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后人类主义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而逐步兴起,它为我们认识人类的存在、认识人类的身份、认识人类的前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后人类主义深刻地反思和批判了传统人文主义的人类中心论、本质主义和二元对立的思维,强调人类与技术、自然以及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与共生的。这一理论不仅在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引起广泛的讨论,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文化艺术领域。
在文化艺术领域上,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全球领域呈现着欣欣向荣的状态。其中,IP电影依靠强大的粉丝基础,丰富的故事资源,以及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在电影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概念层面来看,IP电影中的“IP”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简称,即知识产权的意思。涵盖了智力创作成果的多种形式,包括音乐,文学,戏剧,动漫,游戏等。IP电影就是在这些有一定知名度和粉丝基础的IP被改编成电影的时候诞生的。IP电影通过对原有IP内容经过创作,将故事、角色、世界观用电影特有的视听语言呈现给观众,从热门网络小说到精彩电影,或者从网络游戏到银幕视觉盛宴。IP电影通常改编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学作品、动漫、游戏等知识产权,通过影视化的呈现方式,将原有的故事和角色搬上大银幕,满足观众对于熟悉故事和角色的情感需求,同时借助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制作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1]。
其中,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大胆创新改编的电影《哪吒1》作为一部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成功的代表性IP电影。该片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更引发了观众和学者们对其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的深度探讨。影片通过重新塑造哪吒这一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价值理念的经典神话形象,展现了哪吒独特的人物设定和成长历程。
结合IP电影《哪吒1》研究后人类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上,有助于拓展后人类主义理论在电影领域的应用,丰富电影理论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深入挖掘电影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通过剖析《哪吒1》的视听语言,探讨电影中如何体现后人类主义理论,使我们加深理解电影、哲学与文化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上来说,《哪吒1》对于IP电影的创作和发展,都能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当下IP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摆在电影创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创作出既有商业价值又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分析《哪吒1》在塑造角色、叙事策略、视觉呈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与后人类主义理论的契合点,在更好地满足观众日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的同时,更大地发挥文化传播和价值观引领的作用,为IP电影的创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促进IP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
2. 理论基石:后人类主义理论的深度剖析
2.1. 后人类主义的理论溯源
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哲学与社会现象的反思,其理论溯源涉及哲学、科技批判、后现代主义、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复杂的思想脉络和多源头的理论背景。
2.1.1. 思想根源:对传统人文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对人文主义的解构:文艺复兴以来对人文主义(Humanism)的批判成为后人类主义的核心动力,传统人文主义以人类为中心,强调理性、自主性与人性的普遍性,但后人类主义认为这种观念本质上是历史性的话语建构,缺乏合法性基础。例如,福柯通过“人之死”的论断揭示了“人”作为现代知识型产物的虚构性,指出人性并非先验存在,而是权力与话语共同塑造的结果。后人类主义进一步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主张打破人与非人类(动物、机器、环境)的等级对立,将人类重新置于自然与技术的共生网络中。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后结构主义(如德里达、德勒兹)对二元对立和本质主义进行解剖,为后人类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后结构主义强调流动性与多样性,与后人类主义对杂糅性、动态主体的主张相呼应。例如,德勒兹的“生成”(becoming)概念推动了后人类主义对主体动态演化的理解。生态与动物研究的推动:生态批评与动物研究挑战了人类中心论。后人类主义借鉴这些领域,批判物种歧视,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生命的平等性,主张人类与非人类存在共同构成“行动者网络”(如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2]。
2.1.2. 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对“人”的重构
20世纪中叶的控制论(Cybernetics)提出生命与机器的类比,模糊了有机体与机械的界限。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在《赛博格宣言》中提出的“赛博格”概念,即一种打破自然与文化、有机与无机二元对立的混合主体,成为后人类主义的重要符号。赛博格不仅指技术增强的身体,更象征一种去中心化的主体性。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身的定义有了重新的思考。例如,海尔斯(N.Katherine Hayles)提出“后人类主体”是分布式认知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人类与技术的共生性(如人机协作的“中文房间”隐喻)。技术不再仅是工具,而是塑造人类存在方式的根本力量。数字技术重构了人类的感知与认知模式。超文本阅读、虚拟身份等现象表明,人类主体正在与数字环境共同进化,形成动态的“技术身体”[3]。而《哪吒1》中的哪吒角色正是超越身体上的限制,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具有魔性与人类情感的复杂角色。这种形象超越了传统人文主义对人类的角色定义,展现了人与非人,自然与超自然的模糊界限。
2.2. 后人类主义的核心观点
后人类主义的核心观点丰富而多元,对人类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提出了深刻的挑战和变革,后人类主义的核心观点强调跨越人类生物学与文化的限制,促进人类与其他生物形态的融合,以及虚实界限的模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人类未来的发展。
后人类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提供了人类跨越生物学和文化界限的可能。人类不再局限于自然赋予的生理和认知能力,因为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等前沿科技不断取得突破。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使科学家得以精确修改人类基因,并有望对人类的某些生理特征和认知能力进行各种遗传性疾病的治疗,甚至是强化。通过对特定基因的编辑,超越传统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能力边界,就有可能提高人的免疫力、记忆力和智力水平。在文化层面上,后人类主义鼓励提倡更多元、更包容的文化理念,打破传统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束缚。它挑战了传统的固定的性别、种族、阶级等认同模式,认为这些认同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而不是天生注定的。人们可以在后人类主义的视野中,通过技术和文化的变革,对自己的认同进行再塑造,获得更自由、更个性化的发展[4]。后人类主义的另一重要观点是人与其他生物形式的融合。人类与动物、植物、机器、人工生命之间的界限,随着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而逐渐模糊。这一观点在科幻小说《西部世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剧中的“接待员”是以外貌、情感、意识与人类相似的人类制造的仿生机器人。这些“接待员”原本是为了满足人类在西部世界主题公园中扮演各种角色,让游客体验惊险刺激的娱乐需求而设计的。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接待者”逐渐觉醒,对自己被人类操控的命运开始有了反抗意识,有了自主意识,也有了感情。他们不再只是人类的工具,而是以独立的个性成为了他们的存在。这种人机合一的设定,对人机关系的深入探讨,对人的意识、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让我们思考,是不是应该把机器作为一种平等的存在,当它有类似于人类的意识和情感的时候?又该如何划分人与机器的界限呢?
虚实界限的模糊也是后人类主义的一个核心主张。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Augment Reality)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创造出全新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各种场景,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与虚拟人物互动,这些体验带给人们的感官和情感上的震撼,与真实世界并无二致。人们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拓展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方式,可以在虚拟现实中游览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可以与历史人物对话,也可以参加各种极限运动。随着AI技术的发展,虚拟角色的智能和情感表现与人类的距离越来越近,使得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进一步变得模糊。一些AI聊天机器人可以自然流畅地与人类对话,了解人类的情绪和意图,甚至可以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和意见。这让人们很难分辨对方是真人还是与虚拟人物互动时的人工智能程序。
2.3. 后人类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渗透
在文化领域上,后人类主义的渗透得广泛而深刻,不仅引发了传统领域在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上的变革,还在电影这一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媒介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在文学领域,后人类主义主题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这些作品往往以新奇的视角为切入点,对人与科技、自然以及非自然的关系进行结合,从而进行深入探讨,打破人们对常规事物的看法,以一种的新视角再次看待事物,并用脑洞大开的剧情,点醒我们,提示我们一个道理。例如: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一部后人类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美丽新世界》。小说以基因技术和社会控制双重作用下为背景,讲述人类从出生起就被迫划分到命运的不同阶层的未来科技社会。人类需要服用药物来获得真实情感和自由意志的追求。在这个世界里,人类与科技的关系已经变质。这种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悲观描绘,通过技术体的隐喻,深刻反映了后人类主义对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引发读者对人类未来本质的深刻反思以及人类未来走向的思考[5]。后人类主义的影响在艺术领域同样引人注目。艺术家们将对后人类主义思想的探索,如人与技术的融合、虚实界限的模糊等,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提供了一个宽泛的后人类主义表现平台。比如,其他机构的虚拟数字人博主,比如抖音IP孵化机构的虚拟“网红”柳叶熙,他们利用VR、AR技术的发展,创造出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让观者在虚拟环境中与艺术作品互动,感受虚拟与现实的交织。观众从传统意义上的看客,转变为会影响作品呈现和发展的行为和选择的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这种互动与参与打破了艺术家与观看者在传统艺术中的界限,反映出后人类主义对个体与艺术的重新思考,对现实关系的重新思考。
3. 《哪吒1》:后人类主义与IP电影深度融合
3.1. 《哪吒1》故事架构与角色塑造
《哪吒1》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大胆创新塑造的同时,在保留传统神话元素的基础上,使其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后人类主义特色,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架构。传统哪吒形象多以正义凛然的少年英雄形象为主,而《哪吒1》则将哪吒黑眼圈尖牙、玩世不恭的“魔童”形象,用特写的方式表现出来,将哪吒身上那股桀骜不驯的性情表露无遗。这样的设计在打破观众固有认知的同时,更将强烈的个性和张力注入到角色之中。哪吒外形设计符号化意味十足。比如,黑眼圈象征着内心的寂寞和苦闷,而一条红腰带则暗含着一种激情,与命运作斗争。这些细节让人物的感情深度得到了加强。
3.2. 后人类主义在《哪吒1》中的反映
3.2.1. 形体与意识重塑角色
在《哪吒1》中,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人类本质的重新思考,是后人类主义对角色形体与意识重塑的重要反映。哪吒转世为魔丸,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特别的本领。魔丸所拥有的强大力量,让他的身体拥有了超越常人的超能力。他有使不完的力气,能把重物轻易地举起来。这种暗示身体与技术、自然与人工融合的设定,打破了传统人类身体能力的局限。反映了人类跨越生物极限的后人类主义观点。
在哪吒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很大的觉醒。最初由于被村民视为妖怪,在周围人的排斥、误会中饱受,内心充满了孤僻之感。他试图在这种被孤立的环境中发现自己的存在价值,通过恶作剧来吸引别人的目光。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哪吒在与父母、敖丙等人的相处中,逐渐认识了自己的内心,开始对命运的安排进行着觉醒和反抗,而这种意识的觉醒,也是他第一次从他的身上得到。不再由别人的看法左右,而是勇敢地追寻着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对自我的选择,使自我形象重新定义。在面对天劫的时候,哪吒喊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经典台词,这不仅是他对命运的挑战,也是他意识觉醒的象征。这种意识的转变,使哪吒从一个被命运操控的英雄,成长为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英雄,而这种身份的流动和重构,又体现了后人类主义对人类意识的重新塑造。
而作为转世灵珠的敖丙也是如此,在哪吒与敖丙的战斗中,通过冰与火的动态碰撞,“魔丸”与“灵珠”的矛盾与共生关系再次被动态镜头的运用所强化。但是,敖丙肩负着复兴龙族的重任,不得不参与危害陈塘关百姓的行动,以完成家族的期望。此时,敖丙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达到顶峰。最终,敖丙因为觉悟友情和正义的思想,所以意识发生了转变,他选择了与哪吒站在一起,一起斗争被安排好的命运,使敖丙摆脱了家族使命的束缚,实现了自我蜕变,在体现了个人意识自由和自我实现追求。
3.2.2. 将科技与神话元素融合
在电影中,是后人类主义的又一显著体现,在创新演绎科技与神话关系的同时,又为电影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法宝和科技元素在影片中交织出奇妙的视觉效果,叙事上也别具一格。如哪吒乾坤圈,既能驾驭哪吒法术,又能在能量释放、形态变化等方面具有强大攻击力,使人对现代科技中的能量兵器产生联想。作为“操控装置”的哪吒力量,不仅是束缚哪吒力量的束缚,更是哪吒与人性抗争的化身。以主体性重建后人类技术对机体功能的介入。混天绫则像一根自动缠绕敌人的智能绳索,能够按照哪吒的意念灵活操纵,科技与神话的巧妙融合体现在这一智能设计上。
太乙真人兵器——山河社稷图科技色彩也很浓。这张图不仅是一个内部蕴藏着巨大世界的神奇空间法宝,还具有在山河社稷图中可以与画面中的虚拟环境进行各种冒险和训练的虚拟现实功能,奇幻的森林、神秘的洞穴、凶残的怪物……千姿百态的山河社稷图中的各种场景和生物通过精美的动画特效呈现出来,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之中,科技感十足。片中的渡劫仪式片段更是将赛博格的特色展露无遗。在传统神话中,渡劫是通过渡劫来提升自身境界的修行者所面临的一种考验。在《哪吒1》中,《天劫》被描绘成了一种强大的能量攻击,其中以科技感极强的赛博格式营造视觉冲击,体现科技与神话相结合的场景中强烈的蓝紫光效和闪电特效,让人眼前一亮。哪吒的身体在面对天劫时,与周遭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似赛博格的造型。法器和法术在他身上碰撞出天劫的能量,发出绚烂的光芒,声效震撼人心。
3.2.3. 身份认同与自我认知的突破
在后人类主义对身份认同的探讨中,哪吒对自我的认知与认同过程在“魔丸轮回”这个特殊的身份下进行了深刻的呼应。哪吒自出世以来,就被扣上了“魔丸转世”的帽子,成为他身份的一部分,也让他苦不堪言,魂牵梦绕。村民视其为妖怪,因其魔丸的身份而对其充满恐惧与排斥。外界对哪吒的这种界定和偏见,让它陷入了一种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他想不明白,自己生来就被嫌弃,又何尝不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被呵护,被接纳。在哪吒内心深处对被肯定与被接受的愿望促使着他对自身不断地探求与发现自己真正的自己。在与敖丙相处中,哪吒发现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友情,让他感觉到被他人尊敬和理解的温暖。通过与敖丙的交往与交往,最终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身份不能决定自己命运、内心真实的重要性。他开始反抗着自己被“魔丸转世”的命运安排的,并且勇敢追求自己内心想法。但在面对天劫的时候,他不再将自己视为命运诅咒的儿童,而是英雄能够通过自己来保护别人并掌控自己的命运。他喊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不但是对命运的挑战,而且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的身份。在这一刻哪吒在自身身份的实现上,突破了外界对他的界定、实现自我的认同和超越,体现了后人类主义中对传统身份观念的挑战,强调个体的自我定义和自我实现,认为个体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选择来塑造的。
4. 《哪吒1》的成功启示后人类主义IP电影
4.1. 故事内容与思想深度的平衡
《哪吒1》的成功为IP电影在故事内容与思想深度的平衡上提供了后人类主义视野下的宝贵经验。在IP电影中,关键的基础是将现有的原创作品进行合理的革新,让它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在保留传统神话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哪吒1》在剧情上大胆创新。它将哪吒设定为打破传统哪吒故事固有格局的魔丸转生,更增添了戏剧性和冲突性的故事情节发展。在与敖丙的关系上,影片也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将他们从传统的敌对关系转变为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使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升华IP电影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哪吒的成长历程,《哪吒1》传达出后人类主义精神,“我命由我不由天”。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表现出一种自觉的自觉。这种强调个人自由意志、自我实现的精神,激励人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勇敢地向命运发起挑战。影片中,哪吒虽被命运赋予“魔童”的身份,却在命运的安排下毫不退让。他刻苦钻研法术,希望能以他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思想内涵不仅使影片具有深刻的哲理,而且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能引发观众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思考,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IP电影创作时,创作者需要深入挖掘IP的核心价值并以时代为背景和符合观众需求,进行创新改编。在改编过程中,要注重故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为了追求思想深度而牺牲故事的趣味性。也要通过巧妙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将思想内涵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中,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
在未来的后人类主义IP电影创作中,创作者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故事的题材和内容,融入更多元化的文化元素和社会议题。如当前时代的AI是否取代人类?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下的时代需求等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探索,创作出更多既具有精彩故事内容又富含深刻思想内涵的IP电影,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推动IP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4.2. 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在电影制作中,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就是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哪吒1》为后人类主义IP电影在运用先进技术提升电影视觉效果的同时,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范例。在技术革新上,影片在人物设计、场景搭建、特效处理等方面都运用了先进的3D动画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准,特别是流畅的动作戏和极佳的视觉效果让人眼前一亮。再加上电影中细腻的法术、打斗等场景特效,特别是“火尖枪”、“混天绫”等神兵的呈现,更是将技术实力的高水准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在面部表情和动作的捕捉上也是活灵活现,人物的情感表达也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捕捉手法更加传神,让观众的代入感得到了加强。影片在文化传承上现代化地改编了传统故事中哪吒的形象,并融入了后人类文化的元素,将哪吒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该片以中国传统神话《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故事为蓝本,对其进行了大胆改编,将“魔童”的身份赋予哪吒,并对命运和自我认同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哪吒在人物塑造上由传统的英豪转变为桀骜不驯的少年,在保留其反抗精神核心特质的同时,更具现代感。大量借鉴中国文化元素也是文化传承之一,在影片中融入了大量中国文化符号如太极、五行、道家法术等,更是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对亲情和亲情的引入,特别是哪吒与父母的亲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孝道和亲情担当,是影片中对亲情的一种强调。电影创作者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其生动呈现,以达到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神话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使之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同时,通过先进的动画技术和现代叙事手法,提升了观影体验。使其在国产动画片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说明坚持文化内核的同时,科技创新和与时俱进是吸引观众的关键。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承的结合,电影制作将迎来更多创新机会。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电影的形式向观众展示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促进文化之间互融互通。
4.3. 受众需求与市场导向的把握
IP电影对受众需求和市场导向的精准把握是电影实现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双赢的关键。《哪吒1》成为后人类主义的IP电影的一个典范。《哪吒1》巧妙地选取了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依靠其强大的粉丝基数。获得了一个可观的数字,深受观众喜爱和认同。其实,在影片上映之前《哪吒1》通过制作精美预告片、海报和花絮片段就已吸引了大量粉丝。他的精彩画面、震撼的特效以及感人的剧情,使观众的好奇心与期待爆表。影片还通过新媒体平台的话题营销、互动活动等方式引发观众进行广泛讨论和分享,利用社群营销的手段进行宣传推广。通过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为影片提供创作和市场推广的依据。可见《哪吒1》的营销推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战术。在影片上映期间,制片方还请来明星为影片站台,利用名人效应使影片的影响力和可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这些营销推广策略的成功实施,奠定了该片票房斩获佳绩。
后人类主义IP电影的未来创作可以加强对观众需求的研究与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受众需求和市场导向。了解观众的喜好、观影习惯、消费心理等现象。此外,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来扩大影片的曝光度和影响力。还可以通过线下活动进行推广,使观众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粘性,利用AR、VR先进技术使观众身临其境,丰富他们的观影体验和互动体验。
5. 结论
以《哪吒1》为典型案例,从多个维度对后人类主义与IP电影的融合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探讨了后人类主义理论下的IP电影。通过对后人类主义理论的追根溯源和核心观点的梳理,揭示了这一理论在文化领域的渗透,奠定了对电影中后人类主义元素的认识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对电影中后人类主义元素的认识在IP电影的研究中,对其概念定义、发展历程、市场表现、商业价值、创作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界定,显示了IP电影在电影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在《哪吒1》的案例分析中,对影片的故事架构、角色塑造等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影片中体现的后人类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挖掘,对人物形体、意识的重塑,科技、神话元素的融合,身份认同、自我认知等方面进行了突破。探讨了影片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运用剧情改编和主题升华、视觉呈现和文化符号等传统IP的创新演绎,展现了影片大胆创新的精神风貌。《哪吒1》的成功在很多方面给了后人类主义IP电影的启迪与经验,为IP电影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故事内容与思想深度的平衡上,如何通过创新的改编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强调故事内容的丰富创意与思想内涵的深刻重要性。先进数字技术在提升视觉效果的同时,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上进行了展示。说明精准选择题材、创新故事内容、有效营销推广是满足受众需求和符合市场导向的关键。后人类主义IP电影的题材多元、内容丰富,应该合理与技术相结合并提高观众视觉体验。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后人类主义IP电影的研究领域,将不同文化进行融合并大胆创新以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应对策略,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与宝贵经验。
基金项目
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学项目L22DED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