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成式AI (如Midjourney、Runway ML)的崛起正在颠覆传统影视摄影创作的范式。本文基于Midjourney生成影视分镜的实践与理论批判,揭示AI技术对“创作主体”的双重影响。一方面,AI通过自动化图像生成消解了人类创作者的“唯一性”与“权威性”;另一方面,AI作为“技术他者”倒逼人类创作者向“元创作者”(Meta-Creator)转型,重构了影视摄影的创作逻辑与美学边界。研究指出,未来影视摄影创作将呈现“人机协同”的共生关系,但需警惕技术权力异化导致的“去人性化”风险。
Abstract: The rise of generative AI (such as Midjourney and Runway ML) is subverting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hotography cre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criticism of generating film and television storyboards with Midjourne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dual impact of AI technology on the “subject of creation”. On the one hand, AI dissolves the “uniqueness” and “authority” of human creators through automated image gen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AI, as a “technical other”, forces human creators to transform into “meta-creators”, reconstructing the creative logic and aesthetic boundarie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hotography.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futur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hotography creation will present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f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but it is necessary to be vigilant against the risk of “dehumanization” caused by the alienation of technological power.
1. 引言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爆发式发展,正以颠覆性力量重构影视摄影创作的底层逻辑。从Midjourney生成分镜脚本到Runway ML辅助实时渲染,AI技术已渗透至影视生产的全链条,引发了行业对“创作主体性”的深刻反思:当算法能够模拟人类摄影师的审美偏好,当深度学习模型可自主生成视觉叙事,传统影视摄影的“作者性”是否面临消解?而人类创作者又如何在AI时代重构自身价值?这一命题的学术张力不仅关乎技术工具的迭代,更触及媒介哲学与艺术本质的核心争议。一方面,AI通过数据驱动的自动化生产,打破了影视摄影“精英化”创作的垄断格局,使非专业人士亦能参与视觉叙事,这无疑推动了艺术民主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AI的“黑箱化”创作逻辑与“不可解释性”特征,使人类创作者丧失了对作品的完全掌控,甚至面临被技术权力异化的风险[1]。“技术赋权”与“主体性消解”的悖论,正是当下影视行业转型的深层矛盾[2]。AI对影视摄影创作主体的重构,实质上是技术哲学中“人–机”关系的现实映射。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与理论批判,揭示生成式AI对影视摄影创作主体的双重影响,并探索“元创作者”时代的创作伦理与美学边界。厘清技术变革背后的权力转移与价值重构,为影视行业在AI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 生成式AI对影视摄影创作主体的消解
(一) 技术权力对“作者性”的解构
第一:创作主体的模糊化,集体智慧对个体表达的消解。AI生成图像的底层逻辑在于“数据驱动”,而非个体创作者的直觉或情感。以Midjourney为例,其通过训练数百万张电影截图(如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美学镜头、韦斯·安德森的对称构图),能够生成兼具导演风格与观众偏好的分镜。“集体智慧”的输出,使得单一创作者的主观性被稀释。AI生成的分镜既可能包含诺兰的非线性叙事逻辑,也可能暗合观众对“爽感”镜头的期待,最终呈现的是一种“去个性化”的视觉表达。AI的创作过程模糊了创作者与受众的界限。传统影视摄影中,创作者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个人表达,受众被动接受;而AI生成的分镜则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如点击率、观看时长)反向优化,使得受众的审美偏好直接参与创作。例如,Netflix在《鱿鱼游戏》的宣传物料中,曾利用AI分析用户对“高能反转”镜头的偏好,生成定制化分镜,这种“受众即创作者”的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创作主体的唯一性。第二:创作过程的黑箱化,算法逻辑对人类掌控的侵蚀。AI的“不可解释性”是其技术权力的另一重要维度。以神经网络的“隐层”机制为例,创作者无法理解AI如何将“暴力美学”与“观众偏好”转化为具体的构图参数。黑箱化导致创作者失去对作品的完全掌控。即使输入相同的提示词,AI也可能因微小的数据波动生成截然不同的图像,使得创作结果具有随机性。进一步,黑箱化削弱了人类创作者的权威性。在传统创作中,导演的权威性源于对镜头语言的绝对控制;而在AI时代,创作者仅能通过调整提示词或筛选生成结果间接干预创作,其角色更接近于“算法调参师”。例如,某独立电影团队使用AI生成科幻场景时,发现AI生成的“未来城市”与导演预设的“废土美学”相去甚远,最终不得不依赖人类画师修正,这一案例凸显了技术权力对创作自主性的压制。综上所述,影视摄影创作若要在AI时代延续其艺术价值,需在“人机协同”中重新定义“作者性”——既非完全依赖AI的“数据奴隶”,亦非固守传统的“技术孤岛”,而是以“元创作者”的姿态,在算法逻辑与人文表达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二) 行业生态的重塑:技术权力下的生产范式与价值重构
第一:创作门槛的降低,精英化生产模式的解体。AI技术通过“去技能化”降低了影视摄影的创作壁垒。传统分镜脚本的生成依赖专业摄影师的审美经验与叙事能力,而AI工具(如Midjourney、Runway ML)使非专业人士仅需输入关键词即可生成高质量分镜。例如,某独立游戏开发者利用Midjourney生成科幻场景分镜,其视觉效果甚至超越部分低预算影视项目,这一案例表明,AI正在将影视摄影的“专业能力”转化为“技术可及性”。更进一步,AI的“民主化”生产模式冲击了传统影视行业的精英垄断。以往分镜创作依赖导演与摄影师的权威决策,而AI生成的分镜可通过用户反馈(如点赞、转发)快速迭代,使得“大众审美”直接参与创作。例如,抖音平台上的短视频创作者利用AI工具生成“爆款”分镜模板,再由团队微调后批量生产,这种“算法驱动 + 人工修正”的模式,彻底瓦解了传统影视创作的“精英–大众”二元结构。第二:价值分配的失衡,技术垄断与劳动异化。AI公司的技术垄断导致行业价值分配的严重失衡。以OpenAI旗下的DALL·E为例,其通过训练海量影视数据生成分镜,却未向创作者支付任何版权费用;而依赖该技术的影视公司则将AI生成内容包装为“原创作品”,从中获利。这种“数据剥削”使创作者沦为“数据标注员”(如为AI提供训练素材)或“算法调试者”(如调整提示词优化生成结果),其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另外,AI技术异化了创作者的劳动本质。传统影视摄影中,创作者通过镜头语言表达个人表达;而在AI时代,创作者需不断迎合算法逻辑(如“高点击率”的构图规则),其劳动成果被简化为“数据参数”与“用户行为”的函数关系。例如,某影视公司要求摄影师使用AI工具生成分镜时,必须优先选择“用户停留时长超过30秒”的镜头,这种“算法霸权”进一步加剧了创作者的劳动异化。综上所述,若影视行业无法在AI时代建立合理的价值分配机制,技术进步或将演变为对创作者权益的全面侵蚀。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如建立AI创作版权归属规则)与伦理反思(如重估“人机协同”中的劳动价值),才能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3. 生成式AI对影视摄影创作主体的重构
(一) 从“创作者”到“元创作者”的转型:技术权力下的角色重构与能力跃迁
第一:角色扩展,从“执行者”到“规则制定者”。在AI时代,人类创作者的核心职能已从“镜头语言的执行者”转变为“创作规则的设计者”。这一转型要求创作者掌握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通过精确设计AI的输入参数,引导其生成符合预期的视觉内容。例如,导演诺兰在《奥本海默》中,并未直接依赖AI生成完整分镜,而是利用AI快速生成历史场景的初步草图(如曼哈顿计划的实验室布局),再由人类团队依据艺术直觉与叙事逻辑进行细化。“技术赋能 + 人文主导”的模式规避了AI生成内容的随机性,又保留了人类创作者对叙事节奏与情感张力的把控。另外,元创作者需承担内容筛选与价值注入的双重责任。AI生成的海量内容中,仅少数符合艺术标准,创作者需凭借审美判断力筛选优质素材。例如,某科幻电影团队使用AI生成外星生态场景时,发现多数结果偏于“赛博朋克”模板化,最终通过调整提示词(如“有机生命与机械文明的共生关系”)引导AI生成更具哲学深度的视觉方案,这体现了人类创作者在技术逻辑中的“价值锚定”作用。第二:能力升级,从“艺术匠人”到“技术–艺术复合体”。元创作者需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尤其是AI伦理与数据科学。例如,创作者需理解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对抗性训练”逻辑,以避免AI生成内容出现伦理偏差(如性别刻板印象)。掌握数据科学能力有助于创作者优化AI参数(如调整色彩饱和度与构图复杂度的权重),使技术工具更好地服务于艺术表达。总体而言,从“创作者”到“元创作者”的转型,是人类在技术权力下的主动适应与价值重构。通过角色扩展与能力升级,创作者在AI时代重获主体性——既非技术附庸,亦非人文孤岛,而是以“技术–艺术”的复合身份,引领影视摄影行业走向人机协同的新纪元。
(二) 创作范式的革新:人机协同叙事与美学边界的拓扑重构
第一:人机协同叙事,双向驯化中的主体性重构。人机协同叙事打破了传统创作中“人类主导–技术辅助”的单向关系,演变为“双向驯化”的共生模式。AI通过数据驱动的生成能力,为人类创作者提供视觉素材的“可能性空间”;而人类创作者则以叙事逻辑为锚点,赋予AI生成内容以意义框架。如在《瞬息全宇宙》中,AI辅助特效团队快速生成平行宇宙的视觉概念(如无限分裂的时空碎片、量子态的肢体变形),超现实图像虽源于算法的随机组合,但人类创作者通过叙事逻辑(如“多元宇宙的伦理悖论”)将其整合为具有哲学深度的视觉叙事。这种协同并非简单的“工具化使用”,而是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动态博弈——AI拓展了视觉表达的边界,人类则赋予其叙事灵魂。另外,人机协同叙事模糊了“创作–接受”的二元对立。AI生成内容在用户反馈中持续迭代(如Netflix利用用户点击数据优化AI分镜),使得受众的审美偏好直接参与创作,形成“创作–接受–再创作”的闭环。例如,某科幻剧集通过AI生成观众偏好的“高概念”场景(如未来城市的赛博朋克美学),再由人类创作者根据叙事逻辑筛选与调整,这种“算法驱动 + 人文把关”的模式,标志着影视创作从“精英垄断”向“大众共创”的范式转变。第二:美学边界的拓扑延伸,非人类视角的解构与重构。AI的“非人类视角”通过超现实构图与非线性叙事,挑战了传统影视摄影的美学规范。例如,AI生成的“错位时空”镜头(如人物身体与建筑空间的几何解构)突破了人类摄影师的物理直觉,迫使观众以陌生化的方式重新理解空间关系;而AI驱动的非线性叙事(如《爱死机》中碎片化的时空拼贴)则解构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因果逻辑,创造了“意识流式”的观影体验。这些“反人类”的美学实践,既是对传统视觉范式的解构,也是对“技术–人文”融合可能性的探索。总的来说,创作范式的革新本质上是技术权力与艺术自主性的动态平衡。人机协同叙事与美学边界的拓扑延伸,既非技术对艺术的殖民,亦非人文对技术的抵制,而是两者在解构与重构中生成的新范式。以开放的态度接纳技术赋能,以批判的思维审视技术异化,影视摄影才能在AI时代实现“技术–艺术”的共生进化。
4. 生成式AI的伦理挑战与未来展望
(一) 技术权力异化风险:创作自主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双重危机
第一:创作自主性丧失,算法依赖症的侵蚀。AI工具的“黑箱化”特性(如生成对抗网络GAN的不可解释性)使创作者陷入“技术依赖陷阱”。例如,某短视频平台曾爆发“AI模板化创作”乱象:创作者为追求流量,直接套用AI生成的“爆款”分镜模板(如“黄金分割构图 + 高饱和度色调”),导致作品内容高度趋同、风格僵化。某独立电影团队为节省成本,依赖AI生成全片分镜,结果因缺乏叙事逻辑的连贯性,被观众诟病为“PPT式叙事”。“算法依赖症”不仅消解了创作者的艺术个性,更催生了“技术至上主义”的异化倾向——创作沦为数据参数的简单堆砌,而非人文精神的诗意表达。另外,AI的“客观性”幻觉(如算法宣称“无偏见”)反而掩盖了技术背后的价值预设。例如,某AI编剧工具生成的剧本常出现“英雄救美”的刻板叙事,实质是训练数据中性别权力关系的隐性复制。第二:文化同质化危机,数据偏见的全球蔓延。AI生成内容的质量高度依赖训练数据的多样性,但当前数据集普遍存在结构性偏见[3]。例如,某AI图像生成器在输入“英雄”关键词时,优先输出白人男性形象,而输入“女性科学家”时,生成结果常带有“实验室助手”的刻板设定。数据偏见若未被有效监管,将导致全球影视内容呈现“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倾向——非洲部落的史诗叙事被简化为“原始丛林冒险”,东亚水墨美学被降格为“水墨风格背景板”。文化同质化将加剧文化霸权与文化失语。例如,某好莱坞大片使用AI生成非洲部落场景时,因训练数据缺乏对当地文化符号的精准捕捉,导致角色服饰、仪式场景出现严重失真,引发当地观众抗议。
(二) 未来展望:技术–伦理的共生演进
生成式AI的伦理挑战是技术权力与人文价值的博弈。通过制度规范与教育革新构建“技术–伦理”的共生框架,能够实现以下目标:第一,技术赋能而非替代,AI应作为创作者的“认知外骨骼”,而非替代人类叙事主体性;第二,文化多样而非同质,利用AI拓展文化表达维度,而非制造新的文化霸权;第三,责任共担而非推诿,创作者、AI公司与监管机构需共同承担技术伦理责任。总体来说,生成式AI的伦理治理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唯有以审慎的态度构建技术伦理规范,以批判的精神推动教育革新,影视摄影行业才能在AI时代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生。
5. 结语
生成式AI对影视摄影创作主体的消解与重构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尽管AI削弱了人类创作者的“唯一性”,但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与表达空间。未来,影视摄影创作将呈现“人机共生”的生态:人类创作者需以“元创作者”的姿态,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之间寻找平衡,影视艺术才能在AI时代延续其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