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The Logical Framework,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for the Role 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i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Industries
摘要: 新质生产力借助前沿科技、创新元素和跨界协同,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这一结合对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然而,目前乡村文化产业面临着创新技术落地转化遇阻、专业人才培养制约明显、文化产业受到商业侵蚀等问题。因而,乡村必须通过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技术数字化落地,构建产教融合的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促进文化产业资源保护与发展创新等一系列举措突破重重困境,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jects new impetu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industries through cutting-edge technology, innovative elements, and cross-border collaboration. This combin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chiev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the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is currently facing obstacl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significant constraints on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and commercial eros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refore, rural areas must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by promoting the digitalization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in rural cultural industries, building a rural cultur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at integrates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resources,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deep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文章引用:赵艺焕. 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5): 523-528.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51305

1. 引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最终落脚点。”[1]换言之,要想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必须抓住产业兴旺这一基础和关键,而文化产业作为现代乡村的新兴产业,坚持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质生产力“正是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的具体化与创新发展,它既包含生产力的诸多内在规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生产力形态的‘新质’特征。”[2]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其优势,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 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3]其核心在于借助前沿科技、创新元素和产业协同助力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于乡村文化产业而言,新质生产力利用前沿科技对文化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通过吸引创意人才、创新理念和创新模式等,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促进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教育、农业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结合,不仅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2.1. 技术逻辑:前沿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生产

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4]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技术逻辑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前沿科技不仅体现在生产工具的迭代更新,更在于它引发了文化生产方式和价值转化模式的创新,可以为乡村文化产业生产带来全方位的变革。在以往的乡村文化产业生产模式中,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品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完成的每个环节都依赖工匠们的手工操作,不仅工序极为繁杂,且耗时耗力,其技术传承也受到一定挑战。如今,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科技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传统手工艺的非物质性技艺得以实现数字孪生,匠人的身体经验被转化为可存储、可传播的数字基因库,解决了乡村文化生产中技艺传承的断代危机,这种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突破了传统手工艺人的个体创造力边界。当科技要素深度嵌入文化生产的每个环节,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新通道,使乡村文化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获得现代性转化的技术支点。智能技术对文化元素的解构与重组,区块链对文化价值的锚定与流转,虚拟现实对文化空间的拓展与再造,共同构成了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座。

2.2. 创新逻辑:创新元素激活文化产业活力

创新逻辑通过吸引创新人才、融入创新理念、探索创新模式,从思维引领、理念变革到模式拓展,全方位激活乡村文化产业活力,实现从传统业态向现代、多元、高效的产业形态转变。传统乡村文化产业受制于“在地化”人才的传统技艺与文化认知,其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而具备复合知识的创新人才引入文化创意、数字技术、品牌管理等现代知识,建立起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消费语境的对话机制,将隐藏的乡村文化资本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IP,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新思路和新策略。在理念认知层面,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乡村经营理念已难以适应以体验为主的新型消费需求。创新理念驱动产业主体从“生产器物”转向“建构意义”,具体表现为:产品功能从实用价值转向情感价值,消费场域从实体空间转向虚实融合,服务供给从单向输出转向交互体验。通过“提高公共文化供给水平,提升消费者的文化消费体验,如沉浸式全景舞台剧、智慧旅游等,”[5]拓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边界。创新模式打破传统产业链的线性结构,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条与横向拓展产业边界,构建起“文化+”的网状生态体系,形成文化要素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多维交互,扩大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影响力。可以说,创新元素以其多元且深刻的影响,重塑着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2.3. 协同逻辑:跨界协同推动文化产业融合

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协同优化,即文化企业间的协同更为有序,关联互动更强,”[6]而乡村文化产业自身资源分散、规模较小、市场影响力有限,单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多元发展。这就要求乡村文化产业必须在新质生产力的引导下坚持跨界协同,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从而形成强大合力,为构建富有活力与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开辟全新路径。从实践逻辑看,跨界协同通过三种路径释放文化效能:其一,文化旅游融合以重构文化体验,将非遗技艺、民俗活动转化为沉浸式旅游产品,突破传统业态边界;其二,文化教育协同以构建知识传递新生态,依托乡土文化课程与实践教育基地,实现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的双向赋能;其三,文化农业融合通过创意设计激活农业附加值,借助IP化开发推动农业生产向文化符号生产跃迁。跨界协同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产业生态系统。旅游产业的市场导流、教育产业的知识转化与农业产业的生态承载能力,与文化产业的符号生产优势形成互补共生关系。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技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使分散资源在协同网络中实现价值倍增,不仅解决了乡村文化产业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更重新定义了文化要素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地位,为构建可持续的文化产业体系奠定基础。

3. 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目前,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创新技术落地转化遇阻、专业人才培养制约明显、文化产业受到商业侵蚀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有效应用,也制约了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1. 创新技术落地转化遇阻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智能装备、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创新技术为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能。然而,这些创新成果在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的过程中,仍面临多重阻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存在适配性偏差。目前多数创新技术都是源于城市工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新质生产力赋予其标准化、效率化与规模化的技术特性,而乡村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以地方知识、情感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价值生产体系,所以当这些创新技术试图与乡村文化融合时,往往会与乡村文化产业独特的生态文化需求存在偏差,导致其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适配度较低,难以精准融入农村发展。这种技术与文化的价值冲突暴露出技术创新在乡村文化场域中的适应性困境。此外,技术应用主体存在能力断层现象,乡村文化从业者难以将新兴技术有机融入传统手工艺生产,而乡村外部的技术团队又缺乏对乡土深层文化的理解,这种“数字鸿沟”问题在乡村文化产业普遍存在。同时,乡村文化产业经营者对新技术的认知与接纳意愿不高,对前沿科技的应用持保守态度,习惯于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与经营理念,这种观念上的滞后也使得创新技术在乡村文化产业的推广与应用面临较大阻力。

3.2. 专业人才培养制约明显

“新兴数字文化产业已然进入市场,而人才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7]同样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创新动能,但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性正成为制约乡村文化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一方面,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求从业者掌握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核心能力,但目前高校专业鲜少涉及乡土文化价值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职业教育则偏重标准化技能训练,忽视对乡村文化产品特征的挖掘,致使从业者陷入技术应用与文化认知的割裂,因而难以供给适配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产业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乡村文化创新依赖于本土的文化血脉,但乡村现有的培养路径却过度依赖外部引入,缺乏对在地人才数字化工具应用与市场化运营的系统培训。同时,在职业发展空间方面,乡村文化产业规模较小、经营主体分散,专业人才难以获得丰富的晋升渠道与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可能面临职业天花板较低的困境,其个人价值与职业目标难以得到充分实现,因而进一步削弱了人才服务于乡村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3.3. 文化产业受到商业侵蚀

不可否认,商业化发展对乡村文化产业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商业借助其成熟的市场拓展网络,能有效提升乡村文化产品的知名度与品牌价值,同时促进乡村文化产业与农业、科技等产业融合,丰富发展模式,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但是,过度的商业化也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弊端。从文化价值维度审视,乡村文化产业承载着丰富且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传统以及集体记忆,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乡村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然而,商业的过度介入易引发文化价值的扭曲与异化,商业资本的逐利性使其倾向于挖掘乡村文化中具有短期市场吸引力的元素,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传承则关注不足。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商业侵蚀破坏了乡村文化产业的生态平衡。乡村文化产业生态是一个由经营主体、消费者、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复杂系统,各主体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当商业力量过度膨胀时会挤压其他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过度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可能会引发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大量相似的乡村文化产品充斥市场,挤压了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的文化产品的生存空间,破坏了乡村文化产业生态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来看,商业侵蚀抑制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力。商业的过度介入可能引发乡村文化传承者对经济利益的过度关注,为迎合市场热点而过度简化或歪曲原有的文化符号与故事,导致其偏离传统的文化传承路径,甚至放弃传承技艺。

4. 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在新质生产力战略框架下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不仅能够为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机遇,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因此,针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出新质生产力有效促进乡村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4.1.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技术数字化落地

在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框架之下,保证创新技术真正落实到乡村文化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生产力的物质基础,”[8]因而首先要推动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适配程度。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的推动,政府引导技术供给方与乡村文化主体深度对接,在技术研发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乡村特殊的地域文化。例如,针对偏远及网络建设难度大的乡村地区,扩大5G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信号强度与稳定性;组织专业研究团队对乡村民俗、传统技艺、历史遗迹等各类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全面普查与梳理,为建设符合本土文化特色的乡村基础设施提供数字化依据;同时建立技术需求评估机制,编制乡村文化产业技术适配清单,重点扶持符合生态保护、手工艺数字化需求的技术应用。同时,为促进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实施,还必须不断更新乡村居民的传统观念,获得乡村文化产业主体的认同和支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设备供给,优先保障乡村文化产业从业者、文化创作者等重点群体的需求,使其在切实感受到创新技术带来的高效和便利中提高对数字化技术的接受度。

4.2. 构建产教融合的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应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9]在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构建起产教融合的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是纾解专业人才困境的有效路径。首先,在教育层面构建起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管理、数字传媒、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融合,帮助学生培养起灵活运用数字技术开发乡村文化产品的能力,从而为乡村文化产业储备专业人才;同时与乡村文化企业、当地政府开展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乡村文化产业的实际运作,提升专业技能。其次,搭建分层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基础性人才,可以依托乡村文化礼堂等实践基地,邀请专业人士讲授短视频创作等电商运营知识,通过实操帮助人才掌握基础技能。针对中层骨干,推行“文化创客”计划,聘请法律专家、文创导师解读数字版权交易,开展IP孵化项目教学,积累实战经验。针对领军型人才,可以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培养其既懂文化基因又会创新技术的复合型意识和能力,引领产业发展。最后,完善人才发展保障体系。政府可以扶持乡村设立专项基金,给予专业人才住房补贴、生活津贴等奖励;同时打通职业晋升通道,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

4.3. 促进乡村文化产业资源保护与发展创新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10]在新质生产力的导向下,促进乡村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首先,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是保护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资源的制度保障。政府应制定乡村文化产业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乡村文化资源的范畴、所有权与保护责任主体;设立严格的资源开发准入门槛,规范各类开发行为,防止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对其造成破坏;同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减免,激励社会力量投身其中。其次,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乡村文化资源保护水平。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起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涵盖乡村民俗、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各类资源信息,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对文化资源的永久保存与虚拟展示;同时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对乡村文化遗产的环境变化、结构安全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确保文化资源的完整性与可持续性。最后,协同推进乡村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与创新。打破传统单一的开发模式,倡导多元化、综合性的开发路径,如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园”等,实现文化与农业、旅游、教育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乡村作为提供文化资源的主体要发挥其主动性,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正确的融合方向的同时,也可与企业联合投资,从而助力文化企业稳定运行,共同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5. 结语

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性驱动力,与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也必将在创新乡村产业文化方面扮演着核心推动力的角色。当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多重问题,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技术数字化落地,构建产教融合的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乡村文化产业资源保护与发展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可以为其助力的实现路径,从而推动我国乡村文化产业走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葛扬, 余晋晶.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人文杂志, 2025(1): 8-19.
[2] 董潇珊, 陆永胜.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源流及话语创新[J]. 社会主义研究, 2024(6): 1-8.
[3]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N]. 人民日报, 2024-06-01(01).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98.
[5] 简小文.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5, 46(1): 16-22.
[6] 郭新茹, 唐月民. 新质生产力驱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健全的创新路径[J]. 江苏社会科学, 2024(5): 77-86.
[7] 顾江. 文化强国视域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创新[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30(4): 12-22.
[8] 卢江, 王煜萍, 郭子昂.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J]. 上海经济研究, 2024(12): 16-29.
[9] 赵耀. 新质生产力的文化之维[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41(6): 29-41.
[10] 欧阳钟灿. 新型显示融合创新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J]. 科技导报, 2025, 43(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