结构语义的认知,也有助于阐释话语所涉及事物的象征内涵[12]。可以说,在处理跨文化翻译时,符号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符号的传递和解释。因此,符号学翻译理论为富含大量文化信息的旅游文本的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打开了新的视野[13]。
4. 符号学在旅游文本中的应用
符号学翻译理论为旅游文本的跨文化转换提供了多维分析框架。该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系统由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构成,三者共同构成文本的完整语义网络。在旅游翻译实践中,译者需通过符号学视角解构源语文本的符号系统,识别文化特有的符号元素,并在目标语中寻找功能等值的符号对应物,以实现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
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符号学翻译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译者识别和处理旅游文本中的文化特定符号,如地名、历史事件、民族风俗等。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符号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读者,同时考虑到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结合笔者走访调研搜集的翻译实例以进一步分析说明。
4.1. 指称意义
指称意义作为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的直接关联,构成文本的基础语义层,可以理解为语言符号的“所指”。旅游文本中涉及的地理名称、历史事件、民族风俗等专有符号,其指称意义的准确转换是翻译的首要任务。
例1: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国古羌城。
原文:云中思念石。
祥云、天马、神牛、云雀遍布奇石,奇石上的飞禽走兽为萨朗姐驯养,与她感情深厚。它们在云中漫步,时常思念,期盼萨朗姐早日归来。
原译文:Missing Stones in the Clouds.
Remarkable stones lie in Xiangyun, Tianma, Shenniu and Yunque. The birds and beasts on the stones were tamed by Sister Salang. They had emotional intimacy with her, strolling above the clouds and hoping that one day she would come back.
分析:标识牌上把“祥云、天马、神牛、云雀”翻译成“Xiangyun, Tianma, Shenniu and Yunque”,那么原语中的信息、审美等功能就会大量流失,从而也就失去了该文化负载词指称意义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而导致游客对此的茫然。
对于标题“Missing Stones in the Clouds”其译文含义是“云中失踪的石头”,这种翻译没有传达出原文中“思念”所蕴含的深情和期盼的情感色彩,而是给人一种石头丢失或不在场的误解。
“萨朗姐”羌族的神话传说,天上的歌舞女神,是集智慧、美貌、善良于一身的仙女。在国家级非遗“瓦尔俄足”的整个活动中也有相关体现[14]。因此,在对“云中思念石”这一景区介绍进行英译时,不仅需要传达基本信息,还要尽可能保留其审美和表达功能,让外国游客能够体验到景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以下是对这段文本的修改建议:
Amidst the Clouds: Stones’ Longing for Sister Salang.
Sister Salang has tamed a variety of animals, with whom she shares a profound bond. The stones are etched with fantastical images of these creatures, such as auspicious clouds, heavenly horses, divine oxen, and cloud sparrows. Wandering among the clouds, they are often consumed by longing, hoping for Sister Salang’s return at an early date.
修改后的译文通过多维度优化显著提升了文化符号的跨文化传递效果。首先,在标题上,采用同位结构,通过“Longing”准确还原“思念”的情感内核,规避原译“Missing”引发的语义偏差。其次,译文采用文化符号意译策略,如“heavenly horses”对应“天马”,在保留原始意象的同时激活目标读者的认知图式,辅以 “divine oxen”“cloud sparrows”等神圣化修饰,强化羌族神话的互文网络,较音译而言更利于目标读者理解。此外,语用层面通过隐喻修辞(“consumed by longing”)和动态场景描写(“wandering among the clouds”),再现原文诗意并增强文本感染力,结合“auspicious”等传递吉祥文化内涵,实现审美角度的功能对等。
例2: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勐巴娜西珍奇园。
原文:勐巴娜西珍奇园。
原译文:Mengbanaxi Rare Species Garden.
改译译文:Enchanted Garden of Wonders.
分析:“勐巴娜西”在傣语中意为“神奇美丽的地方、世外桃源”。音译“Mengbanaxi”剥离了“神奇美丽之地”的文化内涵,导致目标读者无法感知地名背后的诗意意象。勐巴娜西珍奇园汇集了全国少见的大量古树名木和世界罕见的硅化木玉石,而译文中“Rare Species”指稀有物种,强调生物稀有性,未体现“珍奇园”所包含的自然奇观特质。
笔者建议将译文润色为Enchanted Garden of Wonders。将“勐巴娜西”意译为Enchanted (奇幻的),以此传递“神奇美丽”的核心语义,且与英语文学中的“enchanted forest/kingdom”形成互文,激活目标读者的认知图式。“Wonders”则指代景区中稀有、奇特的植物和景观,如古树名木和硅化木玉石。Enchanted Garden of Wonders在文化指称、审美功能与传播效果间达到最佳平衡,符合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中的“能指–所指–解释项”三元适配原则。
4.2. 言内意义
言内意义聚焦语言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规律,涵盖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篇层级的组织形式。英汉分属印欧与汉藏语系,其言内系统呈现显著差异:语音层面,英语通过头韵(alliteration)、半韵(assonance)等韵律机制构建音系美感,而汉语依赖声调系统实现语义区分;句法层面,英语的形合特征与汉语的意合结构形成结构性张力;语篇层面,平行结构等修辞手法的跨语言适配需解决文化编码差异。
译者在转换过程中需实施三重策略:1) 语音层重构韵律模式(如将汉语平仄转化为英语重音节奏);2) 词汇层采用补偿机制处理双关等修辞;3) 句法层重组语序以符合目标语规范。这种系统性调适是实现言内意义跨文化传递的核心路径。
体现最为明显的便是旅游翻译文本中经常会遇到描写旅游景点美丽风光的古诗词的翻译,这便要求译者在处理其中所包含严格的对仗、押韵等言内意义时要更为慎重。
例3: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旅游景区。
原文:“尘埃落定、嘉绒圣地”马尔康欢迎你。
原译文:The legendary story of the “Red Poppies” happened here. More stories about today’s Jiarong Tibetan are waiting for your explorations. Welcome to Ma’erkang!
改译译文:The legend of “Red Poppies” began right here, and tales of today’s Barkam await you near.
分析:《尘埃落定》是中国当代作家阿来的著名长篇小说之一,“Red Poppies”直接使用了小说的英文名称,保持了原文的指称意义。修改后的译文中,“here”与“near”形成了押韵,增强了文本的韵律感。
“The legend of “Red Poppies” began right here”暗示了小说中故事的展开,与“尘埃落定”相呼应,传达了故事已经到达一个终点或高潮的意境。修改后的英译版保留了原文的基本信息,同时通过“tales of today’s Barkam”强调了马尔康是一个充满故事和历史的地方。
英译版通过使用“began right here”和“await you near”这样的短语,传达了一种亲切和热情的欢迎态度。这样的译文既尊重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又适应了英文的表达习惯,同时保持了原文的意境和吸引力。
例4: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羌族博物馆。
原文:营盘山遗址出土的数量巨大、制作精良、笔法流畅娴熟的彩陶器,造型古拙浑朴、灵气充溢的陶质和石质人面像、陶塑雕像等,彰显出营盘山先民独到的审美趣味和较为高超的艺术造诣,并揭示出其丰富和自由的精神世界。
原译文:Among the numerous relics unearthed at the Yingpanshan Site are well-made streamlined painted pottery utensils, vivid stone/pottery human face sculptures and pottery statues. These relics highlight a good aesthetic taste and excellent artistic attainments unique to the ancients at Yingpanshan and reveal their rich inner world and free soul.
改译译文:The Yingpanshan site has yielded finely crafted painted pottery and stone and clay sculptures, demonstrating the inhabitants’ distinctive aesthetics and advanced craftsmanship that reflect their rich spiritual world.
分析:在词汇层面,原译文“well-made streamlined painted pottery utensils”存在语义偏差问题。“streamlined”一词在柯林斯辞典中的解释为“A streamlined vehicle, animal, or object has a shape that allows it to move quickly or efficiently through air or water.”[15]该词带有明显的现代工业设计特征,与彩陶器“古拙浑朴”的原始艺术特质形成符号能指与所指的错位。相比之下,改译文采用“finely crafted painted pottery”这一简洁表达,既传递出“制作精良”的技术特征,又避免了不合语境的现代性暗示,实现了词汇符号的对应。
在句法层面,原译文使用倒装结构“Among...are...”弱化了信息焦点,且并列结构“vivid stone/pottery human face sculptures and pottery statues”未能体现文物类型的主次关系。改译文则通过主动语态“The Yingpanshan site has yielded...”强化主体地位,并用“stone and clay sculptures”的并列结构明确材质差异,使句法逻辑更加清晰。
在语篇功能层面,原译文的“good aesthetic taste”和“free soul”分别存在术语泛化和文化负载过重的问题。“free soul”虽试图翻译“自由的精神世界”,却因“soul”带有西方宗教色彩,与原文的语境稍显脱节。改译文选用“distinctive aesthetics”和“advanced craftsmanship”等专业表述,既准确传达了“独到审美”和“高超技艺”的核心概念,又通过“rich spiritual world”这一中性表达避免了文化误读,体现了言内意义在语篇层面的适应性调整。
例5: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世外梨园景区。
原文:春赏梨花千树雪,夏避酷暑百果香,秋观红叶万山彩,冬沐暖阳又一年,四季金川如诗如画。
原译文:Travelling in Jinchuan always rewards you with poetic and picturesque scenery where you can enjoy pear blossoms and snow-decorated trees in spring, palatable fruits and coolness in summer faring maples and colorful forests in autumn and a cozy sunbath in winter.
改译译文:
Spring brings pear blossoms like snow on a thousand trees;
Summer offers coolness where sweet fruits imbue;
Autumn paints the hills with colorful leaves anew;
Winter warms the soul with sunny days aglow.
All year round, Jinchuan is a poetic view.
分析:在词汇层面,原译文使用了“palatable fruits and coolness”等表述,虽然准确,但缺乏诗意,未能传达出“百果香”的意境。此外,“faring maples and colorful forests”显得冗长且不够简洁。在语法层面,原译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信息堆砌,一句话中信息量过大,逻辑不够清晰。在修辞层面,原译文未能有效传达原文的对仗和押韵。
改译后的译文,在语音层面,译文通过押韵和节奏感增强了整体的韵律美。例如,“new”与“aglow”押韵,进一步增强了韵律感。每句的结构对称,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词汇层面,译文使用了富有诗意的词汇,如“imbue”(浸润)、“aglow”(温暖发光),这些词汇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意境,还增加了译文的文学性。在句法层面,句式更简化,将信息拆分为四个独立的句子,每句描述一个季节的特色,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在修辞层面,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对仗结构,增强了整体的韵律感和美感。这段译文通过优化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实现了言内意义的跨文化传递。
4.3. 语用意义
语用意义揭示符号使用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如认知预设、交际意图等),反映符号与解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16]。这类隐含信息需通过语境推理解码,要求译者在指称、言内、语用三重意义维度实现动态平衡。然而,原语与译语文化系统的异质性必然导致符号转换的非对称性:1) 语义层面,文化缺省造成指称模糊;2) 句法层面,形合或意合结构差异引发逻辑重组需求;3) 语用层面,认知图式错位削弱交际效力[17]。因此,翻译需采用选择性对应策略:优先保证核心文化信息的指称准确,通过语序重构实现言内可接受性,这种层级化处理既规避硬译导致的文本僵化,又维系文化主体的阐释权。
例6: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勐巴娜西珍奇园景区。
原文:桂花园
桂花别名九里香、木樨,木犀科木犀属植物。园区内有3个品种200多株古老桂花,秋季开花,满枝金黄,芳香四溢。桂花味辛,可入药,以花、果实及根入药。桂花的花功能散寒破结,化痰止咳。用于牙痛,咳喘痰多,经闭腹痛。桂花的果功能暖胃,平肝,散寒。用于虚寒胃痛。桂花的根功能祛风湿,散寒。用于风湿筋疼痛,腰痛,肾虚牙痛。
原译文:Osmanthus, also known as Jiulixiang, Muxi, is a plant of Osmanthus and Oleaceae. There are three varieties of more than 200 ancient osmanthus plants in the park, which bloom in autumn, full of golden branches, with sweet perfumes diffused all around. Sweet-scented osmanthus has acid flavour. Its flowers, fruits and roots can be used as medicine. Its flowers can dispel cold and resolve nodules, reduce phlegm and relieve cough. They can be used for treatment of toothache, cough, excessive phlegm, amenorrhea stomachache. Its fruits can warm the stomach, calm the liver and dispel cold. They can be used for treatment of stomachache of deficiency cold type. Its roots can expel wind-damp and dispel cold. They can be used for treatment of rheumatic arthralgia and myelgie, lumbago, and toothache of kidney-deficiency type.
改译译文:Osmanthus, also known as Sweet Osmanthus, belongs to the Oleaceae family. Our park features three varieties of over 200 ancient osmanthus trees that bloom golden flowers in autumn, releasing a rich fragrance. The pungent flowers, fruits, and roots of osmanthus are used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The flowers are said to relieve coughs, dispel phlegm, and alleviate toothache and menstrual pain. The fruits help warm the stomach, calm the liver, and treat cold-induced stomachaches. The roots are used to treat rheumatic pain, lower back pain, and toothaches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分析:首先,原译本文化适应性不足。“Jiulixiang”和“Muxi”是桂花的中文别名的直译,可能对于英语读者来说不够直观或易于理解。其次,原译本出现重复冗余信息,“Sweet-scented osmanthus”已经暗示了花香,再次提到“with sweet perfumes diffused all around”可能显得重复。原文中提到了“桂花别名九里香、木樨”,但在英文中,这些别名可能造成混淆。因此,修改后的译文中使用了“Sweet Osmanthus”和“Fragrant Olive”这两个更广为人知的英文别名,以避免混淆。同时,修改后的译文在描述桂花的药用价值时,避免了夸大其词,而是客观地提到了它们在传统医学中的用途,这样的表述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也更符合科学准确性。
例7: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观音桥景区。
原文:观音桥国家AAAA级景区以观音庙宗教文化区和太阳河高山峡谷区为核心区,以俄热和阿科里的高山草原区和高山峡谷为延伸区,集朝圣、探秘、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景区内自然风光雄美壮阔、婀娜多姿;人文历史璀璨夺目精彩纷呈,被誉为“神秘版的民族宗教圣地”和“中国版的北欧风光大陆”,是藏羌文化走廊的重要环节。
原译文:Besides, the Guanyin Temple Religious culture Zone and the Taiyanghe River alpine-gorge zone serve as the core area while the alpine meadow zone and alpine gorge zone in Ere Townshlp and Akeli Township is the extension area, with such functions as pilgrimage, exploration, sightseeing, leisure and vacation. In the scenic area, they are spectacular and gorgeous natural scenery, brilliant culture and splendid history. Owing into that, Guanyingiao National AAAA Scenic Area is renowned as “mysterious version of ethnic holy land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version of Northern Europe scenery”, serving as an important node on the Tibetan-Qiang Cultural Gallery.
改译译文:Guanyin Bridge National AAAA Scenic Area features the Avalokiteshvara Temple Cultural Zone and the Sun River Alpine Gorge Zone as its core attractions, extending to the alpine meadows and gorges of Ere and Akeli Townships. It combines pilgrimage, exploration, sightseeing, and relaxation, showcasing stunning natural beauty and rich cultural history. Renowned as a “mystical ethnic religious site” and “China’s Scandinavian-style Highlands”, it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eserving the living legacy of the Tibetan and Qiang Cultural Corridor.
分析:首先,在文化预设层面,将“mysterious version of ethnic holy land of religion”简化为“mystical ethnic religious site”,保留“mystical”的神秘性与“religious site”的普适神圣性认知,避免宗教文化误读。对于“中国版的北欧风光大陆”,改译后的译本激活读者对“Scandinavian-style Highlands”的自然美学联想,精准传递“北欧风光”的类比意图。
综上,从语用意义视角分析,改译后的译文通过优化文化意象的传达、简化句子结构和增强吸引力,更好地实现了语用意义的跨文化传递,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
5. 结语
本文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问题与对策。通过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研究指出旅游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符号的传递与解释。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关注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多维转换,克服源语与目标语在符号系统上的差异,以实现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
研究发现,当前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翻译存在一定系统性缺陷,如符号认知失衡与表层语言失范,影响了国际游客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从社会符号认知分析框架出发的改进策略,强调在翻译实践中需综合考虑符号的多维意义,合理取舍与重构,以提升翻译质量。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拓展了社会符号学的翻译应用范式,为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旅游文本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实践层面,所提出的英译修改建议有助于实现具有民族文化适切性的外宣材料,为促进民族文化鉴拓展了翻译层面的实践路径;同时,优化了民族地区旅游外宣的符号认知转换效能,提升国际游客的文化体验质量。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度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2024SYJSCX1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