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数字技术革新与智能教育转型的双重驱动下,教育教学改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的二维动画制作课程为研究对象,深度剖析了数字化浪潮中动画产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重塑,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揭示了当前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认知不足与实践不匹配等问题,提出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育人体系、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实施策略,旨在培养技术精湛、德才兼备、适应数智化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动画专业人才。
Abstract: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telligent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has ushered in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Taking the two-dimensional animation production course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pecial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reshaping of talent deman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imation industry in the digital wav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o talent cultivation, reveals the cognitive deficiency and practice mismatch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covering four aspects of education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system, aiming to cultivate compound animation professionals with exquisite technology,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and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era.
1. 引言
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1],课程思政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维动画制作课程作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集技术实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如何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使其与技能学习双轨融合,一方面关乎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推动动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1. 教育的职责和时代的需要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明确提出要“推动数字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旨在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培养出既能紧跟时代科技前沿,又具备正确价值观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动画作为极具感染力与传播力的文化载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以生动形象的视觉语言向受众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倡导潜移默化、育人于无声,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涵盖了从创意构思、画面绘制到后期制作等多个环节,其间涉及的艺术创作追求、审美水平、工匠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担当等诸多要素,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切入点与落脚点,使得思政教育能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自然渗透,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2.2. 产业变革驱动人才需求调整
数智化发展引起动画产业生态变化,随着数智化技术的不断推进,动画制作技术也获得了进一步的优化。AI绘画工具的运用使得动画角色的绘制更加便捷,据《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AI绘画工具使角色设计效率提升40% [2]。同时数字技术在场景构建中的应用大幅提高了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的拟合度,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陈塘关的全貌”、“海底龙宫”等,展现出了极高的细节水平,运用数字技术呈现出了宏大而精美的场景,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视觉盛宴。
面对产业技术发展,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人才能力结构需求转换,传统软件操作技能型人才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当下,就业单位迫切需要兼具深厚文化底蕴、熟练运用数智化技术进行创新创作,同时还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3. 课程思政融合的困境
3.1. 认知方面的瓶颈
技术与文化相融合的理念不够深入。在二维动画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潜意识里更多地是将软件操作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对软件的功能及工具运用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忽略了动画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式地掌握软件操作,对于动画所承载的价值观、文化底蕴认知较少,因此完成的作品缺乏深度与创新性,导致技术学习与思政教育相脱节。
数智化技术融合思政教育的认识不足。例如传统艺术的数字化转化与传承利用尚浅,学生们对传统艺术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如敦煌壁画、水墨动画等,缺乏深入探索其美学精髓、文化底蕴的机会,同时如何运用数智化技术将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创造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感的动画作品,是目前动画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3.2. 教学实施中的短板
思政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被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文件,其思政目标的设置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二维动画制作课程大纲中的思政目标表述模糊笼统,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目标,未能细化到课程教学的相关环节以及具体的知识技能点,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精准把握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思政教育流于形式。
教学案例不够丰富。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核心载体,但现有二维动画制作课程的教学案例库中文化类项目占比较少,大部分案例侧重于技术实现,缺少蕴含思政元素的优质案例。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到能够启发思想、塑造价值观的教学素材,无法将思政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效贯通。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但目前二维动画制作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尚无明确的思政考核,仍然以知识考核和技能水平考核作为考核的全部,无法衡量学生在思政素养方面的实际情况,更无法反映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4. 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策略
4.1. 拓展“多元化”的思政内容
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思政内容。在二维动画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AI辅助备课,精选动画素材,有利于巧妙地融入思政育人元素。例如在摄像机动画学习过程中,选用“大林寺桃花”这首古诗作为动画制作案例,诗中从人间到山寺,环境和景象有一种远离尘世喧嚣、进入清幽之境的感觉,这可以启发学生在物质生活之外,要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不被世俗的繁华或者落寞所完全左右,追求内心的宁静、精神的富足,通过阅读、思考、践行美德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人间”能坚守内心的那片“桃花盛开”之地,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在遮罩动画的学习过程中,选用“小桥流水”作为动画素材,江南小桥流水景观中的石桥,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如石拱桥优美的弧形,承载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精湛技艺,历经岁月依然屹立。通过欣赏这些素材,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动画创作中,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并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在动画运动规律教学中,选取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案例,深入剖析龙王等角色的动作设计,从角色的一招一式中解读背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传统文化的精准把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现代动画创作,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学生在掌握动画运动技术的同时,领悟文化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利用线上资源拓展思政内容。数智化时代的线上资源丰富多样,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更多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收集与二维动画制作相关的思政教育素材,如优秀动画作品赏析、行业专家的思政讲座视频等,丰富思政内容。
通过新技术应用引入思政内容。数智化技术为二维动画制作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例如数字化绘画软件、智能动画生成技术等。在课程教学中,这些新技术的融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动画制作技能,另一方面在介绍新技术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技术应用背后的伦理问题和社会责任,引入思政内容。例如,在讲解智能动画生成技术时,讨论该技术可能对动画行业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运用技术避免造成就业冲击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4.2. 构建“递进式”的教学模式
依托数智化平台实现跨学科融合和个性化学习。打造或引进线上跨学科课程,通过线上视频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多元学科的认知,熏陶文化素养。同时,配套AI测评系统,实时跟踪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文化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实现个性化教学辅导。
重视课堂教学与思政育人协同教学模式。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其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指导学生动画制作技能,专注技术实现,引导学生运用动画软件和数智化工具完成动画作品的创意构思、画面绘制、后期制作等技术环节,同时全程把关作品的价值导向,从选题策划阶段就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确保作品在传递专业美感的同时,蕴含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正能量。
组织学生参加行业竞赛或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为学生提供实战锻炼平台。要求学生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数智化技术革新创作手法,同时确保作品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或显著的社会价值。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队,融合艺术、技术、人文社科等多领域知识,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从知识学习者向创新创作者转变。
4.3. 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三位一体培养方案”[4],二维动画制作课程以培养兼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深厚文化底蕴与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搭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在技术能力方面,强化学生对数智化动画制作工具与技术流程的掌握,涵盖AI辅助创作、虚拟现实(VR)动画制作等前沿技术应用;课程思政目标的设计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有机融合专业教育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为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提供方向[5]。如在文化素养方面,引导学生运用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自主查找动画的历史等,了解动画的深厚渊源,通过欣赏国内外动画作品,汲取多元文化养分,提升艺术审美与文化理解能力;社会责任方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社会热点动画创作项目、公益广告动画实践、行业竞赛等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传播正能量,助力社会责任意识的思政教育。
Figure 1. The “trinity” education goal
图1. “三位一体”育人目标
4.4. 重构“三维动态”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围绕课程目标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理解、技能水平、思政育人成效三部分,考核形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最终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评价占比50%,主要包括课堂出勤(10%)、课堂参与度(10%)、作业及项目案例完成情况(30%);最终评价占比50%,采用机考的形式,重点在于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现场考核。在评价体系中将对思政目标的考核贯穿始终,在知识理解方面,重点考查学生对于动画原理的理解深度,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技术能力方面,考查学生对软件的操作水平、数智化工具的运用熟练程度以及技术难题的解决能力,考核学生的工匠意识、审美水平等;在职业素养方面,聚焦作品的文化底蕴、精细度,考核作品是否关注社会现实、传递正能量,考核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创新思维、文化内涵、以及跨学科的融合能力。构建“知识水平、技术能力、思政成效”三维动态评价体系,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及项目实践中的综合素养体现。
5. 结语
在数智化车轮不断前进的当下,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思政融合既是顺应动画产业变革的必然之举,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较强的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动画人才提供支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数智化背景下二维动画制作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育人体系、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全面探索了数智化背景下技术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推动了二维动画制作课程从单纯的“技能传授”向“文化传承与价值创造”的高层次飞跃,希望为其他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提供借鉴思路,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完善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持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
本论文基于项目:“上海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创新计划项目”支持。