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产业联盟助力“香葱”振兴——以云南省泸西县为例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Win-Win Cooperation: Industrial Alliance Helps Revitalize “Scallion”—Taking Luxi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sd.2025.155133, PDF, HTML, XML,   
作者: 肖宇彤, 何 竹, 谢玉琦: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创新产业联盟乡村振兴Innovate Industrial Allia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地方在实践中存在如种植户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品牌影响力有限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泸西县小香葱产业联盟的成绩突出,故本文以泸西县小香葱产业联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解与概括,系统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其实践经验与对策,如构建多层次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党建引领、重塑品牌生态与开展科创攻坚,期为小香葱产业联盟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也为其他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local problems exist in practice, such as scattered farmers, low organization, imperfect market system, limited brand influence and insuffici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herefore, explor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is regard, Luxi County small chives Industrial Alliance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Luxi County Small chives Industrial Allia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ly understands and summarizes its development status,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summarizes it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a multi-level interest linkage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remodeling brand ecology and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innov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ves industry alliance, and also provides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y in other regions.
文章引用:肖宇彤, 何竹, 谢玉琦. 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产业联盟助力“香葱”振兴——以云南省泸西县为例[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5): 142-148.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5133

1. 绪论

()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产业兴则乡村兴,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因此当前阶段产业兴旺主要定位于农业发展层面。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视察时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1],特色农产品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探索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推动做大做好特色产业的重要途径。但在乡村推进农业产业兴旺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如农业产业分散、资金技术支撑不足等[2],所以在进行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如何进行产业集群、资源整合,以促进乡村产业最终独树一帜是非常重要的。

泸西县作为云南省的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小香葱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然而,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如种植户间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作、市场波动和竞争加剧等,给小香葱产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泸西县积极探索产业联盟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因此,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的小香葱产业联盟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泸西县小香葱产业联盟运作管理的成效与问题,旨在总结泸西县小香葱产业联盟的成功经验,揭示产业联盟对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探讨该联盟存在的不足及完善方式,以期为小香葱产业联盟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也为其他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 理论基础

1. 产业联盟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产业联盟还没有公认一致的定义,所以根据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以及对泸西县小香葱产业联盟实践的研究,我们认为,产业联盟是一种由企业、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基于共同目标和利益形成的协作网络,其核心在于通过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和能力互补,在确保合作各方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或定位,以解决行业共性难题或实现特定战略目标[3]。这种组织形式既不同于单纯的市场交易,也区别于企业合并,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形态,其成员虽保持产权独立和经营自主性,但通过契约、股权或中间机构形成协作关系[4]

2. 产业联盟的理论基础

(1) 外部性理论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对外部性理论进行了论述,指出: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对未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第三方产生的非自愿成本或收益。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影响(如污染损害环境或技术创新惠及行业),而这种影响未通过价格机制得到补偿或支付时,便存在外部性。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市场竞争的结果并不能达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优状态。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由于它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它的生产或销售便会呈现不足状态,进而会对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5]

联盟通过集体行动将正外部性内部化,例如联合技术攻关降低个体研发成本,共享成果扩大行业收益;同时约束负外部性行为,如制定环保标准减少成员污染排放。这种协作模式弥补了市场机制在公共品供给与外部性调节上的失灵。

(2) 资源基础理论

彭罗斯对资源基础理论的论述是:“企业是一个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包括物质、人力和知识资源)的独特组合方式,决定了企业的能力边界与成长潜力;企业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即使两家企业拥有相同的技术设备,它们的管理能力、组织文化和隐性知识的差异,也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生产效率和发展路径;企业成长速度受限于其管理团队的能力,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识别、重组和创造性利用,是企业突破静态均衡的关键;企业通过‘干中学’形成的专有知识,不仅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还为其未来的创新奠定了基础”[6]

联盟成员通过共享技术专利、市场渠道等核心资源,弥补个体短板。例如,中小企业借助龙头企业的研发设施突破技术限制,传统制造商联合互联网企业构建数字化能力。隐性知识(如管理经验)通过联合实践传递,形成难以复制的协同优势。联盟成为资源动态整合的平台,推动竞争力从个体向群体跃迁。

2. 泸西县小香葱产业发展现状

() 泸西县蔬菜产业概况

泸西县隶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低纬高原,年平均气温15.5℃,无霜期263天,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常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无大型工矿企业,无“三废”污染,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空气洁净,光照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具有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08年泸西县被省农业厅列为云南省首批16个“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实施县之一;2013年列为“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2016年列为云南省3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之一,成为了杭州G20峰会时鲜蔬菜的主供基地;2018年通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区”评定,宏升公司及明康汇获得云南省“十大名品”及“十大名菜”称号;2019年泸西县获批创建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云南省特色农产品蔬菜优势区。2023年底,全年完成蔬菜种植面积69.7万亩次,常年蔬菜基地19.8万亩,产量166万吨,实现产值41亿元1

() 泸西县小香葱产业概况

早在2014年泸西县便引进种植小香葱,产出的小香葱品质优良、味道浓郁,葱白莹润且粗细均匀,“泸西小香葱”也由此成为当地一张亮眼的名片。凭借这一优势,泸西成为“南葱北运”的核心基地之一。截至2023年底,泸西县小香葱种植基地面积达13.5万亩,具体分布情况为中枢镇4.5万亩、金马镇5万亩、白水镇2.8万亩、旧城镇0.85万亩、午街镇0.2万亩、永宁乡0.15万亩,其复种面积达45万亩,年产量达116万吨,年产值达35亿元,占云南香葱总产量的60%以上,是全国香葱单品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地。品种主要为红葱、白葱、黑葱,香葱产品主要销往国内上海、广东、深圳、江苏、广西、四川、重庆等地区。香葱产业带动全县建设制冰厂17家,日产冰3000吨;冷库242座,冷藏库容10万余立方米,日加工处理能力3750吨,年处理能力113万吨,洗葱线400余条,日生产能力3000吨;泡沫包装箱厂3家,日生产能力10万支,流通环节及配套产业逐步完善。据统计,香葱产业直接促使泸西县5万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务工收入达3万元。其中,有4300户脱贫户到基地务工,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2023年,泸西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5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泸西小香葱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已然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7]

() 泸西县小香葱产业发展模式

为保障小香葱产业能够持续良好发展,泸西县从多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第一,大力投入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共建设冷库240座,库容达10万余立方米;拥有泡沫包装箱厂3家,日产可达6万只;制冰厂13家,日产冰量为2700吨;洗葱厂33家,生产线多达402条。在这样的产业规模下,当地的香葱种植户达3000余户,带动了5万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而且每日销售流转小香葱的量能达到2000吨以上[7]。第二,积极推广“产业联盟 + 公司 + 农户 + 市场”运行模式,明确产业发展目标。精心制定了《泸西小香葱产地准出制度》《泸西小香葱生产技术规程》以及制冰、洗葱等环节的规范制度。通过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全链条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的建设。此外,泸西县正在着手制定《泸西县小香葱产业高质量发展运营方案》,旨在全方位对泸西县小香葱产业在运营销售、精深加工、产业园区聚焦等方面进行整体谋划与科学安排部署。第三,联合588户小香葱种植户、23家洗葱厂、12家制冰厂、32户农资供应商、24个销售主体及18个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成立了小香葱产业联盟,以此不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能量,增强产业发展后劲。通过“党组织 +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这一模式,泸西县有效联动产业链上企业89家、合作社45家、种植大户1083户、农户4000余家,借助“小香葱”产业持续带动群众就业与增收[8]

在建强特色化联盟方面,泸西县联合产业链条上育、繁、产、销等7大板块业务经营主体,成立产业联盟和党支部,促使苗种供应物资采购、生产标准加工冷链、品牌营销达成“五个统一”,助力小农户、小企业入盟后实现规模化、组织化经营。与此同时,联盟积极牵头与上海市蔬菜食用菌协会签订供销战略合作协议,与大亚湾区大市场强化供应链合作,还与保险公司签订边际成本保价协议等,成功构建起畅通的技术支持、市场销售、保险护航三重通道,让联盟成员能够充分共享渠道资源。

在深耕组织化服务方面,泸西县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通过与村集体、种植大户群众签订四方协议,为本地农户开辟多种增收途径,使其可以借助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劳务合作等方式获取收入。在此基础上,同步建立植保服务队、劳务派遣公司、物流运输车队等链上服务机构,并培育引进香葱经纪人、“葱向前”劳务服务队、田间流动餐饮等社会服务组织,以此带动群众在县内顺利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为小香葱产业配套服务筑牢有力保障,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

在加快数字化进程方面,创建智能平台。与数字化平台联合龙头企业建成智慧农业大棚,以此促进农业生产提级增效,同时创新搭建“地慧数农”数字化平台,对小香葱产地行情、销售行情等关键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透明化、便捷化处理。打造劳务用工平台,开发“同达红邻里”劳务用工平台。该平台涵盖企业急招、人才找活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实用板块,能够为产业链上企业用工以及群众找工提供便捷服务,并且推行“企业手机下单–联盟派单–务工群众送单”的高效便捷用工模式,真正实现小香葱田间地头劳务用工“点对点”精准输送。

在提供多元化服务方面,泸西县积极探索、多点发力。立足提供育种研发、生产加工、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技术指导土地运营以及托管业务等多元化服务内容,通过“党组织+”模式成立了小香葱产业联盟协会、泸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诸多“农企之家”。这些举措旨在为农业企业与种植户构建起涵盖“育、繁、产、加、销”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从而有力地推动当地农业朝着更具强劲、动力,更富活力且更加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在提升农户种植技能方面,泸西县高度重视提升农户种植技能。定期组织乡域内的种植大户、各村种植示范主体以及群众代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有着明确的重点,主要聚焦大棚的设施维护、蔬菜栽培、育苗技术、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喷药施肥等相关知识,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此类农业技术培训,切实帮助农户提高了科学种植技术水平,进而为当地农业整体的提质增效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3. 泸西县小香葱产业发展的问题

泸西县小香葱产业作为云南省特色农业的典型代表,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产业链供应链治理的深层次矛盾。

() 联盟协同效率低下

农村产业联盟成员涵盖了不同类型的主体,利益诉求往往存在较大差异[9]。当前小香葱产业联盟虽通过整体上的经济利益驱动形成了初步协作,但各主体目标在微观上仍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也进一步导致了联盟的协同效率受限。种植户为提升产量,往往倾向于采取高密度种植并过度使用农药,这种行为虽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收益,却容易造成土壤质量持续下降,与地方政府推广的生态种植要求产生矛盾。同时,部分加工企业为降低成本,违规排放未处理废水,部分废水进入灌溉系统,引发农作物污染风险,与政府构建绿色产业链的规划背道而驰。这种多方主体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之间的目标错位,最终使得个体短期的经济行为引发集体长期利益的损失——农户增收以环境破坏为代价,企业节约成本却加剧了公共治理压力。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区域品牌价值提升与产业可持续发展进程受阻。

() 治理主体效能不足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乡村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嵌入[10]。从党建引领视角观察,联盟存在治理主体效用发挥不足的问题。产业联盟缺乏统筹协调机制,联合党委未能有效整合农业、环保、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资源,导致劳务管理混乱与政策执行碎片化。在资源整合层面,土地连作引发的土壤退化风险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滞后,反映出更深层的资源流动不畅问题,加之金融产品创新不足,进一步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 品牌市场体系薄弱

地区品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提升区域品牌的影响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高经济增长[11]。然而,当前泸西小香葱品牌化建设滞后,缺乏统一标识体系和区域公共品牌支撑。当前产品多以收购企业名称冠名,本地自主品牌商标注册量少,种植户与经营主体品牌意识淡薄。此外,销售端龙头企业多为外地引进企业,本地缺乏具备市场主导权的经营主体,导致品牌培育内生动力不足,品牌宣传资源分散且投入有限。

() 科技赋能短板突出

在农村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上的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支持,而这些资源在农村地区往往供不应求,因此这也限制了地区产业的发展[12]。具体到泸西小香葱产业联盟,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则体现为:种源长期依赖外部引进,本地品种研发投入较低,缺乏相应规模的香葱品种培育基地和品种选育及推广;缺少农业科研人才,难以开展高水平的农业技术研发项目;加工环节的科技创新薄弱,初加工企业及配套设施趋于饱和,精深加工企业缺失,全县小香葱主要是鲜品销售,产品附加值低,农户只能被动接受定价,抗风险能力弱。

4. 泸西县小香葱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

() 构建多层利益联结

在利益联结机制方面,通过环保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具体而言,可建立环保积分制度激励农户减少农药使用并推广轮作,例如每亩农药用量降低10%即可获得200元奖励,连续三年达标即颁发“绿色认证”标识,提升产品价值。同时要求加工企业预缴生态保证金用于流域治理,并设立产业共富基金,根据环保表现将基金奖励给达标单位。政府层面出台《香葱产业环保转型条例》,运用区块链技术全程追踪农药使用和废水处理数据,一旦发现违规排污自动暂停企业生产许可,并对环保优秀企业开放低息贷款。此外,推广田间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重金属及水质变化,提前预警污染风险,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环保管控。

()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在党建引领方面,强化“党组织 +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协同体系。通过制定《泸西小香葱全产业链管理规范》确立治理框架,明确联合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职责分工。以联合党委为中枢,引导专业合作社按种植、加工、物流等功能模块专业化分工,依托村级党组织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同步推进劳务管理数字化转型,开发集成技能认证、薪资担保、社保代缴功能的服务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精准配置,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 推进品牌建设宣传

在品牌建设方面,立足“绿色、优质、生态”品牌核心定位,依托“绿美·泸西”地域公共品牌,构建香葱产业全链条品牌管理体系。

在品牌塑造层面,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同时设立专项基金,委托专业机构设计融合地域文化元素与防伪技术的统一品牌标识。推行“地理标志 + 企业商标”双标识制度,要求企业在包装上同时使用地理标志和自家商标,形成“公共品牌背书、企业个性增值”的良性互动,实现“母子品牌”协同发展。针对外地收购商创新实施品牌授权收费机制,将授权费专项用于补贴本地合作社,使农户直接分享品牌溢价收益,实现“以品牌增值反哺产业源头”的闭环。

在运营管理层面,通过整合分散种植户组建品牌联盟,实行统一包装、定价、检测、物流和售后服务,构建产业共同体。同时建立动态化香葱经营主体管理机制,以质量追溯、奖惩考核为核心,定期开展主体评选并强化监管,提升品牌联盟权威性。

在品牌传播层面,构建“新媒体矩阵 + 文化IP”双驱动模式:一方面打造“官网 + 微信公众号 +抖音”立体传播渠道,通过短视频呈现香葱生态种植故事,组织乡镇干部直播带货,以亲民方式增强消费者黏性;另一方面联合媒体举办年度香葱文化节,策划香葱耕割体验、香葱美食创意赛等活动,推动农产品向文化符号升级。

() 开展科创攻坚行动

在科创攻坚方面,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激励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培养本地人才以及引入高附加值企业等多维度举措,为小香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具体而言,可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设立香葱品种选育基地,培育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新品种;设立专项奖金,激励企业研发香葱加工专利技术,并建立侵权行为快速处理机制,对仿冒技术等侵权行为依法予以处罚,保障创新主体的合理收益;组织本地种植户和企业技术骨干外出参加技术培训,或邀请大学教授、科研机构专家到县定期举办培训班,培养本地人才,提升本地农业科研能力;在精深加工领域,通过参加行业展会、举办投资推介会以及开展网络招商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入高附加值企业,推动小香葱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转型。

5. 结论与展望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质升级的关键抓手,但当前三产融合仍存在产业链条衔接不畅、要素配置失衡、利益联结松散等现实短板制约,亟待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等方式实现突破性发展。本文揭示了泸西县小香葱产业联盟在整合资源、提升品质、拓宽市场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产业联盟在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其运营模式、技术创新及市场策略,总结泸西县小香葱产业联盟的成功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旨在为其持续健康发展和其他产业联盟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助力更多地区实现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

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的深入推进,相信泸西县小香葱产业联盟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因此持续创新、加强合作、优化产业链将成为关键。同时,我们也期待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小香葱产业乃至整个农业产业的繁荣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NOTES

1参见泸西县小香葱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 (征求意见稿)。

参考文献

[1]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抓住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N]. 农民日报, 2021-08-27(001).
[2] 周蓉. 县域乡村产业共同富裕联盟构建路径的思考[J]. 黑龙江粮食, 2022(12): 68-70.
[3] 张雅丽. 产业联盟知多少[N]. 中国建材报, 2015-08-14(004).
[4] 王纬, 梁嘉骅. 产业联盟组织形态的实证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8): 118-120.
[5] 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偌德豪斯. 经济学[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6] 彭罗斯(Penrose E. T.), 赵晓. 企业成长理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社, 2007.
[7] 绿美泸西. 泸西: 小香葱“链”出大产业[EB/OL]. 2025-03-22.
https://mp.weixin.qq.com/s/fT2yUXvqNOnmhI2VveSOZw, 2025-03-23.
[8] 泸西三农时空. 云南省泸西县: “小香葱”种出乡村振兴“大产业” [EB/OL]. 2024-12-31.
https://mp.weixin.qq.com/s/uAb6Cdcr1jOQwCWnxSHaOA, 2025-03-23.
[9] 江凤香. 农村产业联盟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EB/OL]. 2024-12-02.
https://mp.weixin.qq.com/s/tnCyO0CToI3IIpU1G1scVw, 2025-03-23.
[10] 孙建红.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以湖南省常宁市“产业联盟”为例[J]. 中国国情国力, 2024(7): 71-76.
[11] 王昕兵. 品牌建设对区域特有经济优势的促进作用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12): 463.
[12] 甘澍.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困境与对策[J]. 上海商业, 2023(8):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