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当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桥梁。影视作为一种极具感染力和传播力的文化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影视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是展示中国文化魅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讲述了北宋官宦家庭出身的盛明兰由闺阁少女一步步成长为侯门当家主母的故事,播出至今获多项殊荣。业界与学界的诸多认可,表明《知否》已成为中国古装剧走向精品化、成熟化的代表性作品。
《知否》作为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中国影视剧,其在俄罗斯的传播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在俄语地区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字幕翻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字幕翻译作为影视作品跨语言传播的重要途径,其质量直接影响着目标受众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对其字幕俄译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影视作品在俄语区传播过程中的翻译策略与效果,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推动中国影视文化更好地走向俄罗斯及其他俄语区国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字幕翻译特点
字幕翻译是中国影视文化作品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钱绍昌(2000: 61-62)总结提出影视语言具有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的五大特点[1]。其中瞬时性是指由于影视作品持续不断变化的影幕,所以留给观影者的思考时间较短,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将字幕翻译表达的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通俗性是指要求观影者不论老少,不论文化水平高低,都可以具备欣赏影视作品的能力,观影者既不用多加考虑,也可以直接明白影片传递的信息,这一特点也从侧面反映出字幕翻译应该服务于每一类群体。
在进行字幕翻译时,首先应考虑作品的语言风格。由于剧中多为人物之间的对话,译文需采用口语化表达,以贴近剧中人物的交流方式,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其次,字幕的瞬时性和通俗性特点,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决定了译文必须通俗易懂,因此译文应尽量贴近目标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剧情。
3.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是两个紧密相关的领域,这两个领域在跨文化交流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3.1.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语言、符号和行为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卢西替戈、凯斯特勒,2007) [2]。跨文化交际重点研究如何正确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语言、行为,减少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冲突(Sun, 2014) [3]。
跨文化交际涉及众多方面,包括语言、非语言行为、沟通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关键要素。跨文化交际研究能帮助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局限去认识和了解他族文化,从而拓展自己内在的文化心理空间,把本民族文化置于更广泛复杂的世界文化背景中去审视,同世界文明对话[4]。因此,通过跨文化交际,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可以减少因文化误解或偏见导致的冲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
3.2.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学科,如新闻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是实现语言转换和文化适应的关键工具。无论是书面文本还是口头交流,翻译都能帮助人们跨越语言障碍,实现有效的沟通。
实际上,翻译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的活动,翻译活动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郭晓燕和王莉萍(2003)认为,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语言的社会性体现了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原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注意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等的不同[5]。也就是说,翻译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还需要考虑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学与翻译学的结合促使学者们提出新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如文化翻译理论、跨文化翻译策略等。这些新理论和方法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具体的指导,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复杂问题。
4.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知否》字幕俄译分析
基于上述理论,下文将以剧中字幕的翻译为例,从意译,直译,改译,减译,替代和音译五个方面,探析跨文化交际在俄文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4.1. 意译
著名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特别是在字幕翻译中,其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这就要求字幕的译文要地道,符合目的语观众的语言习惯,易于目的语观众接受[6]。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Дочь наложницы: история Мин Лань.
首先片名选择了意译的翻译手法,这部电视剧主要讲的就是盛家六姑娘明兰的故事,从小聪颖貌美,却遭遇嫡母不慈,姐妹难缠,父亲不重视,生母被害去世的困境。她藏起聪慧,掩埋锋芒,忍辱负重逆境成长,在万般打压之下依然自立自强,终历尽艰难为母报仇。所以运用意译法,使译文通俗易懂,而且符合影片名短小精悍的特点,同时能够让观众立刻明白这部电影是围绕明兰展开的,便于观众理解。
例2:今天是纳征的日子。
译文:Сегодня церемония помолвки.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纳征意指纳币,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现在,纳征的意思是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标志着婚约的正式成立。此处运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翻译为“今天是订婚仪式”。完全将观众放在首位,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可以让目标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这样也便于他们体验地域特色,以外国观众习惯接受的方式进行翻译,有助于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译文。
例3:莫不是妖精转世。
译文:Разве она не само воплощение порока?
“妖精”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俄译文中使用了“порока”(诱惑、恶习)来表达,这是对“妖精”这一概念的文化适应性处理,采用意译,既保留负面评价的核心语义,又符合俄语道德批判的惯用表达方式。“转世”这一概念在中文中带有特定的宗教和哲学含义,而俄译文通过“самo воплощение”(自身的化身)来表达,而不是字面的转世投胎,这样更符合俄语的表达习惯,避免文化上的误解。该译文保留了原句的疑问语气,并且传达了“妖精转世”这一概念,符合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中对等效的要求。
例4:哭了一趟,又热起来了。
译文:А она своими слезами снова свела все на нет.
原文中的“哭了一趟”,译者没有直白地译为类似“плакал один раз”这种简单对应,而是用 “своими слезами”(用她自己的眼泪),更具画面感与情感张力,将“哭”这一动作细化,贴合俄语表达习惯,让俄语观众能更直观感受到人物是因哭泣而产生后续影响。简单陈述先后发生的动作“哭了一趟”接着“又热起来了”,而译文巧妙地将二者融合,通过“своими слезами”关联前后,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俄语句子,添加主语“она”(她),谓语动词“свела”以及短语“нанет”(化为乌有,此处可理解为情绪平复),使句子更符合俄语的语法习惯,即主谓结构明确,逻辑关系清晰。
例5:有什么清不清誉的呀?
译文:Неужели испугаюсь каких-то там сплетен?
“清誉”这词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词汇,指代清白的声誉、名誉,蕴含着在道德、品行等方面保持高洁、无可指摘的意味。若直接按字面翻译“清誉”这个词,可能很难在俄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准确传达其丰富内涵。译者并未强行直译,而是巧妙地选取了“сплетен”(闲言碎语、流言蜚语)一词来间接体现相关概念,通过这种转换,将重点从比较抽象的“清不清誉”这种关乎品德声誉的判断,转移到对可能出现的负面传言、闲言碎语的担忧上,使俄语读者更容易基于自身文化背景去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大致情境,该翻译处理方法符合理论所追求的以译文读者为导向、有效传递原文交际意图的目标。
4.2. 直译
例6:卯时正刻。
译文:Час кролика.
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在此翻译成“ час кролика”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译为兔子的时间到了。但笔者认为这样翻译不妥,虽然保留了原文的信息,但是没有起到翻译传播,应该把卯时翻译成“早上六点了”:“Уже 6 утра.”这样才可以让目标读者理解其含义,否则达不到传播效果。
例7:何必聘船靠岸。
译文:С какой стати к берегу пристала их лодка с обручальными дарами?
此句的语境是:盛家嫡长女盛华兰的纳征礼,袁家故意耍威风来了。原本说好伯爵夫妇1来扬州下聘,结果只安排了大郎夫妇前来。这句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为“为什么他们的订婚礼物船会停靠在岸边?”。不仅符合原文的意思,也准确表达出了影片的意图,使翻译传播的受众能够直接体验影视作品的原生内容。
4.3. 改译
“改”,顾名思义,就是改变,译者为了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在翻译时会改变原文的形式甚至是内容,特别是字幕这一特殊文本,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留给观众的思考时间很少,所以更要做到通俗易懂,有时对原文做出改动是必要的[6]。
例8:我去会会他们。
译文:Я схожу увидеться с ними.
此句的情景是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天没有要到煤炭,正在向丫鬟哭诉,丫鬟气冲冲地说出了这句话。在中文中“会会”不光是要见面的意思,而是带着怨恨去见面,俄语中无法找到与之对等的词汇,于是采用了改译的翻译方法,翻译为“我要去见他们”,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运用改译表达电视剧情节。但考虑到这样翻译观众体会不到其中的怨恨情感,应该翻译为“Пойду дам им жару.”(我去给他们点热乎的/去给他们点颜色),该句是俄语中常见的俚语,保留中文“会会”的试探感,这样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其情感,更贴近生活,更加口语化,实现跨文化交际。
例9:她怎么能看得上我?
译文:С чего бы ей и меня любить?
原文中“看得上”是一个比较口语化且带有主观情感判断的表达,意思是认可、欣赏进而愿意接纳某人,包含着一种主观上对他人态度的揣度,还可能带有一丝自谦或自嘲的意味。在译文中,并没有直接去寻找一个与“看得上”字面意思完全对应的俄语词汇,而是改译为“любить”(爱、喜欢)。通过改译,用俄语读者熟悉的词汇和句式呈现出来,不破坏原文的语境前提下,更好地实现了跨文化交流的信息传递。
4.4. 音译
音译,是指按照单词或其它语段的字母和约定符号的发音进行的准确转换。
例10:定例一日八斤炭。
译文:По правилу, мы должны получать 8 цзиней угля в день.
此句采用了音译+注释法。在此片上处注释出:8 цзиней-4 кг。在俄罗斯经常用公斤来计算单位,所以采用音译+注释的翻译方法,既可以让目标读者理解中国的计算单位,也能清楚地了解与其国家计量单位换算。采用此方法起到了翻译传播作用,运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其了解中国计算单位。
古代文化、地方人名运用音译方法,它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发音,使得古代文化、地方特色及人名背后的文化含义得以传承和延续。通过音译,我们可以将古代文化地方人名介绍给全世界,使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能够了解、欣赏并尊重中国文化。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有助于促进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音译方法体现了对中国古代文化、地方特色及人名背后文化含义的尊重。它避免了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歧义和误解,使得人名得以保持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4.5. 减译
一方面,字幕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对译文的简洁性提出了严格要求。另一方面,除字幕以外,观众还可以通过画面、声音等细节来获取补充信息。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字幕的伴随信息,做到减词不减意。
例11:大娘子事多如牛毛。
译文:У главной госпожи много забот.
该句虽然省略了“如牛毛”的翻译,仅保留了核心语义“很多事务”,也就是用“много забот”来概括,减掉了原中文意象中的冗余信息,以简洁的俄语表达直击要点,避免因复杂意象造成理解障碍,使译文更符合俄语受众的接受习惯。采用减译的翻译方法,结合电视剧语境,在保持作品信息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做到了减词不减意,不影响受众者的理解。
例12:她是你的嫡祖母。
译文:Она твоя бабушка.
嫡祖母就是正位上的祖母,即祖父的正妻,是有别于妾的,“嫡”字强调其正统、正房所出等身份地位相关含义,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用词。译文直接简化为“бабушка”(祖母),舍去了“嫡”字蕴含的复杂文化限定信息,采用俄语中通用的亲属称谓来进行表达,这样做是考虑到俄语里并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能精准体现“嫡”这一文化概念的词汇,用相对简洁、常见的“祖母”一词让俄语读者能够迅速理解人物之间的亲属关系,避免因过多解释复杂文化概念而使译文变得繁琐、影响理解的流畅性。译文通过简化处理,淡化了这一文化意象,聚焦于传达核心的亲属关系,使译文更易被俄语受众接受。
4.6. 替代
在翻译时,对于源语中的一些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词,可以用目的语的一些现成的说法来代替,以此来帮助观众理解剧情。
例13:上下相连,血脉相通。
译文:Гармоничное сочетание твердости и плавности.
原文中的“上下相连”“血脉相通”属于极具画面感与隐喻意味的中文表达,若直接按字面翻译,例如“верх и низ соединены”“крови связаны”,虽字词对应,却会显得生硬且丢失内涵。译者选用“гармоничное сочетание”(和谐的结合),将抽象的连接、相通概念具象化,用“твердости и плавности”(刚硬与柔软)替换“上下”“血脉”,以一种更具普适性、更易理解的俄语词汇组合,来传递原文蕴含的事物紧密关联、相辅相成之意,贴合俄语受众的理解模式。中文里“上下相连,血脉相通”常带有浓厚的家族、群体乃至家国同构意味,意象丰富。译文淡化了这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聚焦于普适的事物关系表达,让俄语观众无需过多背景知识就能领会大致含义,精准达成了跨文化交际翻译旨在跨越文化壁垒、让信息流畅传递的目的,保障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
例14:我给她找一点花笺来。
译文:Может быть мне нужно передать ей цветной бумаги для писем?
原文中的“花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古代文人书写诗词、信件时常用的精美信纸。若单纯译为“цветная бумага”,仅体现“彩色纸张”之意,丢失了其蕴含的文艺化属性。译者加上“для писем”,指明用途是用于书写信件,使俄语读者更易联想到这是一种特殊用途的信纸,丰富了词汇表意,虽替换了源语中文化负载较重、不易理解的词汇,但保留了核心信息,又避开了复杂文化意象带来的理解障碍,以替代手法实现了跨文化词汇的有效转换。汉语原句是简洁明了的主动句式,“我”作为主语,动作“找”清晰直接。译文采用“Может быть мне нужно...”结构,增添了委婉、推测的语气。这种表达在俄语日常交流情境里十分常见,当人们谈及自身行动意向时,倾向于用委婉口吻来表达,避免语气生硬。这种翻译方式极大降低了理解难度,确保信息能够无障碍传达,精准实现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所强调的跨越文化障碍。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讨了《知否》的字幕翻译的表达方式和策略。通过对《知否》字幕俄译策略的详细分析,笔者深刻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文化内涵,又要考虑到目标语言文化的接受度,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处理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时,应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力求在保持原文意境的同时,使译文符合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这需要我们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更要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敏锐的跨文化意识。笔者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理论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翻译,可以将优秀的中国文化作品介绍给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
NOTES
1伯爵夫妇指的是袁家,即袁文绍的父亲和母亲。袁家是伯爵府,袁文绍是袁家的儿子,被描述为沉稳识礼、威风凛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