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气象这门学科除了涵盖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灾害预警等方面内容,还衍生出气象文化这项和人文密不可分的分支学科。一般认为,从广义上来讲,气象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有关气象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专指有关气象方面的各种精神财富的总和[1]。长久以来,气象的文化特性被忽略得较多,为大众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一种。而将目光放眼某个具体城市,具有当地特色气象文化资料少之又少。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从井头山、河姆渡等考古发现,从天一阁、保国寺等几百年前的建筑传承,从浙东运河、星罗棋布的塘河等,都可以看到气象文化的流淌,因此对宁波的气象文化研究既是史料方志的重新整理,又是跨学科的开拓创新。
2. 自然景观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在自然界诸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一种。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其他许多要素,如动物、植物、河流、湖泊、冰川、雪线等,都会随之出现相应的变化。对于一个城市,气候的变化将带来的不仅是自然要素的变化,还有相应的自然景观、人文建筑等的变化。
气候变迁影响自然景观,决定文明兴衰。古埃及文明依托尼罗河而兴起,当时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形成了适宜农业发展的自然景观,为古埃及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样的,自然景观反馈气候,助力局部调节。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常利用湖泊、河流等水体以及园林植被来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形成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
以宁波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为例,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形成与气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气候的变迁极大地影响了适宜生存生物的改变。现如今我们吃的甘蔗多产自南北纬25˚之间的地区,而据《马可波罗行记》记载,13世纪末,在杭州、明州(今宁波)等城市出现专门从事榨蔗制糖的作坊,估计这些城市周围当时已有一定规模的甘蔗种植。这说明在宋时,甘蔗种植的北界较今日北移了两个纬度。著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象、犀等今天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动物遗骸,由此估计,新石器时代该地属南亚热带或热带气候[2]。
在对宁波自然景观和气候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当地较有特色的植物、作物等,均符合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大特征,并兼具局部山地或海域等小气候特点。在宁波多有种植的桃花、油菜花、杜鹃花等,具有同纬度地区相应植物的共性,也有受小地形和后天培育等因素影响的个性。如只分布在个别海拔800米左右高山区域的华顶杜鹃;因人工筛选而呈现出橙色、粉色、白色的油菜花。
因此,针对自然景观的研究需放在气候条件动态变化下,研究此前气候的波动情况,并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气候变化。
3. 自然景观与气象文化的关系
按照气象的结构要素,气象文化可以划分为气象物质文化、气象行为文化、气象精神文化几个方面[3]。气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气象事业的内在发展动力和外在衡量指标。
气象物质文化是基础,为气象行为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气象行为文化是中介,在实践中不断塑造和丰富着气象精神文化。气象精神文化是核心,为气象物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和价值导向。
自然景观的繁荣造就了气象文化资源的井喷,近年来气象赋能文旅等部门进行联动,用优质的地理资源、气候资源带动文旅等行业的兴盛。更直观地来说,相关部门利用气象文化资源自身的魅力,对气象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能够吸引更多游客探寻自然景观背后的内涵。
对依赖自然风光的旅游目的地来说,把握好不同季节的气象文化有利于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更深度、更有条理的整合。宁波市奉化区年均气温16.3℃,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宁波植被丰富多样,四季常绿,桃花、水蜜桃等植物生长良好,形成了奉化水蜜桃种植区、桃花景观等独特的植被景观。奉化全区水蜜桃种植面积约5.6万亩,形成了春季赏花、夏季摘果的优良生态循环。
宁波的春季,可对应宣传应时应景的桃花、油菜花等;夏季可宣传海景;秋季有水杉林、丰收的水稻;冬季有四明山雪景、温泉等。与之对应的气象文化丰富多彩,在自然的美景背后又有充实的人文精神。
通过了解水稻和气象的关系,我们能看到不同气象条件下水稻育种、栽培的需求变化;通过探寻天一阁建造遵循的气象法则,我们能体会到古代科学的传承和现代科技的严谨;通过研究四明山水杉林的五彩斑斓,我们能感受到天气的变化对植物外观的直观影响。这些都是自然景观变化的表现所蕴含的气象文化,尤其表现为气象物质文化。
而气象精神文化能够成为更加持久的精神力量,故而对这种文化既可以是气象工作者在气象事业实践中表现出的优秀核心价值观和昂扬奋斗的精神风貌,也可以是蕴藏在应对气象变化、气象灾害过程中的人文力量。在水稻的培育过程中,农业科学家们精心育种、严谨实验,筛选出抗倒伏、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秉持初心,久久为功,这是科学家精神在气象精神文化领域的具象表现。
总之,自然景观一旦和背后的气象文化产生固定的联动,就会产生1 + 1 > 2的效应。二者之间互相促进,可以推进气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让公众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摆脱“走马观花”式的观景模式,进入到理解与融合的更高阶段。
4. 气象文化的传播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气象文化的传播模式对气象服务产品的内容及形式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在“两微一端”和短视频、直播形式崛起的快节奏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气象文化传播需积极拥抱短视频和直播时代浪潮的到来,不断探索数字化融媒体改革道路,在气象信息传递和科普形式内容方面做出适应性、创新性研究[4]。
目前,宁波气象已探索出图文结合、视频补充、线上直播、线下传播等气象文化传播模式。
4.1. 图文结合深度挖掘
气象文化涉及专业的气象知识以及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通俗的讲解和图文并茂的注释。宁波气象选取了梅花、桃花等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杨梅、桃子、水稻等作物;天一阁、港口等代表性城市坐标为切入点,详细地剖析其与气象之间的关系。通过气象视角,解构物候景观,让本地人建立与熟悉的景物间更深层次的联系。
对于杨梅的口味,宁波人了然于心,但提及杨梅的历史,少有人了解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河姆渡时期。杨梅对温度、湿度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宁波的余姚市、慈溪市等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造就了品质优良、驰名中外的荸荠种杨梅。
在包含数据、专业名词较多的气象文化科普内容,以图文形式的科普内容会更丰富、更详细,能方便受众更好地理解气象文化这门相对冷门的学科。
4.2. 短视频时代的直观呈现
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的直观呈现形式让公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对宁波气象文化的探索过程中,部分文化产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镜头语言将气象文化中美的一面展现出来,借助视频号、抖音、微博等平台,宣传宁波当地特色文化的同时,也宣扬了气象文化。目前,宁波气象新媒体各平台已发布了融合美景风物、气象科普的气象文化短视频20余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5·19中国旅游日”之际,宁波气象与宁海合作,科普了该节日起源宁海的缘由,以文化力量拉动当地旅游经济。
4.3. 线上直播即时互动
线上直播具有直接、反馈迅速、交互性强等特点,如今越来越受欢迎。针对气象文化的直播由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讲解,同时解答网友提问。线上直播所需准备的素材及文字多通过前期积累和挖掘,在直播中集中呈现。天一阁与气象的关系,中国旅游日和宁波的不解之缘,通过主播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条分缕析的讲解,均在直播中获得了较好的反馈。
4.4. 线下人际传播拓宽渠道
以上传播模式均为线上渠道,而线下渠道虽然传播范围有限,却是气象文化传播的有效补充。宁波气象近年来重视对文化IP的开发,形成了表情包、图文科普等形象化产品,并将IP做成实体文创,制作了毛绒玩具、保温杯、雨伞、扇子、包袋等文创产品。宁波气象借助世界气象日、科普月等活动与公众近距离接触,将图文易拉宝、文创产品带到公众眼前,潜移默化地传播气象文化。人际传播的传播关系成立大部分就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符号化传播,是对气象文化传播的双重加成。在实践中,气象文化实体产品在学校、社区、敬老院等场域广受欢迎,线下渠道的传播可充分利用人际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私域内形成意见领袖。
5. 气象文化前景展望
2024年4月,中国气象局党组印发《2024年气象文化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气象文化传承、弘扬、培植、传播四项行动,明确34项重点任务。新时代新征程上,凝心聚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新篇章,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迫切需要从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荣中汲取奋进力量。
从文化层次来看,气象文化是一种从属于社会文化和气象活动的亚文化,它既有社会文化的一般性质和主要特点,也具有气象活动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是依附和依赖于社会主流文化和文化主流的,是受社会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的[5]。
繁荣气象文化,要强化思想引领。气象文化事业在不断升华中发展,相关从业人员的思想要走出传统的重气象、轻文化的误区,在思想上与先进文化同频共振,在步伐上与前沿科技保持一致。繁荣气象文化,要在传承中发展。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气象文化,从“天人合一”“取之有度”“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气象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针对自然景观的气象文化研究可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总结出自身的研究方法。繁荣气象文化,要把握工作重点。尤其是选取代表性的景观和景物,把握切入点、突出重点,聚焦气象文化传承、弘扬、培植、传播四项行动,书写气象文化新的篇章。
6. 小结
当前,气象文化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但宁波本地的气象文化载体还有待更深、更细的挖掘。这就需要研究者具备大气科学、气象史学、地方史志、传播学等融合学科的眼界,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通过梳理考查气象所内含的中国历史文化、特色文化、艺术史、区位优势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资源,研究不同类型文化资源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生态,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转型开发,生发新创意文化新业态的策略和路径[6]。
国务院出台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要求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及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这为气象文化的开展提供了大方向。在研究方向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亟待与横向部门联系沟通,以实现新兴交叉学科的融合联通。未来,宁波气象文化研究会将区位资源势能转化为旅游推介、乡村振兴、文化科普等的动能,以文化的力量驱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本篇论文为宁波市气象局科技计划一般项目“‘宁波四季歌’——宁波气象与自然景观的融合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BQX202300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