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荨麻疹以皮肤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为主要表现,风团时起时止,伴有瘙痒,消退后无明显痕迹,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按其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反复发作6周以上即为慢性荨麻疹[1]。近年来,有关小儿荨麻疹的中医治疗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中医上,本病可归属于“瘾疹”、“风疹块”、“游风”、“白疹”及“气奔”等范畴。西医治疗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尽管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且复发率高,临床效果并不理想,且在儿童中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与单纯的西医疗法相比,中医药治疗在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体质状态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这对于儿童荨麻疹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儿童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故将小儿荨麻疹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优化儿童荨麻疹的治疗方案。
2. 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的论述,不仅首次系统阐述了该病症的病名特征,同时深入剖析了其病理机制,此为后世医家对瘾疹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历代医家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和理论探索,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外感邪气,脏腑失调,天禀不耐。
2.1. 外感邪气
2.1.1. 风为百病之长
外感风邪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金匾要略》中云:“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小儿腠理疏松不固,易受风邪侵袭而发隐疹,加之风邪善行而数变,邪动不居,故本病发作时,风团发无定处,游移不定,时隐时现,瘙痒难忍。
2.1.2. 火热为阳,耗气伤津
《六因条辨》中提出:“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小儿体属纯阳,阳气亢盛则热,易感热邪而致病,火热为阳,阳盛而生风动血,风热相搏,津液亏少,发为瘾疹。若未能及时鼓邪外出,火热之邪久留,易致血热内蕴,热盛而风动,加之小儿腠理不密,内外风相引为病。
2.1.3. 湿性粘腻,缠绵难愈
湿为重浊之邪,属阴,易伤阳气,阻滞气机,外感湿邪,易困于脾,而致脾阳不振,无权运化水湿,津液凝聚,发为隐疹;《六囚条辨》提出:“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湿性重浊黏腻,可弥散各处,停于皮肤、肌肉、筋骨各处而发病,且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与隐疹发病特点符合。小儿或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或喂养不当,均可见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困脾,水湿输布失调,湿滞于脾胃,又复乘风邪,而发隐疹。
2.2. 脏腑失调
2.2.1. 肝失疏泄,气机逆乱
肝主疏泄,调畅一身之气机,若肝气郁结于内,气机逆乱,血行不畅,停滞脉内,郁久化热,热灼阴津,热盛动风,血虚生内风,无以濡养肌肤,腠理失固,易受外风侵袭,停于肌表,内外合病,则发为隐疹;又因肝脏性刚,小儿肝常有余、肺常不足,难以克制肝木,肝气过亢发为瘾疹。
2.2.2.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医宗金鉴》中云:“心火灼肺风湿毒,隐隐疹点发皮肤”,心与皮肤密切相关,小儿心火偏亢,火克金,易伤娇脏,肺金受损,肺卫失宣,更易受风邪侵袭,肺开窍于皮毛,故发病可见隐疹。除此之外,心还肝关系密切,心火易引动肝风,风火相合,循经上扰,外窜肌表,隐疹突发。
小儿始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神识未全,心、肝相对有余,心藏神,肝藏魂,若突遭惊吓、情志不遂,易使肝失疏泄,心神不宁,心气逆乱,气郁不畅,津液失运,郁久化热,心肝火旺,克乘于脾肺两脏,致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卫表不固,易致本病。
2.2.3. 肺脾不足,易生本病
《丹溪心法》提到:“瘾疹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言瘾疹也。”小儿脾常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腠理不充,卫外不固,外邪易侵,无力御邪外出,邪气易留于肌表;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津液停而成湿,脾气受困,脾阳不振,易成“脾生湿、湿困脾”的恶性循环,致使本病缠绵难愈。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皮毛,宣发卫气,以御外邪。《诸病源候论》曰:“人皮肤虚,为风所折,则起瘾疹。”肺金赖脾土之精微充养,小儿“脾常不足”,水谷精微运化不足,土不生金,母病及子,则肺养不足,又肺合皮毛,若肺卫不固,则外邪必易侵袭。
2.2.4. 从肾论治
明代著名医家万密斋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诸虚不足,胎禀怯弱者,皆肾之本脏病也”。肾中精气,经由脏腑经络,为肌肤腠理提供能量,使其正常生理功能得以发挥。肾精的充盛,对于维持机体防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3. 先天禀赋
小儿荨麻疹的发病,与其母孕期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如嗜食肥甘厚味,体内蕴积湿热毒邪,经由母体-胎儿的特殊联系,影响胎儿,导致胎毒内蕴。胎儿出生后,更易诱发瘾疹的发生,正如《幼科概论》云:“此症由母过食辛辣煎炙之物,或久卧火炕,内热炽盛,波及生儿,降生后复感风邪,将血中已蕴之热毒引起……俗云风疹风疙瘩者是。”其次,还体现了“母病及子”的理论特点,强调孕期调护的必要性。
2.4. 饮食失宜
《证治要诀》中云:“瘾疹……病此者……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章鱼动风之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得见系是脾风。”小儿年幼,脾胃常不足,饮食难自节,易过食荤腥动风之品,易致胃肠湿热内蕴,脾气虚损,运化失司,湿热邪气不得内泄,郁遏皮肤腠理之间,又复感风、寒、热之邪气,而诱发隐疹。
综上所述,儿童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多为外感风邪、湿邪及火热邪气,内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先天禀赋不足和饮食失宜。
3. 中医治疗
基于本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内治可从疏风、清热、除湿、润燥、凉血等方面入手,选定治疗方案。因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疾病起初时,多以单一病邪为主而发病,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疾病极易传变,易夹杂他邪而进一步加重病情,故遣方用药上可更应准确、谨慎。同时,穴位贴敷、推拿等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在治疗上也有着独特优势。
3.1. 中医内治
3.1.1. 疏风解表
风邪多停于皮毛肌肤腠理之间,而发为瘾疹,多以疏风散邪解表为法进行治疗。胡冰[2]则提出小儿禀性不耐,卫外失固,腠理不密,风、湿、热之邪,侵袭肌表,御邪乏力,聚于肌肤,内不得疏,外不得透,邪正相搏,发而为病,应选用清热解表、清里解毒的清解汤治疗本病(风热型)患儿,该方在临床疗效、改善患儿的症状、较少不良反应发生均优于使用氯雷他定颗粒的对照组。刘文杰等[3]认为本病以小儿禀赋不足、胎中遗热为本,风邪侵袭为标,治疗上应疏风清热、解毒除湿,在口服氯雷他颗粒的基础上,加用消风散治疗风寒束表型丘疹性荨麻疹,两药合用,协同增效,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复发。
3.1.2. 祛风除湿
陈宏教授[4]提出,本病多脾虚湿蕴,湿性黏腻,与风邪相合,易稽留难去,而致久病缠绵不愈。故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小儿实际脾胃情况,可酌情加入健脾祛湿之品。宋超[5]以祛风除湿为法,方选自拟方三白合剂风湿型儿童荨麻疹,总有效率为92% (P < 0.05),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对于风寒夹湿型小儿慢性荨麻疹患儿,王彦[6]选择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温胆汤并用治疗,以达祛风解表、利湿止痒之功,且桂麻温胆汤药物精简,作用平和更利于患儿使用。张光红[7]在《外科正宗》消风散基础上,上去胡麻,加白鲜皮、地肤子、炒蒺藜,以疏风止痒、清热,化裁而成经验方“消风祛湿汤”以治疗风热夹湿证慢性荨麻疹患儿,与单纯使用盐酸奥洛他定片相比,愈显率及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3.1.3. 清热利湿
湿邪困脾,久蕴化热,湿热互结易阻滞气血正常运行、肌表营卫津液的疏布,使小儿荨麻疹愈后易复发。王轶永[8]则提出本病病机多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水湿失于运化,遏于体内,病久气秏阴伤,而生内热,湿热由此而生,故以健脾祛湿,滋阴清热立法,标本同治,运用术地二陈汤治疗湿热留恋型小儿慢性荨麻疹,其疗效随疗程的延长愈发显著,且愈后不易复发。
3.1.4. 凉血祛风
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盛则阴病,火热伤阴血,血分郁热,热而生风,小儿腠理疏松,内外风合而为病,故林雄凯[9]以凉血养阴、祛风、止痒为法,方选凉血祛风汤治疗血热生风型小儿慢性荨麻疹,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 0.05),该方针对风团、瘙痒等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且复发率降低,远期疗效好。
3.1.5. 养血润燥
丁樱教授[10]认为素体血虚,或久病伤及阴血,血虚而肝不能藏,引动内风,风胜则痒。《医宗必读》有言:“治疗应注重养血润燥”,阴血充盈,方可濡养皮肤,使其润而不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阴血充盈,内风不能鼓动,毒疹不反复,因此,常用生地、芍药、当归养血,润燥止痒,又有行血除风之效,同时配以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等,滋阴潜阳,还有一定的补益作用。拓晓萍[11]提出本病病因,多为气血双虚,风邪侵袭,易化燥生风,阻滞肌肤腠理,而见风团反复发作、伴见阵发性瘙痒,故治疗上加用具有健脾益气、祛风固表、散邪止痒功效的祛风止痒方,可有效辅助缓解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3.2. 中医外治
3.2.1. 穴位贴敷
小儿肌肤娇嫩,药力最易经皮肤吸收渗入血液之中,并快速作用于全身,同时避免了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减少药物对肝肾的损害,同时可免去家长喂药、打针的苦恼,更易于接受。
李建设[12]等选用五积散加味敷脐贴敷神阙,相较于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单药治疗,本方贴敷神阙可降低复发率,并可调节机体炎症反应。吴积华和刘天骥[13]予药物(麻黄、肉桂、细辛、黄芪、川芎、羌活、地龙)陈醋调膏外用消肿止痛贴盖贴,取神阙、曲池、风等穴位,使卫阳得固、外邪得祛、营卫得调、血行疹消而顽疾得除,总有效率较口服西替利嗪组更高,复发率明显降低。
3.2.2. 小儿推拿
推拿治疗通过轻柔刺激小儿体表的经络穴位,疏风解表以治其标,健脾益肺以固其本,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其绿色、安全、有效、无痛等特点,容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
邵瑛教授[14]基于“通元疗法”的学术思想,提出“内有伏风、外邪引动”为本病病机,以通元消敏法为原则,创立通元消敏的基础推拿方,以点筋分阴阳为起式,以拿肩井为收式,一开一阖,一发一收,调和气血。王月武等[15]以四大手法为主,配合角脐(神厥穴留罐)治疗外感风热、内有伏风型小儿荨麻疹,其临床效果明显。
3.2.3. 拔罐疗法
小儿拔罐不适宜过于刺激的手法,多以留罐与闪罐为主。主要适用于实证、热证,可有效改善实热症状,缩短病程,减轻生病带来的不适。但小儿皮肤娇嫩,3岁以下小儿暂不推荐使用拔罐。
张玉梅等[16]选择中西药联合拔罐治疗儿童荨麻疹,在神厥穴位处留罐,期间持续内服西药扑尔敏、维生素以及中药(防风、荆芥、蝉蜕、生地、当归、知母、苍术、丹参、牛蒡子、苦参、石膏、甘草),总有效率为100%。此表明,神阙穴拔罐疗法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黄莉莉等[17]在氯雷他定口服基础上,辅以药罐脐疗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方选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以脐为中心铺成面积略小于罐口的药饼,采用闪火法拔罐神阙,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 0.05),该治疗不仅可缓解症状,还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复发。
3.2.4. 中药药浴
中药药浴以温热和熏蒸之力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药物经由皮肤吸收,循经内传,激发经脉之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由表及里,内达脏腑,从而发挥全身机体的调节作用。
周新兵等人[18]选用氯苯那敏片联合自拟中药方剂(夏枯草、槐花、苦参、川椒、黄柏、大黄、百部、白花蛇舌草、白蒺藜)外洗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经治疗,研究组不持续发作占比高于对照组(P < 0.05),可明显改善瘙痒症状,降低复发率。杨春梅等人[19]自拟中药外洗方(青蒿、石菖蒲、藿香、茵陈、透骨草、紫草、地榆、黄柏、苦参、龙胆草、香薷)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该方外洗可使病变组织渗出减少,促使皮损尽快干燥吸收,同时,可减少新出皮损,稳定、减轻病情,避免复发。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病病因病机复杂多样,风邪为首要致病因素,荨麻疹的发病,与风邪密不可分,风至疹起,风邪又可分为外感和内生,外风常相兼他邪(寒、热、湿等)致病;内因多以脏腑失调、饮食不慎、先天禀赋不足为主。治疗上,根据小儿生理特点、年龄个体差异,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可结合拔多种外治法辅助治疗,如穴位贴敷、推拿、药浴等,因其显著的临床疗效、较少的不良反应、较低的复发率以及良好的患儿依从性而备受关注。这些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儿科诊疗“简、便、验”的基本原则,即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受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