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传统模式与现代学习需求间的矛盾。本文探讨数字化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分析当前教学存在的核心问题:传统课堂常常难以兼顾学生个性化需求,教学资源碎片化与评价体系应试化倾向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开发适配学科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引入虚拟仿真场景及智能分析工具,强化语言实践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素养。同时,建议革新评价机制,结合过程性数据与创新实践成果,全面衡量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研究指出,数字化改革需协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通过对数字化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为培养兼具语言技能、数字素养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实践参考。
Abstract: Under the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 deeply intertwined with digitaliz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onfront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pedagogical models and modern learning demand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necessity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the digital era, addressing core challenges in current practices: the inadequacy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s in accommodating personalized student needs, the fragment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persistent exam-oriented bias in evaluation systems. To resolve these issues, the study advocates for a digital technology-driven approach to advance blended learning models. By developing discipline-specific digital resources, integrating virtual simulation scenarios, and deploying intelligent analytical tools, this reform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 language application skill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ies. Furthermore, it proposes a transformative evaluation mechanism that combines process-oriented data with innovative practice outcomes to holistically assess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 research underscores that successful digital reform necessitates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and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capabilities. Through this exploration of digital-era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the paper provides practical insights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equipped with language proficiency, digital literacy, and a global perspective.
1. 引言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开拓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1]。作为国际交流与知识传播的核心载体,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承担着语言技能培养的使命,更是塑造学生跨文化思维与全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课堂多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仍然存在。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全新路径。数字化教学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实现精准化学习,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注入强劲动力。因此,如何将数字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学体系,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亟待探索的课题。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已起步,但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多数课堂仍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教材内容与学科实践脱节,四、六级考试导向导致教学过度应试化。另一方面,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尚处浅层,资源碎片化、技术应用形式化问题突出。这些方面表明,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引入,更是教育体系的重构。通过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发优质数字资源、创新评价体系,大学英语教学可突破传统桎梏,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建构”的转型。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化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以期为培养兼具语言能力、数字素养与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通识课,涵盖听、说、读、写、译五大维度,不仅聚焦于学生对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2]。从教学模式层面来看,多数高校依然沿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课堂范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基础能力训练与专业实践应用的失衡状态。以本校2024年针对500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展的问卷调查为例,数据显示:72.6%的学生认为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仅有21.3%的学生表示课堂中能参与小组讨论或情景模拟活动;同时,65.8%的学生认为现有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关联较弱,仅有28.4%的学生能将课堂所学英语知识应用于学科研究或职业场景中。通过标准化练习和统一考核来强化语言规范,这种模式虽能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忽视了专业英语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部分高校虽尝试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但由于课程设计缺乏学科针对性、案例更新滞后于行业发展,导致语言技能难以有效转化为学术研究或职业交流的实际能力。与此同时,大班授课制的普遍存在使得师生互动停留于表层问答,教师难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指导,课堂活动设计也较少涉及团队协作、项目实践等深度语言运用场景,这种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模式不仅弱化了语言学习的社交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数字化教学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多媒体课件等已逐步融入课堂,但其应用多停留于辅助传统教学的层面,尚未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本校2024年数字化教学使用情况调查表明:仅有35.2%的学生每周使用在线英语学习平台超过2小时,而48.6%的学生认为平台资源零散、缺乏系统性;此外,教师端数据显示,仅12%的课堂采用了AI工具辅助教学,技术应用仍以PPT展示(89%)和听力材料播放(76%)为主。
在教学资源配置与评价体系建设方面,结构性矛盾同样值得关注。现有教材体系虽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但内容更新速度相对滞后于学科前沿发展,部分教材中专业术语与学术表达范式的陈旧化问题,使得教学内容与真实学术场景存在脱节现象。数字化资源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海量学习素材,各类英语学习应用程序、在线语料库等工具极大地拓展了自主学习空间,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筛选机制与系统化整合方案,学生常陷入信息过载与碎片化学习的困境。这种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客观上影响了语言实践环境的构建与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评价机制层面,现行体系仍偏重终结性评估方式,将教学效果简单量化为标准化考试成绩的做法,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应试化倾向。尽管部分院校尝试引入在线测试系统与过程性评估工具,但整体而言,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数字素养及自主学习过程的动态管理仍显不足。这种评价导向不仅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也在客观上制约了教学模式的创新转型。要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需要从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革新、资源平台建设、评价机制优化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改革,推动大学英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的范式转型。
3. 大学英语教学挑战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在数字化改革进程中面临多重挑战,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能力与教育模式的适配性矛盾上。从教学主体视角看,教师数字素养的不足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分化形成双重制约。部分教师对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仍停留在技术表层,未能充分挖掘数据分析、智能反馈等功能的教学潜力,这种浅层化应用的问题既源于系统性培训机制的缺失,也反映出传统教育理念向数字化范式转型的滞后性。学生层面则呈现出学习驱动力差异显著的特征,部分学生因未能建立英语能力与专业发展的价值关联,导致自主学习投入度不足。与此同时,尽管数字化工具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但自适应平台等工具的普及率与常态化应用程度仍较低,碎片化资源供给与系统性知识建构间的转化机制尚未完善,使得技术赋能的预期效益未能充分显现。
从教学模式维度来看,传统教学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标准化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英语基础与学习需求的显著差异,大班制授课环境下统一化的教学进度与评估标准,导致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受阻。此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传统课堂中的边缘化倾向,以及虚拟仿真等情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足,加剧了学生在真实语言场景中的文化认知与语用能力短板。这些问题的交织表明,需要通过技术赋能与课程重构的协同推进,才能实现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的实质性跨越,构建适配数字化时代需求的教学新生态。
4. 数字化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数字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承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中国外语教育始终以服务国家为指导[3]。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多维度的支撑,推动教学模式从单一化向灵活化、个性化转型。传统课堂常常受限于统一化教学进度,难以兼顾学生差异化的语言基础与学习需求。而数字化工具通过智能化分析功能,能够动态识别学生的学习特征与能力水平,为其规划适配的学习路径。例如,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智能推荐系统可依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兴趣偏好,筛选匹配的学习资源,既避免知识重复训练,又能拓展延伸学习内容,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同时,数字化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学生可借助在线平台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线下课堂则转向以问题讨论、项目实践为核心的深度互动,教师通过引导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教学灵活性,还通过资源整合与场景重构,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此外,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引入,能够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例如虚拟国际会议、沉浸式文化体验等,使学生在仿真的语言环境中锻炼听说能力与文化敏感度,弥补传统课堂情境化不足的缺陷。
数字化技术还通过优化评价机制与拓展学习领域,进一步强化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数字化工具能够实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多维数据,如在线任务完成度、互动参与频率、资源利用深度等,为教师提供动态评估依据。这种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最终结果,更注重学习进步与能力发展的轨迹,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建议。另一方面,数字化平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辟了新路径。通过与国际高校合作搭建在线交流社区,学生可与母语者进行实时对话,参与跨国协作项目或文化主题研讨,在真实语境中提升语言应用的准确性与文化适应性。此类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语言功能的理解,也促进了其全球视野的塑造。总体而言,数字化技术通过重构教学流程、丰富实践场景与创新评价维度,为大学英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的转型提供了系统性支持,助力学生实现语言技能、数字素养与跨文化能力的协同发展。
5. 数字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通过系统性策略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学生态。首先,应着力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度整合,突破单一的课堂模式。线上平台可承担基础语言知识的传授功能,例如语法解析、词汇拓展及听力训练等模块化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弹性空间;线下课堂则需转向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场景,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辩论研讨等活动,强化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此模式中需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通过设计阶梯式任务链,促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完成语言输入到输出的转化。例如,课前通过微课视频引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课中组织跨文化情景模拟以深化交际能力,课后依托在线论坛开展主题讨论以拓展思维深度。这种动态融合的教学架构既保留了面对面教学的情感共鸣优势,又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了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灵活配置。
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改革的关键支撑。高校应建立协同机制,鼓励教师团队结合学科特色开发本土化数字资源,如专业英语案例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强化语言学习与学科实践的关联性。例如,可以开展“全球新闻虚拟演播室”项目,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国际新闻发布场景,学生需用英语完成新闻撰写、现场播报及即兴问答,系统通过语音识别与情感分析技术评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临场应变能力,并生成个性化改进报告。此类项目将语言训练与职业场景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语言应用能力。此外,人工智能云平台的应用可以改变英语翻译模式,提高翻译精准性,快速解决学生翻译中逻辑不通、翻译不流畅等问题,还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融入翻译情境,通过语言拆分功能,理顺逻辑,整理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4]。此外,翻译工具还能结合学科术语库,为学生提供精准的翻译辅助,例如,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系统可自动匹配临床案例中的专业表达,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术写作规范。同时,可引入优质的慕课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学习资源矩阵,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资源建设需避免碎片化倾向,应通过课程平台的系统化设计实现知识模块的有机衔接。例如,将听力素材按学术讲座、商务谈判、文化交流等场景分类,并配套交互式练习与即时反馈功能,形成“学习–实践–评估”的闭环。
再者,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场景化应用深化语言实践。例如,通过构建虚拟国际学术会议场景,学生可佩戴VR设备进入仿真环境,以英语进行论文汇报与答辩。与此同时,利用系统集成语音识别技术,实时分析学生的发音准确性与语言流畅度,并通过情感计算模块评估其肢体语言与表达自信度,生成多维反馈报告,此类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还通过高仿真情境训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与语言实战水平。在人工智能领域,AI驱动的语音助手可针对学生的发音、语调及语速提供即时纠错与示范录音,在对话模拟中识别学生的逻辑漏洞,并自动调整对话难度,逐步引导其完成从简单问答到复杂辩论的能力跃升。
最后,教学评价体系的革新是保障改革成效的重要环节。需突破以标准化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涵盖过程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的多维评估框架。线上学习平台可记录学生的资源访问频率、任务完成质量、协作参与度等动态数据,为教师提供阶段性学情分析依据;线下评估则可引入数字作品创作、跨文化项目展示等创新形式,重点考察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思维。例如,要求学生通过短视频制作阐释文化差异,或利用数字化工具完成跨国协作调研报告。同时,教师需借助学习分析技术识别学生的能力短板,提供个性化反馈与资源推荐,形成“诊断–干预–提升”的良性循环。这种评价机制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语言素养发展轨迹,更能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推动教学从“分数导向”向“能力建构”的本质回归。
总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以数字技术为杠杆,通过教学模式重构、资源生态优化与评价机制创新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过程中,高校应注重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建立创新性培训机制以增强其技术应用与教学设计能力;学生则需逐步培养数字化学习习惯,在开放资源与智能工具的辅助下实现自主知识建构。将实现技术赋能与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方能真正构建起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新范式,为培养兼具语言能力、文化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6. 结论
数字化时代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数字化资源的系统性开发与智能化应用,也为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可以加快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或引入高质量的数字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材、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5]。值得注意的是,改革进程需重视教师数字素养的持续提升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通过培训与资源支持,促进教育理念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未来,大学英语教学应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与语言学习的创新结合模式,在优化教学生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从知识传递向综合素养培养的范式转型,为培育具备语言能力、文化认知与创新思维的国际人才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