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与布依语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olor Terms in Zhuang and Buyi Languages
DOI: 10.12677/ml.2025.135455, PDF, HTML, XML,   
作者: 俞 林: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壮语布依语基本颜色词比较研究Zhuang Language Buyi Language Basic Color Terms Comparative Study
摘要: 本文以壮语和布依语共有的基本颜色词“黑、白、红、黄、青”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探讨其同源关系以及文化内涵的共性与差异。旨在从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视角理解壮族和布依族的文化特征,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basic color terms “black, white, red, yellow, and cyan” shared by Zhuang and Buyi langua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explores their etymo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th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aim i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huang and Buyi ethnic grou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hind them,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among ethnic groups,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minority languages and cultures.
文章引用:俞林. 壮语与布依语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比较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5): 148-15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5455

1.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颜色词作为一个民族语言词汇的一部分,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由于同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壮傣语支,壮语的颜色词系统与布依语的词汇系统在语音、词汇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两个民族在地域环境、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承上均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也使得颜色词系统背后体现出迥然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也反映了这两种语言在历史发展和语言文化接触中各自的独特轨迹。

2. 壮语与布依语基本颜色词的界定

周国炎、朱德康(2014) [1]在《布依语基本颜色词的表义模糊性研究》确定的7个布依语基本颜色词,是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对于布依语基本颜色词的划分,作者以大量的布依语语言事实为基础,将基本颜色词划分为七个,即“黑fon4”、“白xaːu1”、“红ʔdiŋ1”、“黄xen3”、“蓝lɔk8”、“青jeu1”、“褐fot8”。张鹤(2015) [2]《汉语–布依语颜色词对比研究》、莫廷婷(2020) [3]《布依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和转喻》以及廖洪丽(2020) [4]《普定布依语颜色词探析》都认可并且应用了这一观点。

对于壮语的基本颜色词的观点非常多,且众说纷纭,蓝庆元先生(2007) [5]在《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中对壮语各方言点的黑、白、红、黄、绿、蓝、紫、灰八种颜色的来源进行了考察,并指出壮族人民对前五种颜色的分辨较为清晰,但是对后三种颜色的分辨则相对模糊。鄢卓(2024) [6]《壮语核心颜色词的地理语言学分析》指出并分析了壮语核心颜色词“黑”、“白”、“红”、“黄”、“绿”的共时地理分布。王静(2007) [7]提到在壮语中绿色与青色被包含在蓝色中,有时会相混使用。苏锦春(2009) [8]也认为壮语中的绿色包含了青色。曾曼丽(2013) [9]指出在壮语中绿色和青色都是一个说法。因此笔者根据词形、意义、稳固性、能产性以及全民常用性等标准再结合前人的划分依据,将壮语基本颜色词确定为如下五个,即“黑”、“白”、“红”、“黄”、“青”。

因此本文选取壮语和布依语均有的“黑、白、红、黄、青”这五个基本颜色词进行比较研究。

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color words in Zhuang and Buyi Languages

1. 壮语与布依语基本颜色词形式对比表

基本颜色词

壮语

布依语

ʔdam1、foːn4、mi3

fon4、von4、vaːn4、vuaːn3

haːu1、pɯːk8

xaːu1、ɣaːu1、xo1、xaːu1

ʔdiŋ1、hoŋ2

ʔdiŋ1、ʔdəŋ1

heːn3、lɯːŋ1

xen3、jiaːn3、ɕiaːn3

heːu1、lok8、pik7、ʨhiŋ1

jeu1、xeu1、jiaːu1、ɕiaːu1

本表及本文语料来源于《壮语简志》《壮族文化概论》《壮语核心颜色词的地理语言学分析》《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布依–汉词典》《布依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和转喻》和《布依语基础教程》等文献。

根据上述表1所示以及蓝庆元先生(2007) [5]和鄢卓(2024) [6]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部分壮语(特别是壮语北部方言区)和布依语的基本颜色词具有同源关系。

第二,壮语的基本颜色词根据地理分布不同都至少有两个形式一个是壮语本族固有词,另一个是汉语借词,在有些地区甚至共存两种形式,分成两个层次来表达同一颜色下意义相关的不同内容。而布依语只有本组固有词一个语音形式,其余的都为相应的音变形式。这也与壮语与汉语语言接触更为密切与频繁的特征有关。

3. 壮语和布依语基本颜色词比较

3.1. 壮语和布依语基本颜色词构词特点

壮语基本颜色词构词形式以单音节为主,除了在罗城、连山壮话中需要与表示颜色的saʔ7 (色)、siʔ7 (色)语素组合[6]。而布依语基本颜色词虽然也以单音节形式为主,但目前暂未发现需要和表示“色”意义的语素连用的现象。下面本文以“黑、白、红、黄、青”的顺序,对壮语和布依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比较研究。

3.2. 黑色

壮族崇尚黑色,在其民族服饰中便可见一二,黑色在壮族服饰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象征着庄重与吉祥。在滇桂交界的那坡县,有布嗷、布敏两个壮族支系,以黑色为美,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黑色的土布衣裤,并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俗称为“黑衣壮”。其服饰的主色调为黑色或者青黑色,不论男女老少,从头巾到衣、裤、裙、鞋均为黑色,其他颜色仅作为装饰。

黑衣壮的传说和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他们对黑色的偏好。相传黑衣壮的祖先在一次战争中受伤后,用野生蓝靛草治愈伤口,并将这种植物视为化凶为吉的神物。于是,全族人开始穿着用野生蓝靛染制的黑布服装,以此纪念这次胜利。此外,在明清土司制度时期,规定凡土民只准穿黑、蓝色服装,这也影响了黑衣壮的服饰传统。

黑色在壮族中美好的象征意义还体现在其民族饮食上,每年的“三月三”以及清明节,壮族人民就会制作民族传统美食五色糯米饭,其中便有用枫叶水浸泡糯米染成的黑色。五色糯米饭象征着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壮族人民对其十分喜爱。

但是与此同时,黑色容易引起人们的负面联想,这是由于在上古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认识不深,因此对黑暗的环境或者黑夜便带有恐惧心理,所以在壮语中黑色ʔdam1在语义上也有贬义色彩。例如壮语中用ʔdam1ʔdok1ʔdok1 (脏兮兮)形容一个人或者事物脏了,用θim1ʔdam1 (心黑)形容一个人黑心,用na3ʔdam1na3ʔdaːŋ3 (黑脸)来形容人生气,用ʔdam1jaŋ3jaŋ3 (黑乎乎)来形容无人居住、脏乱破败的房子。

与壮族相同,布依族也崇尚黑色,这点可以通过其服饰颜色得到说明。在黔南、黔西南等地区黑色服饰(如贞丰、望谟等地)被视为“祖辈衣装”,暗含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在“六月六”“三月三”等布依族传统节日中,布依族人民只穿青、黑、蓝色的布依族服饰。由此可见。黑色在布依族的重要节日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此外,布依族人民日常所着也多为黑白或者黑蓝搭配。布依族传统的黑裙也具有耐脏、不易掉色的优点。在安顺地区“布依扫寨”仪式中,村民悬挂黑布于寨门或者自家门口,用于驱妖除魔。

在语义上,布依语与壮语的“黑色”也都带有贬义色彩。例如fon4tiu4tiu4 (黑不溜秋)、fon4kum4kum4 (黑糊糊)、fon4ðu4ðu4 (黑糊糊)以及由此引申的vɯə3fon4 (乌云)、ʔbɯn1fon4 (天黑),lap7jeu6lap7fon4 (昏天暗地)、ɕɯ1fon4 (黑心)体现了布依族人民对黑色的负面的态度。在都匀摆桑布依语中用na3van4 (脸黑)来形容人生气时难看的脸色。

与壮语不同的是,在布依语中,“fon4”的外延和内涵要更广阔,例如在描绘布依族服饰或者布料的时候,由于布依族的服饰是用自制蓝靛染汁印染而成,严格的来说为青黑色,这时“黑fon4”会和“青jeu1”发生词义的混淆现象,即在此情况下“黑fon4”和“青jeu1”可以混用,如“黑布”可以是paŋ2fon4,也可以是paŋ2jeu1,“青衣”既可以是pɯə6jeu1,也可以是pɯə6fon4。布依族的文学作品中也会用“黑fon4”来指代“青衣、青衫”。除此之外,在布依语中“黑”跟“青”的界限泾渭分明,不混用。

此外,布依语中紫竹fai4ðɔt8fon4,紫葡萄ma5ʔit7fon4,中的“紫”是用“黑fon4”来表示的,说明在布衣语中fon4和壮语中的ʔdam1不同,并不完整地对应于汉语的“黑色”,色彩范畴更广阔[3]

3.3. 白色

在壮族的传统文化中,白色常与死亡相关,因此被视为不吉祥。比如在桂南一带的壮族,办丧事叫做peːk7θai6 (办白事)。在壮族的丧事广泛应用白色,比如人们穿戴的着装都以白色为主,盖白布、绑白布条(所戴的白布条叫“haːu1”)、戴白头巾、系白腰带或者白布方巾,死者的后代还要戴白色的帽子,称为白孝帽。整个灵堂也以白色调为主,白色寄托壮民对亲友逝去的哀悼和祭奠。在壮语中,戴孝叫做“taɯ2haːu1”或者“lak8haːu1”。

但是,在壮语中,“白”也有褒义的色彩,壮族的五色糯米饭中,其中白色的部分象征着天空、云朵与清泉,体现了壮族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在祭祀中,白色糯米饭也代表着对神灵虔诚的供奉。此外,壮族以白为美,在壮语中也常用“白嫩”、“白皙”来赞美一个人皮肤白嫩,例如武鸣马头壮语的piːk8θum3θum3或者piːk8θi2θi2。当然脸色太白,在壮语中就是不健康的象征,这时就会用na3piːk8maːk7maːk7来形容一个人体虚、不健康、脸色苍白。

在壮语中,白还可以引申表示“什么也没有、空白的、徒劳的”等意思,南部壮语的有些方言会在这层引申义下有两个层次的语音形式,例如piək7和haːu1两个形式。基于此,壮语引申出了表示饭菜不好吃的意思用piːk8mok7来形容饭菜寡淡无味、让人没有食欲。

与壮族相同的是,布依族的“白色”也与丧葬习俗相关,在布依族的丧葬习俗中,白色被广泛使用来表达哀思。在布依族的丧事中,广泛应用白色,例如挂白纸剪的幡旗、亲人裹白布、尸体包白布、棺材铺白纸等,有时棺材的缝隙也要用白纸封好。在黔南的一些地方还有给死者脸上盖白纸或白布的习俗。虽然壮族和布依族办丧事的流程不太一样,但都会大量用白色的东西——白布、白纸这些东西既显得庄重,又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在黔中地区人们会用lau3ɣaːu1 (白酒)来隐喻“丧事”与隐事的lau3ʔdiŋ1 (红酒)相呼应。可见布依族的婚丧嫁娶文化与颜色密不可分。

但是“白色”在布依族也有积极的褒义色彩。在布依族词汇中,与“白”相关的大多都含有褒义色彩,例如用xaːu1ˀdoŋ5表示明亮、雪白的意思;用xaːu1xaːu1po5po5表示雪白;用xaːu1pe5表示洁白的含义。可见在布依族的传统观念中,“白”有美好、纯洁的象征,例如人们会用xaːu1po5po5来夸奖一个人白净。在布依族的民间故事中,出现最多的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他们都是长寿、健康与智慧的象征。因此人们会使用“白”来做长辈的称谓,如nai6xaːu1 (曾祖母)、kuŋ6xaːu1 (曾祖父),用ʨau3xaːu1 (白头)来表示长寿、时间久远。

在布依语中“白”也和壮语一样有表示“什么也没有、空白的、徒劳的”的意思,例如用wa5fɯŋ2xaːu1 (白手掌)来表示赤手空拳;用na2xaːu1 (白田)来表示秋收后闲置的田。除此之外“白”还能引申为撒谎,例如用pa5xaːu1 (白嘴)来形容一个人撒谎、说话不算数。

3.4. 红色

红色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十分美好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喜庆、活力、吉祥和幸福,并且与生育联系在了一起。

早期壮族先民便使用赭红色赤铁矿粉混合动物的血液作为颜料,来绘制壁画,表明了他们对红色的崇拜和信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根植于民族血脉。此外由于在原始时期,火对早期的人类来说十分重要,因此绝大多数民族对于红色的认知都是从“火光、火焰”开始的,在壮族人民心中,红色于是也就成了灶神和太阳神的象征,具有神圣与镇邪的意义。因此现在壮族人民建造新居的时候,也会广泛使用赭红色的颜料,并且会挂个红绸缎或者红布,目的是禳灾祈福,以求平安。这个习俗在壮语中叫做kwa5hoŋ2 (挂红)。此外,如果有人觉得最近遭遇了倒霉的是,也会挂红来祈求拜托霉运、辟邪消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壮族人民把红色和喜庆联系在一起。壮语hoŋ255、hoŋ2klək7klək7等词语就有这方面的意思。壮语中也常用红色来代表人肤色的健康,如壮语用ɣa16hoŋ2foːt7foːt7来表示脸色红润。

在壮族传统节日中,壮民们除了制作五色糯米饭中有红色以外,还会制作红色的鸡蛋。红色的蛋常用于节日、婚礼、生育等场合,也会被当作定情信物,代表吉祥、喜庆和对生命的祝福。在广西部分的壮族聚居地区,流行着架红桥以求生子的习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红色在壮族人民心中还和生育联系在了一起。

当然红在壮语中也有负面的色彩,最常见的就是ta1hoŋ2 (红眼)表示嫉妒、眼红。用na3hoŋ2 (脸红)来表示害羞、羞愧、困窘。

在布依语中的红色也有吉祥、喜庆和幸福的象征意义,在婚庆、宴会等喜庆的活动中,布依族人民也会大量使用与红色相关的物料[2],例如大红纸、红糖、红纸包装的烟花爆竹、用红纸包的红包、张贴大红窗花、对联,这一切都用以象征幸福美满、喜庆吉祥。在布依语中会使用lau3ʔdiŋ1 (红酒)来隐喻喜宴,与上文提到的用于隐喻葬礼的lau3ɣaːu1 (白酒)相呼应,“红”“白”对立。因此在喜宴上布依族、壮族的人民都忌讳穿白,而在丧事中相应的忌讳穿红。

与壮语相同的是,布依族对红色的认知也是从“火光”开始的,因此在布依语中“红”也与“火”密切相关。基于此,布依语中的ʔdiŋ1有“气温高、炎热”的意思,如ʔdaːt7ʔdiŋ1 (火辣辣、烫得发红)、fa2ʔdiŋ1 (指的是烧红的铁)。由于许多水果成熟时呈现红色,所以布依语的“红”还可以用于表示瓜果成熟。

在布依语中,还广泛运用“红ʔdiŋ1”与许多身体部位词组合,用于表示一些引申含义。例如布依语的“红”也可以和na3 (脸)组合用于表示“害羞”或者“愤怒”,例如na3ʔdiŋ1 (脸红)、ʔdiŋ1ȵin26 (面红耳赤,形容愤怒)。也可以与ta1 (眼睛)连用,表示眼红、嫉妒ta1ʔdiŋ1。还可以与tuŋ4“肚子”组合,组成tuŋ4ʔdiŋ1,表示一种叫“红痢”的疾病,后引申为布依语中的詈骂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像寄生虫一样。“红”在布依语中还具有表示“赤裸、裸露”之义,这是根据人的皮肤颜色来进行引申的用法。人们皮肤裸露在外,在干农活时期,经由太阳照晒以后会被晒红,布依族根据这一颜色特征来表示“赤裸、裸体”之意。如ʔdaːŋ1ʔdiŋ1“光着身子,裸体”、ʔdiŋ1kaŋ1“裸体”、tin1ʔdiŋ1“赤脚”等。基于此,“红”在布依语里还可以表示“刚出生的婴儿”,例如ʔdiŋ1、lɯk8ʔdiŋ1、ni5ʔdiŋ1、ȵe2ʔdiŋ1、lɯk8ȵe2ʔdiŋ1等都可以用于指代婴儿[3]

在布依语中红色还有表示贫穷、生活贫苦、经济困难的意思,这类似于汉语中的“赤字”(汉语中在记账中会用红色的字表示“赤字”义为亏本),但汉语“赤字”属于外来语。如ʔdiŋ1、xɔ3ʔdiŋ1、ʔdiŋ1ʔdo4、ʔdiŋ1θa2θaːt7等都表示“穷,赤贫”的意思[2]

莫廷婷(2020) [3]指出布依语的其他同语族语言诸如北部壮语、石家话、傣语、侗语等的“红”的引申义中,均没有此类义项,因此布依语ʔdiŋ1“红”可以表示“赤贫、贫穷”的含义来源于何,仍需要进一步考证。笔者认为这与在布依语中“红”可以表示“赤裸、裸露”有关,家徒四壁、衣不蔽体的穷人终日赤裸、裸露着,露出被太阳晒得黑里透红的皮肤,借此引申,用“红”来表示贫穷、贫苦的意思。

3.5. 黄色

作为稻作文化背景的民族,在壮族生活中,黄色与秋季的丰收紧密联系有收获、大丰收的含义,象征着吉祥和丰收,寓意着收获与五谷丰登,这与壮族人对土地、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密切相关。并且在壮族的传统美食五色糯米饭中,黄色的部分也是最受欢迎的,人们往往会单独制作。

在收获时节,壮族人民会用na1hau4heːn3ɣɯk7ɣɯk7来表达金黄色的稻田会有大丰收,表达丰收的喜悦。由此引申,壮族人民会用ʔdwɯːn1ʔdwɯːn1heːn3 (谷物黄熟而月月有收成)来表示某人每个月都有旱涝保收的收入。

除此之外,由于佛教的引入以及壮汉文化交流,壮族受佛教、道教的影响,寺庙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因为佛教崇尚黄色并且在古代黄色为皇家的颜色,因此在壮族人的观念里,黄色为富贵之色,只有皇帝或入寺为僧者方可穿着黄色服饰,普通百姓不能穿着黄布衣。由此也从另一个角度增加了“黄色”在壮族人民观念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壮族文化中,祭祀、宗教用品大多也为黄色,例如祭祀穿的黄袍、黄色的灵符、黄色的护身符、黄色的纸钱、用于驱鬼辟邪的符文也是黄色的,黄色在祭祀活动中被视为吉祥的颜色,含有庄严、吉祥和庄重的色彩。

在壮语中,黄色首先具有死亡、悲伤的象征色彩,这是由于秋天满地落叶,萧瑟荒凉,容易让人感到悲伤、凄凉。因此壮语会用heːn3raŋ2raŋ2来表示草木枯萎或者事情失败、生活不景气。

由于黄色也是草木枯萎的颜色,所以壮族人民也会把黄色跟不景气、不健康、萧条、荒凉等联系到一块儿,讲到一个人身体不适,皮肤看起来不健康,我们就会将nø6θak7heːn3ɣaːŋ3ɣaːŋ3 (肤色蜡黄蜡黄)认为是不健康的样子,常说他肤色heːn3raŋ2raŋ2或heːn3yam1yam1

布依族也是典型的农耕稻作民族,布依语中的黄色也象征着谷物成熟、丰收,例如xen3 (黄)、xen3kaŋ5kaŋ5 (黄泱泱)、xen3ʨim1 (金黄)、xen3ʔdoŋ5ʔdoŋ5 (黄澄澄)、xen3ðaːŋ3ðaːŋ3 (黄澄澄)等在布依语中大多表示稻谷、农田、庄稼谷物成熟的颜色,用于形容田地里稻谷丰收的景象,可见布依族人民对农作物收获的重视[7]。此外,布依语还把南瓜叫做kwa1xen3(黄瓜)。

在布依族传统的民间歌谣中,人们也会在秋收的场景中应用“黄xen3”黄色来象征丰收的美好愿景,例如:

ɕat7ŋuət8xau4xen2na2.

七月稻谷满田黄。

pet7ŋuət8na2xen3tɔŋ6.

八月稻谷黄满坝。

这充分反映出了布依族人民面对金黄的稻谷所表现出的喜迎丰收的情景。

此外,与壮语相同的是,在布依语中“黄”也可以用来表示“病态、衰败”之义,如na3xen3pjom1ðo2 (面黄肌瘦),因此“脸黄”在布依族的观念里是生病的征兆。

3.6. 青色

在壮族人民的观念中,“青”有春天、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在壮语中绿色跟青色都是一个说法,都喊作“heːu1”。在春天,形容满眼的绿色,汉语说“绿油油”,壮语会用heːu1fut7fut7、heːu1fðnk7fðnk7 (绿油油)来形容自然界中满眼的绿色。

“青”在壮族人民观念里也有贬义的形象色彩,表示凶狠、厉害之义,例如用te1kau5heːu1ho1或te1heːu1laːi1来形容一个人凶残、凶狠。此外还可以用来表示瓜果蔬菜没成熟的味道,例如hau1heːu1 (义为臭青气,用来形容瓜果蔬菜生的未成熟的味道),这种用法在壮语中具有十分高的使用频率和更具有普遍性。此外壮族人民还会使用“青”来形容一个人营养不良,看起来不健康,如ɣa16heːu1plaːm3plaːm3

受布依族世代居住环境的影响,布依族人民对青色有着独特的感情。在布依语颜色词之中,有很多用青、绿描述环境的词汇,例如lɔk8lɔk8jeu1jeu1郁郁葱葱和lɔk8jeu1碧绿。布依语中用“绿lɔk8”与“青jeu1”组合成lɔk8jeu1表示水深,这是因为深水区的水,一般为青绿或者碧绿色。在布依语中会用“青jeu1”来形容蓝天,这类似于汉语用“青天”来表示天一个道理。

布依族在服饰文化上,也体现了对青色的崇尚。青色是布依族服饰的主题色,例如用青布包头、穿细褶青裙、穿青衣。在布依族服饰文化中,青色始终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色彩,这种喜爱绵延数百年。在布依族的服饰文化历史中青布paŋ2jeu1、青裙kun2jeu1、青衣pɯə6xeu1中的主要颜色“青”一直未变。

在布依语中也常看到用青jeu1来形容未成熟的农作物,表示未成熟的意思,这引申的理据大概是与农作物未成熟时的颜色有关,进而引申为指代禾苗(禾苗处于稻谷未成熟的阶段,颜色为青色)。基于此,会用fɯn2jeu1 (青柴)来表示刚砍下来没有晒干的柴。

“青”还可以用来表示“天色昏暗”,例如用ʔbɯn1jeu1pai0 (天青了,表示天色昏暗)。基于此,“青”可以和身体部位词“心”连用,即sam1jeu1 (青心),义为“心狠,绝情”。结合上文在布依语中“青”和“黑”在表示衣物颜色上具有一定的颜色相关性因此引申为都可以表示“天色昏暗”、“心狠”等的意义,说明在布依族人民的认知里,“青”和“黑”的颜色范畴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也与其服饰颜色具有一定的关系[3]

4. 结论

壮语和布依语作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代表,均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壮语和布依语的基本颜色词在语音形式和语义范畴上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这一现象充分印证了壮语和布依语的同源关系,但是壮语和汉语的接触和交流更为密切、频繁,因此相较于布依语,壮语的每个颜色词至少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为本族固有词,另一个层次为汉语借词。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又各有自己专属的特点,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以及语言发展轨迹。

本研究通过系统比较壮语与布依语基本颜色词的同源关系和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这两个民族独特文化特征的理解,更能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周国炎, 朱德康. 布依语基本颜色词的表义模糊性研究[C]//张公谨, 丁石庆. 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思维.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4: 144-152.
[2] 张鹤. 汉语-布依语颜色词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5.
[3] 莫廷婷. 布依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和转喻[J]. 百色学院学报, 2020, 33(4): 53-61.
[4] 廖洪丽. 普定布依语颜色词探析[J]. 农家参谋, 2020(13): 229-230.
[5] 蓝庆元. 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J]. 民族语文, 2007(5): 34-43.
[6] 鄢卓. 壮语核心颜色词的地理语言学分析[J].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2024(2): 273-288, 340-341.
[7] 王静. 汉壮语的“颜”外之意[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1): 193-197, 201.
[8] 苏锦春. 马头壮语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浅析——以广西武鸣县马头镇全苏村壮语为例[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10(2): 122-123.
[9] 曾曼丽. 壮汉语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J]. 语文学刊, 2013(11):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